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逆lu而行

    這是道德經裡面的一句,芻狗是古代祭祀用草編織的狗,祭祀完以後可以任人踐踏或者撿起來當柴火用,並不因為它是用來祭祀的就特別對待它,不仁並不是不講仁義之心,是沒有私心的意思,其實也在間接的表達道對待任何人任何事物都是一樣的沒有任何偏見。

  • 2 # 痴漢老肖

    其實,你們理解錯了。天地不仁,指的是寫天寫地之人的心態,天和地本就是人的載體,這裡指這個社會的人缺乏仁慈,慈悲。人情冷漠,就是看到任何人和事,不利於自己的,都拚棄。有利於自己的,都去拜祭,獻上自己的貢品。拉關係,套近乎。這句話主要指人性。

  • 3 # 戲說無字真經

    一句話說明,就是天地無情。人言天恩地德,那是以人心渡天地,自作多情。

    天地匆匆,年年歲歲,春夏秋冬,寒暑交替,那是它自身的問題。人類順與違,那是人類的事。

    人類透過長期的生存踐行,也認識到一個主題,對於天地規律,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沒有後門可走。

    至於上帝等神類,人們想怎麼想就怎麼想,那也是個人的事。

  • 4 # JAMS袁兵

    天地如果不講“仁”,就會把萬物卻視為草芥。“仁”是天地之大道,天地為人類創造了種種恩典,就是希望人類知恩感恩,好好生活,善待自然。

  • 5 # 拔龍手

    天地不仁,只社會遇上動盪時代,各個地方爭權奪利,視人命如畜生,想殺就殺,想侮辱就侮辱,是統治階級對百姓的一種辱殺行為,天地不仁,視人命如趨狗,是對弱小者的一種剝奪。

  • 6 # 錦衣乞丐

    芻狗是以前祭祀是用稻草扎的狗狀祭品,並不是現在認為的瞧不起的意思。我認為天道就是冷漠,對萬物的冷漠,他沒有仁愛,沒有憎恨,沒有厭惡,萬物都與它沒有關係。對萬物一點也不在乎,即使這個世界演變的好也罷,壞也罷,都影響不到它。

    就像實驗室裡做的實驗一樣,任何事物對實驗沒有任何影響,自己也不會干擾實驗的客觀性。因為沒有目標,所以實驗的走向也不會對自己產生任何情緒的變化。

  • 7 # 界引

    用“順其自然”四字可解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理解方向可從進化方向入手,參考“物競天擇”四字。

  • 8 # 三山看水

    出自道德經第五章,意思為天地有仁心,對待萬事萬物都一樣,沒有區別心。

    仁為仁心。

    芻狗,為古代祭祀時紮成的草狗。

    天地之間猶如大風箱,世間萬物不斷進出,什麼也沒留下,但有什麼都被吸納過。

  • 9 # 憨憨生活記

    天地對待萬物都和對待那個草扎的狗一樣 不會干涉 沒有偏好 都是任其自然生化 天地不會說對誰特別好 也不會說對誰特別差 應該就是一視同仁的意思 可以運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職場中的老闆對待員工 更能贏得民心 生活中以這樣的理念相處 人際關係更和諧

  • 10 # DHC渡紅塵

    意思是:“天地有仁心,滋生了萬物” 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 芻狗[chú ɡǒu]: 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作者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人。 曾作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擴充套件資料《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馮提莫首場演唱會圓滿結束,去了現場的朋友有何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