1.側圍外板通常是車身件中最大的單件,成形工藝複雜,故側圍外板的曲面通常是由一些形狀十分規則的平面或曲面,透過均勻過渡形成。設計中應有意識地考慮用最少的規律曲面做出最合理的效果。
2.側圍外板的焊接面在倒角後有效焊接邊長度應不小於10mm,同時要比與其焊接的內板和加強板長1mm左右,以便在焊接後可以起到美觀和遮擋內板、加強板焊接邊的作用。
3.側圍外板焊接面的修邊線多數情況下是一些形狀規則的直線或曲線透過均勻組合而成,從車身座標系Y向看去,其投影多為直線或相關直線間的倒角或平滑過渡的規律曲線。
4.側圍外板的鈑金曲面,在滿足各項工藝要求的情況下,一般具有比較規則的形狀,各個曲面的控制點通常情況下都均勻有序排列,未倒角數模面與面之間的交線應均勻平滑過渡,不應出現波浪形狀或S形狀,倒角後,數模圓角同一側的切點連線,在投影位置應該光順連線,不允許有轉折點或拐點。
5.側圍外板的衝壓方向大多為Y軸或沿Y軸頃斜很小的角度,衝壓角度一般應大於5度不得小於3度。
6.側圍總成是整個車身受力框架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受到撞擊、扭轉等複雜情況下應具有必備的強度和剛度,與整個車身零件組成一個閉合的受力與傳力結構,從而保證車身不變形或按照設計要求變形。側圍上邊梁和門檻梁需要有一定的抗彎曲和扭轉的強度,所以具有相應大小的斷面尺寸是必要的。
7.側圍總成與車門的間隙一般應大於8,不得小於6。(門縫除外)
8.側圍總成各焊接件之間的焊邊有效長度不得小於10。
9.側圍A柱截面形狀和尺寸的設計要滿足必要的承載剛性和強度,保證駕駛員的前方視野要求,視野盲區儘量小;A柱內板在形狀上要避免尖角轉折,降低撞擊時的傷害程度;在A柱部分設計車門鉸鏈和限位器等的加強板,以保證車門鉸鏈等有足夠的安裝強度;合理設計A柱與前圍結構件、風窗橫樑、機艙結構件的連線關係和連線強度,以及與前翼板、儀表板等的位置關係和安裝關係。
10.側圍B柱是側圍梁框架結構的中部支撐構件,對前、後門具有支撐作用,其上下部需要固定座椅安全帶,通常設計加強板以加強其連線強度和區域性剛性。
11.側圍C柱做為側圍梁框架結構的後部支撐部件,通常具有較大的斷面形狀,區域性結構處應設計加強板以增加支柱強度,特別是在後排座椅安全帶固定部位。
12.側圍鈑金件中U形零件比較多,在設計過程中時常遇到三邊焊接或多邊焊接的情況。一般來講,在三邊焊接中內外兩層板倒角處應預留合理的間隙,以利於零件的焊接,具體間隙值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通常情況下不小於2mm。多邊焊接時,通常在側壁預留一定的間隙,間隙值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般不小於2mm。下圖為比較典型的幾種形式:
13.側圍零件設計過程中,對於一些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孔、臺、面應該統一考慮,用於定位或安裝內外飾的特徵通常情況下應具有相同的法線方向(法線方向相差5°之內的,一般調整為平行)。
14. 側圍與車門密封相關的面應該保證在門周圈同一密封條斷面處,密封條壓縮量理論尺寸不變,以便在材質、效能、溫度等條件變化時,密封條壓縮量有統一的變化;相關密封面本身應平滑,不應有區域性凸起和凹陷, 以免影響密封條的使用效果。
15. 側圍設計時應注意塗裝時漆液的可透過性,兩個件在不焊接而面積又較大時的間隙應大於2(理論應設定為5合適)。
1.側圍外板通常是車身件中最大的單件,成形工藝複雜,故側圍外板的曲面通常是由一些形狀十分規則的平面或曲面,透過均勻過渡形成。設計中應有意識地考慮用最少的規律曲面做出最合理的效果。
2.側圍外板的焊接面在倒角後有效焊接邊長度應不小於10mm,同時要比與其焊接的內板和加強板長1mm左右,以便在焊接後可以起到美觀和遮擋內板、加強板焊接邊的作用。
3.側圍外板焊接面的修邊線多數情況下是一些形狀規則的直線或曲線透過均勻組合而成,從車身座標系Y向看去,其投影多為直線或相關直線間的倒角或平滑過渡的規律曲線。
4.側圍外板的鈑金曲面,在滿足各項工藝要求的情況下,一般具有比較規則的形狀,各個曲面的控制點通常情況下都均勻有序排列,未倒角數模面與面之間的交線應均勻平滑過渡,不應出現波浪形狀或S形狀,倒角後,數模圓角同一側的切點連線,在投影位置應該光順連線,不允許有轉折點或拐點。
5.側圍外板的衝壓方向大多為Y軸或沿Y軸頃斜很小的角度,衝壓角度一般應大於5度不得小於3度。
6.側圍總成是整個車身受力框架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受到撞擊、扭轉等複雜情況下應具有必備的強度和剛度,與整個車身零件組成一個閉合的受力與傳力結構,從而保證車身不變形或按照設計要求變形。側圍上邊梁和門檻梁需要有一定的抗彎曲和扭轉的強度,所以具有相應大小的斷面尺寸是必要的。
7.側圍總成與車門的間隙一般應大於8,不得小於6。(門縫除外)
8.側圍總成各焊接件之間的焊邊有效長度不得小於10。
9.側圍A柱截面形狀和尺寸的設計要滿足必要的承載剛性和強度,保證駕駛員的前方視野要求,視野盲區儘量小;A柱內板在形狀上要避免尖角轉折,降低撞擊時的傷害程度;在A柱部分設計車門鉸鏈和限位器等的加強板,以保證車門鉸鏈等有足夠的安裝強度;合理設計A柱與前圍結構件、風窗橫樑、機艙結構件的連線關係和連線強度,以及與前翼板、儀表板等的位置關係和安裝關係。
10.側圍B柱是側圍梁框架結構的中部支撐構件,對前、後門具有支撐作用,其上下部需要固定座椅安全帶,通常設計加強板以加強其連線強度和區域性剛性。
11.側圍C柱做為側圍梁框架結構的後部支撐部件,通常具有較大的斷面形狀,區域性結構處應設計加強板以增加支柱強度,特別是在後排座椅安全帶固定部位。
12.側圍鈑金件中U形零件比較多,在設計過程中時常遇到三邊焊接或多邊焊接的情況。一般來講,在三邊焊接中內外兩層板倒角處應預留合理的間隙,以利於零件的焊接,具體間隙值的大小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確定,通常情況下不小於2mm。多邊焊接時,通常在側壁預留一定的間隙,間隙值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一般不小於2mm。下圖為比較典型的幾種形式:
13.側圍零件設計過程中,對於一些功能相同或相似的孔、臺、面應該統一考慮,用於定位或安裝內外飾的特徵通常情況下應具有相同的法線方向(法線方向相差5°之內的,一般調整為平行)。
14. 側圍與車門密封相關的面應該保證在門周圈同一密封條斷面處,密封條壓縮量理論尺寸不變,以便在材質、效能、溫度等條件變化時,密封條壓縮量有統一的變化;相關密封面本身應平滑,不應有區域性凸起和凹陷, 以免影響密封條的使用效果。
15. 側圍設計時應注意塗裝時漆液的可透過性,兩個件在不焊接而面積又較大時的間隙應大於2(理論應設定為5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