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不需要。

    魏國被滅曹操需要負重責嗎?不需要。東吳被滅孫權需要負重責嗎?同樣不需要。

    蜀漢滅亡於公元263年,離諸葛亮去世已經整整29年。

    蜀漢自劉備221年稱帝算起,至公元263年劉禪投降,蜀漢存在42年。在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憑一已之力,獨掌大權,穩定局勢,以一州之力五伐曹魏,為蜀漢的穩定與發展立下戰功。

    那麼蜀漢滅亡的原因是什麼呢?

    1、蜀漢實力弱小。

    蜀漢後期,人口不足百萬,以一州之力抵禦曹魏八州之力,又缺乏獨當一面的帥才,如何能抵擋曹魏的進攻。

    2、劉禪闇弱無能。

    劉禪親小人,但並未遠賢臣。治國能力不足,鄧艾兵臨城下,立馬投降,喪失主動,導致亡國。

    3、內部矛盾激化。

    蜀漢政權一直是外來政權,重用荊州派及元老派,拉攏東州派,打壓益州派,導致本土士家大族一直不滿,戰爭激化矛盾,導致益州派力主投降,如譙周。

    4、歷史發展的趨勢。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自古有大一統思想,有條件的必統一中國,如三家歸晉。

  • 2 # 小編虎哥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是劉備的軍師,人人皆贊諸葛亮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智慧謀略讓人捉摸不透。可其實諸葛亮並不是那麼完美,他在創造傳奇人生的同時,也犯下了諸多讓人感覺遺憾的過錯,今天“布衣”就和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真實的諸葛亮。

    一、天下分裂

    當年曹操結束了北方的戰亂,給了當地人民穩定的生活,是當時整個中國,唯一最有能力滅了劉備,結束中國內戰,結束漢族內亂的人。在中國面臨統一大好形勢的時候,諸葛亮出現,可以說是對於曹操當頭一棒,提出隆中對,破壞完全可以統一的局面,再發動連綿不斷的戰爭和更多的流血來創造統一,雖然說是各為其主,但是站在黎民百姓的角度來說其實是有問題的。

    二、鳳雛之死

    水鏡先生”司馬徽早已明言:臥龍鳳雛,得其一人便可安天下!臥龍當然指的是諸葛亮,而鳳雛叫龐統,是劉備集團的重要謀士之一。龐統跟著劉備打西川,率眾攻城,寸功未立就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成刺蝟。而其實很大程度上這一切諸葛亮早就已經算計到了,對於他這樣聰明的人估計是不成啥問題,知道劉備在此有一劫難,故讓鳳雛騎上劉備的的盧馬,讓人誤以為是劉備,結果被亂箭射死。

    三、氣死周瑜

    三氣周瑜說的是《三國演義》小說中“第五十一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第五十五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和“第五十六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的故事。人人都說周郎心胸狹窄,其實不然。據歷史記載周瑜心胸也十分寬廣,與《三國演義》中描寫的完全不同。而諸葛亮是故意設計讓周瑜死,他不願意看著有人比他更出色優秀。周瑜曾今的赤壁大戰,火燒曹營八十三萬大軍,是何等的慷慨激昂,何等的英雄啊,可是就這樣一位才華橫溢,謙虛謹慎,忠心耿耿的美男子,卻會阻礙蜀漢的統一大業,歸根結底是周公瑾這個人太難對付了,可以說周公瑾的軍事才能力壓諸葛亮與曹操,諸葛亮必須使用相應的辦法去解決對手。

    四、派關羽駐守華容道

    周瑜不殺曹操,諸葛亮也不傻,唯有曹操不死才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他一定會故意放走曹操。可為什麼他偏偏要派關羽去駐守華容道而且還立下了軍令狀,這就讓人難以理解了。也不是真正的為了殺死曹操,只是打擊曹操而已,派誰去都是一樣的。

    明明知道當初關羽被曹操打敗,歸降曹操之後,曹操是非常的器重關羽,好吃好喝招待著,美女伺候著,甚至把呂布的赤兔寶馬都送給了關羽。曹操對關羽那是沒的說。那當然以關羽的性格自然是不會殺了曹操的,那為什麼還要逼迫他立下軍令狀。立下軍令狀不殺曹操,關羽死肯定是死不了,但是就欠了他的一個人情,以後對他肯定就得服服帖帖了。

