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樂趣

    這個問答的答案肯定不是統一的,因為從古至今文學修養高的人很多很多,尤其是在我們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在歷史文化中蘊育出許多文學修養高的文人墨客。他們都曾各領風騷。例如:儒家思想的創立者孔子,道家思想的創立者老子,詩詞精英李白、杜甫、白居易,唐宋八大家等等,這些人都有極高的文學修養。

    中國的文學歷史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博、大、精、深”。我認為要評價誰最有文學修養,要看他的綜合能力和他的文學作品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作用,同時看這些文學作品是否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好評。從這個觀點看,我認為毛主席最有文學修養。

  • 2 # 亭亭讀書觀美文

    東坡性情豪放,才華橫溢,有林下君子之風。這奠造了他的獨特,也恰恰是小人眼中他的原罪。因才被敬,因才遭妒。

    他有長者的溫柔敦厚,卻又有孩童的赤子之心,詩詞歌賦、言行舉止,發乎於本心,恰恰應了《次韻僧潛見贈》中的一句詩:猿吟鶴唳本無意,不知下有行人行。

    蘇軾年少成名,被文壇大家歐陽修稱讚為:"讀蘇軾書,不覺汗出,快哉!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

    同時,蘇軾也是他那個朝代大boss眼中的文采蓋世的人。蘇軾被貶謫,宋神宗也沒有忘記蘇軾。有一天,他問身邊的大臣:“蘇軾可與哪位古人相比?”大臣說:“可比李白。”宋神宗沉吟半晌道:“李白有蘇軾之才,卻無蘇軾之學問。

    能比李白還牛,真的是相當厲害了。可以說,蘇軾的才學是被同事,領導都稱頌的,也是流芳千古,被現代人敬仰的。

    旁人貶謫,是隨波逐流、心灰意冷,於他,卻是人生的別樣篇章。他無論什麼主題都能寫出朵花兒。

    比如喝酒。《南鄉子·梅花詞和楊元素》裡, “痛飲又能詩,坐客無氈醉不知。”;《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裡,“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比如美食。他要滿足口舌之慾,沙瓶煮豆,他寫:“豈如江頭千頃雪色蘆,茅簷出沒晨煙孤。地碓舂粳光似玉,沙瓶煮豆軟如酥。他愛爛蒸白魚,《春菜》裡,他寫“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烝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他吃竹筍,寫下了這樣的打油詩:“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他愛吃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做嶺南人”;飽享口腹之慾。

    毫無疑問,蘇軾這位仁兄若是生在現代,絕對是創新型人才的代表。

    就像他的詩句。人生到底知何似?或許如飛鴻踏雪泥;或許一蓑煙雨任平生;或許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或許是小舟從此逝,江海縱餘生;抑或是最平淡又最深刻的"此心安處是吾鄉"。

    他是我心目中永遠的男神,最有文學修養的人。

  • 3 # 篤誠篆刻藝術工作室

    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表現了他的人文主義政治思想:主張改革,抑制貴族和教會勢力,反對社會動亂和封建內戰,主張重用有才能的新貴,反對資產階級的個人野心和對權力的貪慾。主張開明君主統治,對內能使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對外則能戰勝敵國,維護民族與國家的獨立。莎士比亞的系列歷史劇為世界戲劇史上所罕見。

    1、哈姆萊特是古代丹麥的一個王子,他是一個人文主義形象,這和他在“威登堡大學”裡所受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

    2、這是一個充滿矛盾的形象。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義的影響,心中充滿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樣完美。而現實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他像一個思想家那樣地思考許多哲學問題,卻找不到答案。於是他要為父報仇,可是他內心又是矛盾,因為他想的不光只是為父報仇,而是扭轉整個乾坤。在這樣艱鉅的任務面前,他想要行動也行動不起來。

