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看看看人家

    這要說到歷史上的關鍵一戰 --- 長平之戰。

    公元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今河南沁陽),切斷了南韓上黨(今山西長子西南)與以都城南鄭(今河南新鄭)為中心的南韓本土的聯絡。韓王割讓上黨郡予秦以求和,但上黨太守馮亭抗命獻上黨予趙,趙國接收南韓上黨郡,發重兵進駐戰略重鎮長平(今山西高平)拒秦,秦則派大軍進攻長平,秦趙對峙二年六個月,趙軍陣亡眾多。

    秦國用反間計使趙國換掉廉頗而啟用“紙上談兵”的趙括為帥,並陣前換將密派武安君白起為元帥,以王齕為副將,自秦軍詐敗誘敵深入後包圍趙軍,趙軍反覆衝殺無法突圍,至趙括領軍衝鋒被射殺,群龍無首,最終趙軍陣亡20餘萬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20餘萬人,戰後秦將白起坑殺趙軍降卒,只放240名年幼者回趙國。

    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再也無力單獨和秦國全方位對抗,就此確立了秦對趙的戰略優勢,為秦王政日後攻滅趙國打下根基。

    不過,秦國在此戰以及隔年之邯鄲之戰中也損失了巨大的人力物力,“死者過半,國內空”,在秦王政繼位以前,秦國也無法再發動大規模戰爭,國勢亦嚴重削弱,這也使秦在三十年後,才展開秦滅六國之戰。

  • 2 # 大風起兮偶飛揚

    蘇軾曾有氣吞萬里如虎的壯志,趙國曾有滅秦國的雄心壯志和實力,這個就是勇氣可嘉,為什麼反被秦國所滅?這個就是夢想和現實有些差距。 要知道,在當時趙國文有藺相如等人,武有老將廉頗。可以說是文臣武將,能人輩出。一度讓秦國吃盡敗仗。這個時候,秦國派人用重金賄賂了趙王身邊的近臣特別007郭開,讓他挑撥廉頗與君王的關係,讓長平之戰交由紙上談兵的趙括統領,結果戰敗,導致40萬大軍被白起坑殺,從此以後,趙國一蹶不振,面對秦國的鐵蹄毫無反抗之力。不久,便被秦國所滅。究其原因,郭開算是罪魁禍首了吧。從《資治通鑑》史書上來分析,秦國滅亡趙國的手段並非全靠武力,靠的是收買郭開,靠的是金錢發揮的作用。金錢讓郭開扭曲了靈魂,心甘情願的賣國求榮,絞盡腦汁地去陷害大將廉頗、李牧。秦國有些勝之不武。

  • 3 # 怪獸小火龍

    其實,戰國時誰不想統一天下,樓主自己去看春秋戰國,當時晉,楚,齊,到後來的魏哪一個不是雄心壯志。其它六國都變法過,但都沒有堅持,而秦國商鞅變法後,商鞅雖死了,但他的理想(制度)精神留在了秦國。滅秦最代表的就是趙武靈王,他曾經想到一個奇秦戰略,這個方案和三國鄧艾滅蜀有著異曲同工之處,趙武靈王充分運用了自己的長處,就是趙國的“胡刀騎兵”。他的方案是從內蒙古託,包頭、九原跨過黃河,以趙國的騎兵優勢直接南下,10天奔襲秦國的咸陽,九原距咸陽約七百公里,河套平原和陝北高原最利於騎兵奔襲作戰,向匕首一樣直接插入敵人的心臟地帶,而其它五國可攻函谷關,吸引秦國主力部隊,這樣秦國便兩面受敵,可這個方案冒險性很大也過於理想化。趙國必須要團結其它五國,以趙國一國之力沒有這個能力,但其它五國勾心鬥角,各自都是看重自己的利益,想要團結起來比登天還難,所以這個方案實行起來困難重重,秦軍是農兵,只有在戰時徵集,咸陽從來沒多少軍隊,如果主力困在函谷關,那麼數萬騎兵可以打個突然,但如果一旦情報提前被人所知那麼趙軍騎兵就可能全軍覆滅,這種戰法需要指揮者足夠膽大,這個戰略是龐暖參與制定的,但武靈王死後,龐一度五十年被迫隱居,一直到長平之戰後才再次出來,並且真正實施了這一戰略,可惜的是趙軍已經不是當年的趙軍了。

  • 4 # 梅園布衣

    趙國在戰國七雄中雖不是最強,但也頗具實力。為什麼在六國中第二個就被泰國滅了,是由一系列原因所致:

    首先,秦國的君主都是一些雄才大略的政治強手,他們的目標基本一致,那就是向東發展,在發展中強大秦國。儘管手段不同,但這個政策主體一直不變並能得到有效延續和落實。趙國則不同,除趙武靈王外,基本上都是守業者,使趙國在被動的抵抗中被瓦解、擊潰。