    五、六出祁山

    在後來面對司馬懿的時候,司馬懿從來沒有主動出兵伐蜀,倒是諸葛亮以北伐為終身之志,這一件事最後最大的一個結果就是勞民傷財,將整個蜀國的經濟直接拖垮,他對於蜀國的滅亡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諸葛亮此人此人一身足智多謀,自比管仲樂毅其實根本不為過,但是她所做的一些事確實讓人有點遺憾,功過難以評說。他的智慧是讓人信服,面對在比自己有謀略的人才時不夠大度。

    那麼,大家對於諸葛亮是如何評價的呢?

  • 3 # 理查德克萊曼

    作為一國軍師,肯定要負責的

    蜀國強盛,有諸葛亮很大一部分功勞,但蜀國滅亡,卻可概括為一句話:天命難違!

    火燒連營為蜀國滅亡的導火索,諸葛亮看到大勢已去,劉備死後,劉嬋繼位,扶不起的阿斗,大將老的老,死的死,後繼無人也是一個關鍵因素

    諸葛亮五次北伐也被成為失敗的原因,其實北伐的失敗也有說不是戰略失敗,而是用人不當,錯用馬謖,甚至錯用關羽。如果能親自出馬,也許結局會改寫。

    不過最後還要說,劉備起兵,打的是光復漢室,雖師出有名,但逆勢而行,歷史的車輪是不會倒退的

  • 4 # 人民正能量

    這件事我先表明自己的態度,蜀國滅亡,作為一國丞相,當然要責任,因為因為你是這個國家的最核心人物,無論這個國家發生什麼事情,都會涉及到你,都會牽涉到你,所以說國家滅亡你是一定有責任的。

    同時我們還要看到蜀國滅亡,也有他先天性的原因。在魏蜀吳三國中,蜀國最弱勢,蜀國最沒有其他國家的先天性優勢。蜀國從建國、興國、治國,可以說諸葛亮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蜀國能夠維繫42年,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諸葛亮一個人苦苦支撐的結果,是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結果。

    這正如一個先天性的弱勢兒,即使有再好的醫生,再好的父母,也免不了其早夭的命運,這是必然性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只是維持多久的問題。

    在蜀國滅國這件事情上,我們更應該一分為二的看待這件事。首先我們應該看到的是諸葛亮在興國治國上的巨大貢獻,為這個國家嘔心瀝血的付出,這是無可否認的排在第一位的,同時也要看到諸葛亮身為丞相事必躬親,對國家的大事小事都是大包大攬,事無鉅細,這樣就影響了其他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同樣他也對國家的發展缺乏一個整體的規劃,不注重宏觀性的國家層面的建設,這些都是不可取的,當然這也值得理解,畢竟他不是神仙,也沒有三頭六臂,他有操不完的心。

  • 5 # 大道有李

    蜀國滅亡,諸葛亮不僅要負責,而且應該負主要責任。原因有三點:

    第一,不重視人才培養。劉備集團對於蜀地百姓來說,是外來軍事集團。之前劉焉父子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劉備佔領四川后,需要與當地計程車人和百姓重新建立信任。在人才培養方面,諸葛亮幾乎乏善可陳。幾乎所有事都親力親為,連處罰20軍棍這樣的事都要由他來親自裁決。以至於司馬懿都說諸葛亮不能長久。馬謖失守街亭後,僅有一個姜維能夠繼承諸葛的遺志。後期,蜀國已經沒有有能力的武將和文臣。連先鋒都由廖化擔任。不說廖化武功如何,歲數也大了。

    第二,連年北伐,拖累了經濟。三國時代,蜀國的國力最為孱弱。人口九十幾萬,但士兵就達到了十萬。雖說士兵的數量比魏國和吳國都少,但是占人口的比例很大。而且,蜀國的官吏也不在少數,我要是沒記錯的話,有四萬。四萬官僚,加十萬兵,要靠剩下的幾十萬百姓負擔。既不能長久,也不得人心。而且,劉備到了蜀地後,強行鑄造大額貨幣(直百五銖,一枚相當於一百枚五銖錢)。這就是一種變相的搜刮。而在失去荊州之後,蜀漢已經不具備《隆中對》裡所規劃的對曹魏進行雙線夾擊作戰的機會了。而且隨著丟失荊州和猇亭之戰對蜀漢國力的傷害,更不具備恢復中原的能力。這時,還一味強調“王業不偏安”的政治正確,就是給自己製造包袱了。

