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簡史資深宅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而朝代的更替更是一代又一代的興衰交迭。商朝的崛起自然離不開前朝——夏王朝的衰敗。

    夏朝末代君主桀荒淫無道,寵信妃子妹喜,朝政腐敗,夏朝日漸衰落。而商湯作為夏朝方國商國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輔助下陸續滅掉鄰近的葛國以及夏朝的方國韋(今河南滑縣,即後來大彭)、顧(今河南範縣)、昆吾(今河南許昌)等,十一徵而無敵於天下,成為當時的強國。

    而後作《湯誓》,與桀大戰於鳴條(今河南封丘東),最終公元前1600年,湯滅了夏桀正式建了中國第二個奴隸制國家—商。商湯立國後,吸取夏朝滅亡的深刻教訓,廢除了夏桀時的暴政,採用了“寬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國內部矛盾比較緩和,政治局面趨於穩定,國力也日益強盛起來。

  • 2 # 小蘭愛跳舞

    朝的興亡 中華民族進入國家文明時代大門之時,門前站著一位偉人,那就是“人文初祖”——黃帝,門後站立著一位巨人,那就是“治水英雄”——大禹。 傳說,在堯、舜時代,黃河氾濫,洪水沖毀了房屋,淹沒了禾稼,拔倒了大樹,捲走了人畜……,真是可怕的災難。那時東方沒有出現什麼“諾亞方舟”,先民就赤腳荷鍤與洪水展開了搏鬥! 堯時,命鯀領導治水。鯀用傳統的“堵塞”辦法,屯土築堤,以堤防水,可這次洪水太大了,堤防一次次被衝跨。鯀奮鬥了九年,勤勉不息,結果還是失敗了。 舜時,命禹領導治水。禹是鯀的兒子,從小跟鯀治水,積累了許多經驗,也深知鯀失敗的教訓。禹毅然受命,勘察山川地勢,足跡遍及九州。在親自踏勘的基礎上,決然改變鯀的“堵塞”辦法,改取“疏導”方針,動員九州力量,統一治理。先導大河之水入於湖海,再導溝壑之水入於河湖。禹治水,不敢稍有懈怠,有三次路過家門,匆匆走過,也顧不上進去看一看。他用了十三年,終於把洪水馴服,治理得地平天升了。 這就是家喻戶曉的“大禹治水”故事。 這個古老的故事告訴我們,浩浩蕩蕩的洪水給先民造成了災難,人們在同災難的鬥爭中增長著才幹,密切了聯絡。洪水被戰勝了,氏族、部落之間的狹窄界限也在同洪水斗爭中被突破了。這種在同自然鬥爭中引起的社會組織結構的變革,不久就反映到社會政治生活中來了。 禹因治水有功,深孚眾望。舜年老時,禹作了繼任首領。 禹繼任後,又因討伐三苗,戰功赫赫,大大加強了手中的權力。相傳,“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禹朝諸侯之君於會稽之上,防風君後至,而禹斬之。”參加會議的要執玉帛,遲到的竟遭殺戮,一聲令下,“萬國”聽命。這時的大禹,已不是原始社會里的天然尊長,而成為威嚴赫赫的國王了。 禹年老時,雖也遵照氏族社會的傳統推舉伯益做帝位繼承人,可是,禹的兒子啟早就藉助父親的權勢,培植起自己的龐大勢力。禹逝世後,啟滅伯益,奪取了權位,開國稱後(上古的君主,夏稱“後”,商稱“帝”,周稱“王”),建立了夏朝。中國歷史上從此“大同之世”宣告結束,“小康之世”開始了。 何謂“大同”、“小康”呢? 《禮記•禮運篇》說: 禹之先,“天下為公”。選賢與能(即禪讓制)。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貨,惡其棄於地,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外不閉戶。是謂“大同”。 禹之後,“天下為家”。人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即世襲制),城郭溝池以為固,是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是謂“小康”。 “大同”向“小康”的轉化,是一場社會大變革。“大同之世”乃石器時代,原始公有制時代。“小康之世” 乃青銅時代,家族私有制時代。 “小康”取代“大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社會的重大進步。“夏傳子、家天下”新制度的建立,是中華文明史上國家文明歷經千年孕育而誕生的重大標誌。 