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生到死,人的念頭不斷,思想永遠不休息。有什麼辦法暫時攝住念頭,一念不生?
11
回覆列表
  • 1 # 無涯無涯亦無涯

    心底的東西不修正化開,光靠腦子是很難的。就像洗腦你要洗到心底,如果心底不信,就是騙自己呀。真正徹底的修行有個傳承的輔助力,叫心法。在心法作用下,人的修行就是把本底的物質組態改變,是個科學嚴謹的過程。不是想象中的那種過程。當然,也可以強迫自己一萬遍,可能會滲透到心底一些。心裡沒有那些東西,自然不會起那些念頭。這個才是根本的方法。心法的話推薦看看問道之修網站。

  • 2 # 元緣623

    個人觀點:如果是僅僅想一念不生,止住思想,對自身的提高有多大用呢?當年袁了凡先生被算命達人孔老先生算定了運程,第二年的縣考,省考,提學考試的名次全部被提前算準,從此萬念俱灰,淡然無求,後來碰到得道高僧雲谷禪師,二人對坐於禪室,袁了凡靜坐三天三夜竟然不起一個雜念,後被雲谷禪師說破命運的奧秘,傳授解惑了立命之學,從而徹底扭轉了命數。

    由此可見,對我們一個凡人來說一念不生對人生其實沒有多大作用,不必去刻意可以追求,再說一般人在各種因緣和合的條件下產生各種念頭,甚至是惡念,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但最重要的事要時時提起正念去調伏妄念,有妄念並不可怕,隨著妄念而去才是最麻煩的,所以不跟隨煩惱往下發展,讓心不隨念走才更實際和實用!

  • 3 # 老莊絕學

    《金剛經》:

    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在這段經文裡,佛陀的意思很明確,即我們需要的不是止住念頭,而是不被念頭所主宰、所控制,也即如莊子所說:

    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題主執意讓念頭“定”住、“止”住,違背了無住生心的原則,成了一種“我執”——執者敗之,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所以,題主不應該想著要讓念頭定住,而是應該儘量讓身心放鬆,放鬆到極致,自然就達到了心地清淨、一念不生的境界了,這也就是“無為而無不為”。

    如何達到放鬆?打坐是一種很好的辦法,但應該跟運動結合起來。因為現代人坐的時間太多了,如果下班以後還來打坐,不配合適度的運動,恐怕也不利於健康。

  • 4 # 阿彌陀佛心子光耀之日

    為什麼要降服它?妄想是我們的逆緣,如果你去降服它、壓制它、不管它,這就證明還是不懂,不管你什麼身份。法師也好、教授也罷,都是亂解經意,當然,在凡夫內、沒開悟之前都是胡說,沒經過祖師的印證。(現言實行言論自由)

    要知真妄不二,妄想這個念頭,是我們自性產生的副品,你壓制它等於壓倒你自性,離明心見性更遠,本來想上西方,可跑到輪迴裡去了。為什麼?

    壓服它的後果是凡夫的方法,在不懂佛法的一種做法。沒必要,要把轉變成成佛的方法。抽刀斷水水更流。就像制水一樣,四處圍堵起來那是不行的,要順勢力導,把它歸納到性海之中才可以。來者任它來,去者任它去,應無住而生其心。自尋煩惱範不上。阿彌陀佛。

  • 5 # 一道彩虹31

    首先大家需要知道的是,對一念不生的正確認識。我們通常認為的一念不生,是指興不起念頭,止住思想。一念不生,還有另外的解讀,就是,雖然我們的念頭起了,但是我們並不執著,它起不起並不影響我們的心,所以,也叫一念不生。當我們對一念不生有了更多的瞭解的時候,就可以慢慢的從,禪定修起。一開始。先慢慢的減少,念頭,對心的干擾。然後等到日久功深。能達到真正的念頭不起的功夫。進入到新的禪定境界。體會心空廣闊的空間。這是我不成熟的一點看法,希望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希望大家可以關注我,謝謝。

