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杳杳無歸期
-
2 # 秦右史
國號是一個開國皇帝掃平天下、清理障礙之後必須考慮的一個問題。
從遠古到清代,部落名、封號、地望、讖語信仰、五行理論、前朝國名等要素都可以作為國號來源,意義一般都比較吉祥和廣闊。國號的重要性,如同人名的重要性,是無形的身份標識,如《史記·五帝本紀》就說: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首先,我們要考慮定號的邏輯,那就是正統對正統。開國皇帝若是前朝勳貴,享有封號,自然為了體現某些連續性,會繼續使用,彰顯了天命唯有德者居之的理念。
如漢高祖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漢中,故為漢名之來源。隋的國號來自楊堅稱帝前承襲其父楊忠的隨國公之爵。之後隋末十八路反王逐鹿中原,群雄並立,各瞎立國號王號,只有原北朝親貴隋朝三公李淵家族唐國公問鼎天下。其次,用自己的姓為國號,非常不妥,開國皇帝在經略天下過程中,當然必須籠絡很多士家大族,鉅商大賈,如果用自己家的姓,很可能引發反彈不滿。某些帝王並非是專制化的絕對權威,而是眾人推戴的產物。
遍觀歷史,很少有用自己姓作為國號的政權能維持長久的。如果布衣上位或不方便用封號,往往習慣於使用發跡地,如前燕,後燕,楊吳,蜀國等名稱。最後,大一統王朝普遍以正統和華夏自居,而華夏這個概念是非常複雜的,不是某個姓氏能夠一言以蔽之的,因此很少有開國皇帝以自己家族的姓氏為國號,不僅惹來麻煩,還會導致非正統的憂患。
在春秋戰國三家分晉韓趙魏,隋末群王鄭夏等,十六國時代,五代十國,元明之際和明清易代前後,一些雜牌子皇帝林林總總,但基本上都是享國很短。當然,有用自己姓做國號的,但比較少。一般我們也會把姓氏國號合稱,比如李唐,趙宋,朱明,劉宋等,表現出家天下的內涵。也會根據方位加南北東西,根據順序加前後等,方法很多。
-
3 # 安定郡小書生
題主,縱觀中國曆朝歷代,每個朝代的國號來源都有自己的淵源,以姓為國號的國家春秋戰國時期就有幾個,秦朝以後以姓為國號的開國皇帝有且僅有一個,那就是南北朝時期陳霸先建立的陳朝。為啥開國皇帝一般不用姓做國號,潛夫最後為大家分析一下,不足之處,請大家斧正。
首先說一下定國號的規律,經潛夫整理主要有以下六種:①以族名為國號。夏、商、週三代都是以族為名的。再比如契丹,也是以族名為國號。
②以地名為國號。在周朝時的諸侯國最常見,比如陳、蔡等即是地名又是國號。
④是以原封號為國號。開國皇帝在未當皇帝前,有過封號後來就以封號為國號。比如:曹丕在當皇帝前被漢朝皇帝封為魏王,當皇帝后就以魏為國號;劉邦當過漢王,楊堅當過隋國公,司馬炎當過晉公等。其實封號也是地名,指被封的地方。
⑤從文化角度確定的國名。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的晚期比較常見。國號都寄託了某種願望。比如:元朝,就是取自《周易》中的一句話“大哉乾元”。元為首,為剛。而明則是和朱姓有聯絡。清又是五行屬水,水克火,明屬火。是從五德文化角度上確定的。
⑥ 繼承歷史上同姓或同族人的國名。比如:清朝在前期叫金,就是繼承女真族完顏部建立的金。再比如,宋朝前期在山西北部的北漢,皇帝姓劉,就繼承漢朝的國號。
下面,分析一下為啥太不用姓做國號呢?潛夫認為之所以不用姓來做國號,一是同姓的人太多,體現不出自己稱帝的合法性、優越性;二是用姓做國號首先就得追根溯源,那就非常麻煩了;三是用姓定國號有可能出現同姓亂認的後果;四是用姓定國號很難體現開國皇帝的主觀意識。
-
4 # 師明禮
這是中國上古就有的傳統,即不以國君的姓為國號,目的是為了什麼呢?