夏傳子的新制度,不是一蹴而就的,又經歷了上百年的動亂和鬥爭,才確立起來。 夏朝(前2070-前1600),是中國的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大禹奠基,後啟開國,夏桀亡國,共傳十四世,十七王,歷時四百七十一年。 “禱雨”與“射天” ———商朝的興亡 夏,位於黃河中游;商,位於黃河下游。夏朝開國,商臣於夏。 夏朝將亡時,夏,出了個暴君桀;商,卻出了位雄主湯,史稱“成湯”,意思是有偉大成就和作為的湯。 夏桀性殘忍,喜淫樂,以瓊玉建造宮室,堆肉成山,貯酒為池,無日無夜地宴飲。據說酒池中可以行船,“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桀以窮奢極欲為樂,而夏民不堪其苦。當時的人民憤怒地罵道:“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意思是說:你哪一天完蛋呀?我情願跟你一起滅亡! 正當夏桀失去民心,商湯卻在收攬人心。時逢七年大旱,百姓不安。成湯遂殺牛宰羊,禱雨於桑林。巫史再三占卜,上帝說只以牛羊為犧牲求雨不成,得用活人放在乾柴上焚燒,舉行“燎祭”,才能下雨。那用什麼人呢?向來祭祀都是用奴隸作人牲的。這時,湯卻說:“天降罪於我,那就用我吧!”湯剪去頭髮、爪甲,潔身沐浴後,便在桑林向天祈禱:“上帝啊,我一人有罪,不能懲罰萬民;萬民有罪,也罪在我一身,請懲罰我吧!”他還歷數了自己的幾大罪過。禱告完畢,就坐到那乾柴頂上,準備接受火焚。正在這時,天公作美,烏雲密佈,下起大雨來!這一來,商人擁戴成湯,事湯如事上帝! 夏桀的倒行逆施,弄得天怒人怨,眾叛親離,有些重臣也跑到成湯麾下來了。成湯看到內外時機都已成熟,立即起兵伐夏。商伐夏,夏民猶如久旱望雨。成湯北伐,南方急不可待,成湯東征,西方又企足而怨:“為何不先到我們這裡來呀!”因之,成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鳴條之役,夏商決戰,湯勝而桀亡。 湯奪得了夏的傳國九鼎,建國號商,定都於亳(在今河南商丘北),開創了歷時四五百年的商王朝。 這故事約發生在公元前1600年,史稱“成湯革命”。 商自開國,前三百年間,屢有興衰,八次遷徙,影響著國家的穩定。公元前1300年,第二十個帝王盤庚徙殷(今河南安陽小屯),殷為商代後期的國都,後人也稱商為“殷”,就如同現代用“莫斯科”代稱“俄國”,用“巴黎”代稱“法國”。司馬遷著《史記》,就將商王朝的歷史題為《殷本紀》。 自顓頊以來,帝王都自稱是“天之驕子”,秉承天命,君臨天下。可是,“天命”猶如一把上方神劍。 帝王可用它統治黎民,可自己也得屈服於其神威之下,不得自在。 商朝的第二十七個帝王武乙(前1147—前1113在位)感到神權妨礙了君權,故而大膽與天神開戰。他先令人以土木作個偶人,稱之為“天神”。然後,他與天神博戲,天神不會動就令人代為行博。然而,天神輸給了武乙。武乙藉機懲罰天神。令人用革囊盛血,高高吊起,象徵天神。武乙以利箭射之,說這是“射天”。 武乙射天的行為,看來幼稚可笑。可若知在神權統治的上古時代,連其先祖成湯都甘作天神的犧牲,武乙卻敢於藐視上天,敢向天神挑戰,這是難能可貴的。在古代思想史上,武乙是第一個不跪倒在天神腳下、卻敢於向天神挑戰的帝王。 商末紂王(前1075—前1046在位)是個暴君,可他卻迷信天命。當週人伐商,兵臨城下,臣下告訴紂王:大勢已去,國家將亡。他還迷惑不解地問:不是說“天命在予”嗎?意思是,不是說,我當帝王是天命註定的嗎?他死到臨頭,尚未弄明那“天命”本來就是騙人的統治術,仍信而不疑。 商亡後,周人對“天命觀”進行了深刻反思:商王既受命於天,怎麼還會滅亡呢?“天命”還靈不靈?古代哲人很聰明,他們不否定“天命論”,而說“天命靡常”,即天命也不是註定不變的。又說“天佑下民”,帝王對百姓不仁,天也不庇護帝王。從“天命在予”到“天佑下民”,這是“天命論”的重大變革。這一變,就為周朝取代商朝奠立了神學的根據。可是,有利必有弊,這也為後世一姓帝王推翻另一姓帝王提供了理論根據。 商朝(約前1600—約前1046),是中國的第二個奴隸制王朝,始於湯,亡於紂,共傳十七世,三十一王。 “烽火戲諸侯” ———西周的興亡 商,雄踞中原,勢及江淮和大海;周,偏居陝西周原一隅,臣服於商。 商朝末代出了位暴君紂王。商紂同夏桀一樣,也喜淫樂,性殘忍。