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水煮周易

    一、出處:

    語出老子《道德經》,其原文說:

    不出戶知天下;不闚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二、語義:

    聖人不出門戶便知曉天下通理,連透過窗子看看天這樣的事兒都不做,也會看清天之大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所以聖人不遠行而能曉,不近觀細看、為故意有所作為而能形成對天地的認識。

    三、一點認識:

    這句話,包含著天人合一的道理,而聖人是具有很高的天人合一本領的人。既然天人合一,那麼聖人自身就是與天合一的,與天相通的。所以聖人如果要考察天下,就認真考察自身就行了,聖人原小知大,考察自己個體的執行就能知道天道的執行,考察個人就能知道他人,考察個人的家庭就能知道天下的家庭,所以不出房門便知天下。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指如果離開對自已個體本身的考察,連把自己也沒考察清楚,就離開自身去考察別人,如果連自已家庭都沒考察清楚就去考察別人的家庭,自己身體執行之道都沒考察清楚就去考察天道,那就越做得多越糊塗,越行得遠知道越少了。

    老子認為,天道與人道相通,精氣互相貫通,人主清正則天下清明,反之則濁亂不堪。

    這裡,老子強調了內省、自省對他人和社會甚至自然規律可能的影響。

    個人的修煉和家庭的自我完善,從聖人做起,這確實對他人和社會有示範影響的作用,可以潛移默化,起到無為而治的作用。但人世茫茫,人慾滾滾流動,僅如此也顯然是不夠的。

  • 2 # 海上逸龍

    受慾望的驅使,貪戀美色、財富、名望、權力,必然向身外求,而老子是在說什麼是道以及怎樣才合乎道,必須‘’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靜修是參道的不二法門,‘’至虛極,守靜篤‘’,可見‘’萬物並作‘’,也就是‘’不出戶,知天下‘’的狀態,故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亦可理解為貪慾越多,離道就越遠。

  • 3 # 興文192025802

    這個問題是《道德經》中第四十七中的一句話。《道德經》是對中華神學經典《曲》的評論和應用。由於《曲》的內容完全符合世界對哲學的“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三大特點的定義,因此,《曲》又被稱為哲學。四十七章的原文:不出於門,以知天下……。是以聖人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其中的“弗行而知,弗見而明,弗為而成”是聖人的三大特異功能。就是因為聖人具備三大特異功能才能創作出《曲》這部哲學經典。《曲》這部經典已經遭遇多次厄運,因此,孔子對踐踏和玷汙《曲》的人深惡痛絕,他把不懂曲字的造字法和會意的哲學家、孔子學院的院長、國學院院長、歷史學家等人視為文化小人。孔子主張嚴懲這些小人。他說:“小懲而大誡,此小人之福也。”所以,孔子剛擔任司寇七天,就把不懂曲字的少正卯殺掉了。孔子斷言:一切小人文化中的精英都不敢挑戰曲字,事實確實如此。“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的意思是:聖人出門走得並不遠,但是,聖人知道的並不少。

  • 4 # 東方俊俠74412004

    這是《老子》第四十七章的一句話,它緊扣第一句話“不出戶,知天下”。從字面上看意思很簡單,就是走的越遠,知道的越少。這和我們平常的認識正好相反。其實老子是告訴我們,天人合一,一個人就是一個小宇宙,一個家庭就是一個小社會,如果能反求諸己,天下就沒有不明白的道理。

  • 5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老子曰:`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意思十分明確,意即:如果你悟道,你就可以足不出戶,全知天下事! 初看起來,這簡直是老子在胡說八道,99.9...9%的人會反對這個觀點。然而,細想之後,不得不說,老子沒有錯!實際上,宇宙蘊含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準則,即:宇宙是天然合理的! 比如宇宙空間無窮大是合理的,空間有限是不合理的,時間必須古往今來,無限延伸才是合理的,時間有起點或終點是不合理的,宇宙必須永恆地執行,所謂宇宙誕生,或死亡是不合理的,`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合理的,因為只有這樣,宇宙才能夠在膨脹和收縮交替中永生,...於是就隨之有了陰陽合一,物質誕生,萬物從物質中誕生,...所以,一個悟道之人,他根本就無需聞窗外事,便可以知道宇宙,萬物和人類社會,一切的一切! 那麼,你贊成老子的觀點嗎?本民間思想家舉雙手贊成!

  • 6 # 來取笑

    中國有句古語:“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意思是,大的道路上因為可供通行的岔路太多而難尋丟失的羊,求學的人因為可供試用的方法太多而耗費了生命。更何況,歧路中又分出多條歧路,方法中還包括具體方法,只好以有限的知識和生命去應對是是非非,這樣得到的只能是經歷和見聞,算不上真正的知識。所以老子說:“其出彌遠,其知彌少”,甚至會“為亡得喪”。

    老子認為,有道之人(聖王)不需要付諸行動,就能認識一切客觀事物的性質、特點——不行而知; 聖王不需要遠見熟識,就能明確一切客觀事物的真實性、普遍性——不見而明; 聖王不需要事必躬親,就能完成一切事物規律的研究和分析以及組合等——不為而成,這是因為,聖人視天下眾人之身 如自己之一身,觀自己之一身 即是天下眾人之身。也就是所謂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足以攬其終始,得其大全。所以老子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總之,有道之人(聖王)關於體道和認知的理念:一是“不行”,即以大道的虛靜玄覽來認識自然規律,不必依賴行遠自邇、耳聞目睹等細行;二是“不見”,也即“不自見”。所謂“不自見故明”,也就是“不自我顯擺,德行會更彰明”;三是“不為”,也即無為,說得是:以無為自然之心,體認無為自然之道,成就無為自然之功

  • 7 # 王智勇33

    老子的思維方式是辯證思維,第二章說的全是陰陽兩面,如美惡,高下,長短等,相互為根的陰陽關係!這句話也是運用陰陽辯證的觀點!問這樣的問題是沒有學會陰陽的關係!所謂一通百通。何苦一句一問?即知有無相生,何論遠近,多寡!

  • 8 # 冰雪將釋

    舉個例子,現在很多人旅遊,可是未必能增長見識。

    唐僧十世皆取真經而不得。第十一世說:“我何必遠去靈山求得真經?”前十世靈說:“既然何處不是靈山,去去又有何妨?”

    我們很多人常常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因為沒有“宗”,也就是對萬事萬物最根本道理的認知能力。

    不過老子並不是反對出遠門,只是說要很清楚自己要什麼,清楚來龍去脈,不要隨大流,不要人云亦云。

  • 9 # 明心真人

    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卻笑從前顛倒見,枝枝葉葉外頭尋。

    坐地日行八萬裡,巡天遙看九千河。

    尋龍點穴通氣脈,全憑一指定乾坤。

  • 10 # 塵谷行知

    給你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吧!你把一張百元鈔票放在地上,然而,慢慢慢慢地往後退,視線別離開這張鈔票,是不是這張鈔票在你眼睛裡越來越模糊,最後你已經分辨不出地上的東西是一張廢紙還是什麼了。

    這張百元鈔票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本心,也就是“大道”,你與鈔票之間的距離就是你的本心被各種物慾所矇蔽的多寡,被矇蔽的塵垢越多,說明你離你的本心越遠,也就是你在“背道而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用淨水器怎麼選擇,什麼牌子的淨水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