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7
回覆列表
  • 1 # 軍哥如是說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另外兩不孝分別是:

    ①阿意曲從,陷親不義; 即: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②家貧親老,不為祿仕; 即: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

    華人歷來重視孝道。我們應該盡心奉養並尊敬自己的父母,儘量做到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

  • 2 # 淡然7346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最早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除了“無後”為不孝外,還有哪兩種行為也與“無後”同列為不孝的呢? 到了東漢,趙岐在《十三經注》中闡述了他個人對於孟子這段話的理解:“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根據趙岐的理解,古人所講的三大不孝,分別是:一、明知父母有錯還一味順從,陷雙親於不義。二、家裡貧窮無法供養父母,還不知讀書做官。三、不娶妻生子,斷絕祖先血脈。 孝道是中華民族傳統的人倫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順子弟必明賢”就是告訴我們,孝順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聖賢教誨的人。 《孝經》中說,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意思是告訴我們,天地都有它的規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則,人在天地之間,人類是世界的創造者,最為重要,而人行為,沒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 3 # 只要你在我身上下賭注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正確註解:不能事親是一不孝,不能事君是二不孝,不能立身行道成為有道德的賢人君子是三不孝。無後為大是指沒有後德不能被後人是所尊重 學習和效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拼音:bú xiào yǒu sān,wú hòu wéi dà)。

    不孝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一種;舜因為沒有後代,在沒有通告親屬擺喜宴的情況下就直接娶妻了

    另譯文:不孝順的行為有很多種,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就像這孩子不存在一樣的行為是最為不孝順的。舜在沒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樣的行為就是無後的解釋。君子還是應該事先通知父母才對。

    出處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2]》的《離婁章句上》。[1]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觀點爭議

    觀點一

    觀點一認為“後”應該譯為“盡後代的責任”

    1. 原文中的“為無後也”不能翻譯成“為的就是怕沒有後代”。理由一,孟子的《離婁章句下》所說:

    世俗所謂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一不孝也;博弈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鬥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如果“不孝無後為大”,那麼這裡五不孝中肯定有一條是“無後”,但是五不孝沒有一條提及“沒有後代”。理由二,“為無後也”,如果“為”翻譯成“為了”表目的的話,原文就成了“為的就是沒有後代”,明顯不符合語意。

    2. 許多人以為東漢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3]》的批註是對孟子這段話的解釋,而是不合理的。趙岐在《十三經注疏》所言:

    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

  • 4 # 天天Haoge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坑”了很多人,而且還會繼續“坑”。今天我們來做一次正本清源。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常常被理解成“後繼無人就是最大的不孝”,但更被很多人常常狹義地理解為“生不了兒子就是最大的不孝”。於是上個世紀,為了生個兒子,有孕在身的母親形成了專業的躲避計劃生育“遊戲隊”。

    在那個“少生孩子多種樹”的年代裡,人們的意識還停留在“必須要個兒子,否則死了之後沒臉面對祖宗”的層面。轉眼間,人們的思想心結已解,到如今二胎政策放開後,出生率不升反降。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出自孟子的《離婁章句上》。他這樣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孝有三個,沒有後代是最大的不孝。舜帝不告知他的父母而娶了堯的女兒,是為了防止無後,為了防止大不孝。君子會認為他依然是稟告了一樣。”

    原來孟子的本意不是在強調沒有後代就是大不孝,他是在強調舜帝娶媳婦都不告知他爹孃一聲,但孟子卻說這是舜帝的大孝。舜帝娶媳婦都不跟他爹孃打招呼?孟子卻還說舜帝這是孝行?結婚不跟父母打招呼這事即使放在西方非孝道文化的國家也不多見,為什麼舜帝竟這麼做呢?

    原來,舜的父母是有問題的。舜的父親叫瞽叟(gǔ sǒu),瞽叟雙目失明,他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舜,一個叫象。舜的母親死後,瞽叟又娶了個妻子,生了象。瞽叟偏愛自己的妻子和小兒子象,對舜不管不問。更為惡劣的是,後母和弟弟象常常陷害舜,有幾次險些都把舜殺死。

    可是舜卻是個孝子,父母和弟弟這樣對他他卻依然沒有怨恨。所以舜的孝行在各個部落都受到了大家的推崇,堯帝聽說了舜的事認為舜將來必成大事,所以就想把兩個女兒都嫁給舜,想想堯帝這決定也是不可思議啊!

