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常成成·家庭教育顧問

    關於選拔教育,目前主流的說法叫應試教育,簡單講就是用考試成績選優劣,雖然一般人不這麼講,事實結果就是這樣。

    而生命教育,簡單理解就是尊重、愛護生命的教育。尊重源於平等,愛護需要理解。今天應試教育下的孩子、家庭、教師很少有冷靜客觀的面對學習和成績了,那來平等,家長指責老師、老師教訓家長,孩子很早學會了逃避、埋怨,

    有餘力則學文,很喜歡古人這句話,雖然只是點出了做人第一,但和生命教育理念同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生命教育下可以有:我不贊成你的觀點,但我堅決維護你說話的權利。

    而應試教育則像赤裸裸地你死我活這樣的叢林法則,第一名只有一個,再優秀最後一名還留位置,既然是叢林生存鬥爭,無所不用其極反倒是正常的,畢竟勝者為王,然後留作榜樣。跑關係,轉學校,尋名師,炫訓練。

    應試和生命登科互相依存,本質上並不存在孰優孰劣,但集體偏重考試的時候,生命教育成了笑話,目前的校園安全教育,做做題,考考試,就結束了,誰會認真對待,對此,從上到下都早已習以為常。如今多方呼籲要培養孩子的愛心,於是有了偷偷摘花送同學,從大人那裡學來的形式、利己主義,孩子說不明白,但學的不差。我們怎麼做生命教育,還是要等等應試教育不難瘋狂時,也是我們重新定義教育之時。

  • 2 # 河北教育小白

    我認為當前的教育是選拔教育和生命教育二者兼有,一方面,義務教育的普及使得每個孩子都不會因為貧困而失去接受教育的權利,從最初的寫字算數到後來的音樂美術體育的加入,這是對人對生命的教育和昇華。我們學會寫字,就會自發的去看各種文學作品,在那些文字中,我們讓我們得生命得到了教育。另一方面,小升初,初升高,以及高考,層層考試又提現了一種選拔制度,我們一路上學走來,每一次大考都會將學生以分數為根據分出不同的層次,無論這種選拔方式是否完全合理,但不可否認,這是現行教育制度下最為公平的一種方式。

  • 3 # 沉默石頭要說話

    我以一個教齡近30年的教育工作者的身份負責任的說:當前教育雖有教育家魏書生,有李希貴的北京十一學校實驗,有朱永新和李鎮西的新教育實驗等等,他們高舉大旗進行教育改革實驗,為孩子生命和一生負責,當然在這些教育改革家的帶動下,一些有膽識的校長也在進行著教育改革,但是就整個教育行業而言,這些畢竟還是星星之火,絕大多數學校校長和老師還在口頭上大喊“素質教育”“生命教育”,而實際上“唯分數論”“唯升學論”,其主要原因是目前雖高考、中考改革唯分數論,但在實際考試和錄取過程中,其他科目被平均化或傾向分數高者,因為各地方政府對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主要看高考和中考成績和升字率,市、縣教育局把這個考核傳導下去,對本市、本縣學校的考核當然主要看高考和中考成績和人數,導致學校校長對老師的考核主要看高考和中考成績和人數。另一方面學生家長也主要看學校的成績和升學率,所以總體而言當前的教育仍然是選拔教育。從當前的選拔教育到全面生命教育仍會有相當長一個時期。

  • 4 # 知常容

    當前的教育是甄別式的教育。按道理義務教育應該是關愛生命,重德的教育。而是在高考指揮棒的影響下,連幼兒園都不能免俗。

    一次考試就是一次次篩選,中考篩選了一批部分人,然後高考又篩選了一部分。所以學校裡面最不缺的就是差生,每一所學校永遠都有差生,差生就是那一批被刷下來的人,每一個差生就是失敗者。

    教育有識之士,老師也好,家長也好,覺得是很不好的,但是沒有辦法,一旦所有的就業的出口都建立在教育學歷的基礎上面,而且這一個出口是唯一的出口,在這個時候,教育只會越來越走向功利化。

    目前中最重要的就是給教育減負,減什麼,就是減就業的負。不要讓文憑和就業直接掛鉤。開創多元化的就業方式,淡化文憑的絕對作用量,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網路產業的興起,淘寶,自媒體等。從某種程度來說,已經在改變了這一種唯一方式。李天佑短短几年,從一個初中生變成了一個喊麥的明星,輝子tv拍三農題材,從保安變成一個勵志者。

    或許有一天在網上工作,自由職業者的增多,還真的能為教育減負。那個時候才是教育的春天,真正來到。

  • 5 # 小菡老師

    作為教師我對這樣的事情最有發言權!在我看來,當代教育是披著生命教育外衣的選拔教育!為什麼這麼說呢?

    現在教育界都在高呼搞創新,搞改革的口號!可是,在應試教育的壓力影響下,也只是喊喊口號過過癮!學生的成績提不起上去,就上不了好學校,考不上好大學,這才是教育面臨的大問題!但是又有人說了,如果取消應試教育呢?那麼對於絕大多數學生來說,又是不公平的,只要有錢,有權,有居住權就能優先!這樣,只能使教育資源更加不公平,不均衡!有了應試教育也就是選拔教育,至少給了那些條件不夠的學生們進高等學府的機會!雖然也會有不公平的現象產生,但是還是隻要努力就有機會的!這也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方式! 但是我認為,做事可以不用那麼極端,選拔教育和生命教育,雙管齊下,糅合在一起,選拔為主,生命教育為輔,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教育改革!

