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劉紅福3
-
2 # 夏途途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這是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全詩僅二十字,清淺直白,卻意境深遠,耐人尋味。
詩人去尋訪一位隱居山間的賢者,沒有遇到,有點失望,於是在松樹下問隱士的小弟子:你師父呢?
那個垂髻小兒天真爛漫,回答說:去上山採藥了啊。
詩人聽了有幾分驚喜,估計追問道:在山南還是山北?山腰還是山頂呀?
小孩子皺著眉,尋思了一會兒說:就在這座山上啊——可你看山這麼高,白雲繚繞的,我也不知道師父究竟在哪兒呀。
小時候第一次讀這首詩,我就彷彿看到了那棵松樹,總覺得應該是馬尾松,針葉蒼綠,葉冠如傘。
一陣陣山風吹過,帶著山間花草和馬尾松的清香。
而那座青山,很高很高吧,高聳入雲,雲霧蒸騰,彷彿人間仙境。
採藥的師父揹著竹簍,穿著一襲青衫,走在茂盛的山林中,腳下踏著厚厚的落葉,一定聽到了啁啾的鳥鳴,潺潺流水聲。
也許一根倒地的枯木上,生出了一蓬蓬棕色的木耳;
半山腰的懸崖峭壁上,長著幾片泛著油光的靈芝草;
也許長尾巴的小松鼠從一棵樹跳到另一棵大樹上,不小心碰落了幾粒熟透的野果;
也許一隻灰色的野兔突然從野草叢中竄出來,驚慌失措的逃向密林深處,一面跑,一面回頭張望著;
也許師父已經採了很多珍貴的草藥,一邊擦汗,一邊坐在樹樁上休息……
那是一座有趣的深山,藏著許許多多的山花古木,珍禽異獸。
可是我讀這首詩的時候,還是生出了一縷莫名的惆悵~唉,山這麼高,雲這麼深,我到哪裡去找你呢?
人生總是凝結著無數的小悵惘吧,無論生活中,還是古詩裡——
我來的時候,你不在,
我走的時候,你剛回來。
我錯過了你,錯過了這滿山的雲霧,一世的花開。
-
3 # 66662847755忠誠衛士
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寧靜的夜晚,床前那一片明淨潔白的月光,好象是地上鋪著的一層白霜。身處異地,四處飄泊,李白抬頭望著天上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思念起自己的家鄉。家鄉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更是引起了大詩人李白深深的思念。那種四處飄泊,背井離鄉的思緒,是別人難以想象的。這首詩用"望月思鄉″四個字概括,可以更完整地表達出一個愛國大詩人此時此刻的心情。但其蘊藏的含義,卻更加悠長,深遠。令人陶醉,使人回味。
-
4 # 雲飛揚916
【夜宿山寺】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最早記住的詩。
-
5 # 處我心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樹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
6 # 風向之初
《唐詩三百首》是流傳最廣的唐詩選集,唐朝是中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代,在這個時期有大量的詩人以及作品湧現,據統計唐詩的總量達到五萬餘首,《唐詩三百首》也是最突出的,最典型的詩歌典籍,是學習古詩詞最好的入門之作。
說到《唐詩三百首》中,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登鸛雀樓》唐·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賞析,
這首詩寫詩人在登高望遠中表現出來的不凡的胸襟抱負,反映了盛唐時期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譯文,
夕陽依傍著西山慢慢地沉沒,滔滔黃河朝著東海洶湧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風光景物看夠,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城樓。
註釋,
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縣,樓高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固有此名。
白日:太陽。
依:依傍。
盡:消失。一句話是說太陽依傍山巒沉落。
欲:想要得到某種東西或達到某種目的的願望,但是也有希望,想要的意思。
窮:盡,使達到極點。
千里目:眼界寬闊。
更:替,換。
-
7 # 兵法天下
無論別人如何認為,提到《唐詩三百首》,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李白的"窗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也許在我的幼年時期,接觸到的第一首唐詩並不是這個,但這首詩的附和華人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難以磨滅。
在我看來,這首詩既可以看作是一首五言絕句,也可以理解為一首童年的歌謠,也許就在這首詩所渲染的詩情畫意中,你不知不覺地在媽媽或者姐姐的輕吟中愛上了唯美的唐詩宋詞。為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靜夜思可謂唐代大詩人李白最為鮮明的形象符號,可以說就是李太白的個人名片,堪稱唐代詩歌經典詩歌的代表之作,由於其朗朗上口,淺顯易懂,輕柔婉約,韻律優美,亦為華人長幼皆能成誦的千古名篇,已然成為民間普及程度最高的古代詩歌之一。
中國古代文人雅士,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中都能找到他們的樂趣,所謂長期的積累就總結出了"文人八雅",其中就有"聽雲聽月"的說法。
試想,在這麼寂靜的夜空下,彷彿月光有了重力,懶懶地空寂而飄忽。這首詩的表達沒有任何超出常人之處,但卻象美國詩人勃來說的那樣:它靜靜的,在不知不覺中把人感官中不同的層次混合起來。彷彿是在深水中寫作,一層一層的鋪起來,結果卻不是厚厚的淤積而是表面的花紋。
-
8 # 尚清子實用易學
提到《唐詩三百詩》,第一時間會想到哪一首?
