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子衿書法
-
2 # 無心齋侃畫
漢字為什麼沒有從“草書”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首先我們要梳理一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過程,從而看看“草書”的父親和兒子是誰。據目前已知的資料和考古出土的相關物件,我們可以比較準確的梳理出漢字的起源與發展的先後順序。漢字從早期的刻畫線條——發展到甲骨文——鐘鼎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從隸書開始就兩條腿走路了,一個方向是:隸書——楷書——行書。另外一個方向是:隸書——章草——大草、小草。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章草實際上是由隸書的快寫和簡寫慢慢演變而來的。而章草進一步的快寫、簡寫就形成了大草。也就是說,草書的父親是隸書,但沒有兒子,草書作為一種書體從出現那一刻就基本定型,只有一些小的變化,沒有太多本質上變化!
其次是透過以上的梳理,我們可以看到,不管哪一種書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線條。漢字完全是由線條構成,只有長短、曲直、粗細之分。而這些線條從出現的那一刻就有特殊的含義,基本上都代表著自然宇宙中的具體物象。因為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不是西方字母的表音符號。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個場景、一個故事、一件具體的物象。
最後是因為漢字是象形表意文字,不是字母的表音符號。所有的線條不管在任何一種書體中,經過合理的騰挪、增減、斷連都可以互換。都可以找到彼此。現在可以藉助動畫手段。把每一個漢字的前生今世都演繹的清清楚楚。其中我們能很清晰的看到筆劃線條的騰挪、增減、斷連的各種關係。同是更能明白每一個漢字後面是一個什麼樣場景,什麼樣故事,什麼樣的物象!
由於漢字這種獨一無二的屬性,決定了它一定是最高階的文明,也是最高階抽象藝術。不會向簡單低階、沒有藝術性的符號發展!
-
3 # 使用者GBLY
自然演進的結果,沒有為什麼。如果什麼東西都想問出個為什麼,我也想問一下,猿猴為什麼會演變為愛問為什麼的人?
-
4 # 好評精選919
漢字為什麼沒有從“草書”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首先草書是從楷書,行書演化出來的,沒有固定的格式,而是隨著書寫者理解而變化。也就是每個書法愛好者,都有自己書寫風格。有時候講究字隨意動,意隨字變,每個字都體現書寫者對字的創意。
為什麼有草書呢?就是寫的比較快,省略寫,減少筆畫,能快速的寫出一句話的意思。這就是很多書寫者喜歡草書的原因,簡單,好寫,可以隨意發揮,而又有規律可循。
假如草書非要以固定格式來寫,這有不能體現草書的便捷。規規矩矩和寫楷書有什麼區別,也就失去了草書的意義,草書是以寫快為主,雖有規律可循,但主要還是書寫者自己發揮為主。這樣不僅書寫方便,還能更好的發揮書寫者的創意或意境。
回覆列表
漢字為什麼沒有從“草書”演化成字母型文字?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漢字沒有演化為字母,這就是書寫的格式。
中國古代的書寫格式,是由上至下寫。草書由上至下,筆勢能夠貫穿,而由左至右的橫寫,則無法連線。字母由左至右的書寫格式能連線貫通,但由上至下便不能。
連貫很重要嗎?是的。在手寫的年代,書寫連貫,能夠快速的書寫,節約大量的時間,提高辦事效率。文字一步一步的簡化,就是為了提高書寫速度。那麼現在的漢字也是由左至右的橫寫,為什麼不變化成字母呢?前面就說過,草書橫著寫無法使筆勢貫穿。因為造字之始,就是按豎寫的格式設計的。
有人會說,日本人不是做到了,我們為什麼不能?日文的確使用了草字元號做他們的文字,但並非字母。它仍然是獨立的字元,和西方拉丁字母有著本質的區別。
中文橫寫的格式,是六十年代才開始的,五十年代以前的出版物,仍然是豎式。在六十年代,硬筆已經完全取代了毛筆,毛筆的神韻,是硬邦邦的硬筆無法體現出來的。很少有人用硬筆來寫草書。草書基本上退出了大家的日常書寫。識草的人,只侷限在很少的一部分書法家中,怎麼可能把認知度很低的字型改革為大眾都不認識的字呢?當時國家正致力於掃盲,這麼一改,盲沒有掃成,讓本來識文抓字的人又成了文盲。你說能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