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中國歷史探索者

    袁崇煥想議和,解決他的五年平遼的誓言,避免被追究責任,皇帝的“錢糧權”不是那麼好拿的。

    崇禎給了他絕大部分的朝庭收入,絕對的權力,頂級官位,甚至盲目的信任,如果五年後平遼實現不了,他就死定了。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

    而且在重返遼東前,他因為天啟七年與皇太極謀款議和弔唁努爾哈赤,在丁卯之役和寧錦之戰中的不作為無能的表現被免職。當了一年多的平民,他已經受夠了。

    但是他也明白純粹靠武力已經是不可能實現的,所以他與皇太極議和,談條件。如果後金表示低頭認錯,還土地,雖然朝庭要花費一些議和錢糧,但也算是平遼了,能把皇帝糊弄過去,他也繼續高官厚祿。後世的清朝緬甸之戰的結局差不多就是這樣,連乾隆自己都說不算贏。

    但是毛文龍是議和最大的障礙,東江鎮是難民集團,家破人亡,毛文龍全族被滅,三順王這時也只是東江鎮普通中層將領,而且個個與後金有家族血仇。他們是無論如何都不肯同意議和的。

    袁崇煥的手段高明毒辣。

    首先斷東江鎮糧餉,使東江鎮八個月處於飢餓狀態,無法行動,餓死無數軍民。

    其次,毛文龍的上奏告狀,崇禎又都轉給他,他裝傻充愣說不知道,約毛文龍面談。

    然後,會面時送錢糧麻痺毛文龍,又藉口收到敵情,讓毛文龍主動調開軍隊迎敵,孤立毛文龍。

    最後,突然發難殺了毛文龍,其中從後金反正的劉氏兄弟出了大力,他們擔當了袁崇煥的護衛,參與行動,立了大功。

    事後,拆分東江鎮摻沙子,安排劉氏兄弟掌東江鎮兵權,順便獎賞他們,這也導致後來的東江鎮內戰。雙方是仇人不共戴天,不斷互相告狀,最終劉興治殺東江鎮上百將校,準備重新投靠後金,東江鎮開始長期內戰,一團散沙。

    除了一步步精心安排殺毛文龍,與此同時袁崇煥還賣軍糧給後金,拉攏關係,這也是怕後金沒糧食又來進攻掠奪,即寧遠之戰和寧錦之戰。

    袁崇煥賣糧食給後金盟友喀喇沁部,該部崇禎元年九月與後金結盟打察哈爾部,崇禎二年初又被後金正式收編,定國制和軍制,三月袁崇煥就市米給他們,名義是賑濟拉攏。

    喀喇沁聯合後金和察哈爾作戰,已經被滿桂和張鳳翼獲悉,部落裡還有四百後金留守部隊常駐,也就是朝庭知道該部已經投靠後金。崇禎下旨來問,袁崇煥說“哈刺懼三十六家未與奴通”“也給他們打了招呼,不許和奴通”一句警告空話。崇禎要他停止市米,他不聽,繼續賣。最後崇禎只能許其賑濟,也就是按人數救濟定時定量賣,但禁止公開市買。袁崇煥還是不聽,一直賣到自己倉庫空了。

    袁崇煥沒想到的是,儘管如此討好皇太極,皇太極還是欺騙了他,毛文龍一死立刻進攻。後金入關就經過和駐紮喀喇沁部喀喇城,這些蒙古人成了嚮導,糧食順道成了後金軍糧。

  • 2 # 仁者厚德載物

    提主的問題是在詆譭民族英雄袁崇煥,因為袁崇煥完全不需要與手下敗將的後金搞好關係。

    首先,袁崇煥在世的時候還沒有滿清,只有後金。

    其次,袁崇煥是後金的剋星,是明朝唯一擊敗努爾哈赤皇太極等後金軍主力的頭號抗金名將。寧遠大戰,袁崇煥指揮一萬多明軍大勝努爾哈赤帶領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殺死殺傷一萬多後金軍,重傷努爾哈赤,使努爾哈赤遭遇44年戰爭生涯唯一一次慘敗。

    寧錦大戰,袁崇煥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濟爾哈朗、阿濟格、豪格、德格類、嶽託、薩哈廉、瓦克達等帶領的十幾萬後金軍主力,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擊斃覺羅拜山、巴希等,後金軍傷亡慘重,皇太極被迫撤退。