    其次,趙國緊鄰秦國,經濟實力和軍事相對其他小國都很強,消滅趙國,即可威懾其他小國,又可以趙國為前進基地,戰略地位極其重要,在秦國有序的戰爭安排中,具有開局性質。

    第三,趙國政治腐敗,天災連仍導致經濟實力下降,長平之戰後軍事元氣大傷,這些都給秦國提供了有利的時機。

    最後一點,最為重要,那就是趙國連中秦國計策,在戰爭最關鍵時期,撤廉頗,殺李牧,排斥賢臣良將,自殘的蠢事不斷,用自己手為秦國掃除了勁敵,為秦國取勝創造了有利條件。

  • 5 # 鯤鵬國學

    趙國經歷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軍力戰力得到極大的提升,把匈奴打的毫無招架之力!趙武靈王很是意氣風發!甚至想幹掉秦國,當他來到秦都看到秦國朝堂至賢明,君明臣賢!他知道他勝利的希望不大,可能他的朝堂也沒有這麼賢明!

    他之前為了更好的打擊匈奴,讓位給兒子趙惠文王,自己做了主父!但是後來當他看到他的大兒子趙章向弟弟趙惠文王下跪的時候,這位主父又昏聵起來,對大兒子起了惻隱之心,覺得大兒子可憐!居然起了要分裂趙國的想法,讓讓趙章建立趙國裡面的國中之國!也正因如此,後來兩位兄弟幹起來了!趙武靈王這位主父被餓死沙丘!趙章被處死!

    此時趙國戰力尚可,但是,趙國為了得到南韓的上黨,與秦國發生了長平之戰,沒有最優秀的像吳起,白起,樂毅這樣的將領!兵敗四十萬軍隊被坑殺!永遠失去了與秦國逐鹿的能力!

  • 6 # 瓊林夜話

    趙國自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在軍事上算是登峰造極了。並且,趙武靈王有謀略、用雄心、有膽氣、有戰略眼光,孤身入秦考察秦國狀況,提出從秦國北部南下,直搗咸陽。就是這樣一個雄心壯志的男人,卻做了一件十分愚蠢的事,盛年之時將趙國一分為二,原太子趙章被封為代王,幼子趙何被封為趙王,自己住在沙丘宮當太上皇。後來趙章發動沙丘宮變,雄才大略的趙武靈王被餓死。這次宮變成了趙國的轉折點,趙國由此由盛轉衰。但是,對面的秦國卻日漸強盛。

    秦韓上黨之戰後,上黨太守將上黨郡送給了趙國,趙武靈王的孫子趙孝成王和平原君出於趙國北部防禦考慮以及自身貪慾的作祟,接受了上黨郡,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秦趙的正面交鋒,長平大戰由此發生。

    長平之戰後,趙國瞬間中空,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經濟實力,都降到了最低點。秦將白起上書秦昭王趁勢滅了趙國,結果趙國派樓緩出使秦國,使用離間計,並重金賄賂了秦昭王的寵臣應侯範睢。這一計謀不僅使趙國得到了喘息,更讓秦國將相不和。等到秦昭王想要再次攻打趙國時,白起以時機不對及身體欠佳為由,拒絕出征,由此,秦昭王和白起互生嫌隙,最終白起被賜死。

    秦國再次舉兵攻打趙國,此時的出兵已經沒有了優勢。國際上,其餘五國看到了秦國的強大,紛紛給趙國借糧,借兵。趙國在滅國之危前空前團結,君臣百姓一心,挫敗了秦國的進攻。

    儘管趙國打敗了秦國,但再也沒有恢復到趙武靈王時期的實力。

    趙孝成王二十年,嬴政繼位為秦王。轉年,趙孝成王去世,悼襄王繼位,開始了趙國的滅亡之路。九年之後,悼襄王去世,幽繆王繼位,七年後,秦軍攻打趙國,一年之後,趙國滅亡。

    趙國被滅,其實完全是自己作死,拿著一手好牌,卻打了個稀巴爛。如果趙武靈王沒有腦子發抽,而是將他滅秦的計謀付諸實現,那麼歷史將又會是另一個樣子。

  • 7 # 一盤牛肉一壺老酒

    趙雍也就是趙武靈王剛繼位時候就面臨五國聯軍攻趙,年僅十五歲的年紀就面臨如此大關,經過一系列措施挫敗了五國聯軍,穩定了國家的安全。

    趙武靈王在繼位後就發現趙國經濟不行軍事也不行,林胡樓煩等遊牧名族經常來搶一把,就連身邊的小國中山國這樣的三流國家也欺負趙國,叔能忍嬸子不能忍!

