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魚趣談

    因為兩者的地位不同,不可同日而語。

    首先分析下康熙和鰲拜的關係。鰲拜是開國功臣,在清軍入關的過程中立下大功,也因為這些戰功,鰲拜步步高昇,被順治皇帝超升為二等公,授議政大臣、領侍衛內在,擢領侍衛內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也就從這個時候起,鰲拜從一員單純的武將變成參議清廷大政的執政大臣。少年皇帝康熙雖然看起來登基未穩,可是他跟鰲拜之間畢竟是君臣的關係,康熙可以發展自己的小團體。或者這麼說吧,清朝這個大集團,鰲拜只是職業經理人,康熙是少當家,最終生殺大權還都掌握在皇族手裡,鰲拜只是有很多執行權。而且鰲拜,沒有居功自傲,沒有結黨營私,更沒有培養自己的嫡系部隊,沒有自己的小團體。所以康熙能扳倒鰲拜很容易,此時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鰲拜是不敢反抗的,此時清朝內部局勢已經大致穩定,反抗就是弒君大罪。

    而漢獻帝和曹操的關係就大不一樣了,當時天下大亂,漢獻帝已經完全沒有君主的權威了,沒有兵沒有將沒有權也沒有錢甚至連吃飯都很困難。曹操是一方諸侯,有兵有將有錢有糧,在其他諸侯都拒絕接納漢獻帝之際,是曹操出手迎納了落魄的天子。所以他們之間的關係已經不是君臣了,而是主人和傀儡的關係,漢獻帝身邊都是曹操的人,一舉一動都在曹操的眼皮底下,根本翻不出任何水花。此時諸侯林立,漢朝其實已經滅亡,一無所有的漢獻帝安穩一生已經燒高香了,不可能去誅殺曹操,太難也不划算,去其他諸侯那更慘,至少漢獻帝在曹操這還善終了。

  • 2 # 慕容小薇

    康熙為什麼能扳倒鰲拜,漢獻帝為什麼不能誅殺曹操?

    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時代背景、歷史環境不同。

    漢獻帝繼位於亂世,在亂世之中,所謂的正統皇權,遠不如手握重兵的將軍。

    這樣的時期有東周末年的春秋戰國時期,和東漢末年的三國時期,在這兩個時期天子的權利都相對較弱。

    康熙繼位於太平年代,那個時候皇權穩固。臣子的反叛稱為謀權攥位,必然天下共討之。

    2、力量對比相差較大。

    漢獻帝是在討伐董卓以後,曹操派人迎回許昌的,當時的漢獻帝孤家寡人,身邊幾無忠臣,更少可信之人。

    而曹操的目的也很明確,“挾天子以令諸侯”。

    所以這個階段,軍隊的指揮權完全是曹操的,漢獻帝是名副其實的傀儡。

    曹操為了監視漢獻帝的日常,更好的控制漢獻帝,把自己的七個女兒全都嫁給漢獻帝,如此後妃,身邊的近侍幾乎都是曹操得人,這樣的話,漢獻帝基本上是沒有個人隱私可言的。

    漢獻帝之與曹操,蚍蜉之與大象焉。

    再說康熙八歲登基,14歲親政,有四位輔政大臣共同輔佐,更重要的是有輔佐三代帝王的孝莊扶持。

    14歲,康熙親政,索尼病故,蘇克薩哈被鰲拜羅織罪名,最終殺害。此時的鰲拜串通遏必隆,似乎權傾朝野,但是依然有一群人支援著年幼的康熙,例如索額圖、黃錫袞、王弘祚等,更重要的是此時還有孝莊支援著康熙。

    所以,此時的康熙有一定程度上和鰲拜對抗的實力。

    3、鰲拜僅僅是專權,並未有篡位之心。曹操則視獻帝如掌上玩物,終其一生並未篡漢,只是時機未到,篡漢之心卻是時刻都有。

    鰲拜作為輔政大臣,掌權日久,權慾薰心,於是康熙的親政讓他措手不及,不想那麼快的交出權力。

    而康熙雄心壯志,自然不允許別人做教導他執政的教師爺。因此衝突越來越尖銳。

    最終,康熙念及鰲拜乃是大清功臣,雖然專權並未有謀反之心,因此將其軟禁至死。

    4、曹操多謀善斷,康熙多謀機變。鰲拜有勇無謀,獻帝懦弱少智。

    這也是最終結果不同的一個次要原因。曹操為萬古之奸雄,康熙為千秋之聖主,他們兩人的智慧謀略非獻帝和鰲拜可比。

    所以,獻帝時期的東漢末年,對於劉協來說可謂是大勢已去,無能為力;而康熙少年執政的歲月可以說是旭日東昇,漸入佳境,他們的勝敗有天時人和的關係,也是命運使然的結果。

  • 3 # 縹緲峰下一粒沙

    金庸先生的名著《鹿鼎記》裡,將康熙關門打鰲拜這一段描寫得活靈活現,主角韋小寶也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正史《清史稿·卷六·本紀六·聖祖一》對此事的記載很詳細:上久悉鰲拜專橫亂政,特慮其多力難制,乃選侍衛、拜唐阿年少有力者為撲擊之戲。是日,鰲拜入見,即令侍衛等掊而縶之。於是有善撲營之制,以近臣領之。庚申,王大臣議鰲拜獄上,列陳大罪三十,請族誅。

