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聽一湧

    七月初七,牛郎織女鵲橋會,現在成了中國情人節,年輕人們有送花,約會,唱歌,跳舞,大街上很熱鬧,滿滿都是靚女俊男,青春年少,愛情最是美好…

    七月十五,鬼節,又叫盂蘭盆節,是華人的傳統節日,我們老家特別重視,前一天就把符紙寫好,寫上逝去先人的尊號,封在包好的紙錢上,每個逝者包一天,節日那天,家家都做上一大桌菜,香燭紙蠟擺好,酒倒好,祭奠先人。一也燒紙,老人還要念名字,來他們來領紙錢過節。飯後,全家會去野外燒香,燒紙錢去祖墳上放燈,就是點蠟,放燈籠,磕頭,敬先人。

    我們是漢族,從小到大一直都這樣,希望我們的傳統一直延續,讓一輩輩記住根,記住我們祖宗發源地,記住血脈傳承的堅韌和千般苦難

  • 2 # 大諾

    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初一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

    七月時,鬼門初開群鬼紛出,一時“群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

    在民間的七月十五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

  • 3 # 精彩轉身

    閩南和臺灣的七夕節又是“七孃媽”的誕辰日。民間十分盛行崇拜七孃媽這一被奉為保護孩子平安和健康的偶像。據閩南籍臺灣學者林再復的《閩南人》一書考證,閩南人過去越峽跨洋到臺灣或異國他邦經商、謀生,大都多年未能歸,婦女們只好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生活下去的勇氣。所以,七夕這一相思傳情的節日又演變成對保護孩子的“七孃媽”神的祈禱。每年這天,人們三五成群到七孃媽廟供奉花果、脂粉、牲禮等。這天,臺灣民間還流行一種“成人禮”,即孩子長到滿15歲時,父母領著他帶著供品到七孃媽廟酬謝,答謝“七孃媽”保護孩子度過了幼年、童年和少年時代。在這一天,臺南地區要為16歲的孩子“做十六歲”,行成人禮。 臺灣民眾認為,小孩在未滿16歲之前,都是由天上的仙鳥——鳥母照顧長大的。鳥母則是由七孃媽所託,因此,七孃媽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護神。嬰兒出生滿週歲後,虔誠的母親或祖母就會抱著孩子,帶上豐盛的祭品,另加雞冠花與千日紅,到寺廟祭拜,祈願七孃媽保護孩子平安長大,並用古錢或鎖牌串上紅包絨線,系在頸上,一直戴到16歲,才在七夕節那天拿下鎖牌,併到寺廟答謝七孃媽多年的保佑。有的家長除了在七夕節這天祭謝“七孃媽”之外,還專門為孩子舉行成人禮的事而宴請親友,慶賀一番。 閩南、臺灣民間七夕雖不很重乞巧,但很看重保健食俗。每到七夕之際,幾乎家家戶戶要買來中藥使君子和石榴。七夕這天晚餐,就用買來的使君子煮雞蛋、瘦豬肉、豬小腸、螃蟹等,晚飯後,分食石榴。這兩種食物均有一定的驅蟲功能,因而很受歡迎。說來有趣,臺灣七夕的晚餐,民間還習慣煮食紅糖乾飯,這對誘蟲吃藥也起了輔助作用。因何有此獨特節俗?相傳出自海峽兩岸尊奉的北宋名醫“保生大帝”吳雲東。那是景佑元年(1034年)夏令,閩南一帶瘟疫流行,好心的名醫吳雲東帶著徒弟,四處採藥救治百姓。他見許多大人小孩患有蟲病,就倡導人們在七夕這天購食使君子、石榴。因七夕這天好記,期間又是石榴成熟季節。所以,民眾都遵囑去做,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保健作用,後來便相沿成俗,並隨著閩南移民過臺灣而沿襲至今。由於吳雲東醫術高超,醫德高尚,上自皇家,下至貧民,都尊崇他為醫神。宋代乾道年間(1165~1173年),皇上封他為“忠顯侯”、“大道真人”。明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又追封吳雲東為“醫靈妙道真君”、“萬壽無極保生大帝”,在臺灣,祭祀保生大帝的廟宇竟多達162座。 在崇尚過新節、洋節的當今,閩南、臺灣兩地七夕節俗如此有情有味,多彩多姿,這在其它地區恐怕不多見吧。