    3、性格過於內向、審慎及單槍匹馬的處境,使他感到猶豫,造成他行動上的延宕。因此最後只能是與敵人同歸於盡。

    4、他的悲劇既有罪惡勢力過於強大的客觀原因,也有其記憶體性格弱點的主觀原因。所以,哈姆萊特的悲劇是時代的悲劇,是人文主義者的悲劇。

    《哈姆萊特》的題材、故事情節、主題思想。哈姆萊特和克勞狄斯的鬥爭反映了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和反動的封建王權之間的鬥爭。哈姆萊特是悲劇的中心人物,典型的新興資產階級人文主義思想家。哈姆萊特的性格發展史。“歡樂的王子”、“憂鬱的王子”、“延宕的王子”、“行動的王子”是統一的。哈姆萊特的憂鬱和延宕的意義。哈姆萊特的性格特徵是富有感情和思想,勇於探索,善於分析,但思慮多於行動,剖析偏於哲理。脫離群眾的孤軍作戰是哈姆萊特悲劇的重要根由。哈姆萊特的典型意義。“血腥的國王”克勞狄斯的形象、奧菲麗亞的形象以及雷歐提斯的形象。從正反兩方面反映了莎士比亞的人文主義思想:他譴責封建貴族爭權奪利給國家造成的內亂,認為透過道德改善可以產生開明君主,實行自上而下的改革,建立和諧的社會關係與理想的社會制度。

    莎士比亞將這一單純為父復仇的故事,改變唯一出反映特定社會矛盾的傑出悲劇。股市講述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在德華人文主義思想中心威登堡大學求學,父死回國送葬,回國後,他見到的是叔父篡奪王位並與母親匆匆結婚,滿朝文武向新王諂媚,他深深感到抑鬱和痛苦。這時,父親鬼魂出現,告訴他自己實際上是被自己的兄弟所謀殺。王子為了證實鬼魂的話和逃避仇人的監視,假裝精神失常。篡位者對此十分懷疑,就派哈姆萊特的兩個老同學和御前大臣的女兒——他的情人去試探他的隱秘,這都被哈姆萊特一一識破了。為了證實謀殺者的罪行,哈姆萊特安排了一場“戲中戲”,劇情與其父被謀殺的情形十分相似。這是謀殺者驚惶失措,因而暴露了自己。這時,王后受其夫指示,找王子談話,談話間,哈姆萊特發現帷幕後有人偷聽,就把劍將他刺死,原來是御前大臣,他情人的父親。無辜的姑娘既失去了父親,又失去了王子的愛情,應此瘋癲,墜河而死。新王決心除掉哈姆萊特,設計派他出使英國,以便借刀殺人。但這一陰謀也被王子識破,他中途折回丹麥。新王又生一計,讓御前大臣之子與王子比劍,暗中備下毒劍毒酒。比賽中,哈姆萊特被毒劍刺中,又用毒劍刺中了新王和御前大臣之子,王后也因誤飲毒酒身亡,四人同歸於盡。哈姆萊圖臨死前囑咐好友繼續他未完成的事業。

    哈姆萊特是一個性格非常複雜的人物,他對社會現實善於觀察和思考,並曾經懷著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願望。但他對人類的信念突然被他母親和叔父的偽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間原來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輕蔑的愛情的慘痛,法律的遷延,官吏的橫暴和微賤者費盡辛勤換來的鄙視”。他對醜惡現象的深惡痛絕和對現實生活的無能為力,和他無法解脫的內心深層的痛苦,這種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To be, or not to be”這一震撼了數代人靈魂的問題。這一問題很難完全譯成中文。它包含著“活著還是死去”、“生存還是毀滅”、“忍受下去還是反抗”等種種含義。正是由於無法對這一問題做出明確的回答,哈姆萊特才長期躊躇和拖延著他早應採取的復仇行動,關於這種說法曾經有過不同的看法和爭論。有人說,這是由於他“生性猶豫,缺乏行動,所以失敗”;有人說他“天生患有憂鬱症”,用歌德的話來說就是由於他“軟弱性,缺乏魅力”;俄國民主主義者別林斯基則認為:“哈姆萊特天生純粹是內在的、冥想的、主觀的、生來富於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變要求它的,卻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動;召喚他從空想的世界中走出來,到現實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氣質完全不同的行動的世界中去。”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復仇行動所以延宕的原因。此外,恐怕還應加上他對母親的下意識的眷戀,對殺死叔父後自己所承擔的責任的恐懼等等。另外,這種延宕同時也是出於戲曲情節和衝突的規定性和需要。

    總之,《哈姆萊特》是一出悲劇,一出讓人無法忘記的悲劇。

    莎士比亞的戲劇,塑造了一系列概括性強、具有獨特個性並且在矛盾中發展的典型人物形象。他的許多著名悲劇人物,不論是思想深刻周密、憂鬱沉思的哈姆萊特,剛正不阿、單純輕信的奧塞羅,含冤負屈、悲苦無告的李爾王,權勢燻心、傲慢殘酷的麥克白,心胸坦蕩、動機純良的勃魯特斯,或者是勇敢堅強、品質高尚的安東尼奧,都是埃斯庫羅斯戲劇裡的巨人式的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突出,給人以難以磨滅之深刻印象。

