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織蓆販履者
-
2 # 度她餘生7561
是張良成就了這本書,也是這本書成就了張良。
這話怎麼說,讀透這本書的不止張良一個人,將這本書學以致用,用到最好的是張良。很年代也有關係,如果在和平年代再好的兵書爛熟於心又有什麼用,沒有用武之地。所以為什麼說亂世出英雄。張良後來的名氣也讓這本書被後來人們說熟知,從這一層講是張良成就了這本書。
首先肯定一點在軍事上張良是很有天賦和慧根,張良就算沒讀過這本書在軍事上也會很有成就,可能沒有後來的那麼大。
至於說是神仙送的《太公兵書》,只是一種陰喻,說明這本書在當時的實用性和價值。
-
3 # 社會生活博覽
張良是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被譽為“漢初三傑(張良、蕭何、韓信)”之一。
說起張良本人,本是南韓貴族。當時,秦朝末年,秦朝吞併了南韓後,他曾策劃刺殺秦始皇。刺殺失敗後,他便藏身到“下坯”的山中隱居。後來,他便遇上了
題主說的“神仙”,並得到了《太公兵書》。當時的情況,大致是這樣的:
一天,張良閒來無事,一個人在村頭的小橋上溜達著玩,突然,一位老人走了過來,走到張良跟前的小橋頭上時,便坐了下來,並且還翹起了二郎腿,一隻腳在那兒晃悠晃悠的,不一會就把一隻腳上的草鞋踢到了橋下去了,“去把我的鞋子給撿回來!”這老人對張良說。
“哦?我嗎?”張良有些不快,天下還有這樣不講道理的人?但他看到掉鞋子的老人年事已高,便不在說什麼,而是到橋下幫撿回了鞋子遞給老人。
“把鞋子給我穿上!”老人又說。
張良聽了又是一愣,“哦?”但他一想:這老人家年紀大了不方便,自己身為小輩就當是孝敬老人吧,於是就半跪下來為老頭穿上了鞋子。
老人穿上鞋子後什麼也沒說,轉身就走了。但一會兒,他又回來了,並且說“五天後在這裡和我見面”,說完就走了。
張良一聽,覺得很奇怪,這老頭兒要搞什麼名堂啊?
為了弄個明白,第五天剛剛亮的時候,張良就來到了那座小橋上,可是他看見那老人已經在橋上坐著了。
“你怎麼來這麼晚?五天以後再來!”老人一見張良就生氣地責怪他來晚了。
過了五天,雞剛叫,張良爬起床來去赴約。誰知老頭又先到那裡了,仍然生氣地說“你怎麼還來這麼晚?五天以後再來!“
張良拿書一看是《太公兵法》,這時老人又說了一些教導他的話,就走了。
從此,張良非常珍惜這本書,天天都認真地誦讀體會,智謀大增。後來天下大亂,張良出山為起義軍領袖劉邦出謀劃策,助其開創了大漢王朝。
這就是“張良圯橋三進履而得奇書”的故事,這個被稱為神仙的“圯上老人”就是“黃石公”,據說他是隱居山間的奇人,身懷濟世救民之才,為了使天下太平,便有意找到了張良,授於他兵書,助他成為劉邦的帝王之師。
-
4 # 劉一千五
張良剛剛在秦國滅掉南韓後,心中極其不滿。因為這一事件,他家破人亡,全家族死了三百餘人。甚至家人死了還沒來得及掩埋,秦兵都又追趕來了。張家大族,又是南韓官僚,幾代都是南韓相國。這仇恨非常大。難怪張良自此後用家裡重金找人為國為家報仇。終於在秦始皇二十九年,在往博浪沙逮到機會。就差那麼一點,倉海君的力士準確一點,鐵銣擊中秦始皇銅馬車,不就遂了心願?遺憾的是誤中副車。秦始皇逃過一劫。之下展開搜查。張良就逃亡了。
他這姓氏,恐怕就是這時起的。他有錢,自然能買身份讓,官吏就查不了他。這點技能,可以從項梁犯事,用錢打通櫟陽獄吏司馬欣,才得以無事這件事上可以得到佐證。
張良轉入地下,又尋找機會。秦朝勢力在秦始皇掌控下非常強勁,一時難以憾動。再說失敗一次,張良就汲取了教訓。朋友,老師,義士等就勸他忍耐,等待時機。沒事就研究兵法,以為將來作準備。
至於有老人送《太公兵法》,在撟上羞辱張良,《史記》上有記載,但非常神奇,天地間不可能有鬼物存在。這也許就是附會成功人士的神話。如果說,張良學習過《太公兵法》之類的兵法,說得走。有智慧老人磨練年輕人的銳氣,使其穩重老練,這也說得走。惟有圮上老人天不亮就讓張良去等,然後給兵法,就不可信了……
