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5056218037
-
2 # 江南俗士1972
我們沒有端午吃粽子的民俗。
老家浙北水鄉平原,粽子不是時令食物,而是日常小吃或者主力點心之一。至今,粽子仍然是早餐的主打品種之一,一般配油條、豆漿。
老家清明才必須包粽子吃粽子,端午節主打的是綠豆糕、鹹鴨蛋、枇杷、黃魚。為什麼?我也不知道。
老家的粽子肯定是全中國最好吃的。打死我還是這麼認為。比起其他地方,老家的粽子個性鮮明。
一是花樣繁多。粽子有甜有鹹,還有淡。網路上常有什麼有關粽子的甜鹹之爭,對此老家人大多無語加鄙視——就像人原本分男女,粽子原本就有甜有鹹,有什麼好爭的?老家的甜粽以赤豆沙粽為主,鹹粽以鮮肉粽為主,還有什麼赤豆粽、紅棗粽、鹹肉粽、蛋黃粽、板栗粽……至於淡粽,主要是因為當年窮,有的人家包不起那麼多帶餡的粽子,以“白粽”替代。此品種早已退出歷史舞臺。
二是形狀獨特。市面上流行的粽子絕大多數是三角粽,老家也有三角粽,但主要是圓柱形的“枕頭粽”。鮮肉粽、喜沙粽必須是枕頭粽,從一頭吃到另一頭,必須每口都能同時吃到米和餡。三角粽是包赤豆粽、紅棗粽、鹹肉粽的,技術含量不高。
三是用料考究。就拿主打的鮮肉粽、喜沙粽為例。除了糯米得用好的,餡料大有講究。鮮肉粽分瘦肉粽和多肉粽。瘦肉粽得選坐臀肉,肉得橫著紋路切成長條,保證煮熟後一口就能咬斷。多肉粽得用五花肉,肥瘦比例因人而異,標配是兩分瘦一分肥,肥肉得燜煮至稀爛,油水滲入米粒,吃起來肥而不膩。至於喜沙粽,赤豆沙加豬板油。豬板油燜煮至完全融化,喜沙又香又甜。當然,從健康角度,喜沙粽高糖度、高熱量、高脂肪,典型垃圾食品,愛吃的人越來越少。
四是全民動手。目前,老家六十歲以上的婦女,大多數會包粽子。60、70後,會包的就比較少。本人只會包技術含量低的三角粽,枕頭粽包不好。至於80、90後,會包三角粽的都不多了。畢竟哪裡都能買到粽子,再加上微商、網購,好吃的粽子到處有。
有的人喜歡“情懷”,說什麼媽媽包的粽子最好吃。你都這麼大了,會裝逼了,還要七老八十的老媽辛辛苦苦包粽子給你吃,要不要臉?你就不會自己包給父母吃,不會包,買總會吧。
-
3 # cyhsagy
馬上就要端午節了,你家有包粽子吃的傳統嗎?
答: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即將來臨 我們家(其實不僅僅是我們家 而是我們所在的區域 我們這邊)都有包粽子吃的傳統 肉粽 鹼粽都有 只不過 個人不會包粽子 每年的端午節都是媽媽親自動手把粽子包好還煮熟了才讓我拿回家吃 等於我是吃現成的粽子(有些人家自己也不會包粽子 只好去買)
-
4 # 慧眼品人生
端午節包粽子在我家鄉一直有這個傳統,不過現在自己動手包粽子的家庭不多了。
小時候,在端午節到來前,就盼望著家裡包粽子。以前是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的,每次都會包很多。
那時包粽子非常講究工序,首先選好包粽子的葉子,用寬三個指頭到四個指頭植物葉子,大概三釐米左右,大的用一張包一個粽子,小張的用二張。然後選好包的繩子,以前我家用棕樹的葉子做繩子,也就是以前做扇子用的整張葉子。用前把包粽子的葉子和繩子放到水裡浸泡一天,然後就可以備用了。
主要包粽子的食材用大米,糯米,配料紅棗,豌豆(蠶豆),臘肉等等。煮粽子的湯料更是重要,選用夏季收穫的稻草,這種稻草沒有被雨水淋泡過,好多人都在前一年收藏好,因為當年還沒有到早稻收穫季節。把這種稻草燒成灰,把灰包在麻布做的袋子裡,然後放在鍋裡,倒水燒開,灰裡成分融入水裡,我們稱這種湯為灰湯,煮出來的粽子稱灰湯粽,也就是最傳統的粽子用的湯料。用灰湯做出來的粽子能在常溫下保持幾十天的時間不會壞。
還有艾葉是不可缺少的輔佐材料了,在煮粽子的時候放些艾葉在鍋裡同時煮,當然了,同時煮的還有雞蛋和鴨蛋,端午節吃雞蛋,鴨蛋也是不可缺少的。雞蛋一般都是談的,有些沒有經過醃製的,鴨蛋那多是經過醃製的鹹鴨蛋。