在沙丘,“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令男女裸體相逐其間,狂歡濫飲。在朝歌,花七年時間,修了一座周長三里、高百丈的寶庫“鹿臺”,這是堆積錢財的地方。又在巨橋修造了龐大的國庫,堆滿了糧食。貪婪的搜刮和聚斂,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他不恤民情,卻創制了種種酷刑,以鉗眾口。隨意將大臣剁成肉醬,曬成肉乾。紂王的叔父比干來勸他,他說:“聽你說得這麼好,倒很象個聖人,我聽說聖人的心有七竅,挖出來讓我看看!”說著就挖了比干的心。朝中重臣見此,有的逃跑了,有的就裝瘋。國內一片恐怖。 商朝正江河日下 ,周國卻蒸蒸日上。且說一個“虞芮爭田”故事:虞芮兩國相鄰,為田地發生爭端,久不能息。兩國君主都認為西伯(即周文王)德高望重, 就說“咱們找西伯去評個理吧!”西伯的周國,當時只是商的一個諸侯國,虞、芮也是諸侯國。他們西去周國,一入周境,即見行者相讓於路,耕者相讓於界;到了周邑,又見男女分道而行,長者行於路,年輕人爭著為長者提攜東西;到了朝堂,又見士人禮讓大夫,大夫禮讓卿相,無不彬彬有禮。虞芮國君見此深為感動,彼此說:“比起周人來,咱們都是小人,怎能爭訟於這君子之庭呢!”彼此相讓所爭田地,結伴而歸。 據說,天下聞之,歸之西伯者四十餘國,小小周國日益強大起來,成為諸侯共尊的領袖。 西伯之子周武王(前1046—1043在位)舉兵伐商,八百諸侯前來助戰。商朝危在旦夕,紂王還在殺害孕婦,剖取胎兒,看是男是女,打賭取樂呢!牧野之役,周兵不足五萬,商兵十七萬,結果,商兵陣前倒戈,周兵大獲全勝。 周滅商,開創了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前三百年都於鎬(今西安市西南),史稱“西周(前1046—前771)”,後五百年都於洛陽,史稱“東周(770—221)”。 西周開國後,在前兩個世紀裡,政治穩定,經濟空前發展,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的鼎盛時期。相傳,這個鼎盛時代,有個“穆王西遊”的故事: 英俊的穆王(前976—前922在位)想周遊天下,命造父駕著八匹駿馬拉的車子,帶著人馬,從盟津渡黃河,沿太行,達陰山,繞河套,溯河源,登上了巍峨的崑崙山;再西行數千裡,到達了西王母之邦。西王母在風景最美的瑤池設盛宴款待穆王一行,舉觴奏樂,熱情洋溢。穆王贈送給西王母大批中原特產和錦綢美絹,西王母酬以當地名貴的瑰寶奇珍。西王母請穆王遊歷其國中的山川名勝,穆王書“西王母之山”,並種植槐樹留念。臨別時,穆王流連忘返,西王母勸飲再三,並作歌曰:“祝君長壽,願君再來!”穆王此行往返三萬五千裡,帶回了中亞和西域廣大地區人民的深厚情誼。 這故事是戰國時才見於記載的,記敘了西周盛世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雖難以視為信史,也絕非向壁虛構。因之,周穆王被譽為中國最早的著名遊歷家和開拓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 西周與夏商一樣,盛極衰來。 周厲王時,王與民爭利,強佔山川林澤,以為“專利”。百姓無以謀生,民怨沸騰。厲王又以苛刑峻法殘酷鎮壓。公元前841年,百姓忍無可忍,最終釀成一場暴動,史稱“華人暴動”。這場暴動,標誌著中國奴隸制的經濟基礎開始動搖,周王朝也由鼎盛開始走向衰落。 中國古史概稱“上下五千年”,但在公元前841 年之前,有文獻與傳說,但沒有確切紀年,從這年開起,始有確切的紀年。 西周的亡國之君是幽王(前781—前771在位),史書上講到他,總要講到“幽王寵褒姒”的故事。 幽王的妃子褒姒,長得很漂亮,就是不大愛笑。幽王寵愛她,總想逗她笑一笑,千方百計,總也不成。幽王忽心血來潮,想不妨舉烽火逗逗她。“烽火”,是十萬火急命令的軍事訊號,關係國家安危,豈可視作兒戲!幽王竟然忘乎所以,下令舉火。一時,烽火連天,烽煙四起。各路勤王的兵馬,鳴金擊鼓,日夜兼程而來,趕到都城一看,既無戰事,更沒敵人,大為懊惱,偃旗息鼓,憤然而去。褒姒見了,不禁大笑起來,幽王也很開心。 幽王就像那個“狼來了”故事裡的小男孩,後來,真的“狼來了”,又舉烽火,再也不見救兵了。寵妃褒姒被敵兵擄去,幽王被殺死於驪山腳下。 陝西臨潼驪山頂峰上,古烽火臺故址至今猶存,成為相傳十二王、 歷時二百七十六年的西周王朝大廈傾覆的歷史見證。