    (《鹿鼎記》 中的鰲拜)

    這段話裡有兩個意思:

    1、康熙早已知道鰲拜專權亂政,因為擔心他力氣大難以制服,所以專門選了力氣大的少年侍衛在宮中作“布庫”(摔跤)之戲,有一天鰲拜進見時忽然發作將其逮捕了。

    2、鰲拜被監禁後,王公大臣們紛紛上奏摺給他定罪,最後議出了三十條大罪,請求康熙誅其家族。

    這也說明了兩件事兒:

    1、康熙雖沒有親政,卻英明有為,得眾臣信服;

    2、鰲拜雖然勢大,卻還沒到權傾朝野的地步,並沒有掌控所有朝政。這就給了康熙誅殺他並滅其黨羽的機會。

    (《鹿鼎記》 中的康熙)

    反觀漢獻帝,從董卓開始,他就是權臣手中的傀儡,雖然多方掙扎但始終沒有培植出自己的勢力,就連他以“皇叔”稱之的劉備,也沒怎麼把他當成君主。

    他成了個象徵,作用類似於傳國玉璽。誰擁有他,誰就擁有了號令天下的權力。所以不管他在誰手裡,誰都不會允許他獨立,他根本沒辦法像康熙那樣找到一群忠心於他而且力氣大的侍衛。

    當然啦,我們會發現曹操就算挾了天子,也只是佔了名份大義,發出去的命令天下群雄卻是不怎麼聽的,尤其是劉備和孫權。

    (《三國演義》中的漢獻帝和曹操)

    這一方面固然可以說他們沒中曹操的計,另一方面也說明君權下滑,豪傑們眼中已經沒有君主的存在了,大家都想自己上位。

    陳勝、吳廣還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種話,豪傑們又怎麼甘心臣服於漢家小天子?畢竟,漢朝已註定沒落。

    董卓死後,舊部李傕和郭汜禍亂長安,漢獻帝倉皇逃出,急命各地將領護駕,無人理會。豪傑們個個巴望著他就這麼死了,後來還是曹操想挾天子以令諸侯,才將他迎到洛陽,後又遷都許昌。

    在這種情況下,別說漢獻帝沒機會弄死曹操,就算有,他也不會動手。殺一個曹操有什麼用?後面還有一票等著挾持他的人,說不定還不如曹操呢。

    至少曹操表面上還是尊重他的,要再來個董卓那樣的,漢獻帝的日子才是真難過。

    (《三國演義》中的漢獻帝和曹操)

    【結語】

    跳出人的因素,最主要原因則在於漢獻帝和康熙所處的時代不同。

    東漢末年民不聊生,群雄並起,不管這天下未來是誰家的,“東漢”這個朝代都無法再延續下去。其實東漢還能苟延殘喘這麼多年已經是個奇蹟了,要不是割據軍閥太多,大家勉強保持平衡,東漢早亡了。

    清朝初年則正是動亂過後民心思安的時候,不管晚清多麼的腐朽,康熙那時都是百廢待興民心所向的,大環境下無法容許權臣的存在。

    所以,康熙能滅鰲拜而漢獻帝不能滅曹操,不是他們的能力問題,而是環境的問題。

  • 4 # 天命與劍8341

    政治鬥爭的勝負取決於鬥爭雙方實力的大小,戰勝的一方必然擁有大於對方的實力和能力,這是政治鬥爭的基本前提和規律。

    權臣不是個人厲害,而是以他為代表的背後政治集團勢力的厲害。曹操背後和擁有的政治集團勢力不是朝廷給予的,而是自己拼殺建立的,是完全忠於和屬於以曹操為代表的曹氏宗族,就算殺了曹操,這個集團馬上可以推出曹氏宗族新的代表,比如後來的曹丕。同樣道理,曹操之前的董卓西涼集團也一樣,董卓是西涼集團的政治代表,漢獻帝和王允,呂布不是殺了董卓嗎,殺了董卓漢獻帝就能掌權嗎,不能,殺權臣個人容易,怎樣善後和擺平他遺留下來的背後政治集團勢力難。董卓雖然死了,但西涼集團勢力還在,後來不發生了李傕,郭汜的兵亂嗎。漢獻帝當時除了皇帝的名號,身邊幾無自己獨立控制的地盤,兵馬和勢力,在與曹操的鬥爭中,怎能戰勝呢?