    趙雍一邊自己降自己的位置,不但不稱王還自降一級,又與南韓聯姻,這樣讓其他國家認為趙沒有實力。實行全民胡服騎射,另一方面趙雍實行攻打中山國和林胡等遊牧民族地方,拿下中山又建立雲中九原兩郡。經過一系列措施國力大盛,風頭快蓋過了秦。這時候的趙國是有一定實力來攻打秦國的,只要能讓其他國家不動,以閃電戰來攻打還是有勝算的。但是後來趙雍被自己活活餓死,趙國的雄心和實力也隨著趙雍去了。

    趙雍雖然實行胡服騎射了但是沒有對趙國實行徹底的變法,趙國還是權臣當道,普通人想晉升很難。沒有徹底的變法,沒有經濟的支撐和人民的全力支援,趙國只是靠軍事上的胡服騎射來佔領地盤。 反觀秦朝的變法很徹底,土地立法私有化,只要你好好種地就能有好收成。軍功制只要兵士殺得人頭多就能晉升還有錢拿。兩國相對比下趙國就敗了三成。

    趙雍時候實行的胡服騎射,全軍都是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但是用這些機動性強的軍隊來打秦的山地很吃力了,讓騎兵去山地作戰發揮不了優勢。即使以後趙武靈王在世跟秦國打也不一定佔便宜。趙國以騎兵為主打敗遊牧民族後沒有及時進行組建平原山地的步兵部隊,也是導致被秦國滅了的原因之一。

    趙國後來又有郭開等奸臣當道,陷害李牧廉頗這些名將自毀長城,能統一的前提是國家安定,文臣忠武將勇,武將是夠勇的,但是文臣忠心的缺少,還想著怎麼能多撈點好處。秦國是多少年都是君臣一心。趙國又沒有秦國這麼多明主領導,缺少拓展領土和發展實力的領導。

    趙國地形和秦國地形差太多了,早期家裡有個中山國,還有林胡這些遊牧民族肚子餓了就來趙國拿點,周圍還有秦國齊國燕國魏國,周圍都是強國,想安穩的發展都不易。秦國算是高地,周邊又是山多關隘多,秦國俯視著其他國家。滅趙國也是輕鬆加愉快的。

    總而言之趙國能有滅秦的實力和雄心是因為趙雍在世才行,趙雍去世了趙國就從此就走向了滅亡的不歸路,秦國滅趙也是必然的結果。

  • 8 # 穿越中的書生

    這個問題,歷史自有其執行的規律,後人之所說所見,不過是再來一次沙盤作業,複審一下其中的因與果而已。

    秦滅趙,是有因果的。而這個因,可以推之上黨郡的歸屬問題。上黨本屬魏,不過,秦軍攻佔此地後,上黨的歸屬,就成了一個大問題。歸秦,不符魏人的宗法共同心理,畢竟,晉分三家,魏,趙雖然各幹各,但,大背景之下,趙魏之人,都有晉人情結。所以,上黨歸趙,似乎是理所當然的。更何況,趙王白撈一大片土地與民戶,這,也似乎是趙王最願意看到的結果,睡著了都要笑醒。

    當然,這種粑和,也有心理陰影。畢竟,秦軍花了人力與物力,打下來的地盤,趙國沒費一槍一炮,顯然,奸商的秤砣,不公平。所以,趙國高層,有二種意見,一種,不與秦國正面交惡,不撿這個粑和。一種,天賜良機,不得白不得。秦趙之間,遲早一戰,先下手為強。趙王似乎更心向第二種方案,上黨,趙國接管了。

    這樣的接管,給了秦軍出兵趙國的硬理由。之後的長平之戰,令趙國的軍事實力,幾乎盡失。如果不是秦高層的內鬥,白起很有可能直接就把趙滅了。有時我在想,為了一塊上黨,40W趙精銳全洗白,到底哪一塊利大啊,真不好算也。不過,得上黨,得中原,得中原,得天下,秦趙之間,都看準了此地,為此而大動兵鋒,上黨,似乎也值這個價值。兩難也。

    拋開這些戰爭細節。秦趙之間,從軍力上而言,的確有得一打。不過,一旦國力消耗下去,趙,還真不是秦的對頭。說穿了,戰爭最後所打的,還是國力與政治。秦,進行了全面的,最徹底的改革,而趙,不過只玩了一場“胡服騎射”的軍改。秦,有廣闊的資源與兵源,趙,與秦根本不在一個檔次。秦有巴蜀等糧倉,趙呢,一旦鄰國不交易,糧草必定相當吃緊。長平之戰,其實,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趙軍的糧草問題。按廉頗的打法,趙軍沒被消滅,也要被餓死。趙軍換趙括,也是不得已。穩妥打法,誰不喜歡,不過,你得玩得起,得有白米幹饃支援。秦軍的後方,是安定的,反觀趙軍,李牧的部隊,不敢動,得防匈奴的偷襲。。。。。。言而總之,秦趙之戰,不開則已,一開,趙軍必敗,沒有之一。

