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谷園

    如果說有人認為唐詩太枯,元曲太俗,宋詞恰到好處,這隻能代表他的一家之言,說明人的評判標準和欣賞角度不同。用一句土話來說,就是“羅卜白菜,各有所愛。”

    文學史上所說唐詩、宋詞、元曲,就是在形式、語言、風格上各具特色的三種不同的詩體。

    唐詩從形式上講究調聲、隸事和內容上沿襲宮體,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旋律,或慷慨激昂,或纏綿婉轉,或英雄氣概,或兒女情長。

    宋詞是一種既能合樂而唱又能講求格律的新體詩,它包括有燕樂、民歌、近體詩格律三要素,具有高度音樂性,韻律美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的文字新形式。詞與詩有著密切的聯絡,詞分豪放、婉約兩大流派。

    元曲的特點是,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詞曲,政治色彩、文化色彩、藝術色彩都較多較濃。特定時期,政治色彩尤其突出。詞曲均不限形式,基本點沒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簡略地說,唐詩堪稱詩中之冠,是最精粹的語言藝術。唐詩作品內榮豐富、題材多樣、技巧嫻熟、名家輩出,是中國古典詩歌史上最璀璨的明珠。詞源於唐,盛於宋,成為宋代的代表文學。宋詞是詞中經典,它與唐詩一樣,是古代韻文字精華,詞采斐然、韻律優美。與唐詩宋詞並稱的元曲,意境廣闊,內容新潁、豐富,形式靈活、自由。

    唐詩、宋詞、元曲各領一代文學之風騷,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三座豐碑。在思想性、藝術性方面,唐詩、宋詞、元曲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 2 # 亦有所思

    這是一個浮燥的時代!

    當一個網路呢稱與真實人物背道而馳的時候,便給了阿貓阿狗以馳聘江湖的勇氣和平臺。

    換言之,連一頭豬也可以對古典文化指手劃腳,道四說三。反正不用負責任,反正不用擔後果。

    言論自由,給了高手達人以空間,同時也給了魑魅魍魎以機會。

    唐詩太枯?這得是多無知的人才能得出這樣一個結論。這個人的眼光真的是UP到九霄雲外,這種腔調超出了博熱點和蹭眼球,完全是一隻臭蟲意淫著老虎其實是一種一捏就爆的低等生物。

    唐詩太枯?從有唐詩開始,便壓得整個宋朝的文人抬不起頭來,弄得明朝人在編寫古今詩集時,直接略過宋詩,接以明詩。寫出宋詩風格很容易,說大道理就可以,整個宋朝,但凡有人寫出唐詩風格的詩作,都會爭相傳誦。明詩,清詩也是如此。

    寫出一首唐詩風格的詩作,是無數詩人夢寐以求的奢望。唐朝之後,能寫出一首唐詩風格的詩作,不超過十首,這難度,基本上等同於海底撈針。

    元曲太俗?這個人看過幾首元曲?有一種“俗”是落入凡間,是接了地氣,是讀起來唇齒生香,是唱起來高潮快感,是輕輕吟哦之間的魂牽夢縈。那些元曲大家的作品隨便拿出來一個都可以看出滿滿的文化素養和文學天份。外行看門道,可是有些人是掉到井底的癩蛤蟆,只能看得見一角天空,何曾見過燕子小樓,春風詞筆,漁火江楓,素女青娥?

    吹牛彈琴,還需要準備什麼像樣的曲子麼?

    何況那是一頭豬!

    宋詞恰到好處?三百首裡的宋詞或名家詞作自然是妙處紛呈,可是那些爛詞這個人肯定沒有讀過。四萬多首唐詩名作有多少,佔比多少?宋詞呢?宋詩呢?在這種人眼裡似乎除了蘇東坡以外沒有別人了吧?

    無知是福!

  • 3 # 蘭影竹風

    如果從詩歌的高度娛樂應用來說,這樣認為也有一定的道理!詩歌從產生開始,就與音律歌謠有緊密的聯絡,發展到唐朝,已形成嚴格的聲律音韻,有嚴格的平仄粘對和押韻要求!但唐詩主要是文人的藝術創作展示。

    詩歌發展到格律詩,是在格式化的規律中追求不同的節拍和語境及意境,格律詩可承載的創作空間有限,已被盛唐詩人基本挖掘完,後來專研者已經很難創作出超越前人的佳作!後來的詞繼承了近體詩的格律,詞的長短句也拓展了格律的空間。

    詞是詩歌與音樂高度結合的產物,用來結合當時音樂演唱,有嚴格的詞律詞韻,起初婉約詞多為言情的俚語俗言,俗話說:“詩言志,詞言情”。自蘇軾豪放詞始至辛棄疾,以詩為詞,讓詞脫俚俗歸風雅。

    因為詞是與音樂高度結合的詩歌產物,所以不僅文人創作來展示才華,舞樂之人也參與演奏娛樂,聽眾也能參與欣賞吟唱。所以詞是古代文藝作品向娛樂實用發展的典範!

