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商鞅,公孫衍,張儀,范雎為何紛紛出逃?
13
回覆列表
  • 1 # 津城沐雨

    魏國在戰國初期率先改革,成為戰國首霸,但是在第三代王的時候就開始走向衰落。

    究其原因,跟國君分不開,除了魏文侯,以後的魏王在國策和用人上出現了嚴重失誤,如魏武侯逼走戰神吳起,魏惠王沒有重用商鞅,使商鞅走秦,結果秦成為魏國以後最強勁的敵人,直到被秦所滅,而範睢更是遭到迫害,險些丟掉性命,被迫出逃。

    魏文侯以後,魏國對人才的不重視和錯誤對待,致使魏華人才大量流逝,以資敵用,這些人才成為進一步削弱魏國的力量。

    後期的魏國,因為越來越衰敗,大量的人才在魏國難以施展抱負,更是人才不斷流失。

  • 2 # 翻滾吧腦洞君

    總結原因無外乎兩點:

    其一、“良將輔明主,寶馬配英雄”。

    如題中商鞅、公孫衍等都是有大才的人,但往往這些人空有一肚子謀劃計策,卻不被君主採納任用,究其原因是沒有幾個君主能達到他們的高度。對他們來說這樣的君主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於是得遇明主輔佐成了他們首要的第一步,當他們認為這樣的明主出現後,便會毫不猶豫去投奔。其二、“雙向選擇,公平競爭”。

    這更好理解了,好比我們現在的工作,同樣性質的一家公司,幹同樣的活,一家公司給500,一家公司給1000,在其他條件相同時,我為什麼不去給我1000的單位呢?這樣的道理放在國與國之間也一樣適用,如果魏國和秦國都是明君,我去了都能被委以重任,我肯定選擇待遇更好的秦國了。

  • 3 # 看點兒歷史

    戰國首位霸主――魏國。可以說是將自己的一手好牌打的稀爛。魏文侯變法強國之後,魏都安邑繁華不盡。人才盡出其中,魏國不缺人才,缺的是對待人才的一顆容忍之心。

    商鞅在魏二十餘年,但是僅僅做了相國公叔痤門下的一箇中庶子,老公叔臨死力推商鞅為相可換來的是魏惠王隨意一笑便棄之不用。

    張儀,最小到達魏國。可惜魏王不識才,把他趕去了秦國。後來的犀首公孫衍、范雎等等都是如此。魏國格局太小,所以最後霸業不成。

  • 4 #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魏國為何留不留不住人才?那這就丟擲了另一個問題,既然魏國留不住人才,那哪一個國家留得住人才呢?哪個國家又能大量的留住人才呢?最終的答案就是秦國。我用我自己的理解,來給大家分析分析。

    1.秦國至秦孝公開始。秦國國力蒸蒸日上,但是秦國本本土並沒有大量的人才,這就需要大量的人才來因為秦國建設。所以秦國是擁有的是大量的人才需求市場,所以天下士子均能在秦國施展抱負。

    2.秦國在發展,那其他六國都不需要發展,他們都很強了嗎?不是的。那為什麼秦國需要這麼多的人才來建設秦國呢?就丟擲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秦國的制度與山東六國的制度完全不一樣。那就是秦國在商鞅變法之後確定的法治制度。而山東六國仍然周朝的分封制度。而這裡又牽扯到了人治和法治兩個問題。

    看過《大秦帝國之裂變》商鞅對秦孝公法制的講述可以瞭解到。“堅守法話,代有明君”魏國,齊國,燕國,南韓,楚國都有過法制而強國的經歷,但是強不過三代便淪亡了?這是因為他們只強一時,不強永遠。遇明君則強,遇常君則弱,遇昏君則亡。法令半新半舊,名曰法治,實為人治,如此邦國,起伏震盪不定。只要秦國堅守法治,則不怕國衰。

