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不通

    一、日本文學是否屬於世界二三流?

    我想答案是否定的。

    以諾貝爾文學獎為例,有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兩位獲獎者。包括村上春樹也持續被提名,除此之外,日本還有諸多優秀的作家作品。

    中古時期有清少納言《枕草子》、紫式部《源氏物語》;近代時期有夏目漱石《我是貓》、宮澤賢治《渡過雪原》;現代時期則更多,谷崎潤一郎、三島由紀夫、太宰治、渡邊淳一等等,都在其各自的領域達到了極高的造詣。

    尤其是三島由紀夫,海外影響極大,被稱為“日本的海明威”,也是著作被翻譯成英文等外語版本最多的日本當代作家。

    二、如何看待村上春樹在中國的走紅?

    首先要提的是林少華,他是首位將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引進中國的譯者,直到今天,村上春樹大部分作品的翻譯也被他壟斷。可以說,村上在中國的走紅,很大程度依賴於林少華譯文的精彩。

    其次,村上春樹並不是傳統的日本文學作家,他的作品更具有一種普適性。村上本人也曾說到:“我一直致力於探尋人與人之間的孤獨。”

    “孤獨”這樣一種情感人人都有,讀者透過閱讀村上的文字,往往能找到一種熟悉感,由此村上的作品也就這樣流行開來。

  • 2 # 浮生若夢946

    不存在與誰好誰不好 你自己喜歡的 適合你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都知道論語 道德經好 看不進去 就像上學一樣 那誰都不喜歡 開卷有益 愛看什麼就看什麼 就算看看美劇也能學到不少東西 喜歡看的就去看 強迫帶不來快樂 華人喜歡一樣東西大多存在羊群效應 所謂喜歡村上 往往等於挪威的森林 然而挪威的森林根本就不等同於村上的大多數 或者說其他所有的小說風格 不過是大家都在說 所以我也要說 不說顯得沒有內涵罷了

    另外之所以喜歡日本文學 或許是因為現在中國跟八九十代的日本社會形態好經濟形態差不多? 讀者從中找到了一部分自己來安慰自己也不一定

    另外 可能說來不好聽 有多少人去買書 買精裝版放在家裡 很多書顯得自己很有知識? 其實只所以現在日本文學處於世界中上游 是因為日本人愛讀書 愛讀微型本 小小一本書只為了好攜帶 而不是為了擺著好看 值得華人深思

    遛狗時寫的 有些語無倫次 實在是我家的狗拉著我走太不好控制 見諒

  • 3 # 楊早講史

    【一句話答案】邊緣不等於二三流,甚至可能恰恰相反。

    瑞典皇家文學會前秘書說過諾貝爾文學獎的標準並不能解釋世界上所有優秀的文學。但我們不妨從諾獎中看到一些可利用的批評。日本已經出產了兩位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此外還有常年陪跑的村上春樹。用川端康成的獲獎為例,看一下川端的頒獎詞:

    “……他忠實地立足於日本的古典文學,維護並繼承了純粹的日本傳統的文學模式。在川端先生的敘事技巧裡,可以發現一種具有纖細韻味的詩意……川端康成先生的獲獎,有兩點重要意義。其一,川端先生以卓越的藝術手法,表現了道德性與倫理性的文化意識;其二,在架設東方與西方的精神橋樑上做出了貢獻……這份獎狀,旨在表彰您以卓越的感受性,並用您的小說技巧,表現了日本人心靈的精髓。”

    (川端康成的諾獎獎狀)

    諾獎在後現代的世界中越來越不缺少政治話語的邏輯影響。從頒獎詞中就可見日本對於歐洲中心的歐美文學世界的“陌生化”效果,宛如烏托邦般在歐美人面前展示出了一個充滿禪味、東方式空寂的世界。

    《雪國》第一次在美國被譯為英文的時候,譯者即做出過這樣的點評:隨著川端的描寫,讀者也似乎生活在了那遙遠的雪國之中,和年輕的藝妓度過冬日寂寥長夜。川端為西方人帶來這樣陌生化的東方體驗,使西方對東方產生幻想又有所瞭解,“架設東方與西方的橋樑”,起點正是遠離西方的日本孤島這一獨特的邊緣存在。

    (川端寫出了一個讓人身臨其境的雪國)

    川端康成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後曾說: “世界文化猶如萬國博覽會,同海外各國進行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勢必使本國文化立足於其中。創造世界文化也就是創造民族文化;創造民族文化也應該是創造世界文化。”川端的見解非常清晰準確,以日本文學在世界文學上的邊緣性所造就的獨特而言,就可以肯定地說,日本文學絕非二三流。

