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湘俚伢子

    這是中國的傳統習俗。

    大家知道,我們過年都要走親戚,給親人朋友拜年。那麼,拜年時的行程安排是隨心所欲的嗎?當然不行,這裡面其實還挺有講究的。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說道說道。

    在中國古代,親戚一詞包含了兩個概念:即宗親和外戚。本家同族(如叔伯兄弟等)為宗親,母族,妻族(如舅舅姨媽表兄弟等)等為外戚。

    按照中國傳統習俗大年初一,要同本家長輩,兄弟之間互相拜年。農村裡的則還要鄉野鄰里之間互相走動,畢竟中國還有一句俗語:遠親不如近鄰。

    而到了大年初二,已婚成家男子則需要攜帶妻兒去給岳父岳母拜年。出嫁的女子和丈夫齊聚孃家,一起熱熱鬧鬧歡聚一堂。

    其實,時代在進步,中國的各種傳統風俗也有很多在隨著時代發展而變化。像以前交通不便利,走個親戚不容易,很多時候過去了就得在親戚家裡過夜。我記得小時後拜年,得從初一拜到十五,甚至還走不完。而到了現在,基本上三四天就把所有的親戚都走完了。所以說,什麼東西都在變化,唯一希望親情永不變。

  • 2 # 紅樓起名

    這個倒是挺有意思的,全國由南及北從東往西,遵循這一習俗的省份佔大多數。由此推斷,這個習俗應該來源較早。有了曆法有了春節後就應該產生了這個習俗,然後隨著人口的四處遷移而在全國各處流傳儲存了下來。這也是一項優秀的傳統文化,它體現的是中國的節文化和孝文化。

    那為什麼非得初二這天出嫁的女兒攜夫帶子集體回孃家呢?

    各個地方的習俗細節不盡相同。在我的家鄉,三十和初一這兩天出嫁的閨女是不能回孃家的。三十晚上是一家人團圓的時刻,嫁人的女兒雖然是親生的不假,但已屬於“外人”。既然是外人,那肯定是不能在孃家過三十的。

    初一、十五這兩天在我的家鄉是不能走親串門的,更何況是大年初一,能預兆一年吉凶的重要日子,即便父母同意女兒回家過年,但不是還有兒媳婦嗎?兒媳婦才是家人。中國古代有好多的技藝都是傳媳不傳女,就是這個道理。

    當然現在一些風俗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人們不再拘泥於這些東西。在父母家過年的嫁人閨女多得是。只要能讓父母高興,一些可有可無的禮節倒也不必遵循。

    記得小時候,初二這天村裡的年輕人專守在村口,逮來拜年的女婿。傳統意義上講是隻鬧新女婿,買菸買酒買糖瓜子是跑不了的,後來發現新女婿太少索性不管是新的舊的,只要是本村的女婿你就跑不了。

    其實也就是過年圖個喜慶,一般情況下不會急赤白臉的瞎整。當然也有鬧女婿鬧急了打起來的,不過你再急也沒用,明年過年來了照鬧不誤。

    記得結婚第一年去岳父家,鑑於媳婦兒她們村鬧女婿是有名的兇,我想了一個辦法,天還沒亮我已經出現在了岳父家的門口。那時候沒有手機,也不能通知一聲。老人家起床倒尿罐發現門口蹲一人嚇一跳,差點把尿罐扣我頭上。一時引為笑談。

    年輕的時光讓我很懷念,只是那些事情永不再來了。等兒子長大結婚再回岳父家,恐怕這一習俗已經真正的消失了。

  • 3 # 楊老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中國民俗文化的底縕更是源遠流長。【拜年】便是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一種。【拜年】與【走親威】在我們地方嚴格地說是有區別的。【拜年】是專指在當年除夕之前完婚的新婚夫妻,必須到老丈人家及與老丈人家與之相關的親屬,包持丈人家的叔伯弟兄人家。還有丈人家後面親戚,外公,舅舅,姑表等。帶上妻子,帶上禮品,挨家走動,稱為【新姑爺拜年】。

    【走親戚】則屬親朋好友們的互動而已,一般屬於[禮尚往來]親戚之間相互走動之舉而已。

    那為什麼女婿拜年就一定要是【大年初二】呢?