  • 5 # 大秦鐵鷹劍士

    君子之澤,三世而竭;狂妄自大,漠視人才——這是魏國留不住人才的根本原因,而人才的流失,也是魏國衰落的根本原因。魏國從魏文侯開始立國,重用法家李悝、西門豹、吳起等人才,還有商業奇才白圭也受到重用。正是這樣的人才濟濟局面,才讓魏國從晉國中分離出來後,快速成長為戰國第一霸。

    魏武侯時代,吳起與丞相公叔痤有隙,最終被公叔痤排擠,出走楚國。名將樂羊在攻中山國時,親自吃了自已兒子的肉,最終攻滅中山國。但是魏國國內謠言四起,說樂羊能吃親子,就必能背叛國君,於是樂羊被解除兵權,閒賦在家,鬱鬱而終,其後代樂毅在燕國為將,帶五國之師伐齊大勝,後來樂毅後代為趙國效力。

    魏惠文王時代,魏國奮二世之餘烈,東征西討,南征北戰,打出了一個大大的疆土,秦國差點被滅亡了。但是魏惠文王得意望形,認為自已功勞大,自封為王,魏國國勢強大,也就開始享樂了,不注意人才的增養與重用。孫臏被魏國構害後,魏國害賢的名聲遠揚;衛鞅害怕成為孫臏第二,且魏國官場論資排輩也論不到衛鞅,所以為了建功立業,衛鞅西行入秦。魏惠王曾說公叔丞相得了失心瘋,不用衛鞅則殺之,用則主魏國朝政,魏惠王不用亦不殺。

    張儀出山後去見魏惠王,結果恰好碰到孟子大師,孟子大師說縱橫家是妾婦之道,張儀反擊說儒家是娼婦處子,氣得孟子大師嘔吐三升熱血。魏惠王為了維持敬賢的名聲,把剛出道的張儀亂棍打出王宮,從此魏國又錯失了一位磐磐大才。

  • 6 # 史論縱橫

    不是魏國留不住人才,而是魏國的人才太多,開始外溢了!

    魏國經過魏文侯變法之後,實力大增,成為戰國初期的超級霸主,那麼,魏國是怎麼變法的呢?

    魏國變法的第一點,就是“選賢任能,賞罰分明”,改變了以前的世卿世祿制,讓賢能的人來擔任重要的職務,並且對於有功勞的人,都會給予優厚的報酬。

    透過這項制度,使得魏國的人才在戰國初期最多,除了李悝外,還吸引了吳起、西門豹等等一系列的人才,魏國的都城大梁(魏惠王時遷都到這裡),成為戰國初期中國最大的都市之一,很多人都希望到魏國一展抱負。

    人才這個東西吧,從來都是扎堆效應,而且魏國這個平臺也大,吸引了源源不斷的人才來此,比如衛國的衛鞅(後來的商鞅),張儀,孫臏等等都到過魏國,但是這些人最後都離開了魏國。並不是因為魏國留不住,而是魏華人才太多,像商鞅、張儀、孫臏這樣的,魏國多如牛毛,而職位只有那幾個,所以,這些人只能外走。

    這就好比,騰訊這個大平臺,每年都會有大量的人才出走,但是,你能說是騰訊留不住人才嗎?恰恰相反,出走的人,都是因為在騰訊得不到重用,因為騰訊的人才太多了啊,比如A在騰訊只能當一個產品經理,但是從騰訊出來後,上一個小一點的公司,那都是大佬級別的了。

    商鞅最開始就想在魏國謀職,誰都知道平臺大的好處,李斯曾經打一個比喻,在茅廁的老鼠一天吃點粑粑都畏畏縮縮,然而在糧倉裡的老鼠,吃著堆積如山的糧食都不怕人,來說明平臺的重要性。關鍵,問題是,如果糧倉要是那麼好進,誰TM的還待在茅廁。

    進不去糧倉的商鞅最後只能到秦國去了,除了商鞅,還要在糧倉被趕出來的吳起,到了楚國,孫臏到了齊國。

    於是,各國都開始學習魏國變法的經驗,政治上,削弱舊貴族的特權,打破世卿世祿制制;經濟上,打破井田,開始私有制;法治上,以《法經》為藍本改一改就可以了;軍事上,進行軍事改革嘛!

