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美新學姐
-
2 # 白雪落長安
語文課本吧。
小時候因為家裡窮,除了課本之外沒有其他的課外書。啊,語文課本是比較具有故事性和文學性的書籍,所以就培養了我喜歡閱讀的習慣。
上了高中的時候語文書多了很多,有必修的,也有選修的。我們語文老師只是挑一些課文來講,剩下的都是自己看,因為我比較喜歡,我就把所有的課文都看了,而且把那些不用背的古詩詞都背了下來。
在看語文書的時候,我總是被作家的文字功底所折服,被裡面的文學故事所驚歎,裡面出現的古詩詞也令我戀戀不忘。
有時候看到某個作家的某篇文章寫的很好,我就會去找他的另外一些文章來看。順藤摸瓜,這樣我就看了他的很多文章。我非常享受這樣的學習過程。例如汪曾祺的書,從端午的鴨蛋,一直讀到《萬事有心,人間有味》《我們都是世間小兒女》《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其中汪老又在《我在西南聯大的日子》裡面介紹了很多民國之間的名人發生的趣事,我對其中介紹的沈從文先生和西南聯大非常有感觸,於是我又順藤摸瓜的找了沈從文先生的其他文章來看。
我覺得這就像一個知識傳達的過程,從一個東西到了一個東西,這樣就接觸到很多的東西。
因為語文課本,我喜歡上了古詩詞,也喜歡上了關於古代文學的書籍,以及一些文學作家。
蘇軾,山海經,汪曾祺等等,這些給我的影響很大。
-
3 # 六月荷堂
《了凡四訓》吧。在我認真解讀了這本書後,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做事做人有了明確的方向。
以下幾點是我的感悟吧。
第一、是與人為善。
第二、是愛敬存心。就是對比我學問好,年紀大,輩份高的人,都應該心存敬重。而對比我年紀小,輩份低的人,都該要心存愛護。
第三、是成人之美。
第四、是勸人為善。碰到做惡的人,要勸他做惡絕對有苦報,惡事萬萬做不得。
第五、是救人危急。
第六、是興建大利。一個人如果有大力量,應該做些大利益的事情,以利益大眾。但是沒有大力量的人,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七、‘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捨不得,捨不得,不捨就不得。’;做一分善事就會有一分福報
第八、改過,如果能具備羞恥心,敬畏心,勇猛心這三種心,那麼就能有過立刻改了,就像春天的薄冰,碰到太Sunny一樣,還怕不融化嗎?
了凡先生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以自身經歷體會闡明此理,鼓勵向善立身,慎獨立品,自求多福,遠避禍殃。我覺得對於於個人品德修養不無小補。
-
4 # 小婷半清
張愛玲的《怨女》
《怨女》是張愛玲的一篇短篇小說,和《金鎖記》是同一個故事,一個寫得詳盡,一個寫得粗略,就名字而言,我更喜歡《金鎖記》。一個女子從美好的青春到最後的遲暮,把自己鎖在深家大院裡,就是一把很結實的“金鎖”。
故事中的女主角銀娣,是平凡百姓,和哥哥嫂嫂一起經營著一家麻油店,勉強度日。銀娣生得漂亮,到了該訂親的年紀,嫂嫂是操碎了心,想為她尋一門好親事。
銀娣有自己中意的人,是對面藥店鋪子的小劉,生得白淨,個子修長,恰好也喜歡她。可銀娣能預知嫁給他之後的生活,要到鄉下去,照顧婆婆,生兒育女,日子依然貧窮,在一天天光陰裡,變成一個醜陋的老太太。
銀娣害怕這樣的日子,這樣一眼就看到頭的日子。
她的嫂嫂幫她張羅的親事,是一做官人家,原是配給姚家二少爺做姨太太,銀娣不情願。後來,對方不嫌棄她貧賤的出身,又改做少奶奶。可天上不會掉餡餅,按照當時門當戶對的原則,銀娣怎麼能當上少奶奶呢?