    在此情況下,舜娶堯帝的兩個女兒,舜帝如果告訴他的父母,父母指定不會答應,想殺你的心都有,再給你娶倆媳婦?你想得倒美。但是,在舜的心裡,如果自己不成家指定是沒有後代的,而“不娶無子,絕先祖祀”就是最大的不孝。

    所以,娶妻生子就是大孝,而不告知父母正是為了盡大孝,所以孟子才說“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意思是,為了盡大孝舜不告而娶,在君子的眼裡這不告就是告了,因為這事早晚父母也得知道。

    至此,我們明白“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在強調舜娶妻不告父母而為大孝之事,不是在強調今天我們認為的“沒有後代(兒子)就是最大的不孝”。

    說到這兒,我們再來看一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中其它兩個不孝是什麼。《十三經注疏·孟子註疏》中說,“三不孝”是指:

    一、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味地順從,見父母有過錯也不勸說,將父母陷於不仁不義的境地。是為一不孝;

    二、家貧親老,不為祿仕。家裡邊窮,自己只為了讓他人說自己孝,自己卻也不去當官不去掙錢養活家人。是為二不孝。

    三、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也是最大的不孝。

    孟子所言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指的就是第三項“不結婚,不傳種結代”為最大不孝,2000年來傳統社會一直都把這個民族信條記在心間,使中華孝道文化一代一代傳下來。

    即便到今天,“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仍然被約等於為“不結婚就是大不孝”,這種文化精神還依然是大多數人的堅守,因為這觸及到了我們中華文化精神的核心——生生不息。

  • 5 # 四川唐姐

    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偶爾能聽見這麼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話其實是有典故的,這句話出自《孟子》,孟子在書中寫上這句話的原因其實是因為他認為舜帝隱瞞父母娶了妻,這是一種不孝的行為,會沒有後代的,自此才有了這句話的由來。

    那麼孝究竟是什麼呢?中華民族十分重視孝道,做兒女的應聽從父母,所以才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句話,娶妻嫁人不能由自己決定,而是由父母決定。孝也應該尊重長輩以及先人,維持家庭倫理關係,所以要拜祭祖先,祈求保佑。

    既然有了“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一說,所以就會有人提出疑問,其餘兩不孝又為何?

    歷史上雖然沒有特別明確的記載,但漢代經學家在他的書中對此做了解釋,他認為“阿意曲從,陷親不義”此為一不孝,一味順從父母,父母有錯也不提醒,將父母的陷入不義中,這是一不孝。“家貧親老,不為祿仕”此為二不孝,家境貧寒,而父母已經老去,作為子女卻不供養父母,不給予父母應有的陪伴,這是二不孝。至於三不孝,那便是“無後”了,古人思想傳統,沒有後代,家族後繼無人,更何況人雖然是糖脂蛋白質,水和無機物的細胞聚合體,生命的延續,在於繁衍後代,這是每個人都有的責任,不願意繁衍後代的人,也自然而然成了最為不孝的

  • 6 # 落雨160698860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出自《孟子·離婁上》。原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十三經注疏》中在“無後為大”下面有注云:“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用白話文來解釋就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一直被認為封建思想的桎梏,進而有人說儒家滅人性,孟子沒人情。云云。

    因為他們把“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理解為“沒有傳宗接代是最大的不孝”,在“忠孝”為主題的封建時代,這句話就有了無上的魔力。為了不斷後,無論世家還是貧民,都無所不用其極。隨之產生的便有過繼等一系列特殊的社會現象。

    所謂過繼,是指在一家人家的長久沒有子嗣的情況下,把宗族中其他家的孩子過繼到他家作為他家的子嗣;如果本族沒有,就到外族過繼。目的就是保證他家不斷後。所以,中國的家族沿綿幾十世,這個血脈鏈上,有多少次的過繼,已經很少有人知道。而且,越是體面的家族,越是在乎有後,所以過繼產生的機率也越大。