    換句話說,就是商鞅、張儀、孫臏這樣的人被留在了魏國,難道就沒有其他人外流了嗎?你的變法不是壟斷性帶有專利的,任何國家都可以學習,只要待在魏國一段時間的人,弄明白其中的套路,就可以上別的國家指點江山了,就是沒有商鞅,還有秦鞅,趙鞅;沒有張儀,還有秦儀,趙儀。

    變法已經是大勢所趨了,沒有哪個國家的君主是個傻子,明知道別人強大而不去學習,除非是自己說了不算,沒法學習,那隻能坐等兼併了。

    魏國魏文侯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南韓申不害變法,齊國齊威王變法,趙國胡服騎射,燕國燕昭王變法。雖然其中有一些並不算真正意義上的變法,但是也都做出了改變,加強了國力。

    正是因為戰國七雄都做了不同程度上的變革,所以最後才能在戰國時期稱之為“雄”。

  • 7 # 天天故史匯

    魏國並不是留不住人才,只是魏國當時的政治環境已經不允許商鞅、張儀、范雎之流上位了。

    魏國從建國起,魏文侯就大力啟用出身平民計程車,像吳起、李悝出身衛國平民,樂羊、西門豹出身魏國平民,翟璜更是出身戎狄,唯一重用的貴族人員只有弟弟魏成。依靠這些平民政治軍事人才,魏國初期取得了巨大成功,成為戰國初期的霸主。

    魏文侯從秦國口中奪下河西之地後,為了進一步打擊秦國,親自拜當時的文學宗師,孔子的弟子子夏為師,並以子夏為首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學派。依靠西河學派,魏國成為了當時的文化中心,也因此吸引培養了巨量的人才,就像現在的美帝。魏國政壇中,原來有大量深受衛國鬼谷文化影響的人物,像吳起、李悝等,可子夏來到了魏國,形式開始變化。

    子夏不是我們印象中的腐儒,他的思想有些偏向法家,他心目中的君子要有心計,知權謀,就連荀子也曾指摘他城府深沉。為了便於統治,魏文侯讓子夏的弟子教宗師貴族權謀政治,教平民忠君愛國,經過長時間的培養,魏國的貴族中出現了一批人才,像公叔座、公子昂。朝廷中形成了以西河學派為首的貴族官僚集團和以鬼谷文化為首的平民官僚集團,兩方不斷的有了爭鬥,但因為魏文侯的扶植,西河學派漸漸佔了上風,隨著李悝去世、吳起叛逃楚國、樂羊被貶,平民官僚集團也隨之慢慢式微。等到魏惠王即位時,魏國朝堂上已經基本沒有平民上位的可能性了,這也就是門客出身的衛鞅、范雎,平民出身的張儀無法在魏國一展雄才,只能逃到更加缺乏人才的秦國緣由。而公孫衍與張儀為敵,在張儀相魏時,他是秦國大良造。

    這些逃走的人才紛紛在後來的戰國征伐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才形成了魏國無法留住人才印象,其實魏國的人才還是有很多的,只是朝堂上的人才多是貴族集團,出身平民很難出頭。

  • 8 # 歷史倪說

    魏國佔據晉國中部地帶,向來以三晉正統自居,且自立國以來有一統三晉的宏願。魏國在英明的開國君主魏文侯的帶領下,他任人唯賢,大膽起用平民士子,在其重用的人才當中僅有魏成出身公族。於是,魏文侯用李悝、翟璜為相國,命吳起、樂羊為大將,拜儒門子弟卜子夏、田子方、段幹木為師,在他們輔佐下,魏國迅速實現了富國強兵,國家大治,於戰國之初一躍而成為諸侯國之首,雄霸天下。

    魏文侯治國有方,國內實力蒸蒸日上,令各國羨慕不已;同時,在應對國際局勢問題上,魏文侯出手有策,令韓趙折服,彰顯了大國國君的風度。《資治通鑑》記載:魏於是大於三晉,諸侯莫能與之爭。