    武力與兵鋒,絕不是決定戰爭走向的唯一硬道理,國強國大,才是真火藥。

  • 9 # 歷史吐槽

    縱觀戰國時期,趙國算得上是真正可以與秦國相匹敵的對手之一。可是這兩個國家卻漸漸的走上了完全相反的地位。從地理位置來看,趙國與秦國距離較近,因此兩國之間經常出現戰爭。結果卻是一個越打越強,一個越打越弱。國家真正的強大,靠的不僅僅是武力,還要依靠你的文治。文能治國武能安邦,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趙國從軍事實力及民風來講是一個相當強大國家。長年面對匈奴作戰,軍事實力並不弱。而且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下,將趙國的軍事實力推了一個更加高的地步,其在位期間,多次向北方遊牧民族用兵,消滅了樓煩、林胡和中山國,並向北開闢了雲中、代郡等重要戰略要地。而當時的整個時代都是屬於趙國的,在其餘六國之間,拉一派打一派,使他們各自焦頭爛額,無暇顧及趙國發展!比如:當時的秦王贏蕩死後無子,在趙國的威脅下,立了嬴稷為王,之後還在秦國派間諜散佈謠言引發了秦國長達3年之久的皇室之爭!

    可是趙國的子孫並沒有把趙武靈王的血性傳承下去!自己的2個兒子為爭奪王位,相互殘殺,最後趙武靈王被囚禁3個月活活餓死!沒過幾代,趙國就淪為秦國統一天下的墊腳石!

    縱觀戰國時期趙國的種種表現,其最大的軟肋在於沒有文臣的支撐。並沒有出現很多歷史上有名的文臣,武將倒是出現了很多,比如李牧,趙奢,廉頗,文臣只有一位,那就是藺相如,可他的作用有限。

    連年的和秦國作戰,已消耗了趙國的大部分國力,卻並沒有將自己的疆土擴充套件!而秦國佔據巴蜀以補充國力並且在每一次戰爭中逐漸擴大自己的疆土,這種消耗戰對趙國來說是致命的!就算嬴政沒有滅亡趙國,會有下一任繼任者逐漸的消耗掉趙國的國力,總有一天趙國會走上滅亡的道路。

    趙國沒有名相就算了,反而還有一個奸相郭開!秦趙之間有兩次決定性的戰爭,分別是長平之戰和井陘之戰。2次戰爭中分別逼走了老將廉頗,害死了名將李牧,最可笑的是這2個名將一世英名,竟然全部是被自己人所害。而且同樣被反間計,同一個人所害,那就是郭開!井陘之戰以後,秦將王翦長驅直入滅亡了趙國。趙國沒有像樣的治國之臣,只有武將必定要在國家戰略上佔據下風!是不可能統一全國的,也不可能與秦國這樣強大的對手長期較量!長此以往,趙國必定會被秦國所滅!

  • 10 # 一隻悲傷的駱駝

    我覺得趙國有滅秦的雄心壯志,但是沒有滅秦的實力,而他被秦滅那只是個時間問題。為什麼這麼說,以下是鄙人幾點拙見:我們先說說趙國,第一,趙國軍事實力變強是從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變革開始的,但是,趙武靈王只是在軍事上做了改革,而政治和經濟卻沒有,導致了趙國重武輕文,經濟上無法保證軍隊長期作戰,也無法保證長期穩定的政治環境,雖然軍事實力提高了,可以滅一兩個小國,像中山國,但是不具備滅掉像韓,燕這種弱國,更何況最強大的秦國。第二,正是由於政治和經濟上的落後,註定了趙國只能防守,可以打勝區域性戰役,但是這也只能是延緩秦國滅掉趙國的步伐而已。第三,領導的無能,趙國雖有良將,四大名將趙佔其二,廉頗,李牧都是曠世良將,卻不能好好使用。直接導致長平之戰失利,國力大損,而長平之戰失利主要原因就是領導昏庸,軍糧供應不上造成的。反觀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之後,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或是軍事都進行了改革,再加上秦國累世君主英明領導,知人善用,文有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武有白起,王翦等。所以,秦國佔盡天時,地利,人和,滅掉趙國只是時間問題而已,趙國必亡。

  • 11 # 玉之溪

    原因出在趙武靈王身上,他搞什麼政治上二元君主制,自己當太上皇,謀劃軍事,兒子主政朝務,由於具有武靈王才幹的另一個兒子沒有當上國王,武靈王又想讓他也當王,最終引起政變,自己也被圍困沙丘餓死。由於戰站隊問題,期間死了不少能人,削弱了朝堂謀劃能力,最適合當政的太子也死於非命。最終具有與秦國決一雌雄的趙國,停滯不前,靠吃武靈王,打下的基礎,建立的新軍,和秦國對抗了一陣,長平之戰後就玩完了。

  • 12 # 道悟人生c

    縱觀秦趙兩國曆史,趙國鼎盛時期確有與秦平分秋色之勢。但綜合全方面因素仔細探究,我們不難看出秦滅趙實屬必然。

    首先,秦在秦昭襄王時就制訂了圖謀天下的大戰略,並且採用遠交近攻的對外方針。這種政治上的高瞻遠矚是趙所沒有的。就算是在最強大的趙武靈王后期,趙國也沒有統一的作戰策略。除大戰略外,以下幾點也是趙滅亡的主要原因。