    其實,道理簡單並不神秘,根據民俗【初一】為單日,而新姑爺拜年則是【夫妻雙雙回孃家】這是其一。

    其二,初一,十五不出門,這也是千百年來民俗約定之規矩。初二拜年的原因之二。

    其三,年初一為紅火日,年初二為喜慶日,年初三為清吉日。

    既然初一不宜出門行大禮,那麼就只有初二喜慶日是最佳日子。也包含著初二拜年,早日有喜[即懷孕]之盼。

  • 4 # 平淡示眞

    別的地方不清楚。

    我們這邊為什麼要初二去?

    因為初一是單日子,初二是雙日子。

    就像結婚時為什麼要給賓客散兩根菸?

    寓意好事成雙。

  • 5 # 西索的蘋果

    這個問題問得好,我們只說傳統,不說新潮。只說我所知道的,不一樣的地方大家親噴。根據北方習俗,出家的女兒過年必須回婆家,這有個稅法,叫不能看到孃家的燈。也就是說,年三十晚上,孃家亮燈以前,出嫁的女兒必須回自己家(一般指婆家)。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孃家的燈必須用罩子罩起來。那麼女兒什麼時候回孃家呢?就是正月初二。為什麼有這種規定?各地說法可能有不同。我們那裡的說法是,女兒是出嫁的,是外人。過年在孃家過,把孃家財氣都帶到婆家去了,孃家就窮了,婆家就富了。在重男輕女的年代,這可不得了。富了女兒,窮了兒子,孃家的人可不肯。所以,過年女兒必須回婆家。但是由於初二是接財神,女兒回孃家不受把孃家財帶跑的影響。年初二的規矩還有很多,比如年初二開始可以倒水,掃地等。送完年以後,可以去河裡挑水。北方一般年初二早上接財神(南方一般初五),也有的叫接年。日落時分,送財神,也叫送年。送年以後就說明過年過完了,可以去河裡挑水了。

  • 6 # 胡文生心理

    過去在農村,春節期間,有婆婆的兒媳是不下廚房做飯的,只負責年初一做一下幫忙招待客人的小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兒媳婦兒平常要孝敬公婆,侍候丈夫,還要養育孩子,忙了一年了,春節期間可以休息幾天,做飯的事情則由婆婆挽起袖子下廚房了。到了初二,便是兒媳婦兒回孃家拜年的日子。

    年初二一大早,小兩口便開始為走孃家的事兒精心準備著。女的拾掇得漂漂亮亮,男的穿得整整齊齊,孩子也打扮得花枝招展,然後媳婦往往再三囑咐丈夫和孩子在說話、行為等方面一些應該注意的禮節,一切完畢才帶著禮物高高興興直奔目的地。孃家人往往會站在門口笑眯眯地迎接閨女女婿一家人,笑納禮物的同時有孩子的還要給一些壓歲錢。

    在初二回孃家這天,農村的鄉間大道小路上,拜年大軍可謂是一大風景。以前女子都是裹腳的,走不得長路,有錢的婆家,兒媳會坐轎子,女婿則騎馬去丈人家拜年,算得上威風八面。條件稍差點的家庭,會趕馬車或牛車。再差點的會讓媳婦兒騎驢。連驢都沒有的家庭會由丈夫拉著排子車,媳婦兒和孩子坐車上。普通的窮人家,丈夫會推一獨輪車,吱吱呀呀地推著媳婦兒回孃家。

    到了孃家見了爹孃之後,先給岳父岳母等老人們磕頭拜年;雖然這時候老人們也謙讓著說“算了吧,算了吧”,但還是挺高興地接受這個磕頭大禮。然後,女婿由岳父或者舅哥領著,到附近的本家或比較親近的人家去給長輩拜年。閨女則自己到街坊鄰居平常關係不錯的人家拜年。

