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喋血詩箋

    少年不識愁滋味……古人也有許多“應制”詩,而今遍識愁滋味,現代人也有“有感而發”的,所以不應該“一概而論”

  • 2 # 林國榮973

    事實證明這樣嗎?還是學者自己說的。我認為現在人寫詩是最好的。沒有名詩出來主要是學者對學者互相評擊打壓,誰都不能出名。當代寫詩者很多很多,受到學者的打壓誰能出名詩?

  • 3 # 馮知樂

    胡說,唐考試,有要求寫律詩,題目有規定,皇帝遊玩,也有要求題目,律詩的題目叫應試XX奉詔xX,唐詩三百首中有選錄,再說範的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約文,一樣留傳千古,牛逼之人不是你可項背!

  • 4 # 亦有所思

    善哉斯言!

    現在人寫詩填詞是為作而作,極度妥貼的論斷!

    比如宦遊,古人要遊歷天下,結交名流,而我們卻是宅在家裡,宅在職場,空想著江楓漁火,燕子春風,梅花驛路,哪裡能有古人的羈旅感懷呢?

    其實,在宋朝的時候,很多人的詩已經是為作而作了,因為宋朝重文輕武,所以文人如過江之鯽一般密密麻麻,喝酒要寫詩,當官要寫詩,遊玩要寫詩,被領導接見要寫詩,甚至去青樓喝花酒更是必須要寫詩,只要有人聚會的地方,必須要寫詩,尤其是某個朋友致仕,若是此人為高官,必然一大幫人去送,每人一首詩是理所當然。若是外放為官,自然要去上官家裡辭行,若是和同學同事同去,那麼顯然,必須每人一首,而且不僅要誇領導,還要誇和自己同去的同僚才可以,差一點都不行!

    所以,詩到了宋朝,大多為應酬之作。強如李清照,不也是有祝壽之詞麼?牛如辛稼軒,不也是為了朋友的面子誇妓女琴彈得好麼?

    為作而作,不僅是現代,古代也有!且不說宋朝,單以唐朝而論,當年杜甫困居長安十年的時候,不也經常陪著達官顯貴去遊玩,然後賦詩麼?

    但是!

    這些人的詩僅限於應酬!

    應酬之外的詩還是不錯的!

    但我們不一樣,哪怕沒有應酬,都是“閉門覓字陳無已”模式,或許在詩詞裡,你能看到濁酒,月色,梅花,可實際上可能只是香菸,手機,以及一瓶啤酒。也就是說,所有詩歌中的意象全是憑空想像而來的,這還算不錯,偏偏有些人在詩詞裡一點具體事物都沒有,張口人生閉口際遇,從頭到尾全是虛似的詞彙,天涯,人間,相思,寂寞這些讓人看不清摸不著讓古人用濫的東西。

    但,不能說為作而作不好!

    畢竟,創作象徵著喜愛,象徵著認同,哪怕是為作而作,也比只讀不作要強。至於在詩中用哪個真實的詞彙或者是虛假的詞彙,因人而異,驕傲到不去虛構和力求於古色古香你無法判斷哪一個更適合一些。

    為作而作的行為,是值得認可的。

    為作而作的態度,才是需要我們認真對待的!

    一天晚上寫一百首絕句,和一天晚上翻來覆去寫一首絕句,顯然是兩碼事。

    同為作,第一種是扯淡,第二種才值得肯定!

  • 5 # 點滴國學

    古時候的詩歌,是講究平仄押韻的,很多時候是填詞用來歌唱的。但是今人寫詩,哪想那麼多,能夠押韻就不錯了,沒怎麼考慮過平仄。這是其中一個原因。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現代文體多元化,詩歌也有了現代詩歌,人們對於古詩的研究也就少了,而在古代,人們相對來說接觸的文體少,就詩詞歌賦,所以很多人潛心研究這些文體,字斟句酌,自然不乏優美與絕好的詩句和篇章,比如一些傳唱悠久的賦,膾炙人口的詩歌,讀起來,內容悲傷的你不自覺的動容,想哭,內容愉悅的你不自覺就會揚起嘴角,微笑大笑甚至驚歎。

    而我們現在,快餐文學,網路文字,把什麼都弄得有些變味,一些堅守純文學的作者,要麼是落寞的,要麼是工作之餘修身養性的,如果再想達到古詩詞歌賦那種高度,難說。

    當然,社會在發展,時代在進步,古詩作為一種舊的詩歌體裁,她慢慢的退出了歷史舞臺,取代她的是新的詩歌,是現代人的詩歌,如果非要去深究古詩的對仗平仄押韻這些,她就是一門學問了。這也是我們現代人寫詩就像打油詩的原因。

    不可否認,現在潛心研究古詩的人,也可以寫出一些詩來,意境和遣詞造句也算是不錯,但真正要達到唐朝那個時候的高峰,卻又是不可能了,畢竟,我們生活的環境不再是那個時候,我們所經歷的也不再是那個時候人們所經歷的。

    作為文學,總是在歷史長河裡不斷進步的,這一點,我們任何人都不可否認。

  • 6 # 使用者5922160310

    至少我不是!

