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花樣歷史

    中國歷史上短命的王朝有很多,最著名的,統一了全國的主要有三個,一是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二是王莽建立的新朝,三是楊堅建立的隋朝。

    一、二世而亡的秦朝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後,建立了大一統的封建王朝,並給自己取名為秦始皇,之後的皇帝命名為二世三世,妄想自己建立的朝代能夠千秋萬代地延續下去。可惜的是,在秦始皇死後不久,秦朝就在農民起義的號角聲中土崩瓦解。

    這裡面除了秦王朝的政府機構繼續沿用法家打天下的那一套,導致老百姓的日子過不去下去之外,還與大量的六國舊貴族存在有關。

    在農民與舊貴族的聯合打擊之下,秦王朝的軍隊在短時間就崩潰了,最後失去了天下,成就了劉邦的一段人生傳奇。

    二、穿越者王莽的新朝

    很多人認為王莽是一個穿越者,因為他的很多主張都被一千多年的後世之人所採用,給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王莽最開始是一個好人,孝順,感恩,是道德上的模範,最後走上了權力的巔峰,卻在巔峰時刻做出了錯誤的選擇,利用一些卑鄙的手段竊取了西漢王朝。

    而這時,位面之子劉秀橫空出世,在農民起義中脫穎而出,憑藉自己的才華和魅力,最終延續了漢王朝的國祚,成就了另一段傳奇。

    三、豪門絕唱的隋朝

    魏晉風流之後,整個中原地區陷入幾百年的混亂之中,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這個時候,楊堅橫空出世,統一了全國,建立隋朝。

    楊堅在建立隋朝之後,做出了許多的改革,徹底扭轉了過去那種混亂不堪的局面。

    如果他的繼任者楊廣能夠蕭規曹隨,繼續沿用這一套政治制度的話,說不定能夠開啟另一個盛世王朝。

    可惜的是,楊廣繼位之後,荒淫無度,窮兵黷武,全國上下,很快陷入到新的混亂之中。結果便宜了西隴出身的貴族李淵一家,讓世家豪門的絕唱延續了下去。

    至於南北朝時期和五代十國時期建立的無數的短命小國家,因為沒有完成大一統,所以就不能夠稱之為王朝了。

  • 2 # 減水書生

    短命王朝,往往短命於形勢激變之時。

    第一個短命王朝,肯定是秦朝

    百代皆行秦政制,但秦朝為什麼短命而亡呢?

    周秦之變,不是一次簡單的改朝換代,而是一場劇烈的革命。書同文、車同軌、行同倫、度量衡以及馳道天下,等等這些,跟改朝換代完全沒啥關係。你完全可以定性為一場革命,而且是一場社會革命。革命的確是向前進,但是革命過了頭,就不一定會成功了。

    比如法國大革命,要用最美麗的理念去設計一個最美麗的法蘭西。但是,過頭了。整個法蘭西遍地都是斷頭臺。這誰受得了?於是霧月政變、拿破崙上臺,國王死了,卻迎來了一個獨裁者。

    秦朝也差不多。你這套制度是真心好,整個傳統時代都在用。但是變化太劇烈,就一定要出問題。廟堂核心坍塌、江湖黔首起義,大秦帝國灰飛煙滅。

    第二個短命王朝,應該是新朝

    你怎麼看待王莽建立的新朝呢?這就是一場中國版的法國大革命。法國大革命的理念是啟蒙運動的理性,代漢建新的王莽則是儒家的原教旨主義。

    你別說王莽的舉措有多超前,彷彿是個穿越的皇帝在設計當時社會。他的所有政治理念和政治實踐全都來自於周禮。這傢伙就是在拿著本週禮在設計現實世界。但是,理想要照亮現實,就要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而西漢末期的問題,王莽卻死活也解決不了。豪族你怎麼解決?農民起義你怎麼解決?財政窘迫你怎麼解決?不是理想解決一切,而是一切澆滅理想。

    所以,新朝就是一場鬧劇。

    第三個短命王朝,就算西晉了

    曹魏四十六年,西晉五十一年,你怎麼不說曹魏?曹魏不是沒有統一嗎,所以咱們直接說西晉。但說西晉也要聯絡到曹魏,甚至還要聯絡到東漢。這三個傢伙之間,的確是改朝換代了,但方式卻是禪讓。所以,可以說是一脈相傳。東漢的問題,也是曹魏的問題;而曹魏的問題,也是西晉的問題。

