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是般若經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禪宗從六祖慧能開始,就用《金剛經》印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我是這樣見佛所做、聽佛所說的。
開示如來真實義之時,佛講授了這部經典,地點是在舍衛國,由學生祗樹和給孤獨兩人合建的一個道場——祗樹給孤獨園。在道場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們都是聆聽、見證這部經典的人。
吃飯的時間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著自己的飯缽,與大家一起走入舍衛大城化緣。在城中依次化緣之後回到居所——講經說法的道場。吃完飯,收拾好衣服和飯缽,洗完腳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世尊安坐後,這時長老須菩提於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來。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請教:最偉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來踐證見證了圓滿覺悟,不僅幫助所有發願的修行人,使我們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識活動,而且還慈悲地、詳細地進行教導。
世尊啊,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願之後,應如何住?應該怎樣來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識活動的內容,如何建立正信、正念和正見的思維模式,完善其思想方法,使其證得圓滿覺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世尊說:好啊,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那樣,如來踐證見證了圓滿覺悟,不僅幫助所有發願的修行人,修正他們的心念——思想意識活動,而且還慈悲地、詳細地進行教導。
你現在認真地、仔細地聽好了,我這就教給你。如果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願之後,應該像如來這樣當下進入,像這樣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們一定會按照如來所教的去做。尊貴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願意、非常高興、非常想聆聽如來教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佛祖嚴肅地告訴須菩提,所有喜歡併發願的修行人,應該像如來所教授的這樣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還要了解一切眾生生長存在的內容、形式和規律。
從生命的繁衍方式來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溼生的、化生的。
從生命存在的形式來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見的;
存在有——“若無色”即無形無象,看不見的。
從生命智慧層次來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靈性的;
存在有——“若無想”即沒有思想、沒有靈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無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沒有思想,達到了似有似無、似無又似有的與“天道”和諧境界的。
我全然地幫助一切眾生進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脫,離苦得樂常寂。像這樣度化、解脫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因我的幫助而得到解脫的。實際上本無眾生得度,亦本無眾生可度。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須菩提啊,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一個具有道心的純粹的修行人啊。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進一步地說,須菩提啊,行道心的修行人對生活中、對修行中,所學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無論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當下放下——即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就是說,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們感知所複寫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這些所能聽到(聲)、聞到(香)、品嚐到(味)、感覺到(觸)、意識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須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佈施,應該像我剛才所講的這樣——不住於“色”;而且還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哪怕是一個念頭上——不住於“相”。
這樣說是什麼緣故呢?
行道心的修行人,如果不執著於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和念頭,當下放下,這樣所獲得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獲得的福德]
須菩提,對於我所講的內容,以及下面所提到的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東方虛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那是沒有辦法想象、衡量的,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虛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世尊,那更是沒有辦法想象、衡量的。
須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不要執著於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和念頭,當下放下,這樣所獲得的福德也是如此,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獲得的福德]
須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應該、也必須像如來所教導的這樣去“做”,即這樣去“住”——住在“無所住”上,行在當下放下。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須菩提啊,對於下面我所講的內容,及所提出的問題,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僅憑藉“身相”,就將其當作如來呈現呢?
這樣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導師和世尊,真是不可以憑藉“身相”,憑藉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觀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論、方法,將其當作如來真實義的呈現。
如來所說身相,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身相的概念可言,所以更不可以當作如來真實義的呈現了。[注:“概念”,是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應,並依此建立起主、客體關係,而形成相對固定、固有和不變的思想意識觀念及觀點,且使之成為人在認識自然與社會時一定的參照模式]
佛祖非常嚴肅地告訴須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識觀念觀點以及理論和方法,哪怕是一個念頭,都是虛妄不實的。
如果在反應任何事物時,對於我們的心念所呈現出來的任何思想意識活動內容和活動過程,都不執著於、不住於、不停留於心念所反應出來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識觀念、理論和方法,包括任何一個觀點或念頭,那麼即在當下得現如來本來面目。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須菩提恭敬地向佛祖請教:
稀有的世尊,您已經教授了這麼多開發般若智慧的理論和方法,而且還進行了歸納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現諸相非相。即現如來。”像這樣的理論、觀念和觀點,廣為流傳以後,現在和未來會有那麼多的眾生聽到、學習到您所講的內容,及所示之如理,他們能夠真正理解、懂得而且全然摯信並踐行嗎?