    歸——

    夢沉不知潛入夜,

    一掃塵霾滿人間。

    靜風不聞濤聲陣,

    難掩枝朋蒼翠堅。

    溼滑小轍花伴行,

    山凹村舍籠炊煙。

    流如螞蟻尋生計,

    出出進進沒得閒。

    家是港灣稍歇腳,

    身手不老做本錢。

  • 7 # 每日心言

    今人也好,古人也罷,沒有情感是寫不出好詩的。很多人看不慣今時的文學,常常把它比喻成無病呻吟,附庸風雅,其實也未必。詩歌很多時候帶有跳躍性、發散性、抽象性,讀詩的意境往往在詩外,所以如果你不走入創作者的心裡,有時很難琢磨出寫詩人的真實本意,更不用說去欣賞詩歌的韻律和節奏了。詩通常是寫給寫給知己看的,只有知己才會產生共鳴,當然能讓知己之外的人產生共鳴,那就是絕對的好詩了,還是那句話:詩的功夫在詩外。例如千古名句: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8 # 草根充雅

    回答問題之前,就有二十來位老師對這問題作出了回答,拜讀之後,其中很多看法與我暗合,在這裡就不重複了。只就我個人認為需要補充的提出來,和大家探討。且聽我慢慢道來。

    大家知道,古詩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它的格律是非常講究的。由於當時盛行,我們的古人從小啟蒙就接觸了很多的佳句名言,諸如《幼學瓊林》、《聲律啟蒙》、《笠翁對韻》等等蒙學叢書。又陸續的經過系統正規的學習、鑽研,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而嚴謹的治學態度,現在人不能望其項背。“推敲”的故事記憶猶新,“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很多作品數易其稿,再普通不過了,真正做到了字斟句酌。有感而發,不出好詩才怪。

    現在人寫詩填詞大多數(不是全部)為作而作,無病申吟,也是有原因的:

    一、沒有經過規範的詩詞格律學習,格律掌握不是十分熟煉。

    二、現在人生活節奏快,對任何事物缺乏細心的觀察和真心的感受。三、也有些自我賣弄,舞文弄墨,儼然大家手筆。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的詩歌愛好者寫詩填詞,不乏佳作。這是好事,值得期待。

  • 9 # 孫黎35

    謝邀請: 我認為古代人和現代人寫詩有相同之處,但也不是絕對而言,不能一言而定。古代人寫詩要和當時朝代,年限,戰亂,環境有關。現代人沒身處古代環境,只是照貓畫虎,所以寫不出親身體會。現代人走出家門到祖國各地旅遊,遊山逛水看到祖國的大好河山,喜歡寫詩人就要吟詩一首,用詩來讚歎美麗的風景和壯麗的河川,難道這不是見景生情,有感而發嗎?

    毛主席他老人家有首詩,獨座池塘如虎踞,綠楊樹下養精神。春天我不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這首詩寫出了時間,地點,人物,環境,心情。毛主席的這首詩上下句壓韻得體,百讀不厭。多少年過去了,現在讀起,朗朗上口,給人一種身臨其境,如詩如畫,向上的感覺。可想而知,毛主席就是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出如此偉大的詩篇,給後人留下了如此磅礴的佳作。謝謝!

  • 10 # 澄衷蒙學堂

    今人與古人在詩詞方面,在才情、能力、經歷、閱歷等等方面,一個青銅,一個王者,哪有可比性。

    舉個例子,唐朝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這三大名人就不說了。

    王勃,初唐四傑之一,約650-676年,按年齡來說比李白還大了50多歲,李白是701-762年。王勃六歲就能寫文章,被贊為“神童”,16歲就考中公務員,那可真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見長安花。卻因做《鬥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下崗失業了。之後,王勃歷時三年遊覽巴蜀山川景物,創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後,求補得虢州參軍,相當於又謀了個公差。可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第二次被貶,入獄後幸遇大赦而出,這一年是671年,王勃21歲。年紀輕輕,卻屢遭劫難,還差點丟了性命,時也,命也?幾年之後,路過南昌,恰逢都督閻伯輿新修滕王閣成,重陽節時在滕王閣大宴賓客,此番宴客,本是都督閻伯輿為了展示其女婿的才華,故意設的局。也許是王勃早已看穿,更有的是王勃觸景生情,多少年來的往事又湧上心頭,此情此景,必須吟詩一首,於是有了著名的《滕王閣序》 。取其中幾個名句,以念先人!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 11 # 0西風瘦馬0

    古今寫詩詞都是一樣,古人那樣現代人也改不了。區別只在古人不用手機。

    寫景,手機看圖片、看影片就寫詩了!古人得見實景寫詩。

    無論怎麼寫,還得說寫詩詞的人。古今一樣。古人語文知識好,現代人科兒雜。

    古人心乾淨,這方面現代人比不了。古人更接近自然,人的靈性比現代人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是漂亮勤勞的“廠妹”和一個是長相普通的銀行職員,你願娶哪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