    1.政變不斷。

    趙國十代王侯,竟有五代經歷政變。這對一個國家的打擊是巨大的。而趙國最有雄心,最有才能的一位君主趙武靈王也是因政變而死,這對於趙國的發展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損失。

    2.胡服騎射不全面。

    可以說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造就了趙國最鼎盛的時期,其當時在軍事上的強大已經超越了秦國。但是胡服騎射只是單純的軍事上的改革,最終也免不了曇花一現。而後趙國國力衰弱的發生也正因胡服騎射留下的隱患。反觀秦國,商鞅變法從頂層到基層,在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進行變革,這也成就了秦綜合國力的強大。長平之戰作為秦趙之戰的分水嶺,趙國大敗也正是因為趙國國力不足,不能像秦一樣打持久戰。

    3.君王昏庸,奸臣當道。

    趙國十代王侯,除趙武靈王跟趙惠文王外無一不是昏庸至極。而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奸臣之一郭開也正是出現在趙國末期。長平之戰趙孝成王臨陣將廉頗換下致使大敗。趙王遷聽信奸臣郭開捕殺李牧更是愚蠢至極。

    4.重武輕文,不重謀略。

    說起能征善戰的將軍,趙國可謂與秦國平分秋色,戰國四大名將秦趙各佔兩員就足以證明。而說起謀臣秦國也有商鞅,張儀,范雎,李斯等曠世奇才。反觀趙國,除了藺相如之外,可能都沒一個能拿上臺的了。這種只注重武力,不注重謀略和政治文化的做法,也註定了趙國的命運。

    5.地理位置跟自然災害。

    趙國的地理位置不佳,這也側面的導致其多面受敵連年征戰。對於國力也是影響頗大。而趙國在連年征戰的同時,國內又遭遇地震,瘟疫,這也加快了秦滅趙的步伐。

    反以知古,覆以知今。萬事萬物都有其發展的規律,興亡之道同樣如此。

  • 13 # 蘇綻

    趙國的強大是曇花一現,而秦國的強大是幾代人的累積。秦國和趙國,兩個國家在戰國末期雖然都比較強大,但是秦國強大的根基更深。

    趙國的強大主要在趙武靈王時候,由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趙國組建成了中原國家歷史上的第一支騎兵,兵鋒之至所向披靡,使趙國在短期內迅速崛起,成為了戰國七雄中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併成為戰國末期唯一可以抗衡秦國甚至打敗秦國的國家。

    趙國的強大,不僅是對中原各國進行征伐,還北上打擊各個遊牧部族,滅亡了幾個遊牧國家,將中原國家的疆域第一次推進到了蒙古高原核心區域,並奪得了河套地區的養馬場,從此國力大盛。

    在趙國最輝煌的時候,因為趙國的擴張,趙國國土對秦國已經形成了半包圍之勢,趙武靈王曾計劃倚靠地利之勢,從秦國的北方和東方分兵進攻秦國,一舉滅秦。

    不過,在趙武靈王親自前往秦國勘探地形以後,由於黃土高原是趙國騎兵根本無法逾越的障礙,趙武靈王放棄了從秦國北部進攻秦國的想法。既然放棄了北部進攻秦國,趙國兩面夾擊秦國的計劃也就破產了。

    從此以後,趙國也就放棄了滅亡秦國的打算。而一代梟雄趙武靈王,自從沒有了滅秦的雄心以後,開始安於享樂,將王位傳給兒子,從此巡遊趙國的天下,最終在兩個兒子爭奪王位中,被活活餓死。

    趙武靈王死後,趙國的君主一代不如一代。不過,趙國靠著趙武靈王留下的基礎,一直到滅亡前,都是秦國以外,最強大的國家。趙國也是秦國對外征伐的最大阻力,秦滅六國,也是進攻趙國的損失最大。趙國滅亡以後,其餘各國基本上對秦國沒有了什麼招架之力。

    至於趙國之所以失敗,根本是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只是使趙國的軍事強大了起來,在其他方面,趙國並沒有多大的改變。因此,趙國一旦遇上雄主,則國力大盛,而一旦遇上庸主,則衰敗不可避免。反觀秦國,秦國的商鞅變法,可是裡裡外外讓秦國都有了巨大的變化,而不僅僅在軍事上。所以,秦國的強勢得以不因君王的強弱而發生變化,因此能積累五世國力。趙國最終被秦所滅,也就不足為奇了。

  • 14 # 時說新語

    而秦國也是自公元前768年 ~ 公元前207年,一共存在了560年,最後一統天下,也是經歷波瀾起伏的歷程,接下來來分析一下兩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以表格的形式,

    經過分析和整理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趙國曾有滅秦國的雄心壯志和實力,為什麼反被秦國所滅?