佛祖世尊告訴須菩提:你可不要、也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啊。
如來我涅盤以後,再過五百年,有透過佈施持戒修德(功德、福德)而具有了慧根的這樣的人,對如來我教授的理論、觀念和觀點,還有方法,產生摯信和決心——謙卑而誠信,並認為這是可以實踐、實現的真理。
你應該知道,像這樣的人,不僅僅只是幾輩子跟隨大智慧、大覺悟者佈施持戒修行,而獲得這樣的善根和智慧。其實這樣的人,已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世,跟隨過無量無數的大智慧、大覺悟者行於佈施持戒,才可能獲得這樣的無上善根和智慧。
像這樣的人,當聽到、學習到我所教授的內容,不管是其中的某個章節,還是某一句話,甚至某一個字,以至於當下淨信(覺悟)。須菩提啊,如來對於這一切都是知道的,也曾親見並能預見,像這樣一類的人皆能夠獲得無量的福德,成就無上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的境界。
像這樣一類的人,再也不會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執著於法相的“有”,也不執著於法相的“無”。無法相,無非法相:即沒有什麼理論及方法,可以成為固定的如來覺悟之法;也沒有什麼理論及方法,不可以成為如來覺悟之法(任何理論及方法,都可以成為如來覺悟之法)。
這樣說又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像這樣一類的人,如果以己心之概念、觀念、觀點和念頭去衡量事理,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眾生的存在、壽者的存在。
若取法相——如果以固有的觀念、觀點和念頭(“法”),作為參照事理(所呈現的,是“相”)的標準,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的存在。[注:肯定一切]
那麼還須要注意什麼?明確什麼呢?
若取非法相——如果執著於不用任何觀念、觀點和念頭作為參照事理的標準,也是著我人眾生壽者的存在。[注:否定一切]
因此,不可以執著於固有的觀念——肯定一切,也不可以否定一切固有的觀念。
以上所講的,都是如來平常所教授的內容和道理,也是一直倡導的、一貫教導的內容和道理。因此你們這些誠心修行的人,應該知道,如來所教授的使人明瞭自性、走向覺悟的方法,就像過河的船一樣,河已經渡過去了,人已經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不能負船而行。一切使人明瞭自性、走向覺悟的法,在“了悟”以後,都應該像對待渡過了河的船一樣,當下放下。覺悟之法尚且如此對待,何況一切未得踐證覺悟的法,同樣也是應該當下放下了。
注:無法相,無非法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意為不執著於任何“相”,一切都可以是“法”。無法相,即“離一切相”;無非法相,即“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離也離。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須菩提啊,對於下面我所提到的問題,你會怎樣認為呢?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嗎?如來講了關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之法了嗎?
須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據我所理解的如來您教授的內容及所示之如理來看,沒有任何具體的、固定的所謂的覺悟之法,可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任何具體的、固定的覺悟之法,供如來教授。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如來所教授的覺悟之法,是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說的。所謂覺悟之法,實際上根本不能說是覺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覺悟之法。
因此就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一切證得圓滿覺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無為之法當下進入,只是進入的“當下”有所不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須菩提,對於下面我所提的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Bora佈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難道還不夠多嗎?