原來是她要嫁的這位二爺,身有殘疾,眼睛不好,還有軟骨症。
即便如此,銀娣在對比嫁給小劉的日子之後,還是點頭答應嫁到姚家。銀娣哥嫂都很開心,以為就此攀上了一家有錢的親戚。
銀娣成親之後,自然過上了和以往不同的日子,身邊有丫頭和老媽子伺候,穿金戴銀,可她的二爺,眼睛看不見,縱然她有天仙似的美貌,他的丈夫也不能看到。
銀娣對二爺一點感情也沒有,內心甚至是厭惡的,總會用刺人心窩的話來傷他。
高牆深院,禮儀與人脈繁雜,每日要看家裡老太太的眼色做事,還要與聰明有心計的妯娌周旋,銀娣是不快樂的。可她在這不快樂中,找到了一種危險的快樂,她喜歡上了一表人才、風流倜儻的三爺。
三爺在府裡是神龍見頭不見尾,大部分時間都在外面廝混,在花樓裡泡妞,偶爾回家,也是為了去賬房弄點私房錢,也是一位不靠譜的少爺。
銀娣嫁到姚家,雖然看起來物質豐富,還有地位,然後她的丈夫終日臥病在床,別說疼愛銀娣了,連自理也不能,長久以往,銀娣壓抑痛苦。在府裡,由於她出身低,大奶奶、三奶奶都看不起她,三奶奶丟了一串珠花,全部人都在背地裡懷疑她。
於是,她冒險了,在一次外出中,主動引誘了三爺,雖然在最後關頭理智戰勝了原始的慾望,但銀娣總害怕有一天被眾人知道了,會處置她。在那樣的糾結中,她選擇了上吊自盡,卻被自己的丈夫救醒了。
醒了之後,彷彿時間一下子就過去了十多年,銀娣從一位美麗動人的新婦,變成了麻木陰暗的老婦人。這十幾年的生活是怎麼樣的,書中並無交待,也正好說明了這十幾年她漸漸變得麻木,過著死水一般的日子。在二爺去世之後,她唯一的關注點就是她的兒子,她想掌控他,掌控他的一切,以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所在。
最後,老太太過世,三家人分家產,銀娣分到了是最寒酸的房子,有很少的錢財。同時,她的心理已經無限扭曲。她把自己的兒子看得死死的,迷惑他跟著自己一起吸大煙,只為了更好的掌控他。
兒子的親事她來定,結果娶了一位相貌醜陋的兒媳婦,銀娣又開始折磨兒媳婦,直至兒媳婦死在家裡。看到這裡,我覺得很恐怖,一位心理變態的老太太,管制著自己的兒子,守著那一點遺產,惡狠狠地過著日子。
這期間有一件事情,落魄的三爺來找銀娣借錢,自然會提起從前那段舊事,三爺說起自己那時候總往外面跑,正是因為不敢面對銀娣,怕看見她就控制不住自己,銀娣在聽到這番話的時候,內心顯然是波動起伏的,她十幾年的死水生活因為這段話也終於起了波瀾。
可銀娣知道,三爺如此說,是為了騙她借錢給他,她不會上當,她一巴掌打走了三爺,也打走了自己最後的一點念想。
故事的最後,銀娣在死前回憶起自己的青春時期,有那麼一位少年,曾讓她心動,也被她拒絕,若是當初她嫁給小劉,在物質上也許一直短缺,但肯定能得到來自丈夫的疼愛和關心,很窮但很溫暖。
而銀娣選擇的這一生,得不到愛情,也沒有什麼親情,沒有地位,也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在壓抑的生活中,一日日地把自己熬成心理病態扭曲的老婦人,是高牆鎖住了她?是大院約束了她?歸根結底,她始終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日子。
這樣的故事,古代有,今天也會有,愛情和麵包也許一時之間不能兩全,但不管選擇什麼,作為女生,都要想好自己以後會遇上的種種狀況。是選擇有情飲水飽的貧窮夫妻,還是選擇沒有精神溝通的麻木婚姻,每一條路都不好走,但要明確的是,哪種日子,會讓你開心?
人生的路,漫長,很漫長,有一天你會知道,選擇一種能讓自己開心的日子最重要。
銀娣之所以成為怨女,就是因為,她嫁入那個家,沒有一天是開心的。
-
5 # 孝親尊師
《禮記》對我影響很大!它改變了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看法,開始知道,中國傳統文化是可以解決生活中問題的!