-
5 # 星火辰
關於這件事《史記》裡是有明確記載的,司馬遷不會故意去造假,要造假也只能是別人。
張良的祖父、父親為南韓的五位君王服務過,是這五位君主的相國。因此,史記上稱他老張家五世相韓。南韓被秦國滅亡後,張良有家僕三百多人,不是想著怎麼當公子哥,而是想著怎麼為南韓報仇。於是有了在博浪沙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的事情,這件事兒在始皇帝的本紀中也有記載。秦始皇下令天下大索,追捕賊人,張良逃走藏匿。
由此可見,張良雖然面貌像個柔弱婦人(這點在史記中有記載),但其實是個心雄氣烈之人。他年輕氣盛,妄想以狙殺秦始皇的方式拯救天下,為南韓報仇。這時候,黃石公出現了。老人在下邳街頭故意壓一壓張良的傲氣,讓他為自己撿鞋穿鞋,又約定時間讓張良來赴會。直到第三次,老人才將《太公兵法》傳給他。老人還向張良說,他是濟北谷城山下一黃石,等張良建功立業後可以見到他。後來,張良還當真在那裡發現了一塊兒黃石,把它供奉起來祭祀。
這個故事顯然像個神話故事,但也並非完全是假的,造假之人自然有他的目的。
至於張良學習研究的到底是《太公兵法》、《孫子兵法》,還是鬼谷子類的縱橫術、帝王術,這就只有張良自己才知道了。有一點可以確認:張良從小所生活的區域,奇人異士頗多,其中有不少人精研兵法策略。張良能得到高人傳授,這是很正常的。
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南韓國都所在的陽翟(河南禹州),便是潁川地區。這個地區,直到東漢末年還多出智謀奇士。曹操最看重的智囊潁川的戲志才死了之後,他就對荀彧說:“汝潁之間古多奇士,有沒有可接替戲志才的人呢?”於是,潁川的郭嘉冒了出來。天下奇才郭奉孝。其實,不光郭嘉(字奉孝),漢末三國時期,荀彧、荀攸、鍾繇、辛毗等智慧高才都是潁川人。由此可見,張良所生長的區域是秦漢時期兵法策略學習研究的集萃地。
至於這個故事其中假的成分,連司馬遷自己都有些懷疑,說:“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
從司馬遷的疑問來看,不會是司馬遷,他只是按照西漢開國初年的記錄來寫而已。造假者有三種可能。
第一種猜測,黃石公
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有黃石公傳兵法的事兒發生,但這個黃石公很可能是張良父、祖的好友或曾經的門客之類的,也有可能是知道張良狙殺秦始皇的事情,而對張良比較認同的江湖奇人。
他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實身份(這個原因就比較複雜了,或者不想惹禍;或者不想留名;或者只是為了報恩不希望張良報答。在那個時代都很正常),因此編出個濟北黃石的故事來。
但是這種猜測,有一點說不通。
那就是老人說:“學這兵法可以當王者的老師。王者會在十年後興起。十三年後你會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黃石就是我。”老人怎麼可能知道什麼時候王者興起,而十三年後張良能見到他?除非這老人當真是神仙。
第二種猜測,張良或其家族
這就很好理解了,是為了增加自身的分量,強化家族興起的神秘因素,這在那個年代是很常見的。考慮到張良及其後代,多有學習道術的人,傳說張良還修仙飛昇而去,其家族將黃石世世供奉等,這種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第三種猜測,西漢朝廷