須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所說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實福德屬生滅法。因此如來只是稱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還有人,從這部無上智慧之經典中,認識它、學習它並踐證見證它,廣為宣說傳誦,哪怕僅僅只是受持四句偈。這樣所獲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勝過用能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Bora佈施所獲得的福德。
這樣說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徹大悟的覺悟者,及所有大徹大悟覺悟者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法,皆出自此經之如理。[注:佛法即覺悟之法]
須菩提啊,所說佛法,其實根本沒有所謂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
(一)所謂的福德,本無自性,無定性。皆因佈施而獲得。佈施得多,其所獲得的福德也多;佈施得少,其所獲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屬生滅法,其因佈施而“生”,受報完成後福德即“滅”。
若成就了無量的功德,其因此而獲得的福德也是無量的。若功德沒有圓滿,其福德隨功德增減。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圓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無為無不為;皆從此經出:即無不從此法界生,無不還歸此法界。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在禪宗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後的禪宗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也隨之源遠流長。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是般若經典中很著名的一部,禪宗從六祖慧能開始,就用《金剛經》印證參學者所悟是真是假。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原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譯文]
我是這樣見佛所做、聽佛所說的。
開示如來真實義之時,佛講授了這部經典,地點是在舍衛國,由學生祗樹和給孤獨兩人合建的一個道場——祗樹給孤獨園。在道場中,居住有一千二百五十位修行的人,他們都是聆聽、見證這部經典的人。
吃飯的時間到了,世尊整理好衣服,拿著自己的飯缽,與大家一起走入舍衛大城化緣。在城中依次化緣之後回到居所——講經說法的道場。吃完飯,收拾好衣服和飯缽,洗完腳整理好座位,跏趺安坐。
第二品 善現啟請分
[原文]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願樂欲聞。
[譯文]
世尊安坐後,這時長老須菩提於一千二百五十人中站起身來。整理好衣服,偏袒右肩右膝跪地,雙手合十恭敬垂首向佛請教:最偉大的、最稀有的世尊啊,如來踐證見證了圓滿覺悟,不僅幫助所有發願的修行人,使我們得以修正自己的心念——思想意識活動,而且還慈悲地、詳細地進行教導。
世尊啊,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願之後,應如何住?應該怎樣來修正好自己的思想意識活動的內容,如何建立正信、正念和正見的思維模式,完善其思想方法,使其證得圓滿覺悟,了悟人生呢?
佛祖世尊說:好啊,好啊。須菩提,就像你所說的那樣,如來踐證見證了圓滿覺悟,不僅幫助所有發願的修行人,修正他們的心念——思想意識活動,而且還慈悲地、詳細地進行教導。
你現在認真地、仔細地聽好了,我這就教給你。如果誠心修行的男人和誠心修行的女人,發了證道、了悟人生、走向圓滿覺悟的心願之後,應該像如來這樣當下進入,像這樣使心念得以降服。
是的,我們一定會按照如來所教的去做。尊貴而稀有的世尊啊,非常願意、非常高興、非常想聆聽如來教導。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原文]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溼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盤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譯文]
佛祖嚴肅地告訴須菩提,所有喜歡併發願的修行人,應該像如來所教授的這樣去修正自己的心念。而且還要了解一切眾生生長存在的內容、形式和規律。
從生命的繁衍方式來看:
存在有——卵生的、胎生的、溼生的、化生的。
從生命存在的形式來看:
存在有——“若有色”即有形有象,看得見的;
存在有——“若無色”即無形無象,看不見的。
從生命智慧層次來看:
存在有——“若有想”即有思想、有靈性的;
存在有——“若無想”即沒有思想、沒有靈性的;
存在有——“若非有想。非無想”即好像有思想又好像沒有思想,達到了似有似無、似無又似有的與“天道”和諧境界的。
我全然地幫助一切眾生進入“道”的境界,使其得以解脫,離苦得樂常寂。像這樣度化、解脫了無量無數無邊眾生,而實際上沒有一個眾生是因我的幫助而得到解脫的。實際上本無眾生得度,亦本無眾生可度。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須菩提啊,如果修行的人,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就不是一個具有道心的純粹的修行人啊。
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
[原文]
複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佈施。所謂不住色佈施。不住聲香味觸法佈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佈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佈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須菩提於意云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佈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譯文]
進一步地說,須菩提啊,行道心的修行人對生活中、對修行中,所學到的、看到的、遇到的一切理和事,無論其大小,都不可以停留在其中,當下放下——即物來則應,過去不留。
就是說,不要停留在任何能被我們感知所複寫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有形有象的事物上,不要停留在這些所能聽到(聲)、聞到(香)、品嚐到(味)、感覺到(觸)、意識到(法)的一切事物上。須菩提啊,有道心的修行人行佈施,應該像我剛才所講的這樣——不住於“色”;而且還不能停留在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哪怕是一個念頭上——不住於“相”。
這樣說是什麼緣故呢?