    民族英雄袁崇煥對後金軍主力的戰績是壓倒性優勢,根本不需要與後金搞好關係,是皇太極主動提出與袁崇煥議和,為了用反間計陷害讓後金軍主力畏懼的民族英雄袁崇煥。可惜後來剛愎自用自以為是的崇禎帝果然中了皇太極鮑承先等人的反間計,自毀長城冤殺了民族英雄袁崇煥,使明朝將領人人自危離心離德,最終導致明朝滅亡。

  • 3 # 晃天下

    袁大吹意淫的勝利法寶,築城推進。但是築城週期長,沒有幾個月完不成築城的。而後金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打過來強拆,而關寧軍的尿性——只會牆上蹲無法抵擋強拆。

    因此,議和就是袁大吹意淫出來的緩兵之計,妄圖以議和停戰,從而趁機築城。但是皇太極也不傻,不僅要歲款,還要劃界(反正後金也不怕和關寧軍野戰,誰讓關寧軍幹不過),劃界也是維持現狀保持現有的實際控制區,還規定明軍前沿最多隻能在錦州。

    除議和外,如何圖謀東江移鎮到遼南蓋州(相當的靠近三岔河)吸引火力,也是袁大吹的緩兵計之一,這也是和毛文龍矛盾的根本原因。

    一旦築城成功,就可以上奏表示成功復土幾百裡,功名利祿就來了!相比之下,議和方式又要歲款又要劃界的,對明朝來說是一種極大恥辱,因此築城這種復土方式,遠比議和更能帶來個人利益。

    順便說個袁大吹的議和笑話,天啟六年末七年初的弔喪議款中,袁大吹一直鼓吹:後金使者是如何恭順,比如“三步一叩,如遼東受賞時”;後金是如何悔恨開啟兵端,比如書信中“來文差誤者竊念兵連十載,中空外竭,鬼怨神愁”(見《明熹宗實錄》卷七十九,天啟六年十二月)。

    而實際上,之後皇太極給袁大吹的書信:“今爾若以我為是,欲修兩國之好,當以黃金十萬兩,白銀百萬兩,緞疋百萬、毛青細藍布千萬疋饋送,以為和好之禮。禮成之後,以兩國彼此饋贈之禮,以東珠十、貂皮千張、人參千斤送爾,爾則以黃金一萬兩、白銀十萬兩、緞十萬疋、毛青細藍布三十萬疋送我。若欲如之饋贈往來,以修兩國和好,則誓諸天地,永歸和好。袁大人,爾即以此言轉奏爾皇帝,否則,乃是爾仍願兵戈也”(見《滿文老檔》)。意思就是,議和停戰就得明朝先送禮表示誠意,黃金十萬、白銀百萬、布匹甚多(第一筆竹槓);然後後金再以東珠十顆、人參千斤等換取明朝真金白銀(第二筆竹槓);要求袁大吹趕緊“上奏”,否則就是“乃是爾仍願兵戈也”。

    袁從後金使者方金納手中接過書信後,上奏“以原書還之”,理由是“將向時皇帝二字改汗字,如虎酋之稱而仍彼偽號”、“然既差人求款偽號安得猶存”,故袁大吹要求“令易去年號、遵奉正朔與代題”(《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一月),以表示自己沒仔細看過書信內容。

    結果丁卯之役起,袁大吹的議款牛皮被戳破,先是趕緊把停留在寧遠的方金納送回,“仍遣方金納貽書於酋,令其急撤犯鮮之兵”(《明熹宗實錄》,天啟七年三月)。

    在“貽書於酋”的過程中,配合著袁大吹弔喪議款的李喇嘛也湊了個熱鬧,也書信一封給皇太極:“我至寧遠,以汗及各王之美意,曉論諸臣及兵民等,督老爺甚喜。因書函字樣不妥,不便督老爺拆閱,換來書函內仍有一二字不合,第三次換來書格式完全不合,但無大謬,袁老爺遂即拆閱。書內所列七恨及所取金銀綢緞,乃爾所應言者。書末只有爾仍願兵戈之句。因有此句,難以轉奏,帝若見之不悅,反虛汗之美意。諒汗及眾王皆有福智,心地明白人也”(見《滿文老檔)。

