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通訊瞭望

    應該這樣理解:世界對待萬事萬物都沒有任何的偏見,對待萬物就像對待祭祀中用草紮成的狗一樣,一視同仁。

    引申解釋就是,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有其自然規律,生也好,死也好,要順其自然。

  • 2 # 味哎兒

    當老天爺也不容易:

    無風吧,太悶,人們不樂意。

    有風吧,吹得人臉皮發乾,受報怨。

    無太陽吧,天陰陰的,人心不爽亮。

    有太陽吧,曬得人脫皮出汗。

    不下雨吧,莊稼遭旱災。

    下雨吧,又受澇災。

    這就是天降地承時煎熬人的現象。

    也就是春夏秋冬冷熱溼燥煎熬人的,天地不仁,把萬物催殘現象。

    只不過此語由道家說出後,天地代指管理者欺負轄下下屬的現象了。

  • 3 # 聽心小築

    天地沒有所謂的仁義,也沒有所謂的不仁義,它對待世間所有的人事物都一視同仁。管你是人、是人物,它都當作草狗來對待。

    這句話同時也說明了天地無所謂有沒有情!它就在那兒!

  • 4 # 妙世青春易有精彩

    通俗點說:天地看待萬物是一樣的,不對誰特別好,也不對誰特別壞,一切隨其自然發展。換句話說,不管萬物變成什麼樣子,那是萬物自己的行為(包括運氣),與天地無關,天還是幹天的事,地還是乾地的事,一切猶如隨風入夜,潤物無聲,天地最是自然不過的。

  • 5 # 一純國學

    這句名言很多人都理解錯了,因為大家都喜歡從字面來理解。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說這句話的意思是:“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

    這種論調在各種憤青的文章中,在當前下三流的網路YY小說裡隨處可見,主角通常是弱小無助、飽受壓迫和不公,某一天突然幡然醒悟,大喊一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然後立時悟道飛昇,從一個人人可欺的癟三變成一方霸主……

    然而,這句話的原意中根本沒有他們所想象和需要的壓迫與歧視,恰恰相反,它說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我們所有人、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

    引起這番誤解的,主要在於“芻狗”這一詞語的瞭解。

    這裡大家都可能誤解的一個詞就是“芻狗”。老子的“芻狗”本意就是草做的狗。狗在古代本來是作祭祀用的犧牲,在祭祖宗、祭天地等典禮中,如現在的冷豬頭、牛、羊等。後來由於社會風氣的演變,不再用真的狗,而用草扎一隻狗形來代替。相當於後世在拜拜的時候,用面做的豬頭來代替真的豬頭一樣。芻狗做好以後,在還沒有用來祭祀之前,大家對它都很重視,碰都不敢隨便碰;等到舉行祭祀以後,就把它丟到垃圾堆裡去了。

    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人幫助了人,卻往往附帶了條件,希望有所回報。於是老子說“人要效法天地”——天地生了萬物,他沒有居功;天地給萬物以生命,他沒有自認為榮耀;天地做了好事,使萬物生生不息。凡是能做的,做了就做了,沒有條件。所以真正要成為聖人,就要效法天地的這種精神,養成這樣的胸襟。

    所以老子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的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那個丟掉的草狗一樣,並沒有對人特別好,對其他的萬物特別差。人之所以對萬物差,是因為人的主觀,人的自私的觀念。

    《道德經》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理解不同,境界也不同。

    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意思是在自然面前,萬事萬物都是平等的,各自按照各自的規律生存、進化、發展著。人類不僅要用博愛之心對待自然,也要用博愛之心對待人類自己,只有這樣,世界才會更加美好。

    那些被抑鬱太久而被壓迫感大爆發的憤青,往往會覺得連老天都欠了他們十萬八千八似的,因此會藉以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來表達自己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說實話,我還挺同情這些人的,其實社會就是這麼的不公平,如果你感受到了,那就努力去改變這一切吧,不是喊幾句口號就可以解決問題的。

    想一想,為什麼你啃著乾麵包,別人卻吃著海鮮大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有沒有想過自己是否流過足夠的汗水?有沒有想過如何來扭轉這樣的“不公”?只是大叫著不公,等著天上掉下個餡餅來補償你的委屈、你的遺憾、你正損失著的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年華,有用嗎?

  • 6 # 天方正大

    我告訴你們唯一標準正確答案

    初始造物主造物是有最高級別森嚴等級制度的

    等級中的人和事可依據能量高低自動自行生成新的等級 能量不達之前不可逾越 誰若逾越 誰就被無情毀滅

    因此上一級可以根據自身需求將下一級象對待芻狗一樣予以消除和毀滅 前提是上一級的行為動作是合法符合規則的 必須符合更上一級要求和意願

    下一級之所以被當作芻狗處理 百分之百犯了觸怒上一級或者說做了違反宇宙大法則以及違背上一級意願的事情 所以才被處理

    綜上所述 地球萬物只要做錯了 在上天眼中就是芻狗 譬如說我 在地球人間沒有得到上天指定的待遇要求 上天就可以以此為由 毀滅消除人類

  • 7 # 股市獨狼

    天地沒感情,不會被任何東西左右,就像汶川地震,該發生還是會發生!延伸的說,就是這世界沒有神,所以求神也沒用,凡事靠自己努力,萬物發展也有自己的規律!掌握規律就會成功!這規矩在易經裡!也就是通俗的盛極而衰!這也是不變的規律!有生就有死!道家理論,一輩子都不夠研究!我等皆是懂皮毛而已

  • 8 # 道之和135l

    道之和曰:單純把“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挑出來提問,容易造成斷章取義的結果,更容易給人以誤導!這也是當今社會的一個通病。

