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大先生的故紙堆
-
2 # LiSa842
為啥恁多人議論魯迅?原因我簡短說兩三點。其一,魯迅本身具有一定爭議性,為議論者提供了說辭。魯迅文章的水平和價值那肯定沒得說,無論是《人血饅頭》中對名族劣根性無情批判,還是啊Q正傳對某一類人群的刻畫,可謂筆如刀劍入木三分。但畢竟他筆鋒辛辣樹敵無數,得罪了不少其他流派的文人,而且人無完人,他自己的觀點也不定所有都正確,比如對中醫的全盤否定甚至不屑一顧,比如他的兄弟失和,都給議論他的人留下了口實。第二,與魯迅不穆的文人也都是業界大佬,有很多也是成就非凡,比如林語堂、周作人,都有大量的追隨者和信徒,由於見解不同,這些追隨者和信徒肯定會持續發聲表達看法,這些也是正常的。第三,大家都知道想出名最快的捷徑就是罵人,罵名人,魯迅作為特定歷史時期做出特殊貢獻的最大名氣文人自然也就成了博名出位者的靶子,罵人可以吸引眼球帶來流量,流量就是金錢吶!所以罵架人起勁,平臺也坐享其成成了幫兇。
-
3 # 新氧生活
現世網路資訊發達,名人被大眾熱議,也是身不由己。為什麼那麼多人議論起了文學大師魯迅?小新認為,一個人被議論,最起碼的原因是他具備了有別於人的亮點。
魯迅是文學巨匠,這個無可厚非,小新在上學之際,學過許多篇魯迅的文章。魯迅先生是出生在動亂時期的無產階級文學家,革命家。即便不說他此次被熱議起來的私事,他存在於這個敏感的時代,本就是一個容易被熱議、被爭論的人物。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此語出自魯迅先生《自嘲》裡的一句話,這是他一生的寫照,同時,這句話也被編入人教版六年級的語文課本中。作為一個敏感時代裡的思想家,不管他的生活是非如何,我們都應客觀地看待。
“凡論一人,總須持平。”確實如此,人無完人,再怎麼偉大的人都不是聖人,有被否認的地方,或者說真的有做錯的事情,都屬正常。抓筆的人,靠文章和言論發揮價值,影響世道,他私下的家事、處理感情的做法,已然不是我們這些不是那個時代,又不完全知道詳情的人,該去評頭論足的了。
魯迅先生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時代的警醒鍾,他的思想是民族進步的催化劑,他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不可否認的。他的作品對於中國文學有著深遠的影響,有許多篇作品都被編入了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中。且不說他的文學成就,他的寫作目的已經足以讓他成為歷史不可或缺的人物,為著中國改革、為著打擊敵人、為著振奮和拯救華人的思想。我們客觀看待,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吸收偉人好的地方,才是有意義的進步。
-
4 # 一路花開666888
一名曾是學渣的中學老師怒答此題!
曾經的我沒有讀過魯迅的作品,不知魯迅為何人,聽新聞聽大人們閒聊時抱怨魯迅文章的深度不適宜中學生(現在想來真是荒唐),而後產生了一種厭惡乃至自動遮蔽魯迅作品的功能,心中認為是陽春白雪,太過好深,不適宜我等普羅大眾,變不去深入瞭解。
現如今,一名中學老師,重新拾起課本,認真品讀,心中不停讚歎,羞愧。讚歎的是魯迅文學成就之高,思想深度暫且不說,只談文字功力,那真是白話之最了。就拿《藤野先生》的結尾來說“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使我忽又良心發現,而且增加勇氣了”無數次,我曾對學生們說,寫人記敘文直接照搬來,作為作文結尾,文章的深度,深情,精準直接拔高數個段數。
再來看小說《社戲》,其中那令人沉醉的寫景片段“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裡。淡黑的起伏的連山,彷彿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卻還以為船慢。他們換了四回手,漸望見依稀的趙莊,而且似乎聽到歌吹了,還有幾點火,料想便是戲臺,但或者也許是漁火。”視覺,聽覺,嗅覺,觸覺,感覺,五種感官將夏夜行船時“我”內心的愉悅,渲染的淋漓盡致。不愧是學生仿寫的範本。
不怕被議論,怕的是被埋沒。經過了歷史和時間的沉澱,魯迅對於現代文學史的重要貢獻不是說說的,說個千百次都不嫌多的啊!