  • 4 # art態度

    首先要說的是日本文學不屬於世界二三流,應屬於一流。

    拋開政治因素,就日本這個國家在藝術上的成就,細數下來真是恐懼,諾貝爾獎總是隔三茶杯頒發給日本人,我們泱泱大國與此比起來,真是有太大的差距。不說其他領域,就說文學領域,同樣是亞洲國家,我們比日本硬體條件上各方面比日本都寬闊,可惜內裡不行。日本僅文學上就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兩位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享譽世界的作家就更多,夏目漱石、村上村樹、谷崎潤一郎、芥川龍之介、太宰治、三島由紀夫、東野圭吾等。中國呢,真心沒人家多。

    日本不僅是文學上成就高,而是整個藝術領域,電影上也出了一批享譽全球的導演,比如,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黑澤明、北野武等,都是電影節的大師級人物。

    所以說,這個國家的強大不是偶然的,各方面的成熟,經濟的強大,必然導致各方面的強大,成就也就斐然。科學物理這些領域也相當強大。

    中國之所以對日本文學有很高的好感,那是我們有一脈相承的文化,日本學習了大唐的許多文化,建築藝術最多,現在好多唐朝的建築,中國看不到了,日本有,茶道在中國衰落,日本卻發展創新的很好,古典文學及發展成為的物哀美學,日本應用書寫的相當好,村上春樹雖然沒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不可否認的是他是世界級的作家,知名度是一般世界級作家無法比及的,包括中國諾獎得主莫言,相差甚遠。

  • 5 # 學習工程師

    日本的文學是二三流,答案是否定的。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有源遠流長的文學史,也有不同型別的文學風格。

    早在上世紀,日本的現代文學作家群中就已經生產出了世界級的文學大師

    比如我們中國讀者耳熟能詳的:

    紫式部

    夏目簌石

    太宰治

    泉靜花

    川端康成

    三島由紀夫

    谷川俊太郎

    大江健三郎

    司馬遼太郎

    西村京太郎

    赤川次郎

    松本清張

    內田康夫

    芥川龍之介

    島崎藤村

    水上勉

    渡邊淳一

    東野圭吾

    宮澤賢治

    村上春樹

    谷崎潤一郎

    江戶川亂步

    高木彬光

    仁木悅子

    森村誠一

    夏樹靜子

    櫻庭一樹······

    以上所列的日本作家中,有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已經問鼎諾貝爾文學獎,其中三島由紀夫因自殺而錯失諾貝爾文學獎,三島由紀夫一直都是諾貝爾的提名的作家。當代的春上村樹的呼聲也很高,很有可能明年就是他!

    日本的作家,寫作各異,有現實主義、有現代主義、有感覺主義,也偵探小說,有歷史小說。如果日本的文學是二三流,請問還有誰回去關注日本的文學呢?

  • 6 # 種花家的肉兔

    還可以吧,《我是貓》名氣大而已,主要是人名和地名太繞口,寫作還是可以的,芥川龍之介《羅生門》系列也不錯,日本對中國的文化比咱們自己人還了解透徹你們信嗎?不信看看芥川龍之介的書,尤其是明清時期。

  • 7 # dazuifarmer

    假如日本是世界一流文學國家的話,那麼英,法,俄,德,意是幾流?就連美國都是文學二流國家,日本比美國還高或是在同一座標?

    世界文學發展到今天,不外乎詩歌,戲劇,小說三大門類,日本有哪一項在世界佔據一流行列?是自娛自樂的俳句嗎?或是在東亞範圍影響力巨大的推理小說?

    世界自列夫托爾斯泰之後,再無一流作家,自畢加索之後,再無一流藝術家,日本歷史上有哪位能與二者等量齊觀?

    在越來越網路化,碎片化的現在,人的審美並不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日益進步。綜觀世界歷史,能代表亞洲文化而在世界文學史寫下光輝,燦爛一頁的國家也只有中國,印度兩個而已!

  • 8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文學是一個需要人文精神環境支撐的範疇,從這個角度說,日本是一流國家。我們國內對文學有個誤區,認為文學是那幫文學家自己玩的一個圈子,而且跟奧運會一樣,誰金牌多誰就是體育大國,文學一定要有鉅著,一定要有大師,就像體育一定要有金牌,不是的,文學是一種社會環境,相當於體育中全民體育的概念,金牌只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

    文學是社會精神的文字型現,是包括哲學思考和審美觀念的綜合體現,是社會科學和所有藝術形式的基礎。這是一種軟實力,日本文學這個概念,本來就不是“日本文學作品”的狹隘觀點,日本文學包括並不止於對日本社會的人文建設和影響,也包括日本人對世界各國的文學吸收理解情況,日本推理小說,就是推理小說重鎮,形成原因是什麼?不是日本推理小說寫的人多,寫出的推理小說好嗎?不是的,最主要的是日本推理小說受眾多。