    之後的曲(俗稱元曲,也屬詞的範圍),也是與當時音樂高度結合演唱之用,但平仄和押韻對仗都比詞寬泛,可押仄韻,不必工對可寬對。多數藝術創作比詞口語化和俚俗,就連曲牌名好些都比較俗氣,如“山坡羊”之類,遠遠沒有達到詞的高度。

    從詩歌向娛樂的應用方面來說,“有人認為唐詩太枯,元曲太俗,宋詞恰到好處”這是有道理的!

    但從文學意義“風骨氣節”方面講“詩言志,詞言情”,詞、曲都無法凌駕於唐詩之上!

  • 4 # 我心飛翔ZF

    卜算子·詠竹

    文 我心飛翔

    清翠一竿挺,人字疏枝勁。

    傲暑凌寒四季歌,風雨無須論。

    亮節自高標,若谷虛懷遜。

    不染流俗半點塵,君子真風韻。

  • 5 # 天涯孤旅a

    唐詩太枯,元曲太俗,宋詞恰到好處。這個觀點未免過於狹隘,亦或是對唐詩元曲的特點缺乏瞭解所導致的觀點偏頗。正所謂“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數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是也。當我們深刻的瞭解唐詩元曲宋詞,我們就會讚歎,唐詩原本不枯且榮,元曲不俗且雅,宋詞也不僅僅是恰到好處而是一朵絢麗之花。無它,蓋因這三種文學體栽的表現形式是與其他文學體栽交相輝映的三朵奇葩。

    一、唐詩的特點

    “唐詩”,狹隘的理解,這裡大概是指格律詩。其實,完整的唐詩所包含的範圍很廣,唐詩分古體又稱為古風、近體又稱為格律詩的二種。古體的唐詩,大多是五言或七言,也有少數三言六言或八言的。其主要特點是一詩之中,句數長短不一,韻腳可以轉換。近體詩,就是我們俗稱的格律詩,也分二種,一曰絕句,二曰律詩。分別為五、七言絕句和五、七言律詩。五、七言絕句,就是說一首詩中分別是五言四句二十個字和七言四句二十八個字。五、七言律詩是說在一首詩中是五言八句四十個字和七言八句五十六個字。也就是說,格律詩在字數上有嚴格的規定,這是與古體詩的區別之一。

    在音韻上,對格律詩每個字的平仄皆有限定,不能亂用。一首詩中必須是一韻到底不能互換,並且是以平聲韻為韻腳。另外,對律詩而言,還要求中間四句必須對仗。這是格律詩與古體詩最大的二種區別。其他還有轉承等等的規定不在我們探討之列就不再贅言。

    如題所述的唐詩,大概就是指在音韻上有嚴格要求的格律詩。那麼,為什麼要說“唐詩”枯呢?個人認為大概是因為對唐詩閱讀上的理解因素所導致,無非也是二種情況。一是由格律詩的特點所決定的,受其字數的限制,決定了行文不能天馬行空,所以作者煉字精練,並且常出現一字多義,或者一詩之中的意境全在詩外的現象產生,從而導致了我們理解上的困難。二是受韻腳對仗等格律音韻上的限制,格律詩中常出現的以物易物或以景喻情等,導致我們理解上的偏差,從而有唐詩枯的認為。

    二、元曲的特點

    元曲,分小令、帶過曲和套數的散曲,以及由套陣列成的雜劇。雜劇是間雜以賓白和科範,專供舞臺表演的劇目。其中,小令和散曲屬於詩歌的範疇,更接近於民歌,雜劇屬於戲劇,兩者屬於不同的文學體栽。散曲是元代的文學表現主體,但從有元一代的作品上看,元雜劇的創作成就要略高於散曲。現代戲劇就是在元雜劇的基礎上演變而來。

    在格律上,元曲每個曲牌與詞牌一樣,對句式、字數和平仄都有極其嚴格的格式要求。元曲小令和散曲經過文化人的精練加工後,在藝術上仍然承襲宋詞刻意求工,崇尚婉約細膩典雅清麗的特點,其區別是宋詞典雅含蓄,而散曲則是通俗活潑。元雜劇在保留了原豪放詞的風格上,由其語言俚俗質樸獷放的特點其表現就更為潑辣,往往是在範科打渾中賦予其深刻的內涵。

    相較於律詩和宋詞,元曲在音韻上靈活性更強。其主要特點是在套曲雜劇中可以增加襯字。

    元曲本身並不俗。如果說俗,那就是俗中藏雅,是清麗秀美的俗。與宋詞相比,只是少了點含蓄。

    如題所說宋詞恰當好處。本文也因字數的限制就略過對宋詞的介紹。總之,唐詩宋詞元曲是繼承先秦散文、兩漢辭賦和六朝樂府的基礎上,對文學體栽的發揚和光大,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其至今餘響不絕也正說明了這點。

