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314496441313

    燈謎,又名文虎.猜燈謎,亦稱打虎.彈壁燈.商燈.射.解,拆等,現在,人們都習慣用"燈謎"一稱.  

    燈謎是中國勞動人民知慧的結晶,是我們民族傳統的一門綜合性藝術.早在夏代,就出現了一種用暗示來描述某種事物的歌謠.到了春秋戰國時期,這種歌謠發展,演變成"瘦辭"(亦稱"隱語").當時由於列國分爭,有不少遊客在進諫時,往往都用"隱語"道出已見,使君王從中得到啟發.<<國語.晉語>>記載:"有秦客瘦辭於朝,大夫莫之能對也."可見那時的這些"瘦辭"和"隱語",就是中國燈謎的雛形.直至南朝宋文學家鮑照作"井"."龜"."土"三個字謎,並以<<字謎三首>>收入他的詩集後,才有了"謎"字一稱.  

    開始的謎流行於口頭說猜,三國時期有人把謎寫在紙上貼出來令人猜對.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學士為了顯示才學,常在元宵花燈之夜,將謎條貼在紗燈上,吸引過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燈謎"一稱.  燈謎的來歷  謎語在古代叫廋辭、隱語。自古以來,人們經常運用謎語來間接地表達心聲,乃至後來猜謎成了一種遊戲。  

    東漢時,董卓殘暴橫行,民間就流傳著一首謎語式的兒歌:  "千里草,何青青,  十日卜,不得生。"  這裡的"千里草"就是"董"字。"十日卜"呢,從下到上自然就是"卓"字。既然有"董卓"兩個字,再加上"不得生",那就是說董卓該死了。 

     還有一個故事說,古代有個秀才,過年時,去找財主借錢,財主見他穿得破破爛爛的,就把他拒之門外。秀才一生氣,轉身走了。不一會兒又回來了,手裡打著一個燈籠,上邊寫著:  "頭尖身細白如銀,  論稱沒有半毫分。  

    眼睛長到屁股上,  光認衣裳不認人。"  

    有人報告了財主,財主一聽蹦了出來,問秀才:"你憑什麼罵……人?"秀才說:"誰罵人了,我寫的是個謎語,謎底是針。"說著打著燈籠大搖大擺地走了。  從這兒以後,人們每逢時年,就把謎語寫在燈籠上,讓別人去猜。時間一長,就形成了過年猜燈謎的習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974年3月19日農曆出生的運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