    東漢的問題,除了豪族的概括,還可以這樣總結,即:公權羸弱而私權強悍。國家是代表公權力的,但公權力在哪呢?朝堂是外戚、宦官和豪族相互傾軋,地方則乾脆是豪族私權遍及河山。三國亂世就是各州豪族支援下的軍閥混戰。曹魏統一北方,但曹魏也要解決豪族問題。曹魏的手段是王霸之道雜之而以霸為主,搞嚴厲的法家治國。但是,豪族肯定不幹。於是,豪族集體投票,投給了司馬家。

    司馬家的西晉,肯定要轉向。曹魏以法治國,西晉就要以德治國。但曹魏和西晉的目的,是什麼呢?目的都是為了建立國家的公權力。國家得像個國家,不能總是私權橫行。二者的區別,只是方式不一樣。西晉做出了努力。比如重視士族的意見、拒絕恢復肉刑、招撫流民、興修水利、以孝治國以及提倡節儉,等等。但是,問題還是沒解決。代表公權力的皇帝怎麼才能幹過豪族呢?

    去州郡兵、大封司馬王。

    但早熟的中華帝國已經成了財政帝國。兵是你司馬家的,但錢還是豪族的。不是誰有兵就是誰說了算,而是誰有錢才說了算。而魏晉以來的腐化風氣,又足夠強烈。開始還提倡節儉,後來從皇帝開始就一起腐敗了。皇帝后宮三千,晉武帝的後宮必須上萬。結果就只能天下大亂了。東晉一眾腦子不夠使的司馬王,不僅自己殺自己,而且還把胡人給武裝起來了。於是,西晉滅亡。

    第四個,不能用個數了,而是來了一波短命王朝,也就是十六國和南北朝

    劉漢、前趙以及後趙,奉行胡人壓迫漢人政策。但這肯定不行,因為漢人人多。於是,冉閔一出,胡人反被屠戮。一波胡人被幹掉,但另一波胡人站起來了。接下來的北方,還是胡人王朝。

    前燕、前秦政權,主要是前秦,奉行胡漢融合政策。這也不行。漢人倒是沒啥不滿意的。但是,氐人力量分散了,其他胡人卻力量集中。所以,你這個胡漢融合以及胡胡融合就沒法搞。淝水之戰,前秦崩潰。

    北魏不算短命,公元439年統一北方、公元534年分裂滅亡,這也將近100年了。北魏奉行胡人漢化政策。雖然失敗了,但這是一條正路。北魏能夠存在這麼長時間,西魏到北周、東魏到北齊一直持續下來,漢化是重要保證。

    那南朝呢?南朝宋六十年,南朝齊二十四年、南朝梁五十六年、南朝陳三十三年。這些王朝的主要問題是軍閥皇帝與豪族精英怎麼相處。結果是沒法相處。軍閥一旦當上皇帝就要擴充公權,但肯定招致豪族不滿。所以,皇帝和國家一直是脆弱的。另一個軍閥就會取而代之,然後接著迴圈。北朝的胡人皇帝和胡人朝廷一直在去武力而就財政,南朝卻一直在上演宮廷政變、流血屠戮。

    第五個短命王朝,就是隋朝了

    隋朝和秦朝一樣,都具有開創性。秦朝總結了戰國爭霸時期的先進制度。隋朝則總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先進制度。但是,隋朝比秦朝的開創性,更徹底,也更不徹底。

    就徹底來說,隋朝在政府與社會的關係層面,比秦朝做的還彪悍。

    歷代王朝的老百姓都是能偷稅、漏稅和逃稅的。“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這句詩是啥意思?統治者要是對我搜颳得太狠,那我就跑了。苛政猛於虎,老百姓跑到有老虎的地方去,就行了。但是,隋朝不允許。透過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徹底把老百姓全給控制了起來。誰也不許逃稅。

    而這就要求行政效率高到離譜的程度。隋朝的行政效率到底有多高?

    即便是現代國家也難以達到。秦始皇修長城,人家楊廣修運河。所以,大隋不比大秦慫。但是,你始皇帝能動員百萬大軍嗎?打楚國也就六十萬大軍,北卻匈奴也就三十萬大軍、開發嶺南也就移民五十萬。但是,楊廣徵高句麗則是百萬大軍的大手筆,而且還連搞三次。始皇帝自愧不如。

    但是,隋朝也不夠徹底。還是那個老問題,也就是豪族。隋朝的豪族分兩撥,一撥是山東與南朝的老豪族;一撥是關隴貴族。隋煬帝第二次徵高句麗,後方發生了黎陽起義。起義領袖就是開國功勳楊素的嫡長子楊玄感。始皇帝把六國諸侯給滅了。但是,隋朝只能跟豪族糾結著相處,互看不順眼也得一起過。最後是豪族熬死了大隋。

    第六個短命王朝,也不能論個數,還得論波,就是五代十國中的五代

    講到這裡,還是要問為什麼不算曹魏?南北朝的王朝都算,五代十國也都算了。人家曹魏怎麼不是割據政權吧?

