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藝成工作室

    不是沒有大師,是你沒有進入他們的圈裡所以不知道,你多去一些大的展消會,就可以認識很名家,主要現在媒體對藝術不夠重視。

  • 2 # 守一集雅

    1.是什麼使當下的人們談“大師”即色變呢?

    這就必須說一說關於大師(master)究竟該怎麼釋義。標準的說法是,大師必須指造詣深、享有盛譽的學者、專家、藝術家、棋手等,也就是在一個領域具有巔峰造詣,且無可爭議的人物。

    2.如何成就大師?

    這一點陳丹青先生總結的很精闢,即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廣義上的大師大致便是如此,他們憑藉高超的工匠技藝,在特殊時代背景、地域因素、人為幫襯等前提下,得到世人的認可,名垂青史。

    3.當今不是沒有“大師”,而是所謂的“大師”氾濫。

    從“大師”的本質上來說,自古至今,大師永遠是存在的。但是不同時代的人對大師的認定標準不同。

    古人凡從藝之人,在環境限定和資訊不流通的情況下,大多具備成為“大師”的潛力,他們需要透過自身的努力和天賦的展示,來獲得世人認可。所以古代的“大師”,往往是實至名歸的。另外,說起古人,後人總有一種膜拜感,這也導致我們在談論大師時,容易過分肯定古人而輕視今人。

    當今,由於資訊差的壁壘被逐漸打破,人們對於“認可”的標準和形式也在改變,有的人不需要透過“大師”名頭來證明自己,有的人則可以透過市場渠道或媒體炒作來獲取“大師”頭銜,這就導致“大師”二字自身的含金量受到了質疑。事實上,當下從藝之人中,不乏才華卓著者,只是“大師”已經不一定是人們所追求的唯一的高山仰止之途了。

     

  • 3 # 小洪設計師

    題主這麼問覺得不是很恰當,每個時代都不乏藝術家,自然也有很多優秀的作品,只是絕大部分都深藏暗處不得以會見大眾。

    是不夠完美而得不到認可嗎?絕不是這樣,只是缺少了某樣東西而已,當你有了足夠的觀眾,在社會有了足夠的影響力,你畫顆雞蛋都是藝術品!

    為啥?只因為他的知名度,社會影響力。

    就像這兩種櫻桃的畫,誰能平定好與壞?

    如果不對比畫家的情況下您更欣賞哪幅?

    以上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 4 # 詩畫同源

    這個問題說起來話長了,一言難盡。這是個無可爭辯的事實,條件好了,藝術大師卻少了; 藝術院校多了,優秀的學生卻寥寥無幾; 生活好了,新生代身高增加了,體質卻下絳了……這一切本該是成正比的,卻無可奈何的成了反比。

    藝術是什麼?是藝術家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的“結晶體”!有著無以復加的純淨。

    如今快速發展的世界已經是今非昔比的“繁榮”,人類一天天的遠離了自然的原初狀態,不管你出不出門,外面的大世界都會介入到你個人的“小世界”,你無法擺脫,難以擺脫。你,已經身不由己的融入其中了。而藝術是個純淨的天地,需要有它自己的空間,一個藝術家沉靜不下來,怎麼去創作呢?再加上物慾橫流的花花世界裡,香風吹暈的何止是迪廳和酒吧,以及咖啡館的常客,也包括行走在街巷、山水間的藝術家。

    從前,生活不富裕,出遠門的人很少,不是人們不想出遠門,是沒有閒錢供你觀光消費。如今,世界各地哪裡沒有華人的足跡呢?眼界開闊了,可心,也因此繚亂了。假如你是個純藝術的追求者,在當今社會你甚至活不下去,你吃什麼,喝什麼,住在哪裡?