行道心的修行人,如果不執著於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和念頭,當下放下,這樣所獲得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獲得的福德]
須菩提,對於我所講的內容,以及下面所提到的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呢?
東方虛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那是沒有辦法想象、衡量的,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周遍十方虛空是不是可以想象、衡量呢?
不啊世尊,那更是沒有辦法想象、衡量的。
須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不要執著於任何的概念、觀念、觀點和念頭,當下放下,這樣所獲得的福德也是如此,是不可思量的。[注:此福德,是因成就的功德而獲得的福德]
須菩提,行道心的修行人應該、也必須像如來所教導的這樣去“做”,即這樣去“住”——住在“無所住”上,行在當下放下。
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譯文]
須菩提啊,對於下面我所講的內容,及所提出的問題,你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是不是可以僅憑藉“身相”,就將其當作如來呈現呢?
這樣是不可以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導師和世尊,真是不可以憑藉“身相”,憑藉所有的形象和思想觀念,以及一切了悟人生的理論、方法,將其當作如來真實義的呈現。
為什麼會這樣說呢?
如來所說身相,實際上根本沒有所謂身相的概念可言,所以更不可以當作如來真實義的呈現了。[注:“概念”,是人們對於客觀存在的主觀反應,並依此建立起主、客體關係,而形成相對固定、固有和不變的思想意識觀念及觀點,且使之成為人在認識自然與社會時一定的參照模式]
佛祖非常嚴肅地告訴須菩提:凡是所有的形象、思想意識觀念觀點以及理論和方法,哪怕是一個念頭,都是虛妄不實的。
如果在反應任何事物時,對於我們的心念所呈現出來的任何思想意識活動內容和活動過程,都不執著於、不住於、不停留於心念所反應出來的任何形象、思想意識觀念、理論和方法,包括任何一個觀點或念頭,那麼即在當下得現如來本來面目。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
[原文]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淨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
須菩提恭敬地向佛祖請教:
稀有的世尊,您已經教授了這麼多開發般若智慧的理論和方法,而且還進行了歸納總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現諸相非相。即現如來。”像這樣的理論、觀念和觀點,廣為流傳以後,現在和未來會有那麼多的眾生聽到、學習到您所講的內容,及所示之如理,他們能夠真正理解、懂得而且全然摯信並踐行嗎?
佛祖世尊告訴須菩提:你可不要、也不能有這樣的想法啊。
如來我涅盤以後,再過五百年,有透過佈施持戒修德(功德、福德)而具有了慧根的這樣的人,對如來我教授的理論、觀念和觀點,還有方法,產生摯信和決心——謙卑而誠信,並認為這是可以實踐、實現的真理。
你應該知道,像這樣的人,不僅僅只是幾輩子跟隨大智慧、大覺悟者佈施持戒修行,而獲得這樣的善根和智慧。其實這樣的人,已經不知道經歷了多少世,跟隨過無量無數的大智慧、大覺悟者行於佈施持戒,才可能獲得這樣的無上善根和智慧。
像這樣的人,當聽到、學習到我所教授的內容,不管是其中的某個章節,還是某一句話,甚至某一個字,以至於當下淨信(覺悟)。須菩提啊,如來對於這一切都是知道的,也曾親見並能預見,像這樣一類的人皆能夠獲得無量的福德,成就無上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的境界。
這樣說是什麼緣故呢?