    如果曹魏都算,那東吳和蜀漢也要算了。三國還是算成一個時代比較好。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最後打出了三大戰國,也就是魏蜀吳。最後,三國歸一,就是西晉。這麼切分,看著比較整齊。五代也不單獨細說,不做素描只做勾勒。

    朱溫的後梁集團,就是黃巢起義軍換了身兒衣服。然後這夥人打敗了大唐藩鎮,最後問鼎中原。但是,唐末到五代後期,最強軍事力量是山西的沙陀軍事集團。所以,沙陀人的後唐取代了朱溫的後梁。

    大唐的問題是藩鎮割據,五代的問題也是藩鎮割據。但是五代又有一個巨大的慢變數隱藏在藩鎮割據之下。那就是山西這個軍事力量中心與河南這個政治經濟中心的長期分離。山西的沙陀人不滿意,就能跑到河南來改朝換代。但是,改了朝、換了代,卻必須在河南建立新王朝。你怎麼也不可能窩在三晉盆地裡遙控天下。所以,新王朝的問題還是軍事力量中心與政治經濟中心的分離。於是,接下來就要上演輪迴。

    梁唐晉漢周,除了後周,全是這麼換的。表面上看中原大地風雲變幻,但底層實質卻是山西VS河南。但後周代漢就不是這麼回事了。為了剋制藩鎮割據,五代王朝一直在強化中央禁軍,或說侍衛親軍。到了後漢和後周時期,軍事力量中心就逐漸與政治經濟中心合流了。簡單說,最有錢最正統的還是河南,而最有力量的已經不再是山西的沙陀軍事集團,而是河南中央王朝手中的侍衛親軍。

    山西要換掉河南的皇帝,總是要打一場內戰。甚至,還要把契丹人給捲進來。幽雲十六州就是這麼丟的。但是,中央禁軍或侍衛親軍要造反,那就不用麻煩山西了,直接在首都周邊就能搞定。所以,郭威黃旗裹身、趙匡胤黃袍加身,政變是以天來計算的。

    五代後期到宋朝,朝廷手中的中央禁軍,分別被後周世宗柴榮和北宋太祖趙匡胤強化加持了兩個波次。這個時候,政治中心、經濟中心以及軍事中心就徹底合流了。北宋也就不再是個短命王朝,五代亂世就此終結。

    第七個短命王朝,應該就是元朝了吧?

    這裡需要打一個問號。一般認為元朝的國祚是從公元1271年到公元1368年,長達98年。這不該算短命。如果從窩闊臺時代起算,那就要更長。但是,統一的元朝,比南北分治的金朝和南宋都短,跟後面的明清就差得更遠了。所以,元朝還得算短命王朝。

    元朝的問題是什麼呢?這時候,你不能問元朝的問題是什麼,而應該首先問短命王朝的問題?

    從北宋立國的公元960年到清朝滅亡的1912年,這將近1000年的時間裡,除了元朝外,便只有不成功的政治軍事集團,卻沒有短命的王朝。這是為什麼?

    因為歷史不是輪迴,而是一直在進步。後世王朝一定會吸取前世王朝的教訓,然後再改變歷史,使得教訓不再發生。所以,歷史一直都是連續劇,而不是一個指令碼拍了一遍又一遍的電影。歷史不重複、歷史不重演,歷史是進步的。所以,短命王朝會越來越少。

    元朝是落後的,它沒能吸取歷史教訓,所以元朝短命而亡。但是,元朝的統治能力並不差。雖然沒有強悍的官僚制,但元朝的商業能力和財政能力也非常強。而且,元朝最像一個帝國。統治的區域非常大、統治的民族非常多、內部的文化非常多元。大元帝國把中原的財富能力、草原的軍事能力、穆斯林的商業能力,全給集中封裝了起來。這是非常難得的。

    元朝短命而亡,主要是一個外部因素和一個內部因素。

    外部因素是帝國太大。伊斯林世界的白銀短缺,順著蒙古帝國的統一大市場就傳遞到了中原。中原白銀外流,導致帝國維繫的商業體系在中原出現了問題。中原爆發了貨幣緊縮,實際就是經濟危機。經濟危機對於重農抑商的中原王朝,沒啥問題。除了宋朝,甚至都不允許有經濟危機。因為中原王朝一直奉行重農抑商,商業不發達就出不來經濟危機。即便出了,也能挺一挺、熬過去。但是,大元不行。大元朝廷的主要收入是商業稅。經濟危機了,國家立即沒錢。