    第三,沒有處理好蜀漢內部的矛盾。蜀漢內部是由三派勢力組成的。一派是荊州派,即跟隨劉備起兵以及從荊州打到四川的老資格;一派是東

    州派,即劉焉劉璋父子治理蜀地的時候培養的官僚;還有一派是益州派,即蜀地本土的官僚。這三派雖然同在蜀國,但是自始至終都是同床異夢。這個問題劉備在世的時候沒有解決,劉備死後的諸葛亮時代也沒能很好地處理。雖然劉備向李嚴等官員做過一些妥協,但是收效不大。而蜀漢也沒有像東吳的孫權那樣,完全本土化。所以,當鄧艾的大軍打進四川的時候,蜀漢內部沒什麼人主張抵抗。大家對蜀漢的感情都不深。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沒多久後就死了,而諸葛亮作為蜀漢前期的實際執政者,對這個問題沒能處理好。實際上,是為蜀漢最後的覆滅埋下了禍根。

  • 6 # 評說天下善留心間

    個人認為不要負責。

    蜀國滅亡,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領導階層的無能,特指劉備和劉禪。

    在剛取下西川建立蜀國時,劉備為給關羽和張飛報仇,發傾國之兵伐吳,結果兵敗而終。剛剛打下的好基礎,甚至還沒有好好運轉,劉備一念之差,葬送了。搭上好多人的性命,全國的兵力,糧草,資源等等,真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劉備死了,把個爛攤子留給諸葛亮。

    其次,劉禪昏庸無能,崇信宦官,生生將諸葛亮給累死。

    諸葛亮說“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不但是指上方谷沒能擒住司馬父子,其實更多地是慨嘆,以一己之力,確實無法改變什麼。

    領導的決策性錯誤是致命的,諸葛亮只是一個執行者,盡人事而為之的人,他不是神,到最後還落得“累死為空”的結果。

    可惜了一代賢臣。

  • 7 # 掌心記

    說到這個問題,掌心首先想到的是,公元1902年,清代時任四川鹽茶使的趙藩撰寫的成都武侯祠一副對聯,聯文是:"能攻心則反側自消,從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

    雖然聯文正面肯定了諸葛亮用攻心戰略和嚴以治蜀的治軍理政的功績,同時也辯證地闡述“戰”與“非戰”,“嚴”與“寬”,需要深思熟慮,審時度勢。

    其實從三國魏蜀吳三足鼎立,到最三國歸一統一,雖然是歷史大勢,但為什麼有標榜匡復漢室正統之利的蜀漢政權反而是最先滅亡的,從結果反思過程,我們不得不深思。

    我們先分析一下當時三國國力形勢對比。

    蜀漢政權丟失荊州後,困守著巴蜀之地,雖然物產豐富,但畢竟是閉塞偏遠。而曹魏統治的北方中原大地,是當時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物產豐富,兵源充足,人才濟濟,東吳的江東也是地廣人和。

    另外從人力資源方面對比,按照史料記載,當時曹魏政權約有66萬戶,443萬人口;東吳政權共有52萬戶,230萬人口;蜀漢政權只有28萬戶,94萬人口。

    所以從國土資源層面,還人力資源佔用層面,蜀漢政權都是處於最弱勢。

    失誤之一:軍事上過度用兵。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國力決定實力。作為實現治理蜀國的諸葛亮,本應該以民為本,休養生息,壯大實力後,待天下有變,圖謀中原。

    但因為扛著匡復漢室的大帽子,和劉備的託孤重任,諸葛亮和後來的姜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不得不頻繁用兵,六出祁山,九伐中原,每次都是鎩羽而歸,徒勞無功,空耗國力,導致蜀漢人口不堪重負,民生凋敝,國力維艱。