像這樣一類的人,再也不會執著於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不執著於法相的“有”,也不執著於法相的“無”。無法相,無非法相:即沒有什麼理論及方法,可以成為固定的如來覺悟之法;也沒有什麼理論及方法,不可以成為如來覺悟之法(任何理論及方法,都可以成為如來覺悟之法)。
這樣說又是什麼緣故呢?
因為像這樣一類的人,如果以己心之概念、觀念、觀點和念頭去衡量事理,即著我的存在、人的存在、眾生的存在、壽者的存在。
若取法相——如果以固有的觀念、觀點和念頭(“法”),作為參照事理(所呈現的,是“相”)的標準,即著我人眾生壽者的存在。[注:肯定一切]
那麼還須要注意什麼?明確什麼呢?
若取非法相——如果執著於不用任何觀念、觀點和念頭作為參照事理的標準,也是著我人眾生壽者的存在。[注:否定一切]
因此,不可以執著於固有的觀念——肯定一切,也不可以否定一切固有的觀念。
以上所講的,都是如來平常所教授的內容和道理,也是一直倡導的、一貫教導的內容和道理。因此你們這些誠心修行的人,應該知道,如來所教授的使人明瞭自性、走向覺悟的方法,就像過河的船一樣,河已經渡過去了,人已經上了岸,就不需要船了,不能負船而行。一切使人明瞭自性、走向覺悟的法,在“了悟”以後,都應該像對待渡過了河的船一樣,當下放下。覺悟之法尚且如此對待,何況一切未得踐證覺悟的法,同樣也是應該當下放下了。
注:無法相,無非法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意為不執著於任何“相”,一切都可以是“法”。無法相,即“離一切相”;無非法相,即“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切離也離。
第七品 無得無說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譯文]
須菩提啊,對於下面我所提到的問題,你會怎樣認為呢?如來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了嗎?如來講了關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的覺悟之法了嗎?
須菩提非常恭敬地回答:根據我所理解的如來您教授的內容及所示之如理來看,沒有任何具體的、固定的所謂的覺悟之法,可稱為無上正等正覺;也沒有任何具體的、固定的覺悟之法,供如來教授。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觀點呢?
如來所教授的覺悟之法,是不可以執著、不可以思議、不可以言說的。所謂覺悟之法,實際上根本不能說是覺悟之法,但是又不能否定其是覺悟之法。
因此就會得出什麼樣的結論呢?
一切證得圓滿覺悟的人,都是以自自然然、自然而然的無為之法當下進入,只是進入的“當下”有所不同。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佈施。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譯文]
須菩提,對於下面我所提的問題,你是怎樣理解的呢?假使有人用能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Bora佈施,這個人所獲得的福德,難道還不夠多嗎?
須菩提恭敬地回答:非常非常地多啊,世尊。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所說福德,是福德,又非福德,其實福德屬生滅法。因此如來只是稱其福德多而已。
假使還有人,從這部無上智慧之經典中,認識它、學習它並踐證見證它,廣為宣說傳誦,哪怕僅僅只是受持四句偈。這樣所獲得的福德和成就的功德,大大勝過用能裝滿三千大千世界的珍Bora佈施所獲得的福德。
這樣說是什麼緣故呢?須菩提,一切所有的大徹大悟的覺悟者,及所有大徹大悟覺悟者證得的無上正等正覺之佛法,皆出自此經之如理。[注:佛法即覺悟之法]
須菩提啊,所說佛法,其實根本沒有所謂佛法的概念可言,只是假其“佛法”名而已。
注:
(一)所謂的福德,本無自性,無定性。皆因佈施而獲得。佈施得多,其所獲得的福德也多;佈施得少,其所獲得的福德也少。而且福德屬生滅法,其因佈施而“生”,受報完成後福德即“滅”。
若成就了無量的功德,其因此而獲得的福德也是無量的。若功德沒有圓滿,其福德隨功德增減。
(二)佛法之理即法,法即理,理法圓融,理法不二。如理即“道”,道即根本,根本即無為無不為;皆從此經出:即無不從此法界生,無不還歸此法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