  • 4 # 馬火蟻

    民間有言:七月初一鬼門開,七月十四鬼亂竄,民間認為七月是鬼月。夜晚野外陰氣重,中元節前後更甚,尤其是7月14日的晚上。

    老家河南許昌。這個月每天晚上大人都讓小孩子晚上早早休息,免得打擾鬼魂。有膽大的孩子,不信邪,大人就讓他們腰間別上點燃後再息火的葵花杆或麻桿在街上跑,從家裡跑到墳地再跑回來,檢查腰間的麻桿和葵花杆,兩頭的灰燼是否存在?大多都不存在了,大人說這就是路兩邊遊蕩的鬼魂,把他們給蹭掉了(其實是空氣給磨擦掉了)。無論是信的,或者是半信半疑的,或者是根本不信的,大家只是感覺有趣,所以到中元節的時候,晚上,很多孩子都腰間別著麻桿出去試試,一是練習自己的膽量,二是為逝去的先人們引路。這事做完之後都會早早上床休息,免得打擾已逝而想回家看看的先人們。

    還有一個有趣的活動是7月7日乞巧節。婦女們在院子裡擺上吉案,再擺上水果以及自己製作的一些點心,再擺上自己製作的一些小手工。水果點心是為牛郎織女見面壯行,也是祝他們生活幸福甜蜜美滿,擺放手工是讓織女檢視賜巧。晚上未婚男孩子躺在葡萄架下聽牛郎織女訴說心聲,牛郎織女的眼淚會流到人的臉上,被子都能給你哭溼(其實這是晚上的露水,因為葡萄葉片大,聚露水多,會流到人臉上,會把被子打溼)。

  • 5 # 人心勿去試

    每年農曆七月在潮汕地區,特別是海陸豐地區!我的所在地更為突出,農曆七月份是一年中習俗節日最多的,這裡習慣稱也七月三個節!七月七婆生日(節)牛郎織女相會!七月半(中元節,也稱鬼節),七月半這裡的習俗,從七月十三、十四、十五,三天中都有各自按傳下的習慣在過節!七月半後,各地方按習俗又過第三個節日,聖人公節!

    七月七婆生日(節)男孩十五歲出花園,古老習俗,十五歲這天穿著紅木(鞋)做紅丸,煮雞蛋,拜眠床腳婆!還有戲稱(開玩笑),十五出花園仔要吃十五碗紅丸,十五粒雞蛋,十五碗飯……

    七月半這天節日裡主要是祭拜先祖……

    七月第三個節聖人公!這個節曰全村(鄉)集中祭拜的節日,有的地方過得很大型熱鬧,擺設大型的祭品,糊作一尊大的聖人公!這個節日根據各地風俗過得各不同,也傳出好多離奇古怪的故事……

    農曆七月不只節多,習俗也多,老人都會說或教子孫,晚上不要亂去遊玩,特別是古墳墓地和不乾淨的地方……

    當然!這是地方習俗,現代人好多都不知這些習俗,也不相信!

  • 6 # 青魚小賢

    農曆七月有兩個節日,一個是七月初七,叫七夕,又叫“乞巧節”,是古代男女約會的美好日子。

    但在我們這裡,除了年輕人們知道這個節日,沒什麼文化的老人們好像並不怎麼清楚,也就沒什麼習俗了。用他們的話說,這是你們小年輕們的事兒,我們不懂。他們那時候沒有多少個人是因為自由戀愛走到一起的。更多的是說媒,所以他們也沒有那麼多的情情愛愛,甜蜜的情話和浪漫。

    除了七夕,還有一個節日就是中元節了,農曆七月十五,又叫“鬼節”,我們這邊稱“七月半”。

    在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我們會購買冥鈔,捆成一紮一紮,每扎就是一份,用黃色的冥紙包起來,然後用米飯貼上早就寫好的“匯款單”,它有一點兒像我們今天的快遞面單。用大寫方式寫好錢款數額,寫上“陽上某某寄送”,又寫上“某某收”,每當我父親讓我寫的時候,我總怕一個不小心就寫錯了,也怕逝去的親人們收不到錢。所以格外小心。帶著好奇與懷疑的心思,耐心寫完。

    小時候,看到那些一百萬、一千萬、一億、一千億面額的冥錢,就會想爺爺奶奶們肯定賊有錢了,肯定生活得很好吧。還有這麼大的一張錢,他們怎麼花呢?怎麼找零錢啊?

    等讀了高中,學了政治,瞭解了一點經濟,就又會忍不住想,這麼大的幣值,還是一打一打的,如果真有地府,那肯定通貨膨脹得很厲害吧,地府的錢很不值錢吧,那他們的一個億能買什麼東西呢?