為了彰顯新朝代的豐功偉業。
最早關於國號一詞的解釋,來自於司馬遷的《史記》:
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故黃帝為有熊,帝顓頊為高陽,帝嚳為高辛,帝堯為陶唐,帝舜為有虞。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史記.五帝本紀》)這段話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從上古時代的黃帝,直到舜和禹,都是同姓,但是國號都不一樣,這是為了彰顯(各自朝代的)豐功偉業。
國號的確立,往往意味著一個新的朝代政權的開始,是這個朝代的正式的官方的名稱,類似於人的號,因而並不會以皇帝的姓為國號。
總結一下,為什麼開國皇帝不以姓為國號的原因是:
①上古傳統。
②國號類似於人的號,自然要取的高大上,單純以姓做國號,並無意義。
-
5 # 淡看天上月
以章明德
國號早在五帝時期就有了,那時候國號就是用來彰顯德行。畢竟那時候同姓建國的太多了,如果都用自己的姓來做國號,那麼就難以區別。因此之後就以德來為氏姓,所以有了黃帝為有熊氏、帝顓頊為高陽氏等等。後世帝王稱帝,也基本上有著自己的寓意。下面來舉兩個例子。
漢之為漢秦滅亡之後,劉邦被項羽封為了漢中王。之後劉邦打敗了項羽,被各諸侯擁立為帝,還是沿用了秦始皇所創的皇帝名號,並且定國號為漢。
劉邦為什麼要定國號為漢不用劉字,先來看看劉字的古義,《說文》和《爾雅》都說:劉(鎦),殺也。若是以劉為國號就沒有美好的寓意了。
以漢為國號,就不一樣了。曾經蕭何說過一句話:“語曰天漢,其稱甚美”。這是因為“漢”有天河、銀河之意。這顯然也是順應了五帝時代的傳統,以章明德。所以以漢為國號當然就勝過劉。
新之為新王莽取代西漢之後,自己稱帝為什麼不定國號為王?而定為新呢?
《說文》:“王,天下所歸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畫而連其中謂之王。王者,天地人也,而參通之者,王也。這是一個極富深意的字,為什麼王莽不用呢?
王莽不用自己的姓來做國號,而用了一個新字,這是因為西漢末年當時的人民覺得需要一個人來推動革新,改變西漢末年的頹廢之勢。而《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等等諸多古籍都彰顯著新這個字的革新之意。王莽又是以後喜歡從古籍找文字命名的人,所以用“新”來作國號,也是告訴當時的人民,王莽要大興改革。只是其改革不符合實際,最終失敗告終。
諸多的帝王都是這樣,命名國號都是有寓意的,因為這也是一種政治需求,如果只是簡簡單單的用姓來當國號,只會顯得自己這個皇帝和新建的王朝多麼無能。
-
6 # 歪史
確切的說,是有的,光中國來說南陳就是以姓氏來命名。開國皇帝陳霸先,在篡權以後建立陳朝,這個朝代是南朝時期國土最小,實力最弱。
漢朝是因為劉邦最初被項羽封為漢王。
新朝是因為王莽一心想革新,但是他只是想復古。
東漢時劉秀以自己為正統繼承漢室。
三國時代魏國是因為曹操被封為魏公魏王。
吳國是發跡於吳郡後來被曹操曹丕封為吳侯吳王。
蜀漢是以自己為漢朝正統國號漢。
晉是因為司馬氏被封為晉公晉王。
北魏是為了和東晉南朝爭正統。
北周是因為宇文泰一心想恢復周禮。
隋朝是因為最初楊堅之父被封為隨國公。
唐朝一樣最初被封為唐國公。
武周是武則天之父被封為周國公。
宋朝是因為發跡與宋州。
元朝來自於大哉乾元。金朝是與契丹賭氣。
遼朝是發跡遼河。
明清比較另類,。
-
7 # 無鋒
在中國歷史上,國號的確立往往作為一個朝代新政權開始的歷史標誌,也是其政權合法性的標誌。中國古代的國號就是朝代名稱,歷朝建國者第一要事即確立國號。
第一大類,採取與地理相關的國號,主要表現為部族或者其統治者的發源地,興盛地或者封地,具體如下:1,以發源地或者龍興之地出發立國號。