所有東西都準備好了,那就一起來包粽子吧。以前我家要包很多粽子,記得媽媽和婆婆一起,用一個竹子編制的,直徑在一米多的框子,框子的名字都忘了,如果誰記得告訴我。地上擺上二張長凳子,把框子放在上面,框子裡放著要做粽子的各種食材和附料,把包粽子的棕樹的葉子撕開一條條的,然後掛在框子上方,包粽子開始了。包粽子還是個技術活,一般是包不成的,每個粽子都是立體三角形,包的嚴嚴實實的,有稜有角,美觀不漏裡面的主料。掛在那裡一大串的,像結滿了果實的樹枝。
都包好了,有白粽(全部大米和糯米)做的粽子,有紅棗粽(米里夾紅棗),有麥麥粽(溫州話,就是大米里加入豌豆),有肉粽,等等。放在灰湯裡煮吧,放入艾葉,雞蛋,鴨蛋,慢慢的要煮上大半天,粽子終於好了,可以吃了,送大家一些,好吃的話,給與宣傳一下,是傳統工藝製作的,已經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藝了。
遙想當年,傳統的美食工藝,在今天很難見到,不過在偏遠地區,還是用這種傳統工藝來製作的,只是我的家鄉被城鎮化了,現在基本不自己製作了,我們這一代也不會了。我們現在吃的粽子,都是現買現吃的。
夥伴們,你們家鄉還自己製作粽子嘛,你們是怎樣來製作的,大家分享一下吧。
-
5 # 心寧手巧
謝謝邀請回答,親們我們這裡包粽子呀?那才是百花齊放的呀,不信麼給大家吹吹哦,我們這裡包粽子啊,有小腳清水粽,有火腿粽,有叉燒肉粽,有雞肉粽等等,數都數不完的粽,這些是鹹味粽,甜的粽子有鮮花粽子,綠豆紅豆粽,有蛋黃粽,棗泥粽,水果粽等等數不完了呀,家庭裡有老人的自己動手包,小腳粽又香又甜,而且還挺漂亮的粽子,拿在手上看見就想吃,美美噠的啊,還沒有到端午節,家裡有老人的就去買粽葉,底線,和糯米,再用清水泡洗乾淨粽葉,就開始包粽子,一個比一個漂亮,吃在嘴裡甜在心裡,到端午節那天雞鴨魚肉樣樣俱全,一家人圍在一起吃的奶奶媽媽包的粽子,開心極點了,趕上好日子端午節還放假,可以帶上家裡的粽子,出去走走看看別提多開心了呀,以前可以享受奶奶爺爺,爸爸媽媽一家人在一起過端午節,可現在的家人們去了天堂,再也吃不到家人包的粽子了呀,所以親們好好爭惜家人們,多何父母在一起,好好享受媽媽包的粽子,畢竟父母一天天老去,做個媽媽懷裡長不大的老孩子,親們無論你多忙,千萬別忘了家中的父母啊,父母不求兒女有多大貢獻,只盼望著兒女們早日回家,說的不對麼請諒解一下謝謝,祝各位家人們,親戚朋友們,兄弟姐妹們,友友們,網友們,親們,端午節快樂安康長壽。❤️❤️❤️❤️❤️
-
6 # 知閱門庭
我的家鄉在四川東邊一個小鄉村,也一直都有這樣的傳統。在端午節頭兩天天,長輩就會先把米給泡上,然後出去採蘆竹葉(一種長長的葉子,不容易斷,第二年還可以再使用),才回來,還得用水泡一下。
第二天就給它包好,一般都會包很多,家裡面的大鍋,滿滿一鍋。由於小時候人小,太大了吃不完,就會要求大人們包一些小個的。
那時候我也學過包,但是由於綁繩子的過程異常複雜,好多次弄好了,下鍋之前就給散了,不得已就放棄了這樣的想法。
在我們那的粽子,基本上只有白味的,裡面加點綠豆,紅豆,花生這些,那時候肉粽子還沒有流行到我們哪兒去。
-
7 # 河南阿杜呀
現在的節日除了商家賣力的吆喝,其他的感受不到節日的氛圍和文化的影響和薰陶。
小時候在農村,每當節日到來之前,那種期待和盼望的心情總是雀躍歡欣、按耐不住。
端午節當天必須要在太陽出來之前起床,把艾草掛在門上。然後和小夥伴或者大人來到村前的小河邊。用清涼的河水洗臉,洗手。回到家裡吃煮雞蛋和煮大蒜。
上午的工作一定是在家裡包粽子,那時候的粽子沒有像現在這樣多種多樣。一般是泡發江米、紅棗、花生、白糖。簡單的幾樣家常食物,被裹在竹葉裡面或蒸或煮,中午時分家家戶戶粽香嫋嫋。再配上幾樣家常菜,一家人其樂融融。
時至今日,那樣簡單祥和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現在的生活,物質已經不再匱乏,住在鋼筋水泥林立的都市,卻總找不到家的感覺。端午節也很少包粽子,兒子只知道超市的粽子很好吃卻不知道端午節文化習俗。我知道這不是他的原因,是我們因為環境和生活的原因在這樣的節日少了傳統的傳承。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我們忙了,覺得這樣的節日也沒什麼重要的了,就懶得按傳統習慣去繼承和發揚,覺得去超市買幾個粽子有點節日的意思就行了。可我們忘了更深層次的文化傳承。一代不如一代,就這樣沒落了傳統節日。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一首唐代的《端午》詩送給大家。希望大家喜歡。