    如果是剛結婚頭一年新女婿,岳丈家有人帶著去往本族各家拜年,帶領著臂彎上還要搭一塊紅綢布,這樣不論走在路上還是進入誰家拜年,大家一看到帶領著臂彎上的紅布,就知道是新女婿來拜年了。

  • 7 # 劉春梅6839

    我們這地方的習俗也是,初一就一起回孃家。回孃家走親戚,比較親一點的親戚過年要去送節氣的。反正女孩出嫁了,生孩子了,孃家的親戚去了的,過年回去都要送節去,走完那幾家人了,才回婆家來。

    結婚第一個年去走的親戚要走一輩子的。結婚了兩個人第一次去拜年,叫拜新年,要給紅包的,生孩子了第一次抱著孩子去,親戚也給孩子拿紅包。只拿一次。拿紅包,親戚會看你給他送的禮物的多少而拿,一般不會讓你吃虧。有點摳門的親戚會少拿點。

  • 8 # 鳴人給路飛上課

    過年以後,先去哪裡拜年是有說道的,這裡面體現的是親疏遠近的關係。一般的先後順序是姥姥大舅,岳父岳母,親家,姑姑三姨,最後是自己的同學。

    我們這裡的傳統是初三開始拜年走親戚,第一戶親戚一定是自己的姥姥大舅。舅爺的地位和影響比自己的大伯叔叔還要重,這是最重要的親戚。去的時候,要帶著自己的老婆孩子,帶著給長輩買的禮品,去了以後,先是聊天,到中午飯的時候,由表哥或者大舅帶著去給目前們的堂哥拜年,這是必須有的過程。

    初四才是岳父岳母家,這個比去姥姥家還要隆重,首先人員要齊整,自己,老婆,孩子。其次,禮物是必須要有的。如果是第一年結婚,甚至要在初三的時候去。第二年可以稍微延遲一點。一般來講的話,姑爺去丈母孃家的時候,身份是尊貴的客人,姑爺是要坐在尊貴的位置上的,而且,陪酒的也是本家裡面有重要地位的人。這些陪姑爺的人,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把姑爺陪好,把姑爺灌倒,喝倒。姑爺也知道自己會有這麼樣的命運,提前都會給岳父知會一聲,別往死裡灌。

    姑爺除了要給岳父帶禮物。一般還要給自己老婆的姑姑,舅舅,姨,叔叔伯伯,都要買禮物。還得一視同仁,不一定要多麼貴重,但是,禮物是不能少的。如果你的岳父家族很大,那你準備好厚禮吧。

    其實,去岳父家是必須的,這種關係非常重要。姑爺必須要好好準備才可以。

  • 9 # 哭喪著臉的沒落騎士

    初一最愛家人,初二愛僅次於家人的人!

    所以說兼愛!非供!

    -魯迅

  • 10 # 九天飛龍

    也是約定俗成滴,其實這裡邊兒是有一個典故的,你知道為什麼說一個女婿半拉兒吧!也就是說大過年的要留給兒子,只有正月初二才留給女婿回來拜年,其實這些說的都沒有什麼意義,在古代,男方在家裡都供著各種各樣的神,有些人是必會女婿和閨女的,你比如說在農村有個習俗就是過年的年三十的晚上,在12:00左右法紙的時候,(放鞭炮的時候,祭灶王的時候)是不允許閨女和女婿看見的,閨女女婿必須躲在屋裡,沒有供神仙的那間屋子,這也就是農村的忌諱,等到初二的早晨時候,各路供奉神仙的祭品都遮起來或者撤了供品,才允許閨女女婿進孃家門。當然了,這都是迷信的說法,現在也沒有什麼講究,不論是在女方丈人家還是在男方婆婆家過年都一樣,也沒那麼多講究,特別是在城裡居住一個樓房,也沒有那麼多地方可以供奉神職的,有相當一部分事也就免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產養殖該怎樣防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