這也很好理解。西漢朝廷記錄中,關於劉邦的興起就有很多神話,什麼龍交於其上而生高祖,什麼劉邦頭上有云氣,什麼高祖斬白蛇(白帝子)而起義等等,作為漢朝最出名的謀臣之一,給張良也新增一些神話,正好突顯了漢朝應運而生,君臣都有神異。這種東西,對古人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特別有利於漢朝鞏固統治。
-
6 # 螞蟻的呢喃
歷史這個東西,我們是無法深究細節的。因為所謂歷史,就是資訊。資訊在其傳播過程中,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手段和規則約束,總會產生損耗與錯誤。而史書這類資訊,無論是在寫作還是流傳過程中,都屬於很典型地缺乏技術手段和規則約束,依靠的主要是作者和流傳者的立場和能力。
首先,無論中外,大部分的史書作者都有自己的立場。那麼作者在記載歷史事實時,是否保持了中立立場,完全客觀地描述歷史事件,我們其實並不清楚。因為歷史總是和政治掛鉤,至少在中國,經史從來不分家,其中孔子的《春秋》開了個不算太好的頭。例如當史書作者記錄某一個歷史事件時,通常會從不同渠道獲得的不同描述,他如何從中選擇?是否完全從邏輯上進行分析,還是選擇一個自己願意相信的描述?是否因為某些原因隱藏或美化了部分細節?史書在流傳的過程中,是否有人進行過刪改?這些我們都無從知曉。
其次,如果我們忽略立場問題,認為史書單純紀錄的只是曾經的事實,那麼其細節的真實性也是存疑的。我們可以很容易地推理出事實實際上是不可見的,因為可以將歷史事件看成真實的資訊,而在古代的條件下,資訊在其傳播過程中總是伴隨著損失和錯誤。司馬遷的““非好學深思,心知其意,固難為淺見寡聞道也。”便說明了在寫作史書時解析資料的難度。希羅多德則更乾脆地說:“我的責任是報道人們所說的一切,但我自己不一定就相信這些全是真實的。”史書作者不可能親歷歷史上的所有事件,寫作時所依據的只可能是透過各種手段收集而來的資料,而資料本身的真實性,史書的作者是無法保證的。例如“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原話真是這樣嗎?有沒有經過潤色?真的是陳勝說的嗎?還是部下以陳勝的名義提出的?劉邦的斬白蛇起義,他斬的蛇真是白蛇的嗎?白蛇真的是白帝子嗎?他真的斬蛇了嗎?斬白蛇和起義真的是兩件關聯緊密的事嗎?史書的作者其實無法確認這些問題,他所能做的只是去尋找更多的佐證。例如在張良學習兵法這件事上,看上去像是無稽之談,但說不定當時司馬遷所能找到的資料都是和黃石公有關的神怪故事,他只是記錄下最靠譜的一種而已。
所以在閱讀史書時,如果不是歷史學家的話,最好不要太在意細節。我們只需要知道,陳勝吳廣提出過這樣的政治口號,劉邦在起義前曾經流亡過,張良年輕時學習過兵法。具體的細節還是留給歷史學家去考究吧。
最後推薦一本網路小說《覆漢》。推薦的原因並非它多好看,其樂趣在於,它的大多數章節後都附有偽史書,對照著正文,可以看到有良心的歷史學家是如何記錄歷史細節的……
-
7 # 嘉會天下
好像是這樣。《史記•留侯世家》完整記述了黃石公“圯下授書”和張子房“歸葬黃石冢”的情節,讀來極富傳奇性,而且太史公對此事也有大段議論,似乎張良能成為建功立業的“西漢三傑”,純屬天授英才,全賴《黃石公兵法》。
我們說司馬遷不僅是偉大的史學家,也是位卓越的文學家,《史記》同時也是部不朽的文學作品。《留侯世家》不僅記載了張良的家世、生平,輔助劉邦建立西漢的功業;而且穿插“圯下授書”和“歸葬黃石冢”的神奇故事,可謂別出心裁、引人入勝,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也讓張良的謀略像神仙兵法樣具有了傳奇性。
讀《留侯世家》,我們知道,張良南韓人,祖父、父“五世相韓”,但到他時,南韓已被秦滅了,所以那個恨呀,弟死了也不厚葬,散盡家財要剌殺秦始皇,結果在博浪沙錘擊,成了反秦第一人。話說他曾“學禮”,因而在下邳圯上流亡期間,遇一褐衣老父,因知禮而“圯下取履”、“長跪履之”,因心誠凌晨三會老父,終得授奇書:“讀此當為王者師。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