-
5 # 朱曉風
魯迅先生是一位愛國、正直、潑辣又風趣的世界級大文豪,是落筆千鈞、字字血淚的思想巨人。他剖析華人的劣根性,極其準確、透徹,把國民性格總結的絲毫不差。批判封建落後的舊思想、舊倫理、舊文化,抨擊黑暗腐朽的舊社會、封建餘孽及反動派,更是一針見血。他是一位嫉惡如仇的思想偉人、文學偉人。凡是謾罵、詆譭、攻擊魯迅先生的人,都是一群道貌岸然、卑鄙無恥的敗類小人。知中國者,魯迅也;知華人者,亦魯迅也。深切懷念魯迅先生。
-
6 # 張慶東字恕鳴文化原創
魯迅,是一位文學巨匠,也是一個時代的英雄,是歷史認定與塑造的民族英雄,是一個歷史定格人物。可以說,否定一個歷史定格人物,就是否定了那一個歷史。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有人靠“噴”來出名。當下,有一種怪現家“靠詆譭歷史名人、現代名人來作秀出名”,個人認為該“誅殺”、“封殺”。 泱泱大中華,每一個時代都造就了一批民族英雄一樣,這些人的歷史地位和歷史作用早已被歷史所證實――有的人詆譭孔子,說起儒家思想“遺害了中國幾千年”;有人詆譭說岳飛不會“體恤上級意圖,擁兵自大”;有人詆譭林則徐不該禁鴉片,否則,中國就不會遭受第一次鴉片戰爭和第二次鴉片戰爭。等等質疑,乃至否定。目的是為博眼球,博粉,創意網紅。 針對上述“詆譭點”,有人辯解說――魯迅的直言辛辣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有當政者封殺他,社會公眾也有罵他的。現在教科書不是也將他的“辣筆文章下架了”。以此來否定一個時代的“文藝旗手”。歷史的看魯迅的偉大是他的那種“時代精神”,他的“以筆代槍”智慧,他的“吶喊影響”力量。造就了民族正能量,推動了人們時代的戰鬥。
-
7 # o十一二o
魯迅,他的身上從來都沒有斷過議論。
他活著的時候議論不斷,死了,也一樣議論不斷。即便是今天,他死後近八十二年,依舊像活在人們心中——不管是恨他的人或者是愛他的人。從來沒有人能夠無視他的存在。
他天生就是一位要引發議論的大師和戰士。
為什麼?因為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只遵循自己內心的人,一個認準對錯,便不再糾結陣營的人。我以為他是一個公正的人,所以,他的身前身後,都會因為公正而遭受不同的對待。
他是一個認準當下的戰士,他的公正是源自於他的內心的擔當以及責任和學識以及思考,因此,他只對時局、對現狀、對當下懷著極大的責任感和極深沉的愛給予最恰當的評述,或者好,或者不好,他遵循內心。
這樣的人是沒有真正的朋友的,有的,只是同志和戰友,是同樣只遵循內心的人。所以,恨他的,不一定就是敵人。喜歡他的,也不一定就真的愛他。
他是投槍、他是匕首,但把手,從來都緊緊的握在他自己的手中。
他是獨立的。也是睿智的。
他的匕首可能無所畏懼、一往無前,但他在遵循內心指引的前提下,他會讓他的匕首和投槍挽著冷冷的寒光迸射的花式刺向目標,他不是一個只知道衝殺的魯莽的戰士,但他是世間最無畏的戰士。
我們議論魯迅,因為我們無法理解公正。我們以為公正就是客觀,但於他而言,公正不只是客觀。
同志以為共同的理想才是公正的前提;敵對陣營以為公正就是力量。但這些別人的以為,都不是他遵循的方向,他是孤獨的。
他從來沒有固定的敵人。他的敵人,從某種意義而言,根本就不在物質世界中,所以,他的戰鬥也從來不會消亡。這成就了他的不朽,也越發明晰了關於他的議論。
不管這個世界還需不需要他,他一直都在。不會因為推拒而存在,也不會因為呼喚而消失。
他沒有敵人,但他的敵人卻無處不在。也許是我,也許是你,也許,根本就不是哪一個具體的人。
但是,他是深深的愛著我們,還有這個世界的!
所以,他註定:永遠充滿著議論,不管是現在,抑或者是將來、過去!魯迅是不朽的,議論也是!
-
8 # 謀士說
由於魯迅說過很多話,放在今天被人誤解,所以很多人對魯迅有很大的意見!我就說我前幾天回答過的問題,比如魯迅在《病中答救亡情報訪員》一文中說:“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就有網友罵我,說:“如果魯迅真說出這樣的話。我覺得他確實挺可笑, 如果這句話只是小編說出來,那麼你用意何在,都不懂中國文字,既然來說三道四,吃砒霜了吧。”評論我完全複製過來了,一字不漏。從評論看,這位網友不太相信這話是魯迅說的,認為是我在胡編亂造。說實在的,這人沒有看完原文就大肆評論,亂咬人。
其實,魯迅在他們那個時代,在那種背景之下,是恨鐵不成鋼。他的文字,帶有諷刺色彩,和國民劣根性。比如當年魯迅上課時,看見一部紀錄片,片子是說的日俄戰爭期間,一群華人圍觀砍頭的情景,魯迅後來在其著作當中就說:“一個華人被砍頭,周圍圍觀的華人面目麻木沒有感情,甚至有的華人拍手叫好,沒有絲毫覺得被殺之人是自己的同胞,很是麻木不仁!”從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他是在說某些麻木的華人,面對外華人砍自己同胞沒有憐憫之心,還拍手叫好。其實,很多人知道,魯迅曾經是一個醫生。他之所以,棄醫從文,他深感醫學只能解救病人肉體的苦痛,要真正解救自己的民族,首先要救治人的精神,喚醒民眾的覺悟。