這要區分處於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心境(心情),不同的地點,不同的境遇(境況),誰能保證你永遠都是一種心情,一種境況,永遠在一個地點,時間永遠定格!誰能敢說,我一生只坐一班車,一輛車,一個座位?一生只吃一種主食,一種蔬菜?
………………
所以,作為唐詩,怎麼總是老第一時間想起那同一首呢!除非!你只知,僅只知就那麼一首,那自當別論了!
所以,因此,當我面對三、五歲兒孫輩,想要對其進行一些啟蒙時,我第一時間會想到駱賓王的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青波”
當每逢涼爽的晚夏夜晚,熄燈方想上床入睡時,恰一輪明月透過玻璃窗映入床前,那不由我自然想起李白那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當我遠離原籍、家鄉在外奔波,又適逢年節不能同家人團聚時,我自然想起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即,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當我登上泰山之巔,吸著清爽的空氣,眺望冉冉冉升起的紅日,俯瞰山下美景時,自然會想起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下”。
當每逢每年清明,去憑弔故去親人,再適逢春雨濛濛,思親之痛中隱隱又有犯些許酒癮,自然會想起杜牧那首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當面對一家老少,要吃要喝,孩子上學花銷,男人的責任感不由令我想起李商隱的“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當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自己人生低谷時,還是……不被人理解,時感英雄末路,壯士窮途時,不由令我想起陳子昂的那首不同於一般的《登幽州臺歌》,即,
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涕下!
每當陽春三月,一覺醒來,恰逢窗外石榴樹上有幾隻綠翠、野畫眉或八哥在引喉比賽,鳴啼婉轉悅耳,不由令我想起“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每當…………
每當…………
每當…………
…………
…………………………
-
9 # 九畹幽蘭93920082
自然會想到李商隱深與婉的《夜雨寄北》。葉燮在《原詩》中說:“李商隱七絕,寄託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
夜雨寄北
李商隱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歸期日夜在指間飄忽迷茫,漫天斷魂的秋雨,如泣如訴,落在青青客舍,落在羈旅的巴山,落在寂沉寥寞悵惘的心上。妻子從長安寄到的一箋詢問,淚痕紅浥,問一聲何日歸家之時,溼盡鉛華。
今夜的雨與離愁漲滿巴山的池塘。
歸期與未有期的矛盾,現實客觀存在,如何銷溶?
愁心如織的大詩人,身心分離,魂飛在今宵、他日、今宵,巴山、長安、巴山之間。
會有一天,我們重聚在西窗夜談,共剪燭花,夜深不寐,與你傾吐今夜巴山的雨,旅居的蕭瑟淒涼,人生的悲歡離合。
好在夢迴時,總有一盞燭,搖曳在西窗,搖曳在今夜的巴山夜雨。
-
10 # 陳年往事1222
第一時間想到的是: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因為兒孫小時就天天教他們吟這首詩歌。印象特別深刻。
-
11 # 白頭布衣
《唐詩三百首》作為一個唐詩啟蒙教材,我個人覺得不止是要作為孩子們的課外閱讀讀物那樣簡單,更應該成為成年人案頭常常放置的一本書。它從成書那天起就跟如《古文觀止》一類書籍成為學生們必學的一本書。現代人對於古詩詞的瞭解已經不能與當時同日而語了,但作為中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別是對於有志於瞭解古詩詞的人來說,這本書就是一個很好的借鑑。這三百首古詩每一首都是作者的代表作,同樣本書的作者在選擇上也是煞費苦心,所以我覺得不是說你現在還能記住多少首,而是給你時間你還能背誦出多少首。雖說我這樣回答有些跑題,也可以說是我的一個倡議,讓我們能拿出一點時間來重溫一下那些當年讓我們感動過的詩詞。
回覆列表
回鄉偶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