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蓬九天大元帥

    明軍厲害,八旗入住中原的時候,明朝內亂不斷,八旗打南明,滅其他地方割據實力,用的不少是明朝的殘餘的精銳騎兵。可見,明朝建立初期時的明軍很強大。

  • 2 # 仰天長笑850

    朱元璋時代強於滿清八旗,朱棣時代弱於朱元璋時代,應該也能打敗滿清八旗。

    朱元璋時代將星如雲,常遇春,徐達,藍玉……朱元璋本身軍事才能也非常傑出,能做到疑人不用,疑人不用。再加上是王師 ,經濟實力,武器配置非明末可比。故勝出八旗很正常。

    朱棣時代,名將少了很多,但朱棣也是驍勇善戰,經過戰爭洗禮,有勇有謀,火器也有很多改進。戰勝滿清八旗應該還是有把握的。

  • 3 # 剛剛圖774

    不是一個時代的不太好比較吧,不過非要比較,我認為朱棣時期的明軍最厲害,其次朱元璋時期的明軍,最後入關時的八旗。

    朱棣時期的明軍在這三者之間應該最厲害應該沒有太大爭議吧,朱棣起兵的主力無論是燕軍本部還是朵顏三衛都是當時明軍中精銳中的精銳!

    而靖難之役就可以說是老一代兵士跟新一代兵士的較量,結果朱棣贏了,孰強孰弱可想而知。當然指揮者的因素也佔其中的一部分。

    而從對北元的戰績中也可以另做比較,無論是徐達北征還是藍玉北征,都沒有能夠征服北元,而朱棣時期,北元被打得分崩離析,俯首稱臣。

    排名最後的是入關時期的八旗,那時八旗還沒有完全發展起來,沒有資源,補給也有限,跟前兩者不是一個量級的,八旗的鼎盛時期應該是康熙時期的八旗,憑藉著火器的優勢和更加精良的裝備或許可以超越前兩者。

  • 4 # 取個名字叫二兩

    別說老朱父子的明軍,就是崇禎的明軍也強於滿清八旗。明朝亡於內亂而非外敵,是李自成張獻忠等人亡了大明!所以才有老蔣之“攘外必先安內”及老鄧之“穩定壓倒一切”之說!

  • 5 # 國家人文歷史

    畢竟這不是同一時期的軍事力量,中間跨越了幾百年,不過咱們還是能從歷史材料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以供大家參考:

    一、早期的明朝軍隊

    朱元璋和朱棣時期的軍隊,主要由原先各位開國將領所率領計程車兵、收編的元朝遺留軍隊以及征服陳友諒等勢力後收編計程車兵,不過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則是從戶籍中抽調的兵源,稱為“籍選”。早在明朝建立之前,為了更好地與地方割據勢力抗爭和擊敗元朝,朱棣就借鑑隋唐時期的府兵制和歷代軍隊屯田的經驗,在軍隊中設立衛所制度,完善軍隊的同時建制實現了寓兵於農、減少財政支出的目的,朱元璋就說過:“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並設立了世代沿襲的軍籍來保證兵源的充實。

    太祖朱元璋

    以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為例,明軍一衛含軍人5600名,一所為1120人,全國共計有2563個所、547個成建制的衛,滿編情況下軍隊數量共計約306百萬。數量龐大的軍隊中分為京軍和處所軍,其中京軍為全軍精銳,是宿衛京師和征戰的主力,朱元璋時期有48衛,滿編接近27萬餘人;到了朱棣遷都北京後,鑑於北京的重要位置,京軍最多時達到72衛,滿編40萬餘人。處所軍中以北邊駐守的防禦蒙古騎兵的“九邊”以及在東南沿海防禦倭寇的水師戰鬥力較為強勁以外,其餘的多是維持地方治安的武裝力量,戰鬥力較弱,其中的佼佼者也多被選編入京軍中以拱衛京師。所以到此,明朝早期軍隊極盛時最有戰鬥力並且可供國家隨時調動的軍隊也就是京師72衛滿編403200人,後被改為五軍營。

    除此之外還有永樂帝創立的京軍神機營和三千營。以神機營為例,已經普遍裝備了火器,作戰工具也由冷兵器轉向了火器,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火器部隊,承擔著“內衛京師、外徵備戰”的重任,其中步兵3600人全部裝備火器,騎兵1000人,炮兵400人,全營官兵合計5000人。而三千營則是以投降而來的3000蒙古騎兵為基礎組建,清一色騎兵勁旅,是明軍最大戰略機動部隊,實際人超過3000人,神機營和三千營兵力合計8000人以上。

