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雙拇指混剪影視剪輯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已達到13億,佔世界人口的21%。華人口的發展同中國社會的發展一樣經過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回顧華人口發展的歷程,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今後人口發展的方向。

    一、新華人口的發展歷程

    新中國成立55年來,華人口發展經歷了兩個不同的時期:一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前,人口發展處於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二是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後,人口發展逐步走向有計劃、可控制的平穩增長時期。這兩個不同發展時期的區別,不僅表現在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上,而且還表現在人口發展模式的轉變,以及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上。

    (一)人口總量的發展

    人口發展與社會經濟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結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不同狀況,可以把華人口總量的發展過程劃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第一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49-1957年)

    新中國成立之前,由於戰亂頻繁,社會動盪不安,經濟得不到發展,人口發展緩慢,明顯呈現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特徵。新中國成立後,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及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人口的發展也出現了新的特徵,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出生率維持在高水平,從而出現了人口自然增長率高的人口高增長狀況。1949年,全華人口出生率為36‰,死亡率為20‰,自然增長率為16‰,年底全國總人口為5.42億。到1957年,死亡率下降到了10.8‰,而自然增長率上升為23.2‰,總人口達到6.47億。1949-1957年的8年間,人口淨增1.05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一次人口生育高峰”。

    2.人口低增長階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和政府工作出現的失誤,使經濟發展出現了波折,人民生活水平降低,致使人口死亡率突增,出生率銳減。1959年人口死亡率上升到了14.6‰,1960年進一步上升到25.4‰,而人口出生率只有20.9‰,人口自然增長率大幅度下降,其中1960年、1961年連續兩年人口出現負增長。這一階段全國總人口由6.72億下降到6.59億。

    3.第二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62-1970年)

    三年自然災害過後,經濟發展狀況逐漸好轉,人口發展的不正常狀態也得到迅速改變,人口死亡率開始大幅度下降,強烈的補償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長進入了建國以來前所未有的高峰期,並一直持續到70年代初。這一時期,人口死亡率重新下降到10‰以下,並逐年穩步下降,1970年降到7.6‰。出生率的上升和死亡率的下降,使這一階段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長率達到 27.5‰,年平均出生人口達到2688萬人,9年淨增人口1.57億,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

    70年代以前,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問題,致使人們開始不斷進行反思,但在究竟如何對待的問題上仍存在著很多模糊乃至錯誤的認識。在有計劃控制人口增長方面,始終沒有形成一個明確的政策和行動。因此,以上三個階段可以說是建國後人口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總量的劇增不但直接影響了當時國民經濟的健康執行,而且還對以後相當長時間內的華人口發展與經濟執行產生了無法避免的影響。

    4.人口有控制增長階段(1971-1980年)

    70年代是華人口發展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人口高速增長帶來的壓力,使人們認識到人口控制已迫在眉睫。中國政府在全國範圍內發出了實行計劃生育的號召,並制定和完善了明確的計劃生育政策,使人口高出生、高增長的勢頭得到迅速控制。人口由無計劃自發的高增長進入了有計劃可控制的增長時期。這一時期,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迅速下降,分別由1971年的30.7‰和23.3‰下降到1980年的18.2‰和11.9‰。然而,由於總人口基數龐大,這一階段華人口淨增的絕對數仍相當可觀。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9.87億,淨增1.35億,超過了第一次生育高峰時期的淨增人口。

    5.第三個人口高增長階段(1981-1990年)

    進入80年代後,雖然國家把實行計劃生育、控制人口增長提高到了戰略高度,計劃生育被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控制人口增長的措施更加嚴格。但是,由於60年代初“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中出生的人口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加之80年代初婚姻法的修改造成許多不到晚婚年齡的人口提前進入婚育行列,使得人口出生率出現回升。人口出生率由1980年的18.2‰、1981年的20.9‰,達到1987年23.3‰的峰值。9年淨增1.43億,平均年增長人口1584萬,增長量明顯多於70年代後期的水平,也高於前兩次生育高峰的增長。這是建國以後出現的“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

    6.人口平穩增長階段(1991年至今)

    進入90年代後,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不斷加強和完善,80年代人口的高出生率得到控制,並持續穩步下降。1991年人口出生率為19.7‰,2004年降至12.3‰,13年下降了7.4個千分點,並一直穩定在低水平上。1998年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降到10‰以下,從2000年開始,年淨增人口低於1000萬,華人口進入平穩增長階段。