    連李喇嘛都知道“爾仍願兵戈”,一句話就戳穿了議款弔喪全是袁大吹子自演自導的意淫戲。皇太極的一句“乃是爾仍願兵戈也”,嚇得袁大吹沒膽上奏,更沒膽頂回去!!!袁大吹此人就是這德行,整天意淫妄想白日做夢,第一次議和搞砸了,第二次還不接受教訓。

  • 4 # 張勇清風徐來

    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總是有些別有用心的人給抹黑。袁督師民族英雄當之無愧,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惜命袁督師都做到了。

  • 5 # 光明金秋

    袁督師和滿清搞好關係對他有什麼好?他把人家後金偶像和親爹乾死了,滿清能有什麼好給他的,袁英雄一生下來就能擁兵自重,一介南方書生丟下家庭不畏生死跑到冰天雪地,狼煙四起,金戈鐵馬,民不聊生的東北拼了老命的擁兵自重!我們漢族人能不能理智的正常的公平的哀痛的去緬懷我們大明帝國逝去的憋屈和冤屈的民族大英雄,別亂跟隨國外反華勢力言論的挑撥,汙衊我們民族的英雄就是汙衊我們民族的根本!

  • 6 # 讀史求真

    這種只有非A即B兩個選項且都是對袁崇煥汙衊的問題除了說明提問者必欲否定袁崇煥的英雄地位外,還能說明什麼呢?

  • 7 # 遠山的記憶鍾

    那是緩兵之計。用時間來整頓武備,以利於下階段對建奴進行反擊。兵者,詭道也。僅從有談判行為就認定是賣國未免偏頗。美華人現在瘋狂挑釁我們,我們依然在和他們談判,這不是戰略嗎?從袁崇煥整個抗擊後金一生所為看,絕對是民族英雄。

  • 8 # 荊州紅星

    擁兵自重,是可向朝庭討價還價的,,袁沒這么做,,與後金首領書信來往,也算資訊交流互動,來往的信使也可以刺探敵情收集情報

  • 9 # 天揚314

    我個人觀點是袁崇煥絕對沒有通敵的必要:他是明朝的督師,明朝比建州女真強大多少?袁督師的權利有多大?很大很大,投靠皇太極能有多大好處?這個說法是不成立的。袁督師成名的寧遠孤城戰,是依賴堅城大炮和將士的凝聚力,才僥倖打中了努爾哈赤,運動戰野戰他是不擅長的。皇太極圍著北京一圈,他跟在後面吃土,就是很好的證明,而且他也比袁聰明,就是不進攻紫禁城,這一逛就把中央權貴的利益都給收割了。北京的郊區它不是一般的地方,袁督師不清楚嗎?他算不上是民族英雄,他不是戰略指揮家,只是個戰鬥執行者,和孫承宗比他無足輕重,之所以他比帝師出名(對大多數人而言),我想是有人故意為之。當然,明朝的官員是拒絕和談的,很有骨氣,這也是失敗的原因之一,並不是所有的和談都是賣國,哎。

    歌頌袁是民族英雄,那麼崇禎就是昏君,然後他們的目的達到了,是你昏君不會治國,亡國是你咎由自取的,女貞是以十三副鎧甲以艱苦卓絕的努力打下來,而不是得到了敵人的人的幫助,畢竟承認這些是有辱臉面的,而歷史是後來者書寫的。

    袁督師,戲弄崇禎,五年平遼,那是慰藉皇帝,是他所做不到的,這就是欺君之罪;殺毛文龍,僅拿尚方寶劍而無聖旨,這就很惡劣了,他幫女貞除掉了眼中釘肉中刺,少了毛對金的牽制,讓後金毫無顧忌的進攻,更可怕的是加劇了國內的動亂,看下毛手下都是什麼樣的人才,尚可喜,耿仲明。

    所以,袁崇煥不是民族英雄,他也不是投敵賣國,只是才能有限,明朝氣數已定而已,明朝公司開的時間差不多了,該歇業了。只不過是我們難以接受外族的統治,在以漢人為主導的世界。可是,自晉朝之後就不純了。

    皇太極的高明之處就在於他運用文化控制民眾,而野蠻努爾哈赤不可怕,不怕流氓會武術就怕流氓有文化。

  • 10 # 春秋正義

    “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從袁大督師的詩句中,我們可以看出袁崇煥並不是一個會叛國投敵的人。