    莎士比亞生活在封建制度開始瓦解,新興資產階級開始上升的大轉折時期。當時中世紀以宗教神學為代表的矇昧主義思想走向沒落,資產階級以個人主義為中心的世界觀日益深入人心,人文主義在社會文化思潮中開始佔據統治地位。莎士比亞則以他的劇作,大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殘酷黑暗及對人性的禁錮,強烈反映了新興的資產階級希望建立新型的社會關係和倫理思想的要求,為人文主義在英國和歐洲的傳播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莎士比亞的許多劇作都遺失了,流傳下來的只有三十七個,研究者將他的創作按思想和藝術的發展分為三個時期。

    人文主義(也叫人本主義)是文藝復興的核心思想。人文主義肯定人的崇高地位,主張一切以人為本,以此來反對羅馬教會所代表的神權的絕對統治。針對教會認為人生是苦難和罪惡的邪說,人文主義反對禁慾主義和來世思想,肯定現世生活,歌頌愛情和個性解放;針對矇昧主義和神秘主義,人文主義提倡理性,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動物,因而有權追求知識,探索未知,瞭解自然和研究科學;針對封建壓迫和封建等級制度,人文主義鼓吹仁慈、博愛,歌頌純真的友誼和崇高品德,提倡平等和冒險精神。總之,人文主義反映了新的時代精神,它體現了意氣風發、朝氣蓬勃和樂觀進取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了巨大的創造力。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出現最早的國家是義大利,同時,它也是人文主義文學的誕生地。由於得天獨厚的條件,義大利得開風氣之先。歐洲文藝復興運動就是在十四世紀的義大利首先興起,成為這個運動的中心。這個時期在文學方面有詩人但丁、彼特拉克和薄伽丘;法國的拉伯雷和西班牙的塞萬提斯,而英國當屬我們這本書的主人公——戲劇之王莎士比亞。

    藝術的復興和文學的復興是相輔相成的,文藝復興也必然少不了藝術。達·芬奇、米開朗基羅和拉斐爾當之無愧為這個時代的大師。除此之外,各個國家在建築、雕塑等方面也都有了重大的突破。

    哲學與科學在這個世界大變革的時代也不甘寂寞,馬丁·路德和加爾文的宗教改革,伊拉斯謨與馬基雅維利的哲學思想不但是這個時代的產物,也是人類歷史發展的產物。而哥白尼、布魯諾、第谷、開普勒、以及伽利略這些偉大科學家的出現又給我們帶來了全新的認識,人們在享受著文學與思想的飛躍與昇華的同時,感受到了地球並不是我們的惟一,太陽並不是我們的奴僕,這是一個怎樣偉大的時代呀!

    一言以蔽之,文藝復興宣告了中世紀的結束和現代社會的誕生。

  • 4 # 六月小夕

    我覺得這個問題觀點是不唯一的,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文人墨客數不勝數,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文學造就者,他們的文學作品對國家對民族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時至今日,還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我覺得具有文化修養的人,也是我較為喜歡的文學家魯迅,是中國近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他的文學作品深刻揭示了當時社會的醜陋現象,《狂人日記》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他的各種文學作品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影響,魯迅先生棄醫從文,以筆代戈,奮筆疾書,渴望改造在那個時代的華人麻木,懦弱的現象。

    在記錄電影裡,華人給俄華人做偵探被槍斃,華人卻圍觀起鬨,覺得救國民肉體上的疼痛,不能改變什麼,魯迅先生認為救國救民需要先就國民的思想,只有思想上改變了,中國才有希望,魯迅先生一生投身中國革命事業,救國救民,用文字痛擊國民的劣根性。用文字喚醒了處於那個時代行屍走肉的華人,

    在他的刀筆下痛斥過一大批人,也是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文壇鬥士!魯迅先生為中國文學貢獻了寶貴的思想智慧和精神品格。

  • 5 # 鄧軍舞蹈

    中國的文學歷史可以用四個字形容“博、大、精、深”。我認為要評價誰最有文學修養,要看他的綜合能力和他的文學作品對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的作用,同時看這些文學作品是否得到廣泛的認可和好評。從這個觀點看,我認為毛主席最有文學修養。