    康熙擒拿鰲拜時,己經親政了,在政治名義上,可以實施皇帝的權利,既然親政,就可以要求輔政大臣交權,你不交,是不是有不臣之心呀,我擒拿你正是名正言順,鰲拜背後的政治勢力也很難反駁,這在政治道義上就佔了上風。滿清的統治基礎是八旗制度,八旗軍隊的所有權都在八旗旗主手裡,皇帝本人就自領三旗,其餘旗主也是皇族,鰲拜在滿人眼裡,不過就是皇家的奴才,鰲拜專權的法理來自於他輔政大臣的身份,他並沒有像曹操那樣有獨立的政治勢力,他的權力都是皇家給的,在非常時期的代行皇權而己,本就是權宜之計,皇帝現在隨時都可收回。另外,鰲拜本就對皇太極,順治,康熙祖孫三代這一支皇室忠心耿耿,不然他也當不上輔政大臣,他只是擅權,戀權,想交權晚一點,這才與急於收權的康熙產生矛盾,他並沒有反心,這點康熙心裡也清楚,所以拿下他後,也沒殺他,只是終身囚禁。

  • 5 # Z先生評說歷史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和少年康熙“生擒鰲拜”的故事都十分精彩,雖然兩者中間隔了一千多年的時間,但仍不妨讓我們比較一番!

    前面有《三國演義》開道,後面有《康熙王朝》增彩,上有曹操的“寧叫我負天下人,勿讓天下人負我!”狂言,下有康熙“十六歲親征!”

    那麼為何漢獻帝無法和康熙一樣誅殺曹操呢?

    1.當時的國家情況不一樣――東漢末年諸侯並起皇權早已沒落,而康熙大清是一統天下的局面!無論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東漢末年的亂象都是觸目驚心的,從董卓廢立天子,十八路諸侯討伐開始,漢朝天下已經分崩離析了,也就是漢朝皇帝只存在有名義上的意義,並沒有任何實權,這個時候的國家是一個又一個諸侯勢力組成,就如同春秋時期的一個又一個諸侯國。而康熙時期的大清,正是滿清國家統治上升的時期,疆域也在逐漸擴大,對漢族的統治已經驅趕完畢,可以說,百姓們已經坦然接受滿清的統治地位,所以說,康熙面對的是一個臣服於自己的國家!

    2.兩位皇帝身處的境遇不同――漢獻帝是寄人籬下艱難生存,康熙是尚在年幼需要有人輔國!漢獻帝被董卓推到了皇帝的位子上,卻過著朝不保夕的生活,幸虧曹操把他從董卓手裡救了出來,好歹沒有了性命之憂,但是身邊沒有一個心腹之人,此時所有行事都是曹丞相一手在操辦,實在沒有漢獻帝的政治空間,他挺多算是一個可以利用的“皇權”符號。而康熙的處境則完全不同,他只是因為尚在年幼,所以需要輔國大臣的幫助,其政治權力絕對在愛新覺羅手中,不要忘記,康熙背後還有一座孝莊的政治大靠山,所有的一切都只是為了等待少年康熙成年,有足夠的能力擔當。就好比,康熙是一家上市的家族企業,只是等待他長大,而漢獻帝則是一家頻臨破產的少廠主,兩個人實在沒法作比較,起跑線的差距太大了!

    3.兩位權臣的地位不可同日而語――曹操擁有絕對的軍事權力,而鰲拜只是管家的權臣!曹操是權傾天下的丞相,從“官渡之戰”戰勝袁紹之後,就躍升為諸多諸侯勢力裡的第一位了,完全有資格問鼎天下,統一整個政權,曹操之所以把漢獻帝供起來,一是因為他的忠君思想還有殘留,二是因為他需要立一個旗幟,籠絡一部分的人心說句實話,漢獻帝對曹操並無多大作用。而鰲拜雖說為大清打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他挺多就算是一個管家,負責在康熙還沒有成年的時候管理日常事務,誰知他不知好歹,有意結黨營私,結果在孝莊的授意下,被少年康熙給辦了,說句實話,鰲拜並無謀反之心。

    所以,漢獻帝根本不可能複製康熙的成功,在這說,康熙在後,漢獻帝在前,曹操和鰲拜也不是同等的人物。

  • 6 # 仁者厚德載物

    康熙能扳倒鰲拜,而漢獻帝不能剷除曹操,是因為雙方的實力過於懸殊造成的。

    康熙與曹操都是中國歷史上搞政治的超一流高手,康熙是清朝最傑出的皇帝,甚至被人稱為康熙大帝,而別的清朝皇帝沒有一個被人稱為大帝的,可見康熙在中國歷史上是雄才大略的超一流皇帝,與康熙相提並論的皇帝也就是秦始皇漢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明太祖等屈指可數的幾位。