    從前,在鄉村裡,你有一處祖傳的宅基地,幾代人都在那裡生活,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富不到哪去,不遇天災,也不會被餓死。你沒有更多的應酬,也不用依賴外界,自給自足。農閒,你可以淨心的去做想做的事,不富裕,條件也差,可省吃儉用的你也能有點因地制宜的創作天地,自己做自己的事情。藝術的可貴之處是與眾不同的創造性,而不是依賴外在的什麼條件,耐得住寂寞,無視他人的異樣眼光,認準自己的路執著地走下去,花鳥也好,魚蟲也罷,依山傍水……

    在世界藝術史上,又有多少藝術大師,是在其生前就輝煌耀眼的呢?鳳毛麟角!因為藝術常常是超前的思維方式,許多作品很難被當代人所接受,往往倍受指責,那是一種超越,超越前人,超越時代。對於習慣了某種生活狀態的當朝人,超前總會招來非議。梵高,就是個非常典型的例子,甚至不堪重壓自殘、丟棄生命……上千幅的畫作卻養不活自己。

    國外曾有個著名學者說:藝術家和精神病患者是生活在世界前沿的人群。這說起來似乎有些聳人聽聞,可我們常人真的很難更準確的定義這一切。藝術家眼裡的世界,絕非尋常人眼裡的世界,他展示給我們的是全新的“另一個”世界,這就是藝術大師那非同尋常又高不可及的個人魅力部分。

    現代人很容易接受古人的藝術品的原因之一,大概就是源自他們那超越性的思維創作吧,一時的即興作品,卻有著跨越千年的生命力。我們在欣賞古代藝術品的時候,常常驚訝那種親近感,好像很久以前古人就預見了今天的一切。畫裡畫外的產生著共鳴和呼應。

    一個人,從貧困走向富裕,容易接受,似乎順理成章,食不果腹到衣食無憂,誰,又能不適應呢?而一個富裕之人,要其放棄富裕生活,去甘於貧困的追求藝術,做“與世隔絕”的“高人”,似乎只有武俠小說裡能有了。

    一個人,無怨無悔的堅持做一件事,需要用堅強的毅力加持自己的興趣,愛之無悔。鄭板橋一生畫竹,他在自己的詩中寫道:

    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寫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幾十年堅持一件事,苦在其間,也樂在其中。

    新時代的豐富和多元,給藝術家們的課題也是全新的高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當今沒有了真正的藝術大師,卻不乏作品天價的畫商的真正原因。在新時代的藝術答卷裡,我們的藝術家們都沒有及格的成績單。藝術史,不得不把他們的名字勾去。

    相信,時代是向前發展的,藝術思維的扭曲和落伍也一定是暫時的。曾經的貧困讓愛好藝術的人,有了一種“夢想”:有朝一日能靠賣畫活著。於是,他們努力去畫畫,去完善自己,想方設法的去適應需要,賣畫為生,名在畫後。如今,藝術家是名在畫前,其畫才能值錢。因此,追求目的不同了,求名心切,必然導致其畫的藝術品質的低下,目的不純,讓藝術死無葬身之地。

    藝術帶給人們的本應是新奇別緻,不乏美感。之所以說當今的許多所謂藝術“扭曲”,是因為有些從事藝術行業的“名家”,為創造“與眾不同”,頻出怪招,用晦澀怪異代替畫風以區別同行,實在是可悲至極。

    在繪畫的歷史上,藝術品歷來是士大夫階層的雅玩,因此,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流傳下來的都是“宮廷珍藏”,宮廷畫師和皇家畫師都是後世眼裡的“藝術大師”。偶有民間“藝術大師”出現,也是後世之人對其藝術創造和影響力給予的追評。

    今天,分成學院派和野路子的草根,學院派看不起草根,草根也鄙視學院派的墨守成規。但歷史上的大師都是“草根”,在學院還尚未誕生的年代,誰教會大師的呢?師法自然,藝才天成。

    即便是有了“學院”經過系統培訓就讀的門徒,“大師”也要具備先天的才智方可。就好比玉器與玉石,“大師”就是那塊玉質原石,經過“學院”的”雕琢“成器。歷史上卓有成就的大師都是歷經艱辛而出類拔萃的進入宮廷或皇家的“平民”,其個人功底深厚,技法嫻熟,創意獨特。現如今,藝術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了,外來的和傳統的藝術交匯在一起,人們都很糾結,包括藝術家在內。堅持傳統,會被扣上守舊的帽子;放棄傳統又有被打上崇洋媚外標籤的可能。在這樣特殊時期,新的大師難覓也似乎有情可原。

    十年磨一劍,那是古人的語言和行為。現代人還能有如此的沉靜和豪氣嗎?現代人的浮躁狠不得今天拿起畫筆,明天就是大師!拍賣行的錘聲早已擊碎了藝術的良知,有多少人能繞得開“錢途”?