商人先祖契被封到商地,現在河南商丘,立國以商為號;
周人先人古公亶父率領族人遷徙至岐山之下的周原而興盛,立國以周為號;
秦人先人非子因善養馬被周孝王封於秦地,秦襄公因為保衛周王室有功,並助平王東遷,正式被封為諸侯,秦為國號,後始皇一統天下,秦成為新王朝的國號;
遼國,因為契丹部族發源於遼水,故立國號為遼;(遼國初始立國,國號為“契丹”,這是以族名定國號,具有鮮明的部族政權特性,與之前的匈奴汗國、突厥汗國,之後大蒙古國,非常類似;)
宋朝,趙匡胤受封歸德節度史,駐紮宋州,現河南商丘,為春秋時宋國故地,稱帝建國以宋為號;
西夏,龍興之地位於夏州,李元昊稱帝建國,以夏為國號;
金國,女真部族興起於金水,故立國號為金;(一說源於字義上的壓制,“遼以鑌鐵為號,取其堅也。鑌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於是以金為國號;)
2,以政權奠基者擁有的封爵出發立國號,此類在中國曆朝中最為常見。而封爵的封號往往與所封之地的舊時地理名稱有關。之所以這種情況較多,是因為中國古代因為底層起義成功者極少,而一般都是從統治集團內部分化出來的,一般走立功、封爵、禪位的套路。立國繼承前朝封爵封號,往往暗示其繼承的合法性,歸根到底是對“名分”“大義”的追求,即“名正而言順”。
漢高祖劉邦受封巴、蜀、漢中之地而封漢王,稱帝后以漢為國號;
三國曹魏,曹操受封魏王,曹丕稱帝后以魏為國號;
三國孫吳,孫策受封吳侯,孫權受封吳王,稱帝后以吳為國號;
晉朝,司馬昭滅蜀後由晉公進爵晉王,司馬炎稱帝后以晉為國號;
北朝北齊,高洋受封齊王,稱帝后以齊為國號;
北朝北周,宇文覺受封周公,稱帝后以周為國號;
南朝劉宋,劉裕受封宋王,稱帝后以宋為國號;
南朝南齊,蕭道成受封齊王,稱帝后以齊為國號;
南朝南梁,蕭衍受封梁王,稱帝后以梁為國號;
南朝陳,陳霸先受封陳王,稱帝后以陳為國號,由於陳霸先本姓陳,所以也算史上唯一以皇帝姓氏作為國號的王朝;
隋朝,隋文帝楊堅之父楊忠,因功被北周封為“隨國公”,後楊堅襲爵,建國稱帝后立國號為“隋”(因考慮到“隨”字走之有忽走忽停不穩定之意,遂改隨為隋);
唐朝,唐高祖李淵世襲爵位“唐國公”,建國稱帝后以唐為國號;
五代後梁,朱溫受封梁王,代唐自立後,以梁為國號;
五代十國南吳,楊行密被唐朝封為吳王,立國以吳為號;
3,以其所襲佔之地的舊時古國或地名出發立國號,此類多出於割據政權,而且尤其以少數民族的割據政權居多。
與東晉對峙的五胡十六國絕大多數都是以所龍襲佔之地舊時古國名來命名國號。
前秦、西秦、後秦都是以所佔為先秦時秦國故地而立國號為秦;
前燕、後燕、南燕、北燕都是以所佔為先秦時燕國故地而立國號為燕;
前涼、北涼、西涼、後涼、南涼則以所佔漢時涼州故地而立國號為涼;
後趙 則以所佔為先秦趙國故地而立國號;
五代後晉,沙陀人石敬瑭勾結契丹,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並認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於太原登基,因為其立國初所割據的核心地區為山西,為春秋時晉國所在,稱帝建國以晉為國號;
五代十國中的非中原地方政權多數實力較弱,也多以襲佔之地的舊稱來命名國號,
以蜀地為核心的前蜀、後蜀立國後都以蜀為國號;
以春秋末年吳越兩國所在地為核心建立的吳越國;
閩國佔據福建大部,立國以閩為號;
南楚佔據湖南,為戰國楚國舊地,立國以楚為號;
第二類,奠崇沿襲古代王朝,宗族關係,暗示自己的悠久歷史和血統高貴,意在證明自己政權的合法性;東漢,至光武時,劉秀已經與正統的皇室直系關係很遠了,但其為表重興漢室之意,建國稱帝后仍以漢為國號;
三吳蜀漢,劉備自稱漢室宗親,由於其立志興復漢室,立國以漢為號,因為所建政權以蜀地為根據,又稱蜀漢;