-
8 # 木本手工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因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在端午節抱石跳汨羅江自盡,後人亦將端午節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個別地方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說法。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民間四大傳統節日。
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自2008年起,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我的家鄉在雲南省的一個邊陲小鎮。雖然沒有划龍舟之類的節目,但是村子裡還是會組織一些跳煙盒舞之類的。說到粽子也是由以前單一的包糯米發展為今天的糯米,紫米並新增紅棗,花生,火腿等等。這也是說明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吧。
-
9 # 秋雨梧桐語
十來歲之前,端午節媽媽還是都包粽子的,自從我們陸續離開家讀大學,特別是工作之後,幾乎沒時間回家,媽媽也就沒什麼包粽子了,因為沒人吃。不過現在媽媽在幫哥哥帶孩子,侄女喜歡吃粽子,外面的粽子媽媽總覺得不乾淨,所以都親自包給侄女吃。
我們一家三口住,只會買粽子吃,因為不會包:從來沒包過,慚愧。
不過,一到端午節,就能想起屈原,因為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他的。可能很多人都忘記了,為什麼用吃粽子來紀念屈原呢?
其實,屈原是楚華人,在楚國日漸衰退時,他非常痛心,憂國憂民。為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他向楚王獻計獻策,給了很多建議,希望楚王能採納。可是由於這些計策損害了有些官員和貴族的利益,所以楚王沒有采納,反而排擠他,甚至把他驅逐出朝廷。屈原在悲憤無奈之下,選擇在農曆五月初五投江自盡。楚華人民為了不讓魚蝦吃掉屈原的屍體,於是往江中撒粽子,想以此封住魚蝦的嘴。
後來,人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種活動保留了下了,只是把往江裡撒粽子,改成了吃粽子,久而久之,這就成了一種習俗,那就是端午節吃粽子。這就是端午節的由來。
所以,希望我們世世代代能記住這個節日的由來,這樣才能過得更有意義。端午節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
10 # 呆在城市裡的農村孩子
端午快到了,又到吃粽子的時候了。好像聞到了粽香味,自己不會包慚愧,每年都是吃媽媽親手包的,比起外面賣的要更香,親情也在粽香中,加上紅棗自有的甜,會覺得更甜。
村裡的習俗流傳至今。粽熟出鍋,挑個大飽滿的粽子,送給左鄰右舍,親朋好友,相互品嚐。大人們忙著手頭活,送粽子就拜託給孩子,記得小時候最愛跑腿,連跑帶跳,這家出那家進,數著這是第幾家了,一點兒也不覺得累,臉上喜滋滋的,頻繁的聽到不用送啦,你們吃吧。
時間會改變一個人,懶散的我,今年打算自己動手,不知能否成功,但盡一份心,表達對親人的愛,也能讓傳統文化繼承下來。
回覆列表
端午節還沒到,我都包了一回了,包的蜜棗,鮮肉,紅豆粽分給弟妹們,等到端午節時還要包一回,包粽子是我的拿手好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