  • 5 # 藝術狂人2

    親的問題很經典,一語道破了現代藝術家們應該深思的問題

    我才疏學淺,只能表達一些自己拙見

    在中國美術史上,特別是在中國古代,許多國畫大師為了逃避戰亂,或者對朝廷不滿,或者仕途不順,所以遠離世俗的權利鬥爭,從此世俗的紛擾與自己無關

    從此隱士們過閒情逸致的生活,修身養性,遠離外界混亂的世俗生活

    隱居的生活,身心處於閒雲野鶴的狀態,遠離浮躁,靜心研究書畫,陶冶性情

    如果沒有那一批隱居的畫家,中國古代山水畫也不會有卓越的成就

    荊浩隱居在太行山,創作了舉世聞名的<<匡廬圖>>,留下了經典繪畫理論<<筆法記>>

    郭熙在隱居生活中,創作了著名的<<早春圖>>,著名繪畫理論<林泉高致集>>,提出山水畫構圖"平遠,高遠,深遠"三大構圖法

    石濤在退隱生活中,畫出了《搜盡奇峰打草稿圖》,留下了“一畫論"、“搜盡奇峰打草稿”、“筆墨當隨時代”等繪畫理論

    古代生活很簡陋單一,沒有手機,沒有電視,沒有電腦等一切電子裝置,只能靠讀書,飲酒,呤詩作賦,對弈,賞月來打發無聊的閒暇時間

    閒暇的夜生活,約上三五好友,一起呤詩,小酌一番,研究書畫,生活無慾無求

    而如今的現代生活,生活質量條件很優越,平板電腦,手機,充斥著我們的生活

    如今社會物慾橫流,誘惑太多,很少有人能放下浮躁,靜下心來潛心研究藝術,創作藝術

    許多畫家創作,都是為了換取金錢,甚至違背初心地創作

    甚至有畫家為了出名,畫大膽露骨的性題材,博人眼球

    甚至有美術專業的高校老師照抄學術論文的現象

    但是能理解,如今社會物價飛漲,生活壓力,與日俱增,所以我們不得不四處奔波,想方設法,絞盡腦汁地賺錢,很難得在閒暇在閒暇的時光,享受Sunny,遠離金錢的困擾,世俗的鬥爭,靜心地完成一幅畫

  • 6 # 王海濱

    因為都在學洋爺爺。中國國畫界的那些狗頭都是洋孫子。中國沒有國畫院。只有美術學院。會素描就行。讓什麼傳統文化見鬼去吧。

  • 7 # 泓厓子兮

    創作條件,主要是指生活(家庭)條件、社會條件、科技條件、創作環境、工具條件、宗教與信仰、風俗人文、教育水平等方面,概括來講三個方面:

    一、與創作直接相關的條件,如工具、生活、個人環境、周遭自然與社會及其物理環境條件。

    二、與創作相關的社會環境條件,如教育、科技、人文、風俗、宗教等因素。

    三、創作的外部環境與條件,如時代背景、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水平與潮流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

    古人,尤其中國古代基本處於農耕社會,遵從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產生活規律,並在儒家思想等中國深厚的傳統禮制的人文環境中去創作,並且隨著幾千年傳承所形成的藝術門類、形態、技法、審美價值判斷與取向以及藝術思想與哲學觀與方法論。當代藝術幾乎無不是傳承基礎上而不斷髮展,割裂與完全否定傳統,是無法理解的。正如唐詩宋詞等文學年代,當代文學是無法超越的,也不必超越,但其文之美、其韻之美、其風之雅、其體之雅、其形之厚、其意之深,等等,則仍是當代文學所必須參照與傳承的。同樣的道理,當代藝術創作如書法幾乎是無法超越古人之瑰宏厚遠的,但當代類似射影、3D藝術,則不可同日而語的。所以不能完全否定當代藝術創作,所謂的創作條件好沒出藝術大師,這一說法有失偏頗,換個角度,千年後,今天之藝術可能就是不朽之藝術,今天藝術象就是千年後的藝術大師。如同今天武俠小說可能成為空前絕後的小說形式或唐詩宋詞一樣,今天的現代藝術可能有類似情況。同樣,幾千年以來,也有無數的藝術形式已經消失到歷史洪流之中,有些則走進博物館的也不計其數。所以,用當今創作條下去比較古人藝術作品而定義藝術大師是不妥的,如同當下寫唐詩宋詞的人難以想象能超越李杜白蘇辛等大家的一樣道理。