    文學土壤肥沃了,表現形式不重要,日本人喜歡的,我們也熟悉的,漫畫,電子遊戲,這兩個專案,故事設定是最講文學功底的,黑澤明是導演,宮崎駿是漫畫家,可是要說這種等級的成功者,是在文學二三流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是一件可笑的事情。

  • 9 # 一往文學

    日本文學在世界文學中的地位問題應當分階段來看。

    1.日本文學起步較慢

    日本的文字來源於中國,古代日本文學受到了中國文學的極大影響,集日本古代詩歌大成的《萬葉集》就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影子,因此日本古代文學在起步時相對缺乏本民族的文化積澱。論文化淵源,希臘的《荷馬史詩》給歐洲文學留下了獨立自由的人本精神和豐富的寫作木提,中國的《詩經》和《楚辭》分別奠定了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的基礎,諸子百家的爭論更是給中國的文人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思想基礎。但是日本最初幾乎是照搬中國古代的思想文化,文學成就自然不高。當然,日本文學在10世紀也誕生了像《源氏物語》這樣的文學鉅著。

    2.受到歐美文學中心論的影響

    再說近現代的日本文學。日本近現代文學的起步更多的是學習了歐洲文學,尾崎紅葉、幸田露伴、坪內逍遙、夏目漱石可看作是日本近現代文學的先驅。在19世紀,歐洲各國文學都迎來了一個創作的黃金期。英國有三大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濟慈、拜倫,還有小說家狄更斯、薩克雷;法國有巴爾扎克、大仲馬、雨果;19世紀之前文學成就不高的俄羅斯也湧現出一批文學巨匠,普希金、果戈裡、托爾斯泰、契訶夫都大名鼎鼎。在歐洲文學發展如此輝煌的時期,日本文學相對不那麼受重視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一是作品內容符合現代人的閱讀心理。村上春樹的很多作品都描寫了當代人的迷失、青春夢想的破滅、尋求生命方向的迷茫。村上春樹筆下的後現代的社會背景下的人物經歷,恰恰是我們很多人心理困惑。我們今天去讀很多距離我們幾十年、幾百年的文學名著可能會感到與書中人物有距離感,但是村上春樹筆下的現代社會似乎離我們很近,我們能夠與書中的情感產生共鳴,自然也就對作品產生了共鳴。

    其二要從文學接受的角度來講。日本和我們在人文環境、文化淵源上都有相似之處,因此比之歐美文學,日本文學對於中國的讀者來說更容易被接受。而且,林少華先生優秀的翻譯也讓村上春樹的作品更容易被中國讀者接納和喜愛。還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前幾年村上春樹在年輕讀者間很受歡迎,有個原因是"金句效應",也就是將村上春樹作品中的好句子摘出來,在網路上廣泛傳播。久而久之,年輕讀者們似乎都能說上兩句"村上春樹金句",儘管又一些是其他人附會之言。

    對於日本文學的評價,我們應該看到近現代日本文學對於歐洲文學的主動學習,以及在二戰之後日本作家積極擺脫模仿,建立起了本民族的寫作特色。而且,我們也要看到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已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三島紀由夫、村上春樹也在世界範圍內廣受歡迎。在今天,我們不能武斷地將所有日本作家都劃入"二三流"當中去,而要客觀公正對日本文學進行討論批評,並且從中汲取精華和營養,從而建立起我們本民族更富有的文學寶庫。

  • 10 # 太陽雨187504104

    日本文化沒根,學西方很快,所以西方易理解!中國的,比方說讓西方理解《紅樓夢》,比天書還難!而《源氏物語》為單線,好譯好懂!估計唐詩宋詞翻譯過去直接鬥不是詩了!為什麼要強行比呢!

  • 11 # 集體失聲

    說你井底之蛙你肯定不服。如果日本文化是世界上二三流,那麼他的鄰國文化就是不入流。(尤其當代文化,古典文化另當別論。)

  • 12 # 劉曉林九天居士

    人這種動物(自序)

    劉曉林

    不知道從何時起,人自詡為宇宙間的高等動物了。智慧絕頂的聖賢,蹤跡不定的大德,名播千秋的所謂領袖,忍氣吞聲的所謂百姓……高則高矣,終究還是動物!

    自知者明——世間的“明”士真的不少!大多數時候自知卻不願自視、自檢、自責進而以不自知來搪塞自己那真實的靈魂罷了。於是,紜紜眾生時刻上演著“白馬非馬”、“高等動物非動物”的自娛——無論多麼的逼真,誰都知道它是人這種動物做的或認真或荒唐的遊戲而已!