  • 6 # 孟珍

    念頭就是意念的起始,意念就是思維,就是思想。是做為一個人最值得驕傲的地方,是優於其他動物的最關鍵之處。這麼好的東西,我們為什麼還要降伏它止住它讓它一念不生呢?其實,我們並不是真的讓其一念不生。而是將這種意念降伏,讓其接受自己的控制 予取予求予靜予動全按自己的需要。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不讓其隨便生出呢?原因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我們人類所擁有的最高階最優異的意念也同樣,用得不好,所用不得法,用的地方不對,都可能對我們自身造成危害。或者更確切地說,很多時候我們的意念是不合宜的,是對我們不利的。而且這些思想意識本身就是耗費靈體能量的。我們的身體不允許我們不停地思索,不停地使用意念。不停地耗費能量。我們的靈體必須要有一定的時間休息,停止思維,停止意念,進行調整。所以才有必要在必要的時候,降伏這些念頭。使自己能在需要的單位時間內,波瀾不起,一念不生。具體怎麼去做呢?我們很多的前輩先人們給我們留下很多方法,數息法意守法觀想法意空法一念代萬念法等等等等。凡是關注這個問題的朋友,都是行家裡手,誰都會知道幾種方法。只是具體做起來未必就管用。思緒的混亂仍然會時有發生,念頭很難降伏,而且是越降越厲害。怎麼辦呢?我們不如不去降它,也不去管它,只去幹自己該乾的事兒。比如說“守中”。只有你不再關注它們,把它們忘記了,他們才能沒有了。為什麼要守中呢?因為這種守有關注的意思,是把去不淨的意識存放在特定的地方,意識本身是能量,把能量往身體中(比如下丹田)聚積,無疑會增加體內正氣。對壓抑散亂的妄念提供能量支援。不過這種聚積的能量基本上都來自於本身。接通天地自然的能量才能有更多的能量支撐,不過那是另外的方法,不在此問題的討論範圍之內了。

  • 7 # 生活奇趣

    這是一個千古大謊。如果沒有思想,和石頭樹木有什麼區別?

    雖然有一念不生的說法,但那是在禪定中,四禪無想定。但這禪定中還有細微的想,並非真正的一念不生。

    平常人不可能做到一念不生。念頭並不妨礙你心的清淨,為什麼這麼說,那是因為,煩惱即菩提。

    有一個典故,說的是古時候有一個叫臥輪的人,他自覺得修行佛法很得力,想去與六祖慧能切磋切磋,見到慧能後,他作一偈: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 慧能聽後知道他還沒明白佛法的正理,還心留意在“伎倆”上,認為自己有“方法”能讓心不起念想,慧能也作一偈開示臥輪:慧能無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從五蘊的角度去看,想行識三蘊都包含了人的“思考判斷”,但是想行識都是無常故空的,時刻在生滅變異,前念去,後念生,念念相續,如果能夠看到念頭背後的“空相”,那麼就不會被念頭束縛,人的一切想法都是心的幻現,並不真實。

    這個就是講的三法印中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能夠認真地去觀察,五蘊都是無常、空、無我,那麼念念生滅背後,就像一念未生。

    這裡引用一個偈來讚美,身心如幻,五蘊皆空的功德,拘留孫佛偈: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 8 # 洋蔥圈之體

    你認為這是佛之境界嗎?哈哈哈哈!說一個秘密吧“佛陀覺醒後的無,是無數的無,還是那個例子吧,一張白紙,是無,上面的點點黑點就是念念不停,如果同時佈滿了黑點呢?就是一張黑紙,也就是完全的另一種極致,可對於這張紙來說也是無啊~這裡的關鍵詞,或者說最最神秘的一個詞,你也許認為是,無,這個字,其實最令人匪夷所思的不是他,而是(同時)~哈哈哈,當一個人的靈魂無數慾望無數念頭共起的時候,就已經是覺醒的狀態了,而且就像被動光環一樣,靈魂一旦覺醒,一切無法撼動這個靈魂分毫,因為無數已經包含了一切嘍~就這樣吧,覺醒後的靈魂外在的表現,只有心細的人才能發現~”哈哈哈,別再問我為啥知道,這都是我努力編出來的!哈哈哈

  • 9 # 難以忘懷的經典

    控制自己的念頭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發呆,就是人們通常說的,呆住了。這種控制念頭是短暫的,被動的。還有一種就是禪定,是透過修行達到一念不生的空無境界。控制自己的念頭,前一種不可取,也是沒有人能控制自如的。這裡主要說說後一種,我比較熟悉的靜坐。

    初學靜坐,一上坐雜念紛至沓來,剪不斷理還亂,這是非常正常的。《性命圭旨》說:“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打坐時,將散亂之心念,透過一定的功法,集定於一處。各種靜坐法門也是透過意守、數息、誦咒等不同的方式,制心一處,澄心靜慮,心不馳散,以“一念代萬念”,即用一個念頭代替和掃除頭腦中紛亂的思緒。念頭起來了,不要與之作對,不理它就完了。正是:不怕念起,只怕覺遲。念起即覺,覺之即無。

    當靜坐到一定程度,達到一靈獨照,永珍偕空的境界時,一念不生,所有的念頭都會化作虛無。“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五蘊皆空時,念頭亦不復存在。

  • 10 # 非天

    一念不生對於常人來說是幾乎不可能的,而且一念不生對於常人來說並沒有實際意義。若修道,斬妖除魔,修身養性;若修魔,與天下爭,唯我獨尊。心有一念,內外通透,自然逍遙。追求不生一念不如修煉內外通透,緣到修緣,劫至應劫,沒有超脫的機緣就做個快樂的普通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年裡人流最多的旅遊景點是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