    從他孤守寧遠,守住寧錦防線,廣渠門下激戰來看,袁崇煥儘管沒有兌現五年平遼的諾言,還讓後金打到北京城下,但要說他與後金搞好關係,充當漢奸、帶路黨是說不過去的。

    再說擁兵自重,誠然,袁崇煥督師遼東期間,除了修城屯田外,在皇太極進攻北韓時拒不執行崇禎的援朝命令,甚至在寧錦大戰中也未發兵增援被圍的錦州,但袁崇煥絕不敢擁兵自重。原因有二:

    1.遼東軍隊長期的私人武裝色彩

    關寧軍聽命於個人而不是朝廷,並不是袁崇煥的過錯。自李成梁始,遼東軍隊便帶有濃厚私人武裝色彩,這歸結於李家長期鎮守遼東,以家丁為紐帶對軍隊形成了很強的控制。

    這在明末內憂外患的正常現象,戚繼光的戚家軍、秦良玉的白杆軍也是一樣的。所以袁崇煥和滿清搞好關係,與他擁兵自重並沒有關係。

    2.袁崇煥的策略是築堅城、步步推進

    袁崇煥之所以不輕易出兵,是因為明軍在野戰中確實不敵八旗軍,之前薩爾滸、廣寧之戰充分證明了這個道理。並且後金多次使用圍點打援戰術,殲滅大量有生力量,袁崇煥堅守不出,是有一定道理的。

    之所以會產生擁兵自重的假象,是因為袁崇煥被下獄後,祖大壽率關寧軍轉頭就走,絲毫不管戒嚴的京師。當然,這更像是對朝廷的示威,袁崇煥在這時的政治覺悟還是很到位的,馬上手書要求祖大壽回防,事實上關寧軍也回來了,擊退了後金軍,表明袁崇煥並沒有擁兵自重。

    那麼,袁崇煥仍然犯了諸多錯誤,比如擅殺毛文龍、與後金議和,每一項都配得上他的凌遲之刑,他這麼做又是為什麼呢?

    答案只有一個,文人的天真。說白了就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努爾哈赤病死,作為擊敗努爾哈赤的人,袁崇煥自信地派出使者,以弔唁為由進行刺探,皇太極也很給面子,好吃好喝好招待,至於使者看的是是不是真的還是皇太極有意懵逼,不得而知。

    但在平臺召對時,他向崇禎誇下海口,說五年平遼,隨後又以兵馬、錢糧、武器為由獅子大開口,沒想到崇禎一一允諾,皇帝是認真的,而袁崇煥自己其實對恢復遼東故土並無具體設想,這可是欺君之罪。

    在獲得尚方寶劍、擠走武將滿桂之後,袁崇煥可以說在寧錦防線呼風喚雨,他所有要求,崇禎都一一應允,但至於復遼舉措,除了修築大小淩河堡壘,並沒有實質性進展,而且這些花費時間、人力物力修築的堡壘僅一戰便報廢,崇禎給足了袁崇煥耐心。

    打不贏,只能守,怎麼辦?袁崇煥想到了議和。在朝廷,夷狄思想深厚,那些清高計程車大夫無論如何也不能接受天朝上國和蠻子議和。袁崇煥想借假議和,一方面避免皇太極過於頻繁的進攻,打了敗仗更加不好向皇帝交差,另一方面也是為重修錦州城爭取時間。

    可是皇太極比他更聰明,也是在為進攻北韓爭取時間,便以此為幌子。進攻北韓不是因為北韓棒子能打,而是因為他們資助在中朝邊界的毛文龍,皇太極教訓北韓要他們認準大哥,斷絕給東江軍的支援。可見毛文龍的敵後作戰才是皇太極最為忌憚的。

    而後袁崇煥莫名殺了毛文龍,徹底解除了後金的後顧之憂,從此大舉進攻關內,直接繞開寧錦防線,使得袁崇煥的石頭堡壘成為形象工程。

    在己巳之變中,袁崇煥率軍回援京師路線詭異,並且進京不報,更是政治上的愚蠢。一個接一個錯誤,導致袁崇煥千刀萬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想讓女朋友叫我老公,但是她說沒結婚就是不願意叫,這是為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