    對於這一點,蜀漢張翼、廖化等一線將領都有“蜀地淺狹,錢糧淺薄”、“連年征戰,軍民不寧”的憂嘆。

    吳國使者薛珝考察蜀國後感嘆:“入其朝,不聞直言;經其野,民有菜色,所謂‘燕雀處堂,不知大廈之將焚’者也。”

    諸葛亮之所以自殺式頻繁用兵,其負面後果他不是不知道,後世人分析,他這是為轉移蜀漢政權益州派和荊州派的內部矛盾的無奈之舉。

    其實還有另外一個層面,就是諸葛亮知道,荊州丟失後,蜀國最弱,只守不攻,肯定最後難逃被滅的下場。他在《後出師表》寫道:“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待亡,孰與伐之?”意思就是,打是找死,不打是等死,反正都是死,不如奮力一搏。

    失誤之二:治理上過度從嚴。

    另外,從治蜀上講,諸葛亮運用嚴刑峻法,的確使蜀漢這個外來政權迅速在巴蜀大地扎穩腳跟,社會也比較清明,出現了“吏不容奸,人 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陳壽語)的社會景象。

    但過於嚴厲也導致社會活力不足,益州派和荊州派的矛盾也比較突出,所以諸葛亮去世後,劉禪主政,蜀國畫向大變,政治治理偏寬,頻繁大赦,恢復人口,大力促進國家發展,使蜀漢這個千瘡百孔弱不禁風的小國,在諸葛亮去世後,又延續了30年。裴松之評價“後主之賢,於是乎不可及”,很說明問題。

    作為蜀漢政權治國方略的實際規劃者和操盤手,諸葛亮無疑要為蜀漢滅亡的結果買單,其實趙藩那幅對聯在肯定諸葛亮文治武功的同時,也非常隱諱地表達了對諸葛亮過度用武,和過度從嚴的批評。

    在軍事上過度用兵,在管理上過度從嚴,可以說這政治是諸葛亮的治蜀的失敗之處,導致蜀國早早滅亡。

  • 8 # 90後進化論

    蜀漢政權最終的滅亡,諸葛亮沒有責任,應該也不該負責任。諸葛亮作為蜀漢劉備以後的權利實際掌控者。在這期間諸葛亮可以說是合格的。諸葛亮執政期間建立了依法治國的制度,從而在一定時間內穩定了劉備外來政權的穩定性,蜀漢政權建立之初就分為三股勢力,劉備外來政權、劉璋集團殘留勢力、益州原有勢力。因為這些蜀漢相較曹魏、東吳是最不穩定的。

    所以諸葛亮執政期間,依法治國,讓各方勢力都覺得政權的公平,這樣才能保持穩定。諸葛亮為此還在失街亭後斬了愛將馬謖,其實按照當時的軍法,馬謖是完全有機會活下來的,但是諸葛亮為了保持這幾方勢力的平穩,只能揮淚斬馬謖了。諸葛亮去世後,後繼的劉禪沒法平衡這幾方勢力,也破壞了諸葛亮的佈局。最終說服劉禪投降的譙周便是益州原有勢力的,因為沒了公平的制度,當然劉備外來政權的人是第一等,益州底層士人權益得不到保證。最終劉禪投降後,到了曹魏的地盤,益州的管理權實際又回到了益州原有勢力的手上,所以最終蜀漢亡國是必然的。諸葛亮很清楚這一點所以才會不斷的發動北伐戰爭。

  • 9 # 這些歷史要讀

    認為諸葛亮應該對蜀國滅亡負責的觀點,其實是十分荒謬的!

    不可否認的是,蜀漢接持續不斷的北伐行動,確實讓自身本就不充裕的國力更進一步的被消耗殆盡,同時也極大的加重了蜀地百姓的負擔。但是,如果只看到諸葛亮北伐對蜀國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就全盤否定諸葛亮的貢獻,甚至直接將蜀漢最終滅亡的責任都怪到諸葛亮的頭上,這顯然也是有失偏頗的。

    首先,諸葛亮死於公元234年,而蜀漢的滅亡是在其死後約30年之後的公元263年。在這30年間,正是由於後主劉禪的昏庸無能,諸葛亮後繼者能力的不足,軍政人才的青黃不接,才最終導致蜀漢的敗亡,與諸葛亮沒多大的關係。