五胡十六國前趙,亦稱漢趙,匈奴劉淵為爭得胡人政權合法性亦慕漢而立國號為漢,後其養子劉曜改國號為趙;
五胡十六國胡夏,匈奴人赫連勃勃自稱夏后氏的後人,立國以夏為號;
北朝北魏,鮮卑人拓跋珪自稱黃帝后裔,黃帝所在中原地帶為戰國時魏國所在,立國號為魏;後北魏分裂成東魏,西魏;
五代後唐,沙陀人李存勖(xu)以中興唐祚為號召,稱帝后以唐為號;
五代後漢,沙陀人劉知遠冒姓劉氏,號稱中興漢祚,立國以漢為號;後漢滅亡後,劉知遠弟弟劉崇據山西中部、北部,依附遼國,建國仍以漢為國號;
五代後周,郭威自稱周朝虢叔後裔,建國以周為國號;
五代十國南唐,李昪(bian)自稱唐朝宗親後人,要延續大唐正統,立國以唐為號;
第三類,稱義而名,即取含義美好而氣勢恢弘的字作為國號。其王朝代表就是大元、大明、大清。元朝,國號“大元”取自於《易經》“大哉乾元”。忽必烈曾言 “元也者,大也。大不足以盡之,而謂之元者,大之至也”。可見“元”取其大之極之意, 稱義而名。元朝作為第一個成功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如何表明它政權的合法性就尤其重要,其統治者一反中國歷史上歷代相承的慣例,擯棄限於特定地區的國名,另取含義美好而氣勢恢弘的詞彙,其意願是極其明顯的——意在表示這個政權應得到全國國民的擁戴與效忠,而不屬於某一地域,某一集團或者某一族裔。正如歷史學家朱希祖先生評價:“蒙古崛起沙漠,而其統一中國,乃定國號日元,消除地方及種族之色彩,使異國異族之人失其為外族併吞之觀念,此最為當時之妙用也。”
明朝,一般認為明國號來源與宗教有關。一說與明教有關,一說與白蓮教的“明王出世”有關,朱元璋自比明王。當然,我們也可以承繼角度去看,朱元璋承認了大元朝廷在中原統治的合法性,那對其國號大元承認也就一脈相承,故對元朝“稱義而名”的國號取名方式也是承認的,所以朱明選擇了取含義美好的字作為國號, 也是應有之意。而明有光明之意,意掃除元末的黑暗統治,給天下帶來光明。
清朝,大清同樣作為異族統治中原的代表,其改國號“金”為“清”與蒙古改國號為"大元"有異曲同工之妙。清字同樣是漢文化經典中一個含義美好的詞彙,有清與濁相對;有河清海晏,天下太平之意,亦有清雅,清廉,寓意美好;而且清有天空之意,如清穹(天空),清漢(天河),與滿族對天的崇拜有關;再加上其符合五行相剋之說,清屬水,而明屬火,水克火而清克明;總之,從清國號來源上講亦是沿襲元朝取國號之法稱義而名。
至於說開國帝王不以姓為國號,因為用姓為國號有很多弊端,而且也不符合傳統。西周,周公大封天下,半數諸侯都是姬姓,那要如何加以區分呢。南朝陳屬於特例,而且其特殊的地方還在於陳的開國皇帝陳霸先也曾被冊封陳王,故亦可算到封爵之類目下。
回覆列表
古代的國號可不是想叫啥就叫啥的,一般是根據開國帝王的封號來定,這是一個規矩。也就是元朝和偽清這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比較另類。或許還有人會問,那麼日月重開大宋天的大明國號怎麼來的?朱元璋其實是小明王的屬下,但是在朱元璋接小明王途中溺死,朱元璋繼承了小明王的地位,但是朱元璋並非宋朝宗室,便以明為自己的封號,建立的王朝稱為大明王朝。再比如,我們引以為傲的大漢帝國為什麼稱大漢呢?因為太祖高皇帝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所以建立的王朝叫漢。再比如曹操被曹丕追封為魏武帝,為什麼是魏呢?因為曹操是魏王,曹丕繼承王位篡漢建立的是魏朝,大唐帝國的建立者李淵為隋唐國公,是以建立大唐王朝。所以古代國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禮制,與王朝屬性和帝王廟號諡號一樣都是有著一整套的制度的,這也是我們華夏稱為禮儀之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