《禮記.中庸》原文:君子素位其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
意思是:君子安於現在所處的地位,去做應做的事,不生非分之想:處於富貴的地位,就做富貴人應做的事;處於貧困的狀況,就做貧困人應做的事兒;處於邊遠地區,就做在邊遠地區應該做的事;處於患難之中,就坐在患難之中應做的事。
我以前太任性,以自我為中心,有的時候想得到的太多,但是自己的能力不夠,還不願意認清自己的位置,我就慢慢開始改變自己的看法,做事多從實際出發,心態比以前好多了!
原文 :人一能之,己百能之;人十能之,幾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意思是,別人用衣服努力能做到的,我用一百分的努力去做;別人用十分的努力做到的,我用一千分的努力去做。如果真能夠做到這樣,雖然愚笨也一定可以聰明起來,雖然柔弱也一定可以剛強起來。
《禮記》並不是說,只是說說而已,而是讓我們認清現實,並且儘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做到最好。
其實《禮記》中最實用的是《大學》《中庸》篇,唐朝後期已經被單獨抽出成書,我剛才所分享的,就是是出自《禮記.中庸》。只是,我們如果想了解古代生活文化的方方面面,《禮記》這本書還是很有價值和意義的!
-
6 # 推理館楊掌櫃
對我影響很大的書有很多,如《水滸》《紅樓夢》《達芬奇筆記》《莊子》《李太白集》《易中天中華史》等等。之所以說這些書對我影響很大,是因為這些書直接點亮了我的思維,看過這些書後,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全新的。這種視點令人振奮,感覺自己充滿了力量,有能力分析和解決太多的問題。
不過今天在這裡要向大家推薦的,是在青年階段對我影響巨大的一套書--《金聖嘆批評本水滸傳》。這套書是如此的具有魔力,以至於我從一個連800字作文都寫不出的中學生,瞬間領悟了文章三味,高考通過了TOP2,網文也已習慣性爆款。我常對朋友們推薦,《水滸》對學生的價值,遠超過12年語文教育的總和!
《水滸》的版本很多,這裡推薦的是金聖嘆評本。金聖嘆,一個行為怪縱的奇鬼之才,據說讀《論語--侍坐篇》時,因見到“孔子喟然嘆曰”句而大悟,遂改號為“聖嘆”,即聖人嘆息之意。
而金聖嘆所常常嘆息的,便是好書甚少,無以排遣,而世人又眼拙俗濫,把那最精彩的書也讀得瞎了。於萬般寂寥之時,竟發一宏願,欲將《離騷》《莊子》《史記》《杜律》《水滸》《西廂記》集結點評,自封為“六才子書”,欲使後世學生懂得做文章的方法!
如此氣魄,已註定了這套書的不同尋常。而金聖嘆英年早逝,《水滸》卻是少有的完成度高的點評著作。此書一出,便震驚了學界,學子將其奉若至寶。毫不客氣的講,後世對於水滸的各家評述,其核心觀點幾乎完全來自金評本。
讀過金評本《水滸》,裡面的故事便不再是熱鬧的打鬥和江湖義氣。這裡面有社會,有人性,有權變,有機鋒。拳打鎮關西的故事是如此的花團錦簇,而大鬧五臺山的場景又是如此的絕倒眾生;武松打虎預寫了18遍梢棒,卻在最後棄之不理,而李逵殺虎卻是又一樣文字,與武松打虎全不想幹;宋江一路軟萌熊慫,卻偏能收服眾多好漢,晁蓋卻是古道心腸,終被宋江架空了權勢,在死前發下了惡毒的詛咒;林沖是如此窩囊,魯達是如此豪邁,武松英雄蓋世卻眼光甚短,李逵肆意胡鬧卻葆住天真;野豬林的危機,黃泥崗的詭詐,山神廟的風雪,梁山泊的火併……每一段文字都是如此的精妙,令人難以釋卷,拍案叫絕。更別提那貫穿全書的許多文法:倒插法,夾敘法,弄引法,獺尾法,極不省,大落墨,草蛇灰線,綿針泥刺,背面鋪粉,橫雲斷山,正範略範,鸞膠續絃……在緊張的閱讀體驗中,不知不覺便已大幅提升了視野,在愉快的打怪中升到了滿級。