    其次,同樣是不斷消耗國力進行北伐,然而在諸葛亮主政時期,蜀漢國內卻始終能保持高效運作。因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為政勤勉謹慎,事無大小都必定親力親為,而且賞罰嚴明。所以,在他的帶領下,蜀漢政權得以高效運作。

    此外,在加強武備,積極北伐的同時,諸葛亮也同樣重視蜀漢的社會生產。在其主政期間,加強了對水利設施的整修,同時還透過獎勵農耕,減輕農民負擔的舉措,進一步促進蜀漢社會生產力的恢復。所以,在諸葛亮主政期間,蜀漢還是能支撐得起他的北伐行動的。

    最後,諸葛亮之所以堅持北伐,而不選擇保境安民,與民休息,也是有深層次的政治和戰略考慮的。

    政治方面:正所謂“漢賊不兩立 王業不偏安”!

    劉備是漢室宗親,以中興大漢為己任。因此,其所建立的蜀漢便處處以漢室正統自居,並順理成章的扛起了中興大漢的旗幟。所以,北伐對於蜀漢政權而言,本身就是一項必須堅持的政治任務。如果諸葛亮不北伐,那就等於預設曹魏的合法性,進入讓蜀漢徹底淪為偏安巴蜀的割據政權。

    戰略方面:正所謂“進攻就是最好的防守”!

    這點其實不難解釋,我們只要翻看下歷史就會發現,在幾個以蜀地為統治中心的政權中,除了先秦時代的古蜀國外,恰恰是不斷堅持北伐、耗盡國力的蜀漢,國祚是最長的。而經濟文化更為繁榮發達的前、後蜀,反而都比蜀漢國祚要短得多。

    面對比自身強好幾倍的曹魏,國力最貧弱的蜀漢,還是能堅持43年之久,諸葛亮所堅持的北伐戰略,應該說是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諸葛亮在公在私,都對蜀漢有功。如果將蜀漢的敗亡都歸罪於諸葛亮,實在是無稽之談......

  • 10 # 漢強20

    蜀漢(國)的滅亡,諸葛亮應該負責任嗎?這個問題很多人都各自有各自的看法。試分柝一下,蜀國的滅亡,到底由誰去負責任呢?我們把蜀國的滅亡作為果,那麼因是什麼呢?從何時起因呢?我認為最初的起因出自龐統的陣亡,劉備進退兩難之際,不得不抽調在荊州鎮守的諸葛亮入川,更嚴重的問題來了,諸葛亮要入川了,那荊州衛戍的任務交給誰呢,由準去統領水陸騎三軍呢?按理說應該由一位能顧大局而且又勇冠三軍,且是智多謀的傑出將領來繼任,荊州這個大本營關係到劉備的根基,一點也不能動搖的。縱觀當時在荊州的文官武將中,有三位是可當此任的,一是劉備之弟關羽;二是出生入死追隨且忠於劉備的趙雲;三是猛將張飛,這三人當中的優點基本相同,一個是斬顏良、誅文丑,勇冠三軍、威震華夏;一個是百萬軍中救幼主,九出九進而毫髮無損;另一個是一人一騎一支長矛,獨退曹家百萬軍,吼兩聲都嚇死曹將,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缺點是:一個是高傲自負、目中無人、缺少大局現念;一個是半途相隨(非嫡系);一個是勇莽少謀。這三個人的優缺點,作為劉備首席軍師的諸葛亮不會不明白,不會看不出,而錯誤地選擇了關羽!以關羽的個性,擔此重擔不是最佳人選,上面講過,一定要有大局觀念,關羽華容道私放曹操及其部將,已鑄成大錯;此前降曹已屬變節,證明他是個感情用事之人,更兼高傲自大,不利孫劉聯盟,大局觀念缺乏;可是諸葛亮還是選擇了他,諸葛亮在選人用人上的錯誤,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如果選用了趙雲,結局是不同的)。此其一 。其二是對劉備東征漠不關心,不隨軍伐吳,至使劉備夷陵大敗。其三也是諸葛亮選用馬謖守街亭,又是一個錯誤的選擇,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四是:否決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其五是遺命斬了大將軍魏延。凡此種種都與諸葛亮不無關係。雖然蜀國的滅亡因素是諸多方面的,關羽、劉備、諸葛亮都是責任人。說與諸葛亮一點關係都沒有是講不過去的,他應該負有三分之一的責任,把全責推給他也是不公正的。