    與過繼並存的還有其他一些維持血脈流傳的方法,比如借腹生子,比如借種。這兩種情況,讀者從字面上應該可以看出其含義。而尤其要一提的是,關於借種,在中國古代的不少地區,曾經有一種集體的借種行為,是每年確定的時間確定的地點,有大量的長久無子的婦人聚集到一起,而那裡還會聚集一群準備與那些婦人交合為她們提供“種”的男人。這在陳忠實的小說《白鹿原》中就有相關的描述。可以說是極其愚昧的行為,催使這種行為的就只有一句話“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說的,記述在《孟子·離婁上》中,全文是這樣的“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我們分析原文不難發現,孟子的本意並非是我們平常瞭解到的含義。我認為更中肯的解釋應該是:“不孝的表現很多,但以不盡做後輩的本分為最。舜在取妻的時候沒有稟告健在的父母,是沒有盡做後輩的本分。但君子認為舜雖然沒有稟告但與稟告了是沒有多大的區別(因為舜取妻是在堯考察了舜的德行後決定把女兒嫁給他的,而此時,舜的父母對舜還有偏見,稟告他們並沒有什麼好處)。”

    其實,孟子是一個非常開明的夫子,並非不知變通的老道學。相似的例子還有“男女授受不親”一句。其實在《孟子》裡有人問孟子,如果嫂子溺水了,小叔子該不該給予援手,孟子說當然要給予援手。這裡就不引原文了,建議求知的讀者自己翻看原文。

    那麼孟子的話為什麼會被斷章取義到這種程度!我個人以為這是道學家的故意。很明顯,《孟子》的文字不是隨便一個人可以看得明白的,能看《孟子》的人文字的理解裡應該不會差到把這麼簡單的文字都誤解的地步。所以這種誤解是一種故意,或者說是曲解。曲解的目的自然是為了闡述“存天理,滅人慾”的道學要旨。

    嗚呼!難怪有人說:“和尚是佛門的罪人,道士是道教的罪人,書生是儒家的罪人。”若問“何罪之有?”答曰:“明知故犯!”

  • 7 # 大長腿橘子

    完整的話應為: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其中不孝有三為:

      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使他們陷入不義之中,這是第一種不孝;

      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詳細解釋:

      1、阿意屈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意思是一味順從,見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這是一種不孝。

      《孝經》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

      其中孔子的弟子曾參就問孔子:“子女一味順從父母之命,這可以稱作孝嗎”?孔子答道:“這是何話!這是何話!當父母有不義的地方就應該婉轉指出。如果父母錯了也一味的聽從父命,那怎麼能稱為孝呢?”

      從《孝經》中孔子和弟子曾參的這段對話可以看出,趙岐所分析孟子所說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2、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這是第二種不孝。

      《孝經》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古代學子寒窗苦讀就是為了有朝一日,能在朝為官,但趙岐為什麼說不為祿仕呢?這應該和孔子極力提倡“安貧樂道”有關。但即便是這樣,為了侍奉雙親,也要去做。孔子也說上之天子,下到平民百姓不管怎樣也都要盡孝。

      3、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斷絕後代,這是第三種不孝。

      對於第三條,不少人認為是封建社會給人們套上的枷鎖。試想一下,如果人人都不結婚生子,這個社會還能延續下去嗎?我們不排除在古代,因為生產力水平低下,國家需要更多的人來勞動,來打仗。可這點這無意中符合了自然的規律。孔子是很精通《易經》的,人更三聖,世更三古。《易經》就是一本揭開宇宙自然規律的書。孔子贊《周易》,為《易經》寫了一本《易傳》,成為後世讀《易經》必讀之書。結婚生子是自然的規律,任何反自然都是不應該的。正因為這樣,孟子也許才會說無後為大

  • 8 # 風子的文章與詩篇

    另外兩個是,對父母的過錯阿意曲從,使得父母陷入不義。還有家境貧寒,卻不願意當官求俸祿供養父母。第一個,用到現在社會就是,眼看著父母犯錯而不勸導和制止,導致父母名譽受損,遭到輿論的譴責,甚至觸犯法律。第二個,用到現在就是不贍養老人。

  • 9 # 祥耘

    【古代人不孝有三·現代人不孝有五】

    文/祥福君

    古代人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俗語出自《孟子·離婁上》。筆者根據史料記載給出的解釋是:古代人這個“三”說的是複數虛指,代指很多的意思,而“無後”講的是沒有盡到後代的責任,並不是講沒有後代。

    “不孝有三 無後為大”另一種釋疑:

    一不孝-不能事情;

    二不孝-不能事君;

    三不孝-不能立身行道。

    現代人不孝有五 (新編)

    一.讓老人獨居而變成空巢老人;

    二.啃老還理所當然;

    三.使喚父母還要求他們做這個做那個;

    四.經常性的指責父母之不是;

    五.總覺得讓老人帶孩子就是老人份內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男友和相親男之間該如何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