十年後,陳涉起兵反秦,張良也拉起百人隊伍,投了沛公被授以廐將。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指點劉邦,劉邦也聽得進去,而其他人根夲狗眼不識毛,所以張良感嘆“沛公殆天授!”此後張良助沛公破楊熊,取宛城西入武關破秦,沛公封宮室還軍霸上,鴻門宴沛公死裡逃生,燒棧道漢王還定三秦,捐關東之地於黥布、彭越、韓信,止酈食其刻印橈楚權,漢王授韓信齊王印,召天下諸侯困死項羽,封雍齒以穩滅楚功臣,棄洛陽西都關中,引蒼山四皓以助太子,擊匈奴出奇計下馬邑,無不是張良謀劃之功。果十三年後,跟隨高祖過濟北時,在谷城山下見一黃石,取而供之,死後葬於黃石冢。
看來好的文學作品都富有傳奇性,張良得授《黃石公兵法》,如郭靖誤服寶蛇血、得降龍十八掌、獲九陰真經,如令狐沖得授獨孤九劍、偶得吸星大法、誤練易筋經一樣,都讓人津津樂道,具有趣味性!這正是偉大文學作品的可貴之處。
但果真是這樣嗎?如果讀者真以為有黃石大仙顯靈,授張良以神仙兵法,所以張良能建功立業,那就誤會太史公的好意,混淆了文學與史學的界限了!太史公不是說了嗎?“學者多言無鬼神,然言有物。至如留侯所見老父予書,亦可怪矣。高祖離困者數矣,而留侯常有功力焉,豈可謂非天乎?”高哇,編神仙故事大家不信,說《黃石公兵法》你稀奇不?
再說,“師父引進門,學藝靠個人。”《黃石公兵法》只是孤例,我這兒倒有套兵家寶典《武經七書》——北宋頒行的中國第一部軍事教科書(由《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衛公問對》七部著名兵書彙編而成)。但北宋以後,幾個人成了張良、韓信呢?!
黃埔名將如雲,像聶榮臻、林彪、徐向前等能進黃埔的只是少數,我軍絕大部分叱吒風雲的將帥都是在戰爭中學習戰爭,很多名將是入了劉伯承元帥的軍事學院,才熟讀《孫子兵法》的!
盡信書,不如無書!
回覆列表
張良,是南韓丞相的後代,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張良家就沒落了,但是,張良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買兇殺人,準備刺殺秦始皇。但是沒成功,張良就躲起來改名換姓了,躲在下邳這個地方。有一天呢,張良無所事事的在下邳橋上散步呢,來了一位老爺爺,穿的很破,簡直就是衣不蔽體。走到張良身邊,突然把腳上的鞋丟到橋底下去了,回頭跟張良說:“小子誒!下去把我的鞋拿上來!”張良一聽,懵了,什麼情況這是,準備打這個奇怪的老頭!但是一想,何必跟一老頭計較,先忍一下吧,就下去把老頭的鞋拿了上來。老頭說:“幫我把鞋穿上”張良一想,送佛送到西吧,就跪著幫老頭把鞋穿上了。鞋穿好了,老頭大笑,就走了,一會又返回來說對張良說:“小子啊,有前途,五天後早上來這等我!”張良就奇怪了,也沒多問,就說好。五天後,早上張良就去了,老頭已經在那等張良,責備張良:“你跟一個老人約定時間,還遲到?為什麼?回去吧,五天後再見!”五天後,雞剛打鳴,張良就出發了,到那以後,老頭又已經在那等張良了,又責備張良:“為什麼又遲到?回去吧,五天後再來!”五天後,張良天一黑,晚上八九點鐘就在那等,不一會,老頭也來了,高興的說:“晚輩就應該這樣嘛!”拿出一本書給張良,說:“讀這本書可以當皇帝的老師!軍師!十年後你就發達了,十三年後,小子你在濟北穀城山腳下有一塊黃石頭就是我!”說完老頭就走。天亮以後張良一看是《太公兵法》!這就是張良受書的經過,也沒說是神仙,反正是一個奇怪的老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