    《老孑》原文如下:“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這裡的“仁”字,蘊含著道家極為深刻的思想。“仁”在這裡字指的就是是偏愛、偏心。“芻狗”是用草編織的“草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就是說:“上天對一切事物都沒有偏心,一切事物在上天面前都是平等的,一切事物也都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如同草扎的狗一般。”

    相應的,“聖人”也不應該以自己的好惡去幹預老百姓的事物,而應當讓老百姓自由的追求自己的理想,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這一段反映的就是道家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

    我們從“不仁”中可以得出,道家思想對世界萬事萬物的看法一點也不消極和悲觀。因此,道士從來就不會去指責上蒼沒有仁愛之心。也不會因為“天地不仁”、“聖人不仁”,而去埋怨上天靠不住,聖人靠不住。

    《老子》說“我命在我不在天”,就是告訴我們~世上最能靠得住的,恰恰就是我們自己。

    事實上,從人類誕生以來,我們就是透過不懈的奮鬥一步一步走過來的。今天能真正悟透這一道理者,都是時代的強者。

    我們始終要牢記:上天對世間的萬事萬物始終是公平的,任何榮耀和成功都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一切尊嚴和逍遙決不是誰賜予的,而是需要我們自己去努力爭取的!

    眾生平等,上蒼不會偏愛誰,反映的就是得道之士的人生觀。福生無量天尊!

  • 9 # 澡雪堂主談修心

    任何一個文化符號的出現,都是有現實背景的,每個人都會有一個自我意識,這本無可厚非,大家都是普通人,難免有私心,但如果私心太重,自我意識太強,處處以自我為核心,一切唯我獨尊,那就會損害到其它人,這個時候,就需要提出一個文化概念,來針對這個現象加以糾正。

    “仁”針對的是什麼呢?當然就是“不仁”,“不仁”我們可以由直白到含蓄做兩種解讀,先說直白的,“不仁”就是缺乏仁,仁的程度不夠,那這裡又涉及到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我們提前解決,什麼是“仁”?

    看“仁”字的演變過程:

    “仁”字左邊是一個“人”,但右邊可不是“二”字,而是一個“=”號,即等於號,就是1+1=2的這個等於號,它強調的核心內涵是,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這樣我們就能理解“仁”字出現的時代背景了,孔子一生為什麼不遺餘力的倡導“仁”?到這裡我們也可以豁然貫通了。

    越是在私慾膨脹的情況下,國家講霸權,小民貪私利,社會必然會現出亂象,春秋戰國時期,歷史正好演變到這個階段,所以孔子推“仁”,孟子倡“義”,這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反彈。自從人類的私心失控以後,對公平公正、平等自由的追求,從來就沒有停止過腳步,古今中外一概如此,形式雖然因地制宜不盡相同,但實質上並無二致。這叫一亂一治,就象治水,屬於堵口子的笨辦法,雖然有效,但非常累。老子顯然不是這種風格,要不然,他也不會西渡流沙而去了。

    再來說說含蓄一點的解讀,我們知道老子非常重視“無為”,他提倡的是疏導,象大禹治水那樣,一勞永逸,所以老子的“無為”,不是概念,也不是思想,而是一種智慧,更是一種境界,既然如此,那麼對於“天地不仁、聖人不仁”這個表述,我們就不能按套路出牌了,而是要把“無為”二字作為切入點,“無為”,就是防微杜漸,提前做到防患於未然,把該排除的故障,在它沒形式勢力之前就排除掉,沒有真智慧,沒有真境界,這事還真做不到。

    我們揣測老子的意思(只能用“揣測”二字了,這沒什麼不好意思的,自古至今,所有研究老子的都一樣。)這段話所要表述的,就是不要給“仁”這個文化符號出現的機會,我們不要讓情況糟糕到非要新造出一個“仁”字來才有希望解決的地步,而是要效法天地的精神,天地並沒有將萬物妄分尊卑,一切萬物在天地的眼裡都是平等的,所以該你上場的時候,自然給你舞臺,讓你粉墨登場,該你下臺的時候,你也必須整理行囊,自覺謝幕,一切平等無差,所以冬去春來,日升月落,一切才都顯得那麼井然有序。

    聖人效法天地做到了天一合一,天下萬民在聖人的心裡,也是平等無差的,把每個人放到適合他的位置,讓他在合適的位置做正確的事情,不分親疏,不分貴賤,一切也自然秩序盎然,就象祭祀用的芻狗一樣,該你上場了,就在合適的時間把你擺放到合適的位置,祭祀結束了,你的任務也完成了,你依然做回你的柴草,塵歸塵,土歸土,一切都自然而然,無為而成,這是《道德經》第五章的核心思想,但它只是把路指給我們,方向指好了,路還要自己走,飯店指給我們了,但我們不去吃,那也沒用,該餓還是餓,不會有任何改觀,這才是我們對經典應該抱有的正確態度。

  • 10 # 靜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道德經》中老子對於“仁”的觀點。

    對於仁,有大仁和小仁之分。所謂小仁,是有區別的針對性的仁;所謂大仁,是無差別的、沒有針對性的、公平的仁、同樣的對待。

    這裡說的天地之仁,是大仁,至上的仁。所以,天地之仁對於天地間的萬物都是一樣的,不會因為你是人,或者是動物、植物就會區別對待,是公平的。

    這裡所說的聖人之仁,也是大仁,至上的仁。對於真正的聖人而言,只要是人,無論男女老少,無論出身同與不同,都是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聖人給予的關懷、關注、教育引導都是一樣的,平等的、沒有區別的。

    不平等的仁,不是天地之仁,不是聖人之仁,而施為不平等仁愛的人,也不是聖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觀點認為這次比特幣熊市將覆蓋整個2019年,持續到2020年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