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勝利1416
-
2 # 雲淡風輕sunny
家庭和學校教育出了問題,家庭方面,家長沒有重視孩子的素質教育,也可能家長本身素質不高,現在社會比較功利,自身修養方面被很多家長拋到一邊,只重視學習,或者認為錢可以擺平一切,家裡有錢孩子隨便學學就行,造成了孩子素質低下。
學校教育方面,我們八零後一代學校欺凌事件很少,一方面學校管理很嚴格,對犯錯的同學狠狠處罰,學校和老師有能力保護學生,學生信任老師,有問題敢向老師求助。而現在,學校不敢管那麼多,管的多了沒準兒哪個官二代富二代要向學校施加壓力,要麼開除老師要麼讓當眾道歉。以前的學生正義感也強,敢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現在呢,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所以,要想讓校園欺凌事件少發生,要從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甚至社會教育三方面努力!
-
3 # 樂事平凡
一個是家庭從小教育方式不對;一個是社會發展過快,導致層層壓力層層誘惑;最重要還是現在的學校教育方式,這麼多禽獸老師的案例就可以顯明教育環節中教師都有敗類,現在的教育方式存在的利益化階層化都很大,教育本是一樣無私傳承,但傳承錯了技能!
-
4 # 鮑順和
校園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縮影,它對社會的風吹草動非常敏感。社會腐敗,學校上行下效,社會亂收費,學校也不能免俗。可以說社會環境好,校園就是淨土,社會混亂,校園就烏煙瘴氣,校園欺凌就是它的直接反映。因此淨化校園環境是全社會的責任,離開社會,老師的說教蒼白無力,校長的批評也如對牛彈琴,學校的處分更是花拳繡腿,況且目前學校處於多事之秋,任誰都可以拿老師說事,媒體也跟著湊熱鬧,推波助瀾。針對校園暴力,視而不見,說你冷暴力;苦口婆心,說你軟暴力;批評嚴厲,說你精神虐待;稍動拳腳,說你侵犯人權;停他的課,說你沒資格;處分他,說法律不生效。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弄得學校無所適從,欲幹不能欲罷不忍。只有社會賦予學校充分的權利,社會、學校和家長密切配合,校園環境淨化了,校園欺凌自然無處遁形。
-
5 # 首都人家
我特別討厭校園欺凌事件,這個問題是多方面的,希望每個學生都能好好相處,有一個好的讀書環境,學校老師家長都要多關心學生,發現問題趕緊解決。
-
6 # 正彪騎行見聞
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受害人來說,身體上受到的傷害也許會隨著時間慢慢平復,但心靈上受到的傷害,往往會影響一生。對於校園欺凌事件的制止,學校和老師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
7 # 心寶媽媽聊育兒
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競爭,就有不平,這是我們無法改變,也無力改變的。
我的孩子在幼兒園也被其他小朋友欺負過,其實是小孩子間的調皮,但對於當時才三歲半的孩子來說,就是欺負和懼怕。她甚至不想去上學,站在幼兒園門口哭。
你能想象一個兩歲就想上幼兒園、天天揹著小書包趴在幼兒園欄杆上往裡看的孩子,說她不想上學,讓我是多麼的震驚。
我們找老師、調座位給孩子的幫助,都抵不上在上學路上,我和孩子爸爸告訴她的:那個男生再拽你頭髮,你大聲警告後,就把他推開!不要怕,爸爸媽媽讓你推的,是他先動的手!
孩子之後有沒有還手我不知道,但我永遠記得她聽到我們這麼說時,小臉就像放光一樣,特別輕鬆雀躍。
很多時候,我們教授孩子友善待人,卻忘記教孩子怎麼保護自己,甚至無意識的禁錮了孩子自我保護的權利和意識。
從那次之後,我就不斷和孩子強調:我們不主動欺負人,但我們也不能被人欺負。在家會和她講一些面對挑釁和欺負的應對小故事。
我還給孩子報了跆拳道,她已經堅持學2年了。
很多欺負人的孩子,自己的家庭就有問題,這也就是“熊家長造就熊孩子”。我們無法保證孩子遇到的每個人都心懷光明,只能幫助孩子樹立自我保護意識,增強自我保護能力。
畢竟,未來孩子的路還是要靠他們自己走下去。
-
8 # 義良8
對挍園欺凌表示失望!
人是透過教育改變本質的,孩子受第一次教育是在家庭!進入第二次教育是校園,也是進入集體社會教育的大門!校園是美好而嚮往的生活!
集體要學會團結,友愛,互邦互助!這是最基本的原則!沒學會重點,反而學壞了“校園欺凌,很容易出事,同時習慣成自然,今天有校園欺凌,明天就是到社會欺凌!”
是危險訊號!家庭教育失敗,校園教育失敗!社會教育不會失!代價是沉重的!
希望家庭及學校其抓共管,拒絕校園欺凌。
-
9 # 劉傑71018716
中國式的教育,儒家思想,從小教人做奴才,逆來順受,人之初,性本善。是這樣嗎?看看現在牆上那些呆頭呆腦的人,該打。日本人從小教育孩子:我們國家很小,資源貧乏,要想生存,就要去搶丶去奪去殺。
-
10 # 天生柏樣
說起校園欺凌,在中國只要有學校的地方就存在。只是欺凌的程度不同,究其原因,一、家庭教育是主要因素,但凡是霸凌者,多數是家庭不完整或不和諧的;二、社會中的貧富不均也是因素之一;三、對霸凌問題受重視程度不夠,懲罰力度不足以起到震懾作用。
回覆列表
還是社會問題,多數是老師的責任,不敢管,管了得罪同事,校長,同學,家長,怕給自己麻煩。現在人都這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