    (二)人口再生產型別的轉變情況

    人口再生產型別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者相結合而形成的人口再生產的特徵。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髮展,人口的發展一般要經歷一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的傳統型人口再生產型別,發展到高出生、低死亡、高自然增長的過渡型,然後向低出生、低死亡、低自然增長的現代型轉化的過程。

    1.華人口再生產型別的轉變過程

    55年來,隨著社會經濟、人民生活水平和國家人口政策的變化,華人口的再生產型別發生了兩次重大的轉變。

    解放前,中國的人口再生產型別處於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長階段。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不斷髮展,許多惡性傳染病得到控制,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同時,社會的安定也給生育提供了較好的環境,除三年自然災害外,人口出生率一直居高不下,導致了華人口再生產型別發生了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轉變――由舊中國的高出生、高死亡階段進入了高出生、低死亡、人口快速增長的階段。這個階段一直持續到20世紀70年代初,橫跨了建國以來人口增長的前三個階段、兩次生育高峰期。

    進入70年代,隨著計劃生育工作的廣泛開展和不斷加強,出生率開始不斷下降,死亡率繼續穩定下降,人口再生產型別又出現了新的轉變。這一階段,人口死亡率一直處於較低水平,由1971年的7.3‰逐步降低到1977年的6.9‰以後,死亡率一直保持在7‰以下的水平。人口出生率由70年代初的30‰左右下降到80年代的20‰左右,進入90年代,出生率降低到20‰以下,到2004年已降到12.3‰。可以說從70年代初,華人口就開始了向現代型的轉變。到目前為至,華人口已完成了向低出生、低死亡、人口低速增長的第二次重大轉變,進入到現代型的人口再生產型別。

    2.華人口再生產型別的轉變特點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建國以來人口再生產型別的重大轉變,都是在經濟發展水平不高的條件下發生的。特別是由過渡型向現代型的轉變,政府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從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華人口再生產型別的轉變並非經濟發展帶來的自然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速度快、週期短,是華人口再生產型別轉變的顯著特點。發達國家的人口轉變,是隨著經濟發展程度的不斷提高、死亡率和生育水平的緩慢下降而逐步實現的,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自然轉變過程。在中國,新中國成立後,隨著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由1949年的20‰下降到1952年的17‰,其後僅用了5年的時間便迅速下降到1957年的10.8‰,這一速度大大快於發達國家當時的水平。從平均預期壽命的變化看,建國前僅有34歲,1957年達到57歲,1981年又上升到68歲。在30多年的時間裡,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提高了30多歲。提高的速度遠遠超過發達國家。

    華人口再生產型別的第二次轉變,表現為生育水平由高到低的轉變。與其他國家相比,這一轉變同樣體現了速度快的特點。20世紀年代前,中國婦女的生育水平一直較高,1949至1969年婦女總和生育率平均為5.8,出生率為33.8‰,進入70年代後生育水平開始迅速下降,1972年總和生育率下降到5.0以下,到1977年,總和生育率進一步下降到3.0以下,出生率下降到20‰以下。上世紀末總和生育率下降到1.8左右,華人口出生率的下降速度之快可以說是一個奇蹟。

    (三)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過程

    衡量人口年齡結構有多種方法,其中之一就是把人口年齡結構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隨著人口年齡結構的不斷老化,人口年齡結構的型別就會從年輕型進入成年型,最後進入老年型。

    新中國成立後,進行了五次人口普查,從中可以看出華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過程。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除老少比一項指標外,其他指標均已達到成年型,可以說,1953年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雖屬年輕型,但已接近成年型。而到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時則屬典型的年輕型。這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事業的進步,人口死亡率下降很快,特別是嬰兒死亡率下降更快,而人口出生率在原來較高水平上又有所提高,使人口中的少兒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年齡結構向年輕化發展。從20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在死亡水平繼續降低的同時,中國的生育水平也開始下降,特別是70年代初中國大力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後,人口出生率和總和生育率急劇下降,導致出生人口減少,少兒人口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升高。到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已變為成年型。此後,人口年齡結構繼續老化,進入90年代後,人口老齡化程序加快,人口年齡結構開始向老年型轉變。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0-14歲少兒人口比例已經下降到22.9%,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上升到6.96%,老少比和年齡中位數也都超過了老年型人口的標準,中國的人口年齡結構已經完成了從成年型向老年型的轉變,成為了老年型人口,也就是說中國進入了老年型社會。