    一、和國君有關係,

    秦國從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嬴渠梁開始商鞅變法,就開始一直謀求稱霸天下,而且,無論是秦孝公、秦惠王、秦莊襄王這都是有座位而且野心勃勃的君主,而在這100年左右的發展中這三位主要的君王都是文韜武略,非常厲害。而且到秦始皇滅趙國的時候,秦始皇的文治武功直接完爆趙國的國君。

    反觀趙國,中間比較有作為的就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在位總和60年左右,建立了當時軍事強國,就好比蘇聯一樣,差後勤補給,

    二、兩國的人才,

    一切都和人才有關係,趙國的人才也不缺,可是人才政策沒有秦國的好,秦國的各級管理人才很多,採用軍功守爵制,就好比秦國為各位人才提供:五險兩金,大三居的房子,還有百萬豪車,VIP的健身卡等。其次李斯這人吧有點那啥,在輔佐秦王時,用收買離間乃至暗殺的手段搞掉對方的人才團隊,就已經被定為與秦國對外戰爭相輔而成的一個國策了。當然這種國策、這種策略能夠實行,使得六國的人才凋敝,能人下、庸人上,不光是秦國的戰略成功,還需要六國國君本身的昏庸才能做到。這其中也就有趙國的李牧,廉頗,老將軍廉頗客死他鄉,也和李斯有關係!

    三、軍事實力強大

    趙國自260年長平之戰之後,45萬趙國青年壯士死於戰場,這樣導致趙國的生育能力大大下降,生育工作很難開展,導致趙國的一蹶不振,雖然後來李牧大力發展有所起色,但是收效不大。而秦國則是傭兵60萬之眾,而且還有王翦這種又會打仗又會做人的將領(王翦在帶兵打仗的時候隨時和秦始皇要各種小恩小惠,由此秦始皇不會懷疑王翦擁兵自重而反叛)

    四、後勤補給

    秦國有遠離戰爭中心的巴蜀糧倉,而趙國雖有山西優質的煤炭資源可是那會還沒開發起了呀!後勤補給跟不上也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趙國曾有滅秦國的雄心壯志和實力,為什麼反被秦國所滅?

    答案:大勢所趨,大局已定!

    蘇洵的《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後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以上為個人收集整理資料,僅代表個人觀點)

  • 15 # 大白話說金融

    趙國始於趙烈侯六年,韓、趙、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直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國力大增,後經歷五國伐齊,挫敗齊國,使趙國一躍成為關東六國之首,後趙惠文王即為,任用廉頗、藺相如等能臣,趙國實力強大,此事秦國並不是趙國對手,但是秦國任用商鞅變法,國力大增,逐漸趕上趙國甚至超越。趙武靈王和趙惠文王時期,肥義、樓緩、藺相如、虞卿、趙勝、趙奢、廉頗、李牧等良相名將輩出,民風剽悍、崇尚氣力、慷慨悲涼之士甚多,又得兵法之教,迅速成為戰國中後期的北方軍事強國,其崛起速度之快,是其他各國始料未及,當秦國獨步天下的時候,唯有趙國可以與之單獨抗衡,真正使趙國一蹶不振的是長平之戰,秦將白起於長平破趙括,俘獲趙軍四十餘萬,全部坑殺,長平之戰趙國錯誤的判斷和用人不當,是的趙國精銳盡失,但同時對秦國也造成極大的損失,長平之戰秦國軍隊損失過半,國力也大受傷,後邯鄲之戰趙國雖最後轉危未安,但是國力已大不如前,再也沒有能力與秦國單獨抗爭,後秦大將王翦滅趙,趙國至此從歷史舞臺退出。

  • 16 # 西府趙王爺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得要提到一個人,那就是趙武靈王!

    起初在戰國七雄中,趙國並不起眼,相較於同出一家的魏國,趙國混得實在太差。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國土分部,讓這個國家先天發展不足。且不說強魏強齊的打壓,就是邯鄲旁邊這個中山國都非常頭疼,其在周圍強國的煽動下,沒少使絆子。

    所以,趙國可以說是三晉之中發展得最差的,直到趙武靈王的出現。

    他用“胡服騎射”的改革,讓趙國成為了一個強大的國家。“胡服騎射”使得趙國一改中原文化的奢靡,尚兵尚武,非常有戰鬥力。

    趙國消滅中山國使趙國領土翻番,實力大增,同時主動進攻北部的林胡、東胡等部落,將北方的遊牧民族狠狠教育了一通,奪取河套地區,一躍成為傲視群雄的東方強國。

    《戰國策》有云:“中山之地方五百里,趙獨擅之,功成名立利附,天下莫能害。”

    與此同時,魏國被秦國暴揍,齊國和燕國打得不可開交,而楚國同樣為秦國所制!