  • 6 # 娜姐的楊先生

    唐玄宗李隆基

    很多皇位繼承人在登基之前都會藉助文章來粉飾自己,而在登基之後便鮮有雅興了。李隆基是個例外,他當皇帝之前似乎沒表現出對文藝的愛好,可是當了十來年後,突然就成了梨園曲藝的開山鼻祖。

    這跟李隆基的身世不無關係。李隆基自己不是太子,他老爹雖然當過皇帝,可今非昔比,自己還得夾著尾巴做人,哪顧得了他。李隆基小時候經常謙虛地稱自己“阿瞞”,意即小人物,傻子。武氏家族的那幫蠢貨還真信了,忘了歷史上還曾有一個鼎鼎大名的曹阿瞞。李隆基前後處在武氏政權和韋氏政權的高壓之下,連個喘氣的機會也沒有,更別談什麼閒情逸致,詩詞歌賦了。

    幾翻勵精圖治,選賢任能,再加上太宗一朝所開創的基業,而後來的政變也多發生在貴族之間,沒有對生產力基礎造成衝擊,於是玄宗的基業由此扶搖直上,開創了空前絕後的盛世鴻圖。

  • 7 # 行於天地間笑看風起時

    其實我覺得如果不論人品的話,只看文學方面的修養,只要寫出好文章,都具有文學修養!此人的文章書籍都值是得一看,個人只喜愛某篇文章,或者某句詩詞,只要有感就會喜歡。不一定會喜歡作者,或者他其他的東西!就像喜歡某首歌曲,或者某部片子,但不會追星一樣!

  • 8 # 青山依不改綠水永長流

    發表一點個人看法,從這個問題來講,從古到今的文人數不勝數,文化修養也各有所長,也就不好比較出那個“最”字。範圍是中國的嗎還是外國的呢?不好說,文學修養越高,他對文學界乃至全社會做的貢獻也越優秀,所有的是主要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去衡量,所以不好評論,只有個人崇拜古代有孔子,老子,孟子等等等,當代魯迅,老舍,聞一多,巴金等等。外國也有很多,像畢加索,高爾基等等。

  • 9 # 放歌52

    首先,有文學修養的人必須要有深刻的文化文字乃至文學的深厚功底。從這點來說,古今中外有很多文學家都符合這個條件。其次,有文學修養的人一定要有修養,修養涵蓋的內容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是德行和修為。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人則少之又少。如果從留傳的文學作品上看,正能量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作家的私人生活我們無從全部瞭解,從媒體流出的資訊以及相關作品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進行分析,能達到深厚的文學修養的人,我認為金庸先生當仁不讓。

  • 10 # HelloKitty8855

    孔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他在《說文解字》中指出:‘’修者,飾也‘’。顧名思義,‘’修身‘’,就是指透過自身的努力,使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質得到完善,成為一個素質優良,精神高尚,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

    ‘’修身‘’是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內容,首先他從‘’為仁由己’’這一理論出發,根據長期教學和育人實踐,總結出一套切實有效的修身方法。

    1.好學

    慎思與踐行好學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礎。《論語》開篇即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孔子一生‘’學而不厭,悔人不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以至‘’篤信好學,死守善道‘’。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仁‘’的境界。提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視思明,聽思聰,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只有學思結合,人們的道德認識才能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他律上升到自律,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2.克己、自省與改過

    在道德修身方法上,他特別強調‘’克己‘’,即用社會道德準則約束自己,正如其所言:‘’克己復禮為仁‘’即一個人剋制自己的舉止言談都合乎‘’禮‘’的約束,那麼就到達‘’仁‘’的標準。

    3.重義與輕利

    ‘’君子會於義,小人喻於利‘’。孔子主張重義輕利,以義為上,‘’君子以義為質‘’。即君子把義作為根本,‘’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即君子作官不是為榮宗耀祖獲取利祿,而是為了踐行‘’義‘’。

    4.誠信、孝悌與友仁

    言思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孔子所提倡的‘孝悌’是行仁的根本,尤其指出孝順父母不僅只是表面奉養老人,更重要的是發自內心的愛敬之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孔子在對待朋友強調‘’與朋交友,言而有善‘’。就是說對朋友不僅要誠實守信,而且還要真心實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操作iPhone 11手勢和按鍵操作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