    我們不難看出,明朝早期戰鬥力最為強勁的軍隊其實就是京軍的五軍營、神機營、三千營,兵力合計超過41萬人,它們都是明朝軍隊中最為精銳的野戰部隊。

    二、入關時的滿清八旗軍隊

    公元1644年,滿清政權在得到吳三桂的支援下,順利透過山海關入關。從人數上來,這時的滿清軍隊包括了滿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漢八旗,據《滿文老檔》記載:努爾哈赤於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將四旗擴充套件為八旗,其中每300人立一牛錄額真,每5牛錄立一甲喇額真,每5甲喇立一固山額真,一固山就是一旗,共有八旗,這樣算下來,一旗人數為300x5x5=7500人,滿八旗總人數就是7500x8=60000人。蒙古八旗和漢八旗仿照滿八旗建立,所以清軍入關時滿清各種八旗軍隊加起來人數大約在8x3x7500=18萬人左右。

    滿八旗軍裝

    從武器裝備上來看,筆者暫時找到關於清軍入關時武器配備的材料,不過我們可以努爾哈赤天命八年(公元1634年)滿八旗武器配備為參考。《滿文老檔》記載:“四月初一日,汗降書諭曰:著每牛錄遣甲兵百人,以十人為白巴牙喇,攜炮二門,槍三枝;再將九十甲兵分之,其四十甲兵為紅巴牙喇、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十人,攜盾車二輛、水壺二個。黑營五十人,攜炮十門、槍二十枝,又二十人攜盾車二輛、梯一架、鑿子二把、錛子二把、釣鉤二個、鐮刀二把、斧二把、席四領、叉二把、連夾棍一根、水壺二個及一月用之木炭、綿甲十五副……遼東,海州,每一牛錄各養馬四十匹。其餘馬匹,皆行繳回”我們可以看出努爾哈赤規定,在這個每牛錄也就是300人左右分隊中,共計裝備火槍合計44支、長槍(冷兵器)87支、盾車8輛、火炮22門以及配給馬匹40匹。據《滿文老檔》記載:“每一甲喇攜大炮二門”我們可以推算每旗配備重型大炮為10門,不過隨著對明作戰過程中需要,到清軍入關時八旗軍隊在火器配備肯定比此時有一定的提升。

    以上這種武器配備和明朝初期的神機營比起來簡直是不是一個檔次的,講到這裡,相信大家已經認識到,不管是從軍隊數量上還是武器裝備上,入關時的滿清八旗軍隊都是無法和明朝初期的軍隊相提並論。

  • 6 # 我也不知道143067550

    明初時明軍是打蒙古騎兵一路打過來的,對於如何對付騎兵很有一套經驗。而滿清八旗雖然強,可畢竟沒有掌握時代帶給他們的後發優勢,他們很不在意火炮技術,還是老一套的騎兵作戰。

  • 7 # 聽雨悟禪3

    我感覺應該是明初時的明軍更強!一些,不用橫向比較,就縱向比較一下,說說傷亡承受率,我想明末的漢族軍隊開創了中國漢人軍隊傷亡承受率的最低,好像是萬分之幾的傷亡就可能引起軍陣崩潰,那麼作為對手的後金軍隊,其戰鬥力能有多高?而明初期,數徵蒙古,加上靖難,雙方軍隊的傷亡承受率一直是比較高的。所以說,同等條件下,應該是明初的軍隊戰鬥力高一些。

  • 8 # 痛苦的下一秒

    你要知道滿清入關是因為大明內憂外患。吳三桂投降了滿清才能入關。也就是說滿清連明末軍隊都打不過 ,更別說開國時得虎狼之師了

  • 9 # 大荒仙人

    明軍更強 因為明帝國地盤大 當時掌控力強 可以徵調比明末強的多得多資源和兵力 而且後方政治環境 將帥兵員素質同樣遠非明末可比

  • 10 # 笑慕白

    不是單純的兵力問題了。總之一句話,大明亡於漢人之心,亦亡於資本之始,心和資本哪一個再往前走一步都沒滿人什麼事。

  • 11 # 洛水清風

    朱元璋與朱棣時期,明朝不僅國力強盛,軍隊也是能征慣戰。不僅皇帝是傑出的軍事家,而且湧現出一大批名垂青史的將帥。如徐達、常遇春、傅有德、藍玉,李文忠、馮勝、張輔等等燦若群星。他們東征西討,所向披靡。還有李善長、劉伯溫、朱升這些打謀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強將手下無弱兵,可以朱元璋與朱棣時期,明朝軍隊打遍天下無敵手。