    可以說,魏文侯人才政策,開士子入居廟堂的先河,極大地促進了魏國各項事業的發展。魏國透過改革在釋放生產力,綜合國力與日俱增的同時,社會管理日趨完善。魏國的富強吸引了大批人才的湧入,他們也被魏國派駐至各級行政部門。在這些人才之中,不乏謀國高手,之所以未像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青史留名,關鍵在於工作態度上,是否甘願按部就班。

    為什麼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之類的大才未能在魏國施展才華,反而入秦一舉成名?

    1、應該說,魏國至第三代君主魏惠王時,國家昌盛日久魏國上下對人才的重視,尤其是對平民士子人才的重視與魏初魏文侯振興魏國時的求賢若渴有天壤之別,致使治國大才未能進入當權者的視野,或者當權者已無鑑別大才與否的興趣。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抱著“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心理西進入秦,或輾轉至秦。

    2、當國家管理逐步步入正軌,當權者已經習慣於既有體制,很難接受國家體制的再造,或提升。像衛鞅、公孫衍、張儀、范雎之類的謀國高手,豈能甘心按部就班。秦國百廢待興,或亟需完善,正好為他們提供了施展抱負的舞臺。

    魏華人才外流是魏國發展過程中難以避免的現象。魏國的衰落並非因人才外流,而是未能在國家發展過程中對國內、國際局勢做認真的判斷。

    當秦、齊崛起之後,魏國之所以失去了生存的機會,在於魏國上下缺少魏文侯當年振興魏國的勇氣與精神。

  • 9 # 煮酒君

    魏國,曾是戰國時代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強大的時間非常長,在整個戰國有250多年的時間裡,有140多年魏國都是第一強國。即便是秦國出現了大名鼎鼎的秦孝公,魏國的實力依然碾壓秦國。魏國地理位置和外交環境比秦國好,這得益於魏國繼承了春秋最大國(晉國)的家業,同時文候最早任用李悝變法,快人一步。加上地處中原,文化交通繁盛,所以魏華人才濟濟也是情理之中了。

    按理,強大的國力加上眾多人才,魏國一定可以橫掃六國,實現大一統/然而,歷史上最後實現大一統的卻是人才相對匱乏的秦國。

    秦國能實現統一離不開人才的幫助,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商鞅,他的變法使秦國從此走上軍事強國。還有外交專家張儀,正是有他們對秦國的輔佐,才有了秦國的強大,才有秦王嬴政在先人的基礎上實現掃六合,建立大一統。

    但其實秦國的地理位置不具備優勢,土生土長的人才很少。倒是從魏國來了不前人才,比如商鞅,比如張儀。可以說,嬴政能成為千古一帝,離不開魏華人才的相助。

    可魏華人才濟濟,為何留不住人才,卻給秦國運輸了大量人才?在此舉幾個例子,簡要說明一下。

    範睢,字叔,魏國芮城(今山西省運城市芮城縣)人。範睢家境貧寒,但頗有政治才能。他想要遊說諸侯王,透過對自己想法的實踐,來實現自己的理想。然而他的家庭,卻又沒有能力為他提供堅實的後盾。無力遠行,範睢便只好先投靠到魏國中大夫須賈門下,做了一個幕僚。

    後來,須賈受命代替魏昭王出使齊國,範睢作為須賈的家臣隨行。須賈一行人在齊國停留了數月,魏昭王卻都沒能收到使團傳遞回來的有用訊息。同一時段,能說會道的範睢入了齊襄王的眼,齊襄王給範睢賞賜了金十斤和一些酒肉。

    雖然範睢對此拒而不受,但須賈還是大怒。須賈認為,範睢一定是向齊國透露了魏國的訊息,背叛了魏國。不然齊襄王不會給範睢一個外華人大量賞賜。

    使者團好不容易回到魏國以後,須賈仍記得此事,便向魏國國相、魏宗室子弟魏齊報告了此事。魏齊聽從須賈的片面言辭,武斷地給範睢定罪,將範睢打得"折脅摺齒",遍體鱗傷。魏齊還想將範睢用竹蓆裹起來丟進茅廁淹死,不過重傷裝死的範睢,在說服守衛之後,趁眾人不注意,成功脫逃。