    趙國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鑑於這種情況,趙武靈王有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稱霸天下。而同時他也意識到,想要稱霸,第一個就得解決秦國。

    趙武靈王曾假扮隨從親自到秦國實地考察,將秦國自下而上摸了個底透。回來之後,他就開始著手佈置滅秦計劃!

    他調轉槍口,將趙國主力開到西北部邊境,經營雲中,雁門地區,不斷擠壓秦國的生存空間,同時向北胡要土地要資源,向南則在邯鄲周邊修築長城實施防禦。

    趙武靈王準備從雲中、雁門出兵,越過黃河南下,發揮騎兵的速度優勢,千里奔襲秦國的統治中心關中地區。

    不過,這個戰略還未來得及實施,趙國自己就垮了!

    由於趙武靈王只是想做一個安安靜靜的大將軍,為趙國開疆拓土,統一天下。他便早早地將政治權利交給了兒子。禪位後,趙武靈王讓臣民叫他“主父”。

    這太上皇可不是那麼好當的,他分權於兩個兒子,最終引發王室內訌,自己也被圍困餓死於沙丘!

    滅秦戰略最終未能施行!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因為即使趙王的戰略成功實施,也不一定能滅得了秦國。此時的秦國,已經坐擁三秦河西,向南攻取了巴蜀,疆域廣大。如此大的戰略縱深,絕不是一次閃擊能夠擊垮的。再者,趙國襲秦,周邊國家肯定不會袖手旁觀。

    事實上這就是先天上的差距,秦國沒有後顧之憂,可以一心向東,趙國則是需要多線作戰,就像曾經的魏國一樣。

  • 17 # 楊柳青青春之聲

    趙國與秦國比拼實力,終究不如秦國強大,你比如說到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秦始皇那是積六世之餘烈,秦國的國君大部分是一群政治群雄,霸氣縱橫,夢想中原,野心勃勃的探求著函谷關以外的世界,他們的作為,或招賢納士,或客卿於朝,都是為了秦國的崛起,然後把秦國推向了政治的頂峰。孔子在觀望秦國發軔性的變革時曾經說過:“國雖小,其志大,處雖僻,行中正。”這就非常明瞭的說明了秦國這個族群的意志與志向,決心與雄心。他的走遠是有一定的道理並起著內在的聯絡,所以他才能一步步的走向了天下的統一。

    反觀趙國的作為,他本身就沒有遠大的志向,格局就在那兒,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小富即安,一個在自己腹地的中山國趙國費了多大的力氣,最後還是趙武靈王用胡服騎射的那套辦法,振奮了鬥志,解決了中山國。到了秦趙的長平之戰那就更能看出趙國必敗的原因,趙孝成王不聽藺相如的諫言,而聽秦國間諜的謊言。加上平原君趙勝只顧貪婪,沒有防禦秦國的預案。再後來趙國的國君更是昏暗妄為,甚至到了最後趙國國君趙遷息政亡國,絕祀國除,他們的亡國也是一代代國君昏暗無為,胡亂作為造成的。司馬遷在記傳趙國國君趙遷時一針見血的指出:趙遷的母親是倡也,一語中的,是倡也還能培育出好國君!因此,趙國最後退出歷史的舞臺是應該的,也是道理的再現。

  • 18 # 華豎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分晉,趙國正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公元前222年,秦滅趙國,歷時一百七十餘年。

    在戰國末期,趙國的確有雄心和實力去抗衡秦國,趙武靈王一第列改革打造了一代強趙,但終究因為國內外政治的原因而被秦所滅,實在可惜。

    從趙武靈王時,開啟一系列的變革,尤以胡服騎射最為著名,這項史無前例的革命,讓趙國一下子國力大增,東征西討,開疆擴土,為諸國所側目。

    這樣一位英主,竟然早早地退位給了其子趙王何,過早地退出政治角鬥,使趙武靈王的雄心大略戛然而止。而後,因為王權的爭鬥,在趙武靈王、趙惠文王、公子章之間展開,最終趙武靈王被困於行宮,三個月後被活活餓死,趙國從此結束了國內的權力鬥爭。

    趙惠文王是比較有作為的國君,任用樂毅和平原君為相,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趙奢為將,聯合六國攻齊與秦,成為六國中實力最強的國家。《戰國策·趙策》中曾有"嘗抑強齊四十餘年,而秦不能得所欲"的評價,當時兩個主要國家都不能奈何趙國,可見其強。

    然而,真正的轉折點是秦趙之間的長平之戰,趙孝成王中了秦國反間之計,任用趙括取代老將廉頗,最終秦將白起活埋40萬趙卒而結束,從此趙國迅速衰退下去,再無制衡秦國的實力。

    縱觀趙國的崛起,變革是主線,強盛的內因正是趙武靈王的系列變革,雖然趙惠文王也很有作為,但與趙武靈王的謀略與格局還是有差距的,趙武靈王過早地退位和早逝,為趙國衰弱埋下了伏筆。