由於當時的中國受到列強不斷入侵,很多知識分子在不斷的尋找中國的出路,比如“新文化運動”就是一場知識分子發起的“思想文化革新運動”。當時的很多教育家,認為文化難以普及,導致中國貧窮落後,是因為漢字“難懂、難學、難記”,導致文盲太多。當然不僅僅是魯迅認為華人文盲多,都是因為文字難寫難懂。像陳獨秀、胡適、錢玄同等大文豪都那麼認為。魯迅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他認為漢字太難寫,太難懂,沒有拉丁文字那麼簡便。當時很多知識分子受西方先進文化影響,他們看到西方人都很富有,而華人很窮,國民文化知識不普及,西方的先進技術又學不了(不懂英文)。於是,一些大文豪把矛頭對準了文字。認為華人的文字因為難寫難懂,所以該廢除,改用拉丁文(意思是西化)。不過後來的政治家們也考慮到了這一點,所以推行了簡化字。後來再加上拼音,就容易讀寫理解,所以掃盲就容易了。
總之,看魯迅的文章,要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來讀。如果,把魯迅的文章,直接用到現在肯定不合適。就拿“漢字不滅, 中國必亡。”這句話來說,魯迅是因為當時國家太窮,文盲又多。由於當時的西方科學先進,都採用拉丁字母,為了讓國民更好的融入西學,學習他們的先進文化知識,所以很多人倡導改革文字。其實,他們的出發點是好的。不過把中國的貧窮和文化無法普及,歸結於漢字,其實有些武斷!說實在的漢字是中國的國家符號,沒有了漢字中國還叫中國嗎?不過好在,還是有很多人維護漢字的地位,最後讓我們炎黃子孫,更好的傳承和維護華夏文化。
-
9 # 劉摯仙山上樵夫
魯迅不止是噴子,更是一個賣國求榮的狗漢奸,且看,其所處的歷史時期,正是中華民族遭受內憂外患十分嚴重的時候,國內自清朝末年的腐朽,又遭受外國列強的侵略、掠奪又進一步加深了中華民族的災難,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國內有識學子紛紛起來抗爭、抗議外國列強對中國的大肆擼掠和如五卅慘案對華人的屠殺,可這時魯迅乾的是什麼?對國內卻是“橫眉冷對千夫指”百般指責,而對外國列強加深國內民眾生存威脅,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問題上,可是一個屁都不放,反而提出了“漢字…”等賣國言論,其狗真夠格,魯迅就是這樣對華人,又是那樣對外國列強的,其心可誅!同時又善於偽裝、偷施毒藥,騙了華人數十年,餘毒至今還是肆虐,造成華人中的崇洋媚外之風不止,至今還在迷惑了不少國內人士。
-
10 # 貴先生玉融幫技術服務
魯迅先生是那個時代的人物。站在那個時代的人,它有侷限性。他的文章揭露,這揭露了那個的社會現象。也希望中國有所改善。我們不能以現在的眼光去看民國的人。即使那時候的中國處於黑暗之中。魯迅先生也不會譁眾取寵,也不會給華人貼標籤。魯迅先生不是神一,他也不可能全方位的去思考社會的問題,他某些方面固然有錯,是因為那時候的年代思想比較混亂,軍閥混戰,列強半殖民中國,中國社會也沒有發展,今天如此地步。用現代的眼光去看待民國時的魯迅,是不是對他過於偏激呢。人道為進步,國家也會進步。
回覆列表
魯迅先生對於現代的華人來說,是一種象徵,崇拜他也好,詆譭他也罷,總之,都是可以敦促我們反思自己的國民性。
研究魯迅更是學界一個重要領域,同研究紅樓夢一樣,一大批學人為此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和耕耘。
下面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位研究魯迅先生的學者,他有些默默無聞,但絕對我們尊敬。
他就是張夢陽先生。
撥開"神化""鬼化"俗化"迷障,張夢陽筆下有一個"近於真相”的魯迅。
張夢陽,1945年3月13日生於甘肅天水,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文學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會副會長。
張先生主要學術成果有:《1913—1983魯迅研究學術論著資料彙編》(五卷一分冊,共1000萬字);《中國魯迅學通史》(三卷,共187萬字);《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會稽恥》《野草夢》《懷霜夜》,共116萬字)。可以說,都是大部頭的著作。
特別是他的《苦魂三部曲》,從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細節中,寫出了魯迅真實生活的“質地”,並從中提煉昇華出一種哲理與詩韻相融合的美。
做一個哲人與詩人融化在一起的哲理詩人,是他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他寫作魯迅最大的感悟。
張夢陽用整個生命去與傳主呼應。這樣的研究者在心中是不多見的。他摒棄了書齋式的靜態的作業方式,而是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扔’進魯迅的世界中去,讓主客體之間進入一種燃燒博弈、啟用互動、精神共振、一同生髮的‘我們’式的關係,一起生活、一起思考、一起抗爭、一起傾訴、一起關懷、一起發聲。
給大家推薦這部書。我想,一個真實的魯迅會呈現在大家面前的。至於被網上各種紛紛擾擾的言論所左右,不如低下頭,在一部好書中,自己尋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