    內部因素就是統治粗放。如果給元朝足夠的時間,蒙古統治者或許能夠更像契丹人和女真人,開始懂得如何建立官僚制、如何運作官僚體系。但蒙古人學得太慢,到滅亡了也一直是蒙古的舊體制。

    明朝皇帝靠官員和太監,官員不聽話就換太監上。但是,一夥太監肯定鬥不過官員,關鍵是名聲太差。

    清朝皇帝靠官員和宗族,當然還有包衣。清朝內部始終存在一批人,他們能夠隨其取代整個官僚集團。這夥人就是八旗,皇族、貴族還有包衣奴才。所以,滿清皇帝是最難架空的皇帝。

    那蒙古皇帝呢?

    蒙古皇帝肯定是靠蒙古貴族這夥自己人。但皇帝肯定不愛用貴族。這從始皇帝時代就定了調性。所以,蒙古皇帝更願意用奴才。但是,蒙古皇帝卻幾乎沒怎麼用科舉取士的中原精英。於是,大元帝國的這個官僚體系就非常脆弱。元末亂世,農民起義軍剛開始還是去打元朝,但後來不打了。因為元朝內部自己打起來了。於是,農民起義軍也自己幹起來了。歷代農民起義,你都沒見過元朝這種場景。官軍跟官軍自己打、起義軍自己跟自己打,然後各打各的、兩不打擾。

    梳理完中國歷史上的短命王朝,我們能夠做出什麼總結嗎?

    一個總結是:歷史沒有重演。

    沒有什麼那麼多必然的規律。每個短命王朝的死法,都不一樣。秦朝的原因是革命太徹底,新朝的原因是理想太豐滿,西晉的原因是豪族、宗族還有胡族,隋朝的原因是強得必須折騰、然後必須折騰死。你把這些短命王朝挨個數一數,能發現什麼底層邏輯和共通原因嗎?你發現不了。每一個王朝的死法,不僅表象不同,而且底層邏輯也不一樣。

    一個總結是:歷史記得教訓。

    短命王朝越來越少,就是一種進步。前代王朝的教訓、經驗和智慧,被後世王朝繼承了。“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實際上後人哀了、也鑑了,而且還進步了。但不是說歷史不重演嗎?既然如此,那歷史的教訓就沒有意義。正是哀了也鑑了,所以老問題沒能折騰死新王朝,王朝總是死於新問題。秦朝太徹底,漢朝就郡國並行玩不徹底了;隋朝太折騰,唐朝就苦練內功也不折騰了。王莽玩貨幣改革,但後世一直到五代結束,都沒人再折騰貨幣了。你能說這些教訓沒意義嗎?但是,折騰死王朝的都是新問題。秦朝只有諸侯,那就幹掉諸侯。但漢朝可是遇到了豪族,完全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東西。豪族是折騰沒了,唐朝卻遇到了藩鎮。宋朝沒了藩鎮,但北邊的蒙古卻打遍了整個世界。你這誰能想到?

    一個總結是:歷史總在變化。

    新問題是什麼?新問題各有各的不同。但新問題一旦發生,便是形勢激變之時。這時候的短命王朝就會特別多。周秦革命,是一場形勢劇變。捱過去了,就是百代皆行秦政制。新朝、東漢、魏晉,都面臨著豪族問題。這是社會結構的變化。捱過去了,就是隋唐帝國。五代則是另一場社會結構之變,豪族打沒了、軍閥稱雄了。解決不了藩鎮軍閥,就只能殺得風雲變幻。從契丹到女真再到蒙古,這些少數民族與之前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是質的不同。兩宋怎麼應對?而這些征服型王朝,也遭遇了新變化,入主中原不再是搶劫,而是要統治。遼、金、元怎麼應對?

    最後,我們一定要看到歷史是一直在進步的。對於新問題,人們發現解決方案的效率更高了、用時也更短了。在足夠多的文化模因中,能夠更高效地提取有用的經驗和智慧。面對豪族的問題,漢武帝是遷徙豪族;曹操是以法治國;西晉是與豪族合謀。面對草原問題,秦漢是猛揍、隋唐是羈縻、宋朝是和平相處,清朝則拿出了宗教的手段。品讀歷史的目的,不在於借鑑更多的經驗和智慧,而是積累更多的文化模因、刺激更敏感的想象力,然後去思索如何解決新問題、面對不確定的時勢激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勵志感慨的經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