    再看看清朝八旗兵,自明朝萬曆年間崛起於東北。與明朝耗了幾十年,始終未能攻破關寧防線。若非崇禎年間的天災人禍,究竟鹿死誰手,也很難說。八旗兵能成功入關,完全是撿了明朝內亂的便宜。

    八期兵入關的統率是多爾袞,他與朱元璋、朱棣能有一比嗎?多鐸與豪格能與徐達、常遇春相提並論嗎?八旗兵勝在弓馬嫻熟,勝在吳三桂、耿精忠這些大漢奸鼎力相助。若是八旗兵與朱元璋父子的軍隊相遇,誰勝誰負不言而喻。

  • 12 # 世界漁樂資訊

    當然是朱元璋和朱棣啦。大家應該記得亮劍裡面有一句話非常經典,那就是李雲龍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無論是朱元璋朱棣還是入關時的滿清八旗,本質上來講,他們的武器裝備都沒有一個跨時代的質的飛躍。都是以冷兵器為主,當然火炮這些也在廣泛的應用,但是差距並不明顯。

    所以,單純從指揮者,也就是將帥角度來講,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人,那都是身經百戰的狠角色。朱元璋從一個乞丐出身,完成了中國歷史上從南到北的一次大統一。把成吉思汗的子孫都給揍回了漠北,你覺得以皇太極多爾袞他們的水平能夠打得過朱元璋?

    朱棣那也不用說了,造反的時候,他侄子建文帝的部隊比他多了幾十倍,硬生生讓他造反成功。朱棣登基以後,直接把首都遷到了北方,你看當時的蒙古以及滿清,敢有任何小動作嗎?這樣的狠人,對付皇太極多爾袞之流,也是綽綽有餘。

    從軍事實力來講,朱元璋和朱棣兩個人,控制的軍隊數量多達兩三百萬!要知道,這些都是身經百戰實打實的軍隊,這些軍隊可不是明朝末年那些吃空餉、缺乏鬥志、缺乏訓練的軍隊可比擬。再回過頭去看滿清入關時的軍隊數量,撐死了也就二三十萬。也就是說,單純從數量來講,朱元璋和朱棣控制的軍隊數量要比滿清多得多。

    在軍隊數量佔絕對優勢、控制的地盤佔絕對優勢、統帥能力佔絕對優勢、武器裝備相當的情況下,朱元璋和朱棣還打不過滿清入關時的八旗部隊,那麼他們早就找一棵歪脖子樹上吊了。

    記住,滿清入關只是偶然,不是歷史的必然,運氣成分佔絕大部分。 然而,朱元璋和朱棣,那可是憑藉實力從屍山血海中一路打過來,實力成分佔絕大部分。在歷史面前,運氣最終都會讓步於實力,這就是必然規律。所以,趕緊提升自己吧,你若盛開,清風自來,我們都要努力,讓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

  • 13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其實沒有什麼可比性,洪武和永樂時期的明軍完全碾壓入關時期的八旗軍。

    即使是天啟崇禎時期,清軍的整體實力也遠遠在明軍之下。但就軍事角度來說,滅亡明朝是李自成和農民起義,清軍入關是撿了個鷸蚌相爭的大便宜,再利用吳三桂,洪承疇,耿仲明,尚可喜等叛將順勢南下滅亡南明政權。

    如果不是明王朝的虛弱和內亂,真靠清軍那不到三十多萬(加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的兵力(還要駐防),僅放在湖廣一線就給淹了,所以清軍靠的不是絕對的戰力,而是天時和漢偽軍。

    以至於大部分史學家認為清朝相對於明朝來說“得國不正”(入關還打著為崇禎帝報仇的幌子)。

    朱元璋、朱棣父子和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皇太極父子也好,洪武永樂和天命崇德(天聰)兩朝也罷,兩者間的“發家史”是兩個極端的體現,一個是“道”,一個是“運”。

    朱元璋二十五歲從濠州城募兵(至正十三年1353年)到四十歲建立明朝(1368年)一共用了十五年。

    從洪武十五年(1382年)傅友德、藍玉等取雲南,到洪武二十年(1387年)遼東納入明朝版圖,再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藍玉部明軍到達捕魚兒海(烏蘭巴托)南岸,以及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統治河西走廊、洪武三十年完成烏斯藏都司的行政機構的全部建置。