    寫好了天地銀行通用的“匯款單”,準備好了錢款,除了這個,還要準備挑錢的一份紅包,也是用黃色的冥紙包一份冥錢,數額多少看自己的大度而定,我們家一般給個幾十萬吧,貌似少了點。

    在黃紙上寫上年月日,寄送人,不過收取的人寫的名字是“車伕子”,這可能是人們對他的感謝吧,一份辛苦錢,不成敬意。小時候,我常想,這麼多的錢,他要是挑著錢跑了,不給爺爺奶奶了怎麼辦啊?可當我問我父親的時候,他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一口咬定不會的。但我還是是耿耿於懷,那可是好多錢呢。財帛動人心啊,這麼多錢,誰給你挑啊,我要挑也是挑回家去啊。

    準備好了要燒給親人的冥錢,我們還要在祠堂的祖宗牌位前上香,殺一隻鴨子,要把鴨血滴在包好的冥錢上,我曾問過我父親,這又是何故,他也不能說出個所以然來,反正就是要這樣子做才對。吃過晚飯後,就是燒紙錢的時候了,把紙錢火化後,把冥錢灰掃起來倒進河裡,這可能就是“水能通幽冥”吧,帶著對鬼神的好奇,之後看了很多的靈異小說。才想到了這麼一個詞。

    除了燒給逝去的親人們的冥錢,父親也會帶我去馬路邊,老房子的牆腳燒一些零散的紙錢,插上一對小香燭,燒些冥錢,一處燒過之後,又換一處,這是燒給那些沒有親人在世,沒有人給他們燒冥錢的孤魂野鬼們的。每當起大風的夜晚,那對紅燭在風中搖曳的身影,總讓我的心裡拔涼拔涼的。

    除了這些七月半的燒冥錢的習俗外,清明的祭祀先人的墳墓,要準備一直雄雞,鞭炮,冥錢也是不一而足,當然掃墓也要,出去墳前的雜草。也是要的。

    還有就是老人去世後也是規矩和講究極多,除了給老人擦洗身子,換上新衣服,體面上路外,他生前的一應物品基本都會火燒掉。有孝心的人家還會請人來跳大神,我只在小時候看過一次,已經不太記得了。

    出殯的時候都是有放鞭炮和扔那種黃紙粘著的香火,可能是為了香火引路吧,具體的講究我也不是很清楚。

    去年我一個江西于都的朋友的奶奶去世,據他說,他們給他奶奶洗臉的時候要跟河神“借水”,披麻戴孝的,跪謝迎賓,守夜,他們那邊的喪葬禮儀應該是儲存得比較完整的吧。

    七月半中元節祭祀祖先的習俗和喪葬禮儀各地都多不同,講究和說法也不同,那麼,朋友們,你們那邊的是怎麼樣的呢?

  • 7 # 瀟瀟閒讀

    我的家鄉是山東東部的海濱小城,由小漁村發展而來,每年的農曆七月初七,村裡的婦女們,不論老少,都會在家做“媳婦餅”。

    為何取名為“媳婦餅”?聽奶奶說,會做麵食的媳婦能當家,做“媳婦餅”,其實也是各家媳婦之間的手藝比拼。

    我的家鄉盛行一種“餅文化”,很多家庭婦女都會做各種各樣的餅,如千層餅,蔥油餅,雞蛋餅,厚餅等,大街小巷也隨處可見各種連鎖的餡餅小吃店,有的直接以餡餅命名,如神龜餡餅。

    但居於餅界之首的還是“媳婦餅”。

    “媳婦餅”又叫“喜餅”,在我們這裡,只要結婚,送給賓客的伴手禮中必須要有“喜餅”,因為常和喜事聯絡在一起,所以村裡的老人們常常把“媳婦餅”就叫做“喜餅”。

    和普通的餅最大的不同是,喜餅的製作不能加一滴水,只能用花生油和雞蛋來和麵,不斷揉搓,然後放到鐵板上,兩面都烙印出金黃的色澤。

    因為不加水,喜餅吃起來會感覺口乾,配上一杯牛奶,搭配著吃,齒頰留香。濃濃的蛋香、油香、面香巧妙地混合在一起,讓人不知不覺就吃了一整個。

    或許正因為喜餅和婚姻聯絡在一起,而婚姻又和愛情聯絡在一起,所以代表著美滿愛情的喜餅不能加水,因為愛情裡哪能摻水呢?

    七夕節,和喜餅一同登場的還有抓果,做法和喜餅一樣,只是在最後塑形時,要捏成小一些的菱形,有的還做成小正方形,用油煎炸,酥脆可口。

    有些媳婦突發奇想,將花生切得碎碎的,和上紅糖,包進喜餅裡,出鍋後,咬一口,紅糖夾帶著花生碎流進口腔,滿滿的甜蜜。

    在七夕這一天,村裡的婦女們會攜帶著剛出鍋的喜餅相互串門,互相嚐嚐對方的手藝,喜餅是這一天最好的禮品,把喜餅送出去,也就是把“喜氣”送給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夸父逐日》的“逐走”的逐解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