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5864906970778一剪梅

    如此做下去,只能是弊大於利。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過程,父母可以手把手教他們掃地,洗衣服,做簡單的美食,教他們其它的一些生活技能,比如如何洗涮,穿衣,吃飯等等。但在教會的基礎上就要讓孩子們去體驗,若一味地替代孩子幹力所能及的活,你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無用,越來越易得一種無聊神經症病。

    父母不僅應該讓孩子明白,更應該讓自己明白,無論社會進步到何種程度,無論父母再怎麼愛孩子,也不能把孩子要承擔的責任都給包辦了,不僅讓孩子的生活能力喪失了,也使孩子的責任意識會萎縮,久而久至,還可能讓孩子很多身體方面的能力都會萎縮,包括動手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以及身體的敏捷度。

    毫無疑問,勞動會激發人的智慧,激發人的很多能力,勞動能讓孩子變成一個社會化程度更高的人,一個能夠承擔自己責任的人,一個能夠關心別人的人,一個能夠在團隊裡受歡迎的人。若孩子的全部生活由父母代替,讓孩子喪失了勞動能力,喪失了動手的機會,他只能變得自私,冷漠,對周圍的世界無動於衷,因為他在不需要承擔責任時,那些消極的東西就會在他身上暗暗滋生。另外,養成好的勞動習慣對孩子形成良好的金錢觀和處理人際關係也是有很大好處。孩子透過親手實踐而所得到的,無論只金錢財物,身體的強健,還是生活技能,都會讓他更珍惜,更理解,更接納勞動本身。

    請父母們在孩子們的生活中別大包大攬。默默地跟在孩子後面就好。

  • 2 # 教育哪有那麼難

    一、父母的強勢會導致孩子的軟弱。很多家長覺得孩子小,思想不成熟或是怕孩子受到傷害,總是會替孩子做選擇,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習慣於這種安排,遇到事情總是先想到“我要問我媽”,從而導致性格上偏軟弱,決斷力不強。

    二、大包大攬奪走了孩子的責任感和獨立思考能力。日益增多的學生責任感缺失現象的背後是家長的“包辦”,不做決定自然不用承擔失敗的責任。但是不做決定就等於在對待問題上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凡是成功的人都敢於試錯,也都敢於犯錯。很多家長到了初中高中會抱怨,為什麼自己的孩子缺乏獨立學習的能力,甚至連自己的學習計劃都不會做。這往往是因為幼年時的大包大攬所致——任何事都是需要學習的,你能要求一個從來都沒有獨立處理過問題的孩子某一天需要的時候,就忽然具備這種能力了?很明顯這是天方夜譚。

    三、替孩子做決定會影響孩子的自信心。獨立完成工作和靠別人的幫助完成對孩子來說,獲得的成就感是完全不同的。越獨立的孩子在面對困境時的自信心越足,越依賴別人的孩子在面對困境的時候越是畏首畏尾不敢嘗試。

    四、替孩子做決定會導致孩子缺乏判斷力。固然,在面對選擇的時候,有可能錯誤的選擇會導致嚴重的後果,但是不敢選擇也會導致機會偷偷的溜走。父母陪伴孩子只能一時不能一世,況且在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當下,父母也不能保證自己的選擇永遠是對的。如果不從小培養孩子分析判斷問題的能力,在真正面對問題的時候往往就會無所適從。

    但是,在孩子幼年的時候,缺乏起碼的社會經驗如果一切讓他們自己來做決定又不現實。這就要求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觀念。

    我認為每一次做決定的過程,都是孩子的一次重要成長經歷,是對孩子判斷能力的一次重要培養,也會給孩子以後獨自做出判斷提供參考。父母應該在尊重的基礎上,和孩子有平等的對話與交流,給孩子關於所要做決定的問題的利弊分析之後,讓孩子自己判斷好與壞,再做出神聖的決定。在一些影響不大的事情上面,即使孩子的選擇我們認為是糟糕的、錯誤的,也尊重他的選擇並且在出現問題之後及時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

    孩子終有一天要成為一個獨立的人,要獨立在這世界上,會遇到千千萬萬的自己父母不曾教授過的問題或轉折,堅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的思想,才能讓日後可以真正的成為獨當一面的人才。

  • 3 # 一溪心理

    生活中,大家是不是會覺得孩子小,他們沒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所以會替他們做在我們看來正確的、有利的決定呢?

    可能有不少父母是這樣的,本著對孩子的愛,幫他們來做決定。但是,大家有想過沒有孩子真正喜歡什麼、真實的需求是什麼呢?當發現孩子的行為、喜好,在我們成人的眼中是幼稚、沒有意義、不利於成長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替他們來決定一些好的行為和喜好。

    所以,當我們看到孩子看到孩子調皮搗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決定孩子的玩樂方式,讓他們玩得安穩有益,如:在家裡不能玩水,不能光著腳到處跑,不能把東西搞得到處都是。或者是在超市購物時,覺得吃冰淇淋不好,就讓孩子喝牛奶,這樣有益健康。又或是覺得孩子看多了漫畫、動漫對視力不好,應該學習音樂,美術或者圍棋,這樣對以後的發展更好。

    然而,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隨著身體的發育,他們可以用語言去表達他們的想法,可以用手腳去探索這個世界。在心理上,這個時候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萌發,有了自主感,有了我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的感覺。所以這個時候他們就開始喜歡說“不”,開始頑皮搗蛋。有時候,明明可以走更方便的近道,他偏偏要自己繞著走遠道;或者是告訴他了,光腳在地上走容易著涼,要求他不能這樣,但他還是喜歡光著腳在地上撒歡。這體現了孩子的自主感。

    這時,如果我們不顧孩子的需求和喜好,一味地給孩子去做決定,就會破壞孩子的自主感,導致他失去自我選擇的能力,變得不能獨立思考,從而成為一個沒有自我認知的人。這樣孩子今後可能會在小到穿衣、穿襪,大到大學讀的專業,出社會找工作,談物件,都需要父母幫忙去抉擇。沒有自主做決定的能力,不知道自己的需求,生活將是一片迷茫和無趣。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父母需要做的是引導,而不是插手。無可否認,父母對孩子的愛是最無私的。所以就會害怕孩子走彎路,走錯路。但是人生是需要不斷積累的,彎路上會積累經驗,錯路上會懂得回頭。我們對於孩子的人生,可以旁觀,可以引導,但不應該插手。父母應該引導孩子,給他們提供一些分析和意見,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求和喜好自己做決定,對自己做的決定負責。這樣,孩子今後才能擁有屬於自己的滿意的生活。

  • 4 # 達爾文他叔

    每個人生下來就要奮鬥,說通俗一點,就是為了吃,有吃好吃賴,嬰兒努力吃奶,趴坐立走,上學,工作,即使老了也要鍛鍊身體,保證健康長壽!家長為了孩子,啥都跑在前面,那你要想好幾點:以後給孩子留一大筆錢讓他她揮霍,鬧不好就是個敗家子,也許早早敗了家,所以不可取!還有你沒給留下財產,孩子沒有在社會生存的能力,好了,幹個力所能及的事,壞了,自暴自棄,流落街頭,以討飯為生!綜上所述,讓孩子早早獨立,鍛鍊自己適應社會,有一技之長,成為社會有用之才,莫要溺愛孩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清蒸魚有點柴不嫩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