    朱元璋用了洪武一個朝代基本完成了地域大一統,永樂五次北征,最遠(第二次)打到了烏蘭巴托,成為中國歷史上御駕親征最遠的漢族皇帝,所以《大明風華》中朱棣指著遠處的山叫狼居胥山(烏蘭巴托東)是沒錯的(霍去病率漢軍封狼居胥),只是時間錯了。

    永樂元年在黑龍江、 烏蘇里江流域成立了一百三十一個衛,永樂七年(1409年),正式設立奴兒干都司,轄四百餘衛所,設都指揮同知,都指揮僉事。

    而努爾哈赤二十五歲(明萬曆十一年 公元1583年)授封擔任建州衛左衛指揮使,萬曆十五年(公元1585年)封都指揮僉事。

    二十八歲的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部眾安布祿、安費揚古父子、額亦都等加起來有數十人,軍隊比一個村兒的生產大隊的男丁還少幾個。

    努爾哈赤花了二十年的時間就在松花江流域打轉兒,憑藉明軍(李成梁)的“幫助”和努爾哈赤出色的統帥能力逐步統一女真各部。

    公元1616年建都赫圖阿拉,稱汗改號(天命),三年後宣佈七大恨,正式舉兵反明。在經過天聰、崇德、順治、康熙四朝,在公元1681年清朝完成了三藩平定,清軍進入昆明,對於清廷來說,才算真正完成統一。

    從努爾哈赤公元1585年起兵逐步統一女真,到康熙二十年也就是公元1681年耗時近百年,歷一汗(努爾哈赤)三帝(皇太極 順治 康熙)五個年號(天命 天聰 崇德 順治 康熙)。

    軍力對比

    《明實錄》記載: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官軍共一百二十一萬四千九百三十一人。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內外衛三百二十九,守禦千戶所六十五”。官軍總數達一百九十一萬餘人。

    後來衛所不斷添設,到永樂、宣德年間,內外衛四百九十三,守禦電田群牧千戶所三百五十九。這個時期軍隊的最高數額達到三百一十多萬人。

    《明經世文編》中葉春及稱:“國初置衛四百九十一,所三百一十一,以軍計之,約三百一十餘萬。”《譚襄敏公奏議》譚綸也雲,明初衛凡四百九十二,所三百一十五,“通計額軍三百一十三萬八千三百名。”

    清世宗雍正帝在《大義覺迷錄》:“至世祖章皇帝入京師時,兵亦不過十萬。夫以十萬之眾,而服十五省之天下,豈人力所能強哉”!

    入關前更少,薩爾滸之戰努爾哈赤搬光家底湊足六萬人,大淩河之戰皇太極派出全部主力五萬人圍困祖大壽,入關前的松錦之戰清朝集中兵馬也未超過十一萬。

    戰鬥力

    當然,明朝末期在國家處於崩潰的邊緣,在無糧無餉無裝備無訓練,而且天災不斷,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戰鬥力低下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在早期遼西遼東戰場和後期松寧錦杏防線上處處處於被動,大的戰役性失利也是必然的。但如果以精銳對精銳,就戰術和軍力而言八旗兵並不佔絕對優勢。

    大淩河城祖大壽一萬餘明軍堅守,殺敗了濟爾哈朗,代善,阿濟格,多鐸,莽古爾泰,德格類,嶽託,阿巴泰等旗主貝勒的輪番進攻,差點把因大意進攻的多爾袞給拿下(乾死)。

    明朝援軍被擊敗後,吳三桂他爹吳鑲收攏潰兵在平原列陣,以步兵對陣滿洲騎兵,皇太極親率兩翼騎兵衝鋒,明軍竟能做到“巋然不動,從容應戰,齊發槍炮,聲震天地,鉛子如雹,矢如雨霰。”

    最後把佟養性的炮兵調上來炮轟,再加騎兵激烈衝擊,明軍依然“陣堅,施火炮鳥槍力戰”,直到最後一刻彈盡才不得不撤離,最終皇太極為了避免更大的傷亡只能勸降和招撫祖大壽。