    在範睢逃走後,魏齊又後悔自己這麼折磨一位人才,想著將範睢帶回去。與範睢相識的鄭安平得知魏齊的命令以後,迅速帶著範睢逃出魏國。而範睢也隱姓埋名,改名為"張祿",懷著對魏國的仇視,開始了在秦國的從政之路。

    張儀,魏國安邑(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王顯鄉)人,出身於魏國落魄貴族家族。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鬼谷子。他的同窗,是戰國另一位縱橫家蘇秦。在學術上,張儀甚至比蘇秦更有成就。

    作為貴族後代,張儀在魏國朝堂如此不吃香,在趙國也不如意,這也後來去了秦國,這位名震戰國的縱橫家,憑藉一張利嘴,成為秦國第一任丞相,又憑藉一張利嘴遊走於諸國之間,冒著生命危險實現秦國的"連橫"戰術一一"事一強以攻眾弱"。他的利嘴不僅成就了秦國的強大之夢,還深深影響了列國的兼併形勢。對他自己來說,他也憑藉著這張利嘴在秦國官場混跡自如,排擠了眾多競爭對手,成為秦國官場上數一數二的人物。

    吳起,衛國左氏(今山東省菏澤市曹縣)人。吳起早年的仕途十分坎坷。在一擲千金之後,他沒能在衛國謀得一官半職,還被人嘲笑。憤然離家的他後來幾經周折,甚至為表忠心而殺妻,卻還是被魯國懷疑,後來不得不輾轉到魏國。

    魏文侯曾問吳起是個怎樣的人,李克回答:"起貪而好色,然用兵司馬穰苴不能過也。"因而一開始,吳起受到魏國重用,得以為將,與秦、韓對峙。

    然而等到公叔任魏國國相時,吳起也走上了被魏國上層懷疑的老路。公叔採納了門客的建議,準備讓公主下嫁給吳起,以試探吳起的忠心。結果吳起果然如他們所料,拒絕了這門婚事。後來吳起得知此事的內幕,害怕因此惹惱魏武侯,便逃去了楚國。

    對吳起而言,他作為一個外華人,被懷疑是正常的。然而魏國上層等到吳起已經為魏國立下汗馬功勞才來懷疑他,就是沒事找事了。

    戰國中後期,魏國統治階級對待人才的這種糟糕態度,遠遠比不上被視為蠻夷的秦國。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而魏國逼走的,更是一浪高過一浪的滔天巨浪。魏國也想保住自己的霸主地位,然而卻沒有采取正確的政策,以至於眼睜睜地看著曾經的魏國賢才將自己打倒。

    從這幾個例子,不難分析出,內鬥是魏華人才流失的原因,而內鬥也是因為人才太多。

    有人說魏國國君不識才,其實不然,不能說留在魏國的就不是人才。不論是魏武侯魏惠王,還是公叔痤龐涓樂羊,表現都可圈可點,遠談不上昏聵。但由於人才太多,反而造成人才之間的消耗。所以公叔丞相臨死前才上書舉薦商鞅,龐涓處心積慮要乾死孫臏,秦國因為本土太缺人才,對人才極好,招攬人才也十分有名,反倒是也吸引了人才。

    同樣吸收魏華人才的還有齊國,但齊國本土人才也多,從吸引人才的角度,還是不如秦國。

    不過,魏國的國君不能說昏庸,但識人的水平還是不夠,孫臏PK龐涓,吳起PK公叔痤,商鞅PK公叔痤,每次都是更差的人才留下,更厲害的流失,離開的人才倒過來把魏國的人才碾壓,確實比秦孝公差了許多。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墅電梯有哪幾種規格,用液壓家用電梯有什麼優勢,價格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