    曹操就更不用說了,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頭號奸雄,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詩人,在才能全面性上與曹操相提並論的鳳毛麟角。

    而漢獻帝的才能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連二三流都排不上。不僅是曹操能完全控制漢獻帝,董卓甚至李傕、郭汜、樊稠、張濟這些普通的軍閥都能控制漢獻帝,剷除董卓的主要是王允呂布等人,與漢獻帝沒有任何關係。

    漢獻帝不是沒有掌握最高權力的機會,比如在王允呂布剷除董卓之後,王允呂布對漢獻帝都比較尊重,可是漢獻帝無所作為,連李傕郭汜這些能力非常平庸的軍閥都搞不定,漢獻帝這樣四流皇帝怎麼可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奸雄曹操的對手。

    當然漢獻帝也不是沒有大爆冷門幹掉曹操的機會,比如公元196年曹操把漢獻帝接到許昌以後,曹操立即把漢獻帝身邊的侍衛都換成自己的爪牙,那些忠於漢獻帝的大臣趙彥等人與漢獻帝說幾句話就被曹操殺害。

    根據《後漢書•獻帝伏皇后紀》記載:

    自帝都許,守位而已,宿衛兵侍,莫非曹氏黨舊姻戚。議郎趙彥嘗為帝陳言時策,曹操惡而殺之。其餘內外,多見誅戮。操後以事入見殿中,帝不任其憤,因曰:“君若能相輔,則厚;不爾,幸垂恩相舍。”操失色,俯仰求出。舊儀,三公領兵朝見,令虎賁執刃挾之。操出,顧左右,汗流浹背,自後不敢復朝請。

    看到曹操肆無忌憚地屠殺趙彥等很多忠臣,年輕氣盛的漢獻帝劉協按捺不住心中的憤怒,對曹操憤憤不平地說:“如果你打算輔佐我,就能寬厚一些,如果不能,就請開恩把我廢掉。”

    看到16歲的漢獻帝大發雷霆,老奸巨猾的曹操居然嚇得大驚失色,跪下磕頭請求退出。

    按照漢代的禮制,三公級別的官員領兵去見皇帝時,皇帝就要命令虎賁衛士持刀站立在兩邊以防不測。曹操走出宮殿後,回頭看看左右兩邊的禁軍,嚇得衣服都溼透了,從此再也不敢上朝面見漢獻帝。

    由此可見,雖然宮殿外面保衛漢獻帝的將領衛兵都是曹操的爪牙,但漢獻帝身邊的一些虎賁衛士並不是曹操的人,因此曹操看到漢獻帝大怒嚇得大驚失色,如果漢獻帝此時命令身邊的虎賁衛士處死曹操,曹操能不能逃脫還很難說。

    如果把忠厚軟弱的漢獻帝換成智勇雙全的康熙帝,曹操此時很可能已經身首異處。有了這一次打草驚蛇的教訓,漢獻帝除掉曹操就難於登天了。

    公元200年的衣帶詔事件,雖然漢獻帝密令董貴妃的父親董承與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等很多大臣密謀除掉曹操,卻對曹操毫無威脅,除了劉備去伏擊袁術僥倖逃脫以外,董承等大臣全部被曹操滿門抄斬,連漢獻帝懷孕五個月的董貴妃都被曹操處死。漢獻帝與伏皇后低聲下氣向曹操求情都沒有用,可見此時曹操已經完全掌控了漢獻帝。

    公元208年曹操登上丞相的寶座,殺害孔融等忠於漢朝的大臣。

    公元213年,曹操把三個女兒嫁給漢獻帝。

    公元214年曹操殺死漢獻帝的伏皇后及她生的兩個兒子。漢獻帝被迫立曹操的女兒曹節為皇后。

    公元216年,漢獻帝封曹操為魏王,各方面的待遇與皇帝一樣,至此,曹操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帝。

    公元218年,忠於漢朝的大臣韋晃、耿紀、吉本、金禕等為了挽救漢朝的天下作了最後的掙扎,發動政變試圖劫持漢獻帝聯合劉備,重傷曹操的親信丞相長史王必,併火燒王必的大營,仍然被曹操輕而易舉鎮壓。

    而號稱滿洲第一勇士的鰲拜不過是有勇無謀的莽夫,與老謀深算陰險毒辣的奸雄曹操無法相提並論。

    雖然鰲拜也飛揚跋扈,殺死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等朝廷重臣,但鰲拜對16歲的康熙帝的控制能力遠遠不如曹操,最終被康熙指揮一群少年侍衛輕而易舉活捉。

    因此漢獻帝遇到曹操,康熙帝遇到鰲拜,因為雙方實力懸殊,曹操與康熙最終取勝是必然的結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倩女離魂》有哪些獨特的藝術特徵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