    當然,發出這種感概也是有現實緊迫性與使命意義的。那就是當下物慾橫流、人心浮躁、功利甚囂塵上,創外、傳播與儲存技術日新益月異以至目不遐接,生活方式、技術條件、藝術思潮、文化形態、生命意義等物質精神社會人文自然條件紛繁複雜,能靜下心來潛心創作藝術作品真的很難,以至藝無藝、道無道的亂象,這些也許是本題感慨發問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藝術終究是人的藝術,人的藝術終究要回歸人的意義,這一永恆的真善美是不會斷代的,且只會愈發發達與先進,對此,我們絲毫不會失去信心,當代藝術大師是無法於當下評判的,一切歸於千年歷史,方有格局。

  • 8 # 東方國學

    藝術,與創作條件無關。

    現代不僅創作條件好,而且還有照片、3D列印等先進科技,可以完美地復現某個場景,似乎與素描追求的結果差不多,但是,那根本不是藝術。

    藝術是有生命的人類個體對美的追求。

    第一個條件是有生命,這就涉及到關於情感的部分。

    第二個條件是人類,也就是說動物不行,因為動物根本不知道什麼是美。

    第三個條件,那就是美了。

    美是一個跟人類的價值取向,時代背景息息相關的東西。

    所以問題就來了,個人認為今天的藝術圈基本上是一個僅次於娛樂圈的圈子。大家已經不太關注什麼是真正的美本身,而是熱衷於讓更多的人知道、相信我搞出來的就是最牛逼的藝術,進一步堅信,我就是大師!

    但是不可否認,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追求著美本身,只不過在這個浮躁的時代裡,這極少數的人的光芒早就被所謂的“大師們”淹沒了。更讓人防不勝防的是,有一部分迫切想要成名的人,卻又混在了“安貧樂道”的隊伍裡,實際上這部分人比誰都想要成名,只不過他們選擇了另一種方式罷了。

    所以,關於藝術,最關鍵的問題不是有沒有創作條件,而是有沒有創作氛圍。一切向錢看,誰還去關心什麼是美呢?

  • 9 # 使用者和言悅色

    古代藝術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追求,沒有技術存留,所以把它畫下來,所以才有了著名的畫家。

    但那是在極其落後的條件下的產物。但現在科學這麼發達,喜歡的美好畫面,一個手機就給拍了下來,這有多麼簡單又快捷,還要再動筆去畫嗎?古畫有價值是藝術也是炒作,對現在生活還有多大意義?是剩下懷念了。

    現在的手法,巨幅大畫,現在工藝機器就可以搞定,多麼先進和逼真。也很配得上現代的裝飾,與時共進。過去一幅古畫,很陳舊,也失去了色彩,掉色了,就像一件掉色的衣服,還好看嗎?能貼在現在裝修高檔的牆上嗎?還配套嗎?反正我是不喜歡。

    現在3D畫立體感這麼強,確實很有創意,也代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好多人家裡也有3D畫,證明人們很喜歡,也很好看,物美價廉,比老古懂強多了。也許我還欣賞不了老古代的藝術,但我確實不感興趣。

  • 10 # 畫家孟玉峰

    所謂大師,也都是近代人推崇以前的名家而封其大師,所謂大師的出現,本人認為不是創作條件好壞來歷練出來的,是時代發展所結果而成。

    深一步來說,拋開條件不說,那時的畫家少,留世到現在作品更少,我們見到的古代,近代作品都是流傳下來的作品,少了自然珍貴,以我們現在後輩尊稱為大師。再說說當代,習畫者眾多,每年只是正規美術專業畢業生幾十萬。這還不包括業餘愛好者等等。談到現在條件的優越性當然好之又好,但大師為何少呢?我認為不是曾經大師水平比你能高多少,而是你是畫家裡的百萬分之一,大師是那個年代的千分之一。我們總用學習繼承眼光來學習國畫,所以,大師只能觀之,仰之而不能比之矣!

    孟玉峰國畫人物小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別人的刀架在你的脖子上,你還會考慮會不會把他弄死,會不會防衛過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