    就目前人類的自我認知而言,加上它知不完全性的存在,我們可以做出大致的宣告:人這種動物所具備的複雜性、矛盾性、不定性、瞬間性等先天的自然屬性和後天培養所形成的社會屬性,其在宇宙中的所有物種中是極為罕見的。宇宙間一切都是和合事物,即使至純的單細胞、單分子“物體”也可以進行無窮的分解,而人這種動物的“和合”精密度足以震撼人類自己!

    如果說宇宙的出現(有無的終極之辯)是無法理解的最大之謎,那麼人這種動物的出現則是可以理解但無法給出答案的無奈。怎麼會出現了 人這種動物?你我不必費心窮究。九天居士的秉信:一切過去皆無法精確還原。一切事物的終極源頭皆是未知或者混沌——存在即存在,與是否具備原因、是否合理的關係實在不大。

    誠然,誰想對人這種動物在整體上所存在的系列做出甲乙丙丁式的論證與研究為什麼出現了人這種動物一樣是徒勞的。之如生物學上人體的解剖,我們對人所形成的活生生的既成屬性(包括行為、思維、性情等)進行“肢解”後的探討對我們更加深刻“知己”是非常有意義的。

    基於此,我想在本書中盡最大可能地“肢解”人這種動物(自己也毫無疑問地被包括在內)以達到對偉大與卑微的詮釋——偉大與卑微在相當多的時候聯絡密切,它們之間偶爾出現部分脫節甚至完全脫節也沒有必要引得你我大驚小怪。規律是規律,規律中隱藏著特例更是規律。

    所有的事物較宇宙(可以近似理解為時空和其他存在)而言,生命都是短暫的。你我能成為人是宇宙的恩賜,莫大的幸運:偶然的產物。人這種動物擁有情感且有自己的表達,它可以感知其他。遺憾地是,主觀自此生成;這種動物擁有思維且有自己的理性,它可以推理其他。遺憾地是,自此客觀與主觀的“鬥爭”便會附著每個人。

    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填充體而已,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有價值的人生不多,有意義的人生更加奇缺。我為什麼來到這個世界上?數十年的生涯使得混沌的我萌發了寫《人這種動物》。我時常思考:混沌豈不是最好的明確與真實?所陳文字以“中得心源”為主,輔以“外師造化”。

    我多次表達過如下的觀點:人類的智慧發展極其緩慢,社會的發展促使機巧遍地。千年之後談論的話題大多在更為久遠的時代已提及——因此,若有與前賢“重合”處而愧疚自己的缺乏“新意”。深刻也許“普及”能夠吸引時人耳目,但我選擇可能枯寂的深刻。變化充盈古今,永恆之物歷代永新。動物談動物,人說人:彷彿無聊,實則恰當。

    文發心聲,除非引他人外,其當以不引為上。用自己的話寫文章,用自己的大腦來思索——這也許是靠近“獨立人格與自由意志”的捷徑。

    人這種動物很有意思,《人這種動物》也許要用盡九天居士的一生來寫。“空有寫淺不若無”,想寫就寫。斷斷續續或許可以成就激盪人這種動物靈魂的文字。

    附圖九天居士作品《天賜無量壽》

  • 13 # 深度書痴寶木笑

    文無第一啊,其實只要能打動人的,就是好作品啊。

    比如,最近讀了茨木則子的《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這位日本女詩人在中國並不出名,但是卻不妨礙她的作品打動我們,這和什麼二流三流沒關係的。

    其實一直以來最喜歡的戰後日本女詩人是“以柔克剛”的新川和江,但第九部詩集裡的茨木則子依然讓人留戀難忘。

    茨木則子帶著學術和女性的雙重意義。二戰後,日本現代詩歌發展到了“戰後詩”時代,茨木則子和牟禮慶子、富岡多惠子等人組成了戰後日本女詩人的第一方陣,共同締造了延續至今的日本女性詩歌的文學格局。

    牟禮慶子偏重內心“荒原派”式的獨白,富岡多惠子更多“激進派”的文風,茨木則子明朗直率,眼界也更寬廣,很有些批判現實主義的深沉味道。如果沒有去世後才出版的第九部詩集,茨木則子更像是一個文學符號。

    而有了那本寫給故去多年丈夫的詩集,茨木則子迴歸到了一位溫柔內秀的女人。 最好的詩留給最愛的人,在我曾經最美的時候,感謝恰有你在我的身邊,詩歌只是我穿越時間的凝眸,回憶才是你我今生最美的邂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耳聾治不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