  • 11 # 一指流沙半世浮華

    如果諸葛亮真的在建安十二年提出過那個狗屁不通的《隆中對》,如果劉備確實一直都是按照這個所謂的《隆中對》去實施,如果諸葛亮當權後也把這個《隆中對》奉為圭臬,那麼諸葛亮就應該對蜀漢最後的滅亡負責。

    不知道有多少“豬粉”把《隆中對》視為曠古絕今的戰略思想,蜀漢政權的建國綱領,甚至上升到了劉備的指路明燈,其實,如果大家仔細想想,就會發現,《隆中對》不過就是一個從來沒有出過門的書呆子在家裡臆想出來的紙上談兵的東西,我們先不論它的真實性如何,單就它的可行性就存在重大問題。

    一,當時的荊州是劉表的地盤,沃野千里,帶甲十萬,跟江東的孫權勢均力敵,而孫權集團已經確立了“取荊州競長江而極”,“虎踞江東以觀天下之恤”的國家戰略,並且舉兵猛攻江夏,殺死黃祖,奪取了江夏的一部分州縣,諸葛亮所謂的取荊州以為根本的戰略,首先就跟孫權的利益產生了衝突。所以,諸葛亮又想取荊州也想把孫權當成同盟的想法,無異於與虎謀皮,簡直是痴心妄想。

    二,諸葛亮取荊州以為根本的所謂戰略,即沒有考慮孫權的利益,也沒有考慮過曹操的想法,“時曹公方定河北”,長江以北所有的割據勢力都被消滅,割據荊州而又收留了屢次背叛曹操的劉備的荊州牧劉表,已經被曹操列為下一個打擊目標,在不知不覺中,曹操的軍隊已經悄然進至宛城,即將以雷霆萬鈞之勢,犁庭掃穴,收服江南。所以,在當時的條件下,劉備想從劉表,孫權,曹操三大勢力的手中奪取荊州,無異於異想天開。如果不是劉表及時死去,劉琮跟劉琦兄弟鬩牆,而劉琮又投降曹操,使得孫權不得不把聯盟的物件改為劉備的話,諸葛亮別說玩兒什麼孫劉聯盟,就是投靠江東給孫權當馬仔的可能性都沒有。

    三,諸葛亮描繪的二路北伐,看似轟轟烈烈,實際上根本就沒有可操作性,他以為兩國之間的戰爭就跟戲臺上唱戲一樣,軍旗一揮,敵人望風而逃,他根本就沒有考慮到千里之遙,兩分兵力是不是可能,通訊聯絡怎麼解決,兩支北伐軍互相不通音訊,互不配合各打各的,這個仗怎麼打?蜀漢佔領的地盤有多少人口,能夠動員多少兵力,能夠提供多少戰略物資,能夠維持多長時間的戰爭?不論是益州還是荊州都不產馬,沒有馬匹的軍隊如何解決後勤淄重的運輸等等,這些具體問題諸葛亮都是一竅不通,一個從來沒有任何軍事實踐的書呆子,看了幾本兵書,跟幾個腐儒高談闊論了幾句兵法,就敢大言不慚的談論統一天下的重大軍事謀略,真實聞所未聞。

    事實上,諸葛亮的那一套遠大宏圖,在當時稍微有點政治頭腦的人基本上都知道,北方是曹操的,江東是孫權的,西涼是馬超的而且路途遙遠,唯一剩下可以打主意的就剩下益州,荊州了,人家魯肅在諸葛亮還揹著書包到處求學的時候,就已經為孫權規劃了這樣的戰略,諸葛亮不過是剽竊別人,拾人牙慧而已。而且,他的這個所謂的”戰略大綱”如果真的被劉備用來指導蜀漢政權的建設,那就是死路一條。

  • 12 # 1加1不一定等於2

    應該付全責,連年征戰,打的是什麼?打的是國力,打的是錢,而且連年征戰還未有什麼成果,這就是最後為什麼川蜀的本地牌勸劉禪投降的主要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冬天不喜歡烤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