  • 6 # 獨行的豬

    中國詩歌有三大高峰:詩經,唐詩,宋詞。

    這三者,各有千秋,都是無法超越仿製得。

    詩經來自民間,樸素自然,四言為主,雙聲疊韻,聲調優美。它是老百姓勞動生活中心聲的自然流露,渾然天成,大地寶玉,自然之美,無與倫比的美麗。

    唐詩是詩歌后天人工雕琢的極品。

    它來自大唐帝華人民無比自信榮耀的心靈,來自無數天才詩人泉湧降生,詩仙詩聖詩佛詩鬼泰山北斗,兩千三百多詩人春潮盈湖,五萬多首詩歌可以遮蔽向上兩千年的作為。

    唐詩把詩歌水平推到一種讓前後世窒息的高峰。

    宋詞,宋人實在無法跟大唐詩人比肩了,大唐詩人已經把詩歌寫絕了。宋人只有另闢蹊徑,變換樣式。推陳出新,用長短句,音韻變換來耳目一新。

    更難能可貴的是,唐詩是高高在上的。宋詞進入了飯局,唐詩是詩人搖頭晃腦的朗誦,惹得觀眾美女側目而視。宋詞加上音樂讓女孩子歌唱,美麗的歌喉配合美麗的詩句,強強聯合,妙不可言。

    宋詞,終於放下身段,進入到百姓的生活。雖然只是貴族的生活。畢竟宋詞有了生活的氣息。唐詩,詩人自己朗誦出來,也只有博士後才聽得懂。老百姓,只有跟在白居易的屁股後面,動動腦筋還可以勉強明白。

    明清的曲,可以說更接近老百姓了。詩人都以寫給唱戲的為業,可以說曲就是戲劇和詩歌的產物。詩歌為戲劇服務產生了曲。

    曲,不是俗,是詩歌為大眾服務的典範。深深的走入民間的嘗試。

    詩經從民間來,轉了一圈,又回到民間。終點又回到起點。

    詩經在民間是天然的,曲子在民間是主動的。一切發現都是那麼自然。

    唐詩不是枯,何枯之有?主題有愛情,田園,邊塞,政治,旅遊,景色,應有盡有。樣式有五言七言為主,還有四言,八言,長短句的苗頭。詩人更多,哪裡枯呢?

    曲子是詩歌的生活化,更接近老百姓,為老百姓服務,這是詩歌的最好提現。哪裡是俗?

    宋詞我是比較喜歡的,除了少數詞人外,很多人還是流入了豔的地步。也不見得高雅多少,柳永還專門給樓上的女子寫呢!

    總之,唐詩宋詞元明清的曲,都是歷史發現的必然。各有利弊,才需要不斷變化。歷史要發展,詩歌文學也要發展。

  • 7 # 封護勝463

    這個問題實在是有失偏頗,我不能苟同。因為什麼呢?主要還是從事物的主流去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看唐詩,是不是太枯。在唐代以前的朝代就有了詩歌,例如漢代劉邦的《大風歌》,詩中寫到: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雖然說也寫得很好,但是和唐代的詩歌比較起來,還是無可比擬,相去甚遠。唐代李白,杜甫等一大批的著名詩人,把中華詩歌帶上了峰顛,流傳下太多的創世之作。不僅令中華詩詞成為一個閃閃發光的寶石,絢爛了傳統文化,還要享譽中外,讓世界都矚目。我們隨便舉個例子,就看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

    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

    唯見長江天際流。"

    詩歌寫得盡善盡美,情景交融,已經到了無可挑剔之處。所以被後人廣為傳頌,婦孺皆知。比起漢代的詩有了很大的發展,這樣的佳作能夠被人說是很枯嗎?真是豈有之理。

    再來說說元曲。唐詩宋詞發展到元代,也有很大的發展,元曲也日瑧成熟了。打個比方,元代的一個曲作家馬致遠先生的一曲小令,《天淨沙,秋思》寫到: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被後人稱為秋思之祖,被人們廣為流傳,也是膾炙人口。難道這樣的元曲也是很俗的嗎?

    再說說宋詞,宋詞在唐代詩歌發展的基礎上,也是越來越完美了,出現了像李清照等大批的詞作者,寫出了很多的好詞。但是我個人覺得還是沒有超越唐代的詩歌。唐代的高峰的確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中華文化是世界上的一塊瑰寶,我們後人繼承發展,要持敬佩之心,雖然說不用我們頂禮膜拜,也不能亂侃歪批,褻瀆了我們的這些祖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愛穿運動鞋的女人是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