  • 6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寬泛,題主的意思應該是當前的學校教育是屬於選拔教育還是生命教育。這其實是毫無疑義的,當前學校的教育還是以選拔教育為主。畢竟升學率、考試成績是評定學校優劣的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和指標,所以學校圍繞這個指標轉是很正常的事情。

    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意志力教育等這些非智力教育從本質上來說,也比較適合放在家庭教育中。學校目前主要做的還是學科教育為主,具體的語文、數學、英語等學科的學習。所以生命教育這些非智力教育要讓學校來擔當主角,顯然是不現實的。

    我們天天喊素質教育,其實所謂的素質教育,其實就是人全面發展的教育,而這個當中有很多的內容是需要我們家庭來實施的。而今我們把所有的素質教育內容和責任全部推給學校,這是學校不可承受之重。

    只有各司其職,把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夠真正完成一個全面的教育,才能真正改變目前的應試教育局面。

  • 7 # 嘿嘿老師

    雖然不能說當前的教育完全是哪一種,但可以確定當前教育的重心是偏重於選拔教育。

    造成這種現狀,是與中國的歷史傳統和國情是分不開的。中國幾千年皇權社會,社會財富幾乎都屬於以皇帝為首的統治階層,底層百姓只有拼命讀書進入仕途才能改變自己命運。同時,屬於生命教育範疇的人生價值問題則完全被三綱五常等思想所覆蓋,它不是一個可以探討的學術問題,人們基本上是生而知之。

    到了當代,社會已翻天覆地,但傳統思想早已融入人們血液,不是那麼容易被沖淡的,所以當前的教育主要還是選拔教育。事實上就是如此,高考中考是指揮棒,考什麼,學校就教什麼。學生上學的目的是擠過那個獨木橋,而學校的教育就是為了推你一把,只要你能過去,其他的就都不重要了。

  • 8 # 景麟237

    我個人認為當前的大多數教育已經逾越了生命的教育,轉變成了選拔教育。因為教育的本質屬於生命教育,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注重選拔教育,從而偏離了生命的教育。在現在教育的道路上,人們開始不斷透過各種測試、考試,從而加強應試教育,以選拔達到人們眼中的優秀型人才。所以,在很多高等教育院校中,經常出現很多成績非常優異,但是生活無法自理,甚至還有人需要帶上父母去上大學的大學生,那這樣上大學又有何意義?如果說生活不能自理,現代社會如此發達,這問題不大,但是如果人格出現了問題呢?從前的馬加爵事件——將舍友殺死,並分屍藏於各個不同的地方,難道不令人髮指?如果說這個太遙遠,那麼近期一優秀的高三學生在辦公室用刀子捅死班主任事件,這些難道不是在人格方面出現了分裂?這些雖然可能只是個例,但是畢竟從某種方面來說,我們太過於追求成績、分數的應試教育選拔人才還是出現了問題。我們最終的教育本質是生命的教育,而不是選拔教育,我們需要重新去審視現在的教育模式,從而真正達到生命的教育。

  • 9 # 聶偉東老師

    觀點表達:當前教育即是生命教育,又是拔尖教育,兩者並不衝突,相輔相成,並且存在一定的內在聯絡,不可分割。

    第一,無論什麼形式的教育都是生命教育,都是對生存,生活,生命的教育,這是廣義的生命教育,做為教育主體的學生教育當然是生命成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密不可分。

    第二,作者提到的生命教育可能是狹義範圍內的,更準確表述應該是平民教育和公平教育的範疇意義。這樣的話又與拔尖教育走向兩個極端,分為兩個方向:平民教育強調公平,拔尖教育注重高精尖,培養和教育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

    第三,無論哪種教育都是從平民教育公平教育開始的,概莫能外。即使是很多城市教育也是選擇也是人人可上的公辦學校開始,這點並不像英美西方精英教育的私立學校,學費高昂,進入門檻極高,典型的英國的伊頓公學。而中國的拔尖教育也隨著孩子成績和成長來逐步形成的,並不是一開始就定位精英教育。

    第四,無論哪種教育或是任何形式的教育都希望學生出類拔萃,都具有拔尖的意味,並不是教育條件相對較好的城市教育所獨有的,所以不必把拔尖看做是特殊和特例,只是教育高度發展後的一種必然結果。

    第五,目前國內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寒門難出貴子,只是最近幾十年城市教育發展更快,明顯城市學生相對較多,但基本的公平性還是在的,名校也有很多農村子弟。城市的政策性影響較大,但並未全面改變公平教育的大形態。

  • 10 # 易簡易知

    首先問題中的…“當然的教育”是個模糊不清的用詞。廣義的教育是個很寬泛的詞彙,包含了人類的一起教育行為。狹義的教育是特指學校教育。如果說到廣義的教育,從古代教育開始就已經有生命教育的萌芽。當然也有應試教育的存在,比如科舉。科舉既是一種教育選拔制度,也是一種社會行為。帶走功利性和政治性。當然科舉只是考試型別中的一種。學業評價考試就不說了。選拔性考試與生俱來地帶有篩選功能。因此,西方批判教育學一直把學校的選拔考試看作社會不公的分層制度在教育領域的一個縮影。

    其次,不管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都有生命教育的光輝。生命教育說到底還是一種以人為本的教育,對人性的尊重、對個體價值的認可是其本質。人不管是單個的個體,還是作為一個社會性動物,他都是以生命的形式存在的。因此生命教育是繞不開的永恆話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梅西如果選擇西班牙國家隊,會不會成為球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