不知不覺便寫了很多,完全來自於個人對《水滸》的喜愛。順便說一句,在讀過這樣等級的傑作之後,再讀市面上的小說便大多覺得無味,僅憑我迄今有限的閱讀經驗,也唯有《紅樓夢》可勝《水滸》一籌。
-
7 # 非常有讀
我在2004年的時候,開始讀南懷瑾先生的書,特別喜歡,尤其是《金剛經說什麼》,對我影響頗深。
在這本書中,“無所住”屢屢被提起,如“應無所住”、“心無所住”等,重要性自不必說,而“善護念”也是重要的,南懷瑾先生將“善護念”稱為“金剛眼”。
所謂“金剛眼”,意思是金剛經中的核心。這兩句話非常平實,非常簡單,也非常有意思。
善護念,在我看來,也就是我們平時常講的自我覺察。意思是,好好的去看護你的心念。無所住,應該不用過多解釋。
這兩句話放到一起,大致理解為“不帶任何批判、否定乃至分析,好好的看護你的信念,這樣一來,心念來了又走了,不會住下來”。
很多人將善護念的“善”視為“善心”,而將這個詞彙視為“用善心去守護你的心念,尤其是那些惡念,一旦升起就要用善心去斟破它”。這恰恰是一種誤解。這種理解中有了分別心,樹立了“善”的同時也就催生了“惡”,這種二元對立的方式並不能導致所謂“惡念”的消失。相反,試圖消滅所謂的“惡念”反而會使得“惡念”滋生,並導致內心嚴重分裂的產生,這樣一來,這個“念”不僅不會走,反而會住下來,住在我們的心中,住在我們的身體上。
如果是不帶任何分別心、不做任何評判、不做任何抗拒……只是看著這個心念(可以是念頭、情緒、意識乃至任何體驗)的流動發展,那麼這個心念無論表面上是好還是壞,都會來了又走了,而不會住下來,我們也不會被一個心念所限制。差不多任何一種明顯被壓制的心念,都會對應著一種心理的痛苦,這就是“有所住”。這些心念之所以住下來,無一例外都是因為人處於種種原因將其視為“壞”。要化解這些痛苦,可以使用一些法,但最好的,就是純粹的“善護念,降伏其心”。這時,那些有過巨大煩惱的人,可能會顯得非常痛苦,甚至會有強烈的恐懼,但假若這時仍然能夠做到“善護念”,那麼最終會在一瞬間解脫,或證到“自性”……煩惱即菩提!
南懷瑾先生的《金剛經說什麼》乃是他多年前的一次講記,由旁聽者錄音整理並後期校對的。因為是講稿,所以很口語化,通俗易懂而又妙趣橫生,不像一般講經書那樣晦澀難懂或者故弄玄虛。先生修佛多年,博古通今,學識淵博,這本書引經據典,層層深入,把深奧的經義解釋給你聽。讓你自己去意會,去領悟。本人多次閱讀,實在是一次又一次美妙的閱讀體驗。
這十五年來,煩惱啊急噪啊焦慮啊茫然啊,當這些負面情緒來襲時,我都會翻開這本書,隨便從哪頁看起,都覺得靈魂彷彿得到一股清泉的洗滌,說不出的舒適愜意。我的每個毛孔彷彿都張開了,呼吸著自由清新的空氣,肉體和心靈都煥然一新。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脫離世俗,於我們今天的社會而言,是很難做到的,我們要生存,需要物質,並且有的時候必須去爭奪物質財富,強行地超凡脫俗,只怕會變成故做清高,與生活的原意差太遠了。但是“善護念,降伏其心”,我們透過不懈努力是可以可以做到的,慈愛、尊重、佈施、持戒、忍辱、精進……就是“善護念,降伏其心”的最好體現。
“善護念,降伏其心”,佛就在我們心中!
回覆列表
採銅老師的《精進2》對我的影響比較大。《精進2》讓我對身邊的人、事、物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我加強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精進2》優於市面上很多暢銷書,書中舉的例子也不是隨意為之,都是精挑細選,博古閱今之後得出的。透過這本書讓我知道了以前很多都不知道的東西和書籍。
之後的日子裡需要持續精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