    二、華人口發展取得的成就

    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為了減輕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不利影響,中國在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旨在減少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的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這一政策的成功實施以及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實現了由貧困到溫飽再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完成了人口再生產型別的根本轉變。因此,華人口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並突出地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的成功實施使中國少生了3億多人,使13億人口控制目標推遲了4年,從根本上改變了華人口發展的歷史軌跡。同時也使世界60億人口日推遲了4年,是發展中的人口大國在20世紀惟一達到低生育水平的國家,並將比其他發展中國家提早半個世紀實現人口零增長,對世界人口與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

    2.人口過快增長勢頭得到有效遏止,減緩了對資源環境的壓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為期40年左右的人口撫養比相對較低的黃金時期,增強了國家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了綜合國力的提高、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對中國乃至全世界的可持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3.人口素質得到極大提高。新中國成立前,中國的人口是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模式,人口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都非常高。新中國成立後,經濟的飛速發展及政府對文化教育和健康方面的巨大投資迅速改變了上述狀況,營養和健康狀況得到極大改善,人口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在短短的幾十年時間內實現了從人口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的跨越,人口優勢順利地轉化為發展的優勢和經濟增長的動力。

    三、華人口發展面臨的挑戰

    未來幾十年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重大戰略機遇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轉型期,也是人口安全的高風險時期,人口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艱鉅性。

    1.人口眾多仍然是中國長期面臨的首要問題。儘管華人口已經進入低增長時期,未來20年人口增長速度還將進一步減慢,但由於龐大的人口基數和增長的慣性作用,人口總量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仍將保持增長態勢。按目前生育水平預測,2010年和2020年,人口總量將分別達到13.6億和14.3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2年前後,達14.7億左右。人口總量過大一直是制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所以控制人口數量的快速增長是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作出的戰略選擇。

    2.老年人口數量迅猛增長,人口老齡化程序加快。2000年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達6.96%,開始進入老年型社會,但尚處於人口老齡化早期。隨著多年來生育水平的下降和人們健康水平的提高,未來華人口年齡結構型別將急速從輕度老齡化轉變成重度老齡化。一方面,老年人口規模迅速擴大,從2000年的8811萬人增加到2010年的1.1億,到2020年達到1.7億,比2000年幾乎翻了一翻。屆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2010年將提高到8.30%,2020年提高到11.9%,之後老齡化程度還將繼續提高。發達國家的老齡化程序是與經濟發展同步進行的,而中國的老齡化與經濟發展有較大的時間差。龐大的老年人口將對中國的經濟發展造成極大的壓力。妥善解決老年人口的社會保障和健康服務,任務相當艱鉅。

    3.勞動年齡人口總量保持增長態勢,就業壓力始終較大。2000年中國16歲及以上人口達9.4億,佔總人口的74.6%。近幾年,中國勞動力年齡人口每年淨增都超過1000萬,再加上農村1.5億的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因此就業壓力非常大。未來20年16歲及以上人口的規模始終較大,總量在9億以上,2013-2020年將超過11億,並呈增長趨勢。勞動年齡人口基數大,高峰持續時間長,對人口就業和城市化發展帶來了巨大壓力。

    4.流動遷移人口持續增加。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流動人口大量增加,從改革初期的二、三百萬,增加到2000年的1.2億人,佔總人口的9.5%。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裡,流動人口還將持續增加,這主要是城市化水平將進入加速提高階段所決定的。2000年中國城市化水平只有36.2%,不僅低於發達國家,而且低於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預計2010年城市化水平將提高到50%左右,城鎮總人口將比2000年淨增2億,這決不能單靠城鎮人口的自然增長來實現,必然引起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

    5.人口結構性矛盾對構建和諧社會形成巨大壓力。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生人口性別比持續偏高,1981年為109,只略高於正常範圍(103-107);1989年提高到111,到2000年則高達117左右,嚴重偏離正常範圍。出生人口性別比長時間超出正常範圍,勢必對今後人口的性別結構和婚姻、家庭關係產生一定的影響,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

    此外,由於現行生育政策和人們生育意願的矛盾依然突出,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生育水平還比較高,人口和計劃生育的管理體制、工作方式、服務質量和幹部素質,還不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要求,任何政策偏差和工作失誤都可能導致生育水平的反彈。同時,人口總體素質還難以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人口總量與資源環境的尖銳矛盾對可持續發展構成嚴重製約,人口分佈對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帶來相當大的壓力,這些都會對中國未來的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巨大挑戰。總之,未來幾十年,華人口的發展形勢不容樂觀。人口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人口發展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長期面臨的重大問題,我們應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著力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實現社會和人的全面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迷你西遊怎麼設定返利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