  • 3 # 歷史舊話

    盤古開天神話傳,三皇五帝數千年。炎帝黃帝華夏祖,堯舜禹王位讓賢。夏商周奴隸制..........。歷史軌跡到了夏朝末年。

    成湯革命過程:

    夏朝末代皇帝桀昏庸無道,只知聲色犬馬不知江山社稷,從而導致夏王朝最終的滅亡。舊的王朝覆滅 ,代表著新的文明將要冉冉升起,中國第二個世襲王朝,商王朝正式登上了歷史的舞臺!

    商的起源,要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正當夏王朝在黃河中游發展的時候,有一個部落在東方慢慢發展壯大,這就是最初的部落“商 ”。商的始祖叫契,契曾協助禹治水,是禹的左膀右臂,後因功勳卓著,封於商。

    傳說契的母親簡狄,誤吞食了燕卵而孕生下了契,商代的族徽表明,商人是以鳥為圖騰的。商從契開始一直以來就是臣服於夏 王朝的,後經過四百多年,傳到了第14世。

    商部落出現了一位非常勇武並具有雄才大略的首領湯,此人做事非常別具一格,打破了當時的傳統,從奴隸中選拔人才,後來的首相伊一就是當時湯提拔的,好多人聽聞此事,很多文人武將都跑到 他的麾下謀職。

    當時的夏王朝正是暴君桀統治著,桀看到了湯的作為就把他抓了起來囚禁在夏臺(河南禹縣),後來湯用計騙桀將他放了出來 ,見識過桀的所作所為。後來經過關龍逢事件,夏朝的朝臣再也不敢勸諫,各諸侯和部落有些也不再臣服於夏。

    成湯看到時機已到,立即起兵伐夏,商和夏大戰於鳴條,桀大敗,餓死於南巢,湯大獲全勝,建都於毫( 今河南商丘),從此以後商王朝開始了其長達600年的帝王統治。

    夏桀不得人心,失去了天下;商湯人心歸順,得到了天下。於是便有了“失民心者失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一成語

    如何成就商王朝600年統治。我認為有以下幾點:1、仁德為本:

    商湯施政寬和仁厚,革除以人祭天的陋習,布德施惠;致力於生產和經濟的發展,並大力發展商業;對黎民輕賦薄斂,百姓親附,令行天下。

    他說:“人照一照水就能看出自己的形貌,看一看民眾就可以知道國家治理得好與不好。並有“網開三面”的故事流傳後世。

    敬重人才:

    作為一個賢明的君主,商湯禮賢下士,對人才非常敬重。他任用賢能不拘一格,不管誰身份貴賤,被他發現了,就會將其安置到一個合適的位置。

    商湯的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是兩個身世和經歷完全不相同的人。仲虺是個奴隸主,從他先祖起就世代在夏王朝做官。伊尹是個奴隸,從他少年時代起就過著流浪生活,後來成為商湯妻子陪嫁的奴隸。

    湯是個識才之君,任用了二人為左右相。商湯有了仲虺和伊尹的輔佐,首先是治理好內部,鼓勵商統治區的人民安心農耕,飼 養牲畜。同時團結與商友善的諸侯、方國。

    在商湯的仁義以及仲虺、伊尹的鼓動下,一些諸侯陸續叛夏而歸順商,歸商的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個,商湯勢力也愈來愈大。

    對外征伐暴政的諸侯、方國:

    在夏王朝的諸侯、方國中,自夏桀滅有緡氏後,雖然叛離者不少,但擁護夏王朝的也還不少。 在東部地區就有三個屬國是忠於夏桀的:一個是彭姓的韋(今河南滑縣東),一個是己姓的顧(今山東鄄城東北),一個也是己姓的昆吾(今河南濮陽境內,一說在河南許昌境內)。這三個夏屬國的勢力都不小,他們所處的地區又與商較近。

    湯滅葛以後,又征服了一些不歸順商的諸侯、方國。湯和伊尹就率領了助商各方的聯合軍隊,先對韋進攻 。湯率大兵壓境,韋連求援都來不及,很快就被商軍滅亡。韋被滅,顧國勢單,湯接著又揮師東進,乘勝也將顧國滅了。韋、 顧二國的土地、財產、入民盡歸商所有。

    領導商部族和其他反抗夏王朝殘暴統治的同盟部族,運用戰爭的武力手段,一舉推翻垂死腐朽的夏王朝,建立起新的統治秩序 。

    鳴條之戰是中國古代透過“伐謀”、“伐交”、“伐兵”、“用間”的全面運用,最終達到戰爭速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OTA各英雄非主流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