    俗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在當時山東諸國中趙國實力最強,秦國要統一全國,當時最大的障礙就是趙國,秦國必定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趙國身上。

    趙孝成王年輕氣盛,沒有政治定力,對老將廉頗不夠信任而臨戰換用趙括為將,結果把趙國從此拖入了泥潭之中。而長平之戰一役,秦國也損兵折將,如果趙國憑長城之險,久拖不戰,秦國因後勤補給困難不可能長期堅守,最後注重會兵敗,後續再趁勢追擊,誰滅誰還真不一定了。只可惜,歷史容不得半點假設,秦國最終還是取得了勝利,空留趙武靈王的遠大報復與無比的遺憾於世間,任憑人說。

  • 19 # 繡虎思想

    謝謝邀請。趙國被秦國打敗,根本在於內因。第一,趙國沒有深徹變法。戰國時代,變法是國家圖強的必經之途。秦國的商鞅變法如此深徹,以至於秦國迅速從窮弱的邊陲小國,崛起為威脅天下的超強大國。根本意義上,戰國時期的國家爭奪,是變法程度大小的對比。相對於秦國來說,趙國變法度比較小,屬於中等強度的變法,甚至還不如魏國的變法度。僅僅是胡服騎射為核心的變革措施,還遠遠撐不起成為可持續的大國所需要的制度力量。從制度支撐力量上講,變法度低的趙國已經輸在半途之上。第二,趙國國內沒有形成統一對外的集團向心力。因為制度混雜不一,趙國世卿世貴一體交織。各自不同的本位利益,決定了趙國政治力量不可能集中向心,反而會時常彼此掣肘。這一點,與秦國上下君臣的強大向心力,形成鮮明對比。第三,趙國經常選擇自殺。不論是選擇趙括紙上談兵地,還是臨陣換下廉頗,亦或是後來捕殺李牧,都表明,趙國不是沒有人才,而是趙國廟堂沒有充分使用人才的政治能力。經常陷入內在掣肘的趙國君臣,經常選擇自殺,以出現失敗,這意味著趙國廟堂,缺乏準確把握歷史選項的真實能力。第四,趙武靈王政治不成熟。本來趙武靈王最有希望改變趙國的體質,但他個人的政治不成熟,以及對改革淺嘗輒止的基本態度,表明他思想上的不成熟。當這種不成熟放大到國家層面,就會給國家帶來致命損害。第五,趙華人似乎很缺乏真正的族群厚度,更缺乏強韌的進取精神。趙人多慷慨悲歌之士,但這種情懷並沒有轉化成有限的集體特性,以至於他們更多的是個體悲歌,而缺乏集體化的奮進。感知趙人,他們似乎更是有能力,但沒有恆心的代表。當然,放置到歷史深處去衡量,趙人最缺乏的,依然是稱霸天下的國家雄心。而缺乏雄心的趙人,必定迷惑於眼前,執著於個體,最終心碎於崩潰。

  • 20 # 史海尋蹤

    趙國確有滅秦雄心,但若說有滅秦實力還稱不上。對付周圍的遊牧胡族尚得心應手,而對於兵盛糧足的秦國則是力有不足。趙國被秦所滅既有偶然也有必然:

    •秦自商鞅變法後,獎勵耕戰,農樂耕,兵善戰。可以說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均衡發展。而趙國偏重軍事,整體上呈現頭重腳輕,基礎不牢,這從秦滅趙戰爭中體現的很清晰。

    首先是公元前260年長平之戰,開戰初期趙軍則出現糧食匱乏的現象,又被廉頗與秦軍相持兩個月,拖久了無法農事,趙國將無糧可食。這也是促使趙王對廉頗不滿的原因之一,以致後期換趙括為帥。

    公元前230年,秦滅韓之時,趙地大旱,因饑荒致使人心浮動,前229年,滅韓之後的秦國立即用兵於趙。

    以上充分說明趙國沒有充足的糧食儲備,基本是當年收當年吃的狀態,而同期的秦軍卻從未受到缺糧困擾。

    •領導者的問題。還是長平之戰,廉頗與秦軍相持,疲弊秦軍,於是秦軍便用離間計,“我們根本不怕廉頗,我們只服”趙括,這下好,趙王馬上換了紙上談兵的趙括,以至連殺帶坑四十五萬人,那時七國總人口也就二千萬,攤到趙國也就大幾百萬人口,這下精銳損失殆盡,元氣大傷,也給三十年後的失敗埋下隱患。

    再一次就是公元229年,趙將李牧採取鞏固防守,避免決戰的策略,使得秦軍屢戰不勝。後秦賄賂趙王的寵臣郭開,汙衊李牧有造反之心,以至李牧被殺。李牧死後軍心渙散,次年趙國即被秦滅。

    從能與秦相抗衡,到趙國滅亡,這個過程持續了幾十年,秦如朝陽,日漸強盛。趙如日暮,日漸衰落。亡國只是結局,禍根早已種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莫說人生多變遷是什麼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