    這樣的案例還有寧遠城下和北京城下,袁崇煥率九千關寧軍疾馳數百里趕到北京城下,與四萬八旗軍激戰八小時,四十六歲的袁崇煥親著重甲上陣拼殺,“身中數箭,兩肋如蝟,賴有重甲”,殺退進攻,最終逼迫皇太極選擇戰略撤退。

    總結

    綜上所述,如果以明朝初期全盛的局面,以兵餉完備,戰鬥力極強時期的明軍,對付八旗軍一個藍玉再加一個人傅友德足夠了,要不就讓晉王朱棡和燕王朱棣倆哥哥帶著寧王朱權,遼王朱植倆老弟再帶著幾個侯爺,這幾個塞王就可以輪番虐建州一頓。

    要是到了永樂時期,張玉、朱能、丘福率軍可以直接碾壓,但明成祖朱棣喜歡親自下場操練,如果當時建州女真大規模騷擾或者叛亂,估計朱棣都得激動倆眼冒金光。

    最後

    一個時代的沒落才能導致一個新時代的崛起,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絕對實力面前,造反就是自殺。

    另外,在明朝洪建永時代,女真都被稱為女直(並用),當年為了避遼興宗耶律宗真的諱,遼金元皆稱呼女直(《元史 地理志》),一直都是作為地方部族朝貢的存在。

    總結來說,明初的軍事實力要遠遠高於清初,畢竟人口結構,經濟規模,疆域大小在那裡擺著,所以如果努爾哈赤或皇太極出現在明初,史書也許只會記載他是遼東建州衛的一位佟姓所指揮使,或者千戶(武職三到四品)。

    貢獻

    清軍入關後,清朝康熙透過征戰、和親、宗教三大政策團結蒙古,增加了廣大的領土面積。反觀明朝從明宣宗朱瞻基起,改主動進攻為積極防禦,不斷的收縮、內遷。反而喪失了明朝洪永時期的大面積的塞外領土和預警能力,間接的導致了英宗的土木堡的大敗。

    如題,雖然清朝初年實力無法和明朝初年實力相提並論,但不可否認,透過發展強盛起來的清朝還是為中國奠定廣袤領土貢獻最大的一個朝代。

  • 14 # 長風破浪的哥哥

    雖然有關公站秦瓊的感覺,但是要仔細分析就知道了,朱棣親征蒙古,打得蒙古滿地找牙就知道當時的明軍有多恐怖,完全是吊打。滿人被關寧鐵騎困擾多年,完全和200年前的明軍不在一個重量級上。

  • 15 # 漫天風雪

    這個沒有對比性,不同時代,不同形勢。即使同一只軍隊在不同形勢下戰鬥力也會有很大差異。雖然都為時代更替,但元末明初,天下群雄並起,加上元朝戰鬥力尚存,朱元璋能夠在這種形勢下崛起並一統天下,戰鬥力絕非滿清八旗子弟可以比擬。簡單對比以下雙方戰將和戰役就可以判斷了:

    先看明朝軍事史,名將雲集,群星璀璨!徐達,常遇春,李文忠,湯和,傅友德,藍玉,馮勝…這都是一等一的名將,任何一位放在任何朝代依然都是耀眼的明星!再看明朝立國之戰,明朝開國十大戰役:應天之戰、安豐之戰、南昌之戰、鄱陽湖之戰、平定張士誠之戰、太原之戰、慶陽之戰、蘭州之戰、平定四川之戰、平定雲南之戰。哪一場不是硬仗?明朝的立國之戰打的非常艱難,也有此鍛造了一批世界史上最優秀的戰將!

    再看清朝立國之戰,除了多爾袞和多鐸,你還能記起誰?有沒有幾場經典的戰役?薩爾滸之戰算一場,也是努爾哈赤親自上場打的。寧遠之戰還是被袁崇煥打敗了其他還有沒有什麼經典戰役?好像很少了,後來袁崇煥被離間殘害,吳三桂反戈助力,清軍順勢入關立國,立國其實相對比明朝輕鬆多了。

    簡單對比以下,孰優孰劣,高下立判!

  • 16 # 222旺仔

    吳三桂年事己高,實在是力不從心,只恨蒼天沒給他時間,若再年輕三五歲滿人都的乖乖回東北去!滿清騎兵確實有優勢,單兵作戰力強悍,平原作戰快速機動靈活,打仗勇猛,可除此外別無長處,攻城乏力,遇河不能前,遇山遲滯等缺點一大堆!將士只有勇猛聞名,少有謀略之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Studio2010裡面的VC++程式設計時用的是C++程式語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