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覺無所覺
-
2 # 老茂157801399
文化,人類對宇宙大自然和自身發展經歷、經驗的總結,前輩的經驗後人的智慧。紮根現實,科學發展才是硬道理,精彩文化。否則就是邪教、災難、貧窮。
-
3 # A王光傑
文化是指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在長期勞動、生活實踐的基礎上,總結提煉,約定俗成,成為人們普遍遵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
-
4 # 偏愛蜂蜜柚子茶
文化是什麼?這個定義的確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對文化這個概念的解讀,人類也一直眾說不一。但東西方的辭書或百科中卻有一個較為共同的解釋和理解: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活動產品。這個是百度給出的我認為比較合理的解釋。
作家梁曉聲說:文化可用四句話來概括,植根於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有文化有學歷的,不一定有修養,有修養的,不一定有高學歷。如果能時時做到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做一個有內涵有擔當有責任的人,比只有有文化,對社會的影響力大的多吧!
-
5 # 國舍添香得一陽陽
羅裡吧嗦的說了一大套,到最後自己都不知道文化是什麼了!文憑越高就會把簡單搞得越複雜。文化是什麼?多簡單啊,文化就是吃喝拉撒睡
-
6 # 雲山宗一
自上古“伏羲”一筆開天以來,再到“倉頡”造字,才有人類文明的衍化。而“文化”一詞,也由此而來。從有文字開始,歷朝歷代皆以之記事(告別了“結繩”記事之時代),故而有我中華上下五千年之歷史,流傳至今。
而當今,所謂的“文化”?也大多不過是“知識”的代名詞罷了。例如:我們稱讚一些知道很多東西的人,把他叫作有“文化”。但這很片面,也不能完全否認!
在我看來,什麼是真正的“文化”呢?那就是“文者,能化之以行”。意思是:自己所學到的知識能透過踐行去實現出來,而這才叫“文化”。就像以前的古聖先賢去蠻夷之地實行“教化”,就是把自己所知道的一些東西分享給那些不知道的人,或是精神食糧或是生產技術,讓他們去提高生活質量。
而明代·王陽明先生提出“知行合一”的心法理論,也是後世所推崇的一種修學方式。所謂,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故而“文化”一詞,依不才之拙見,確是如此。還望兄臺多多指教!感恩天地君親師。
-
7 # 破迷開悟13
文化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它是人們在生產生活實踐中對宇宙萬物對天地自然對生活習慣的感知,化形而文字,化形而儒雅的概括。個人淺見大概分為這麼幾種文化,宇宙文化,人文文化,社會文化,生產實踐文化,生活習慣文化,最後還有一種扯淡文化。宇宙文化說的是人對宇宙和自然的認知,像佛教道教都有提及。人文文化說的是人以善行居於世益心益身的文化,像儒家文化。社會文化說的是人在社會群體活動中應該怎麼做,像馬克思主義。生產實踐文化說的是人們在生產實踐中的一些規矩和要求,屬於技能的範疇。生活習慣文化是說人們平時的一些習慣總結起來的文化,像早睡早起婚喪嫁娶等。最後說的是扯淡文化,就是平時無病呻吟哭淚悲悲博取同情消耗鬥志的東西,如一些電視劇沒事編事沒事哭啼,最後讓人抑鬱自殺的東西,精神的垃圾是不能讓人向上奮進的,只能不知不覺沉醉其中慢性自殺。
-
8 # 教育反思者
淺談文化
1,我對文化的定義
文化涉及到一個社會的方方面面,滲透到了每個角落,絕非一段文字就能夠完全描述。民族文化決定了這個民族之所以是如此走過來,現在就必然是這個樣子。甚至可以據此判斷一個民族:今後會不會走向輝煌,或者因循守舊固步自封,或者靠別人的憐憫生存。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的精氣神,是激勵這個民族創造璀璨文明的內在驅動力,以及這些精氣神的傳承方式、反思方式和更新方式。民族文化可以近似地認為是該民族的主流三觀。
如果這個驅動力是積極向上的、強勢的,這個民族一定會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燦爛的文明,在文化傳承上,會新陳代謝發展自身的文化。
如果這個驅動力是因循守舊的,這個民族歷經千年也不會有顯著變化,進步的速度明顯比別人慢。在文化傳承上,還會把千年之前的東西奉為經典。
如果這個驅動力很弱勢,則該民族很可能要消失,或者在別人的憐憫下苟延殘喘。
文化的主要屬性有:族群人的本能、該民族的生存生活傳統及民風崇尚、社會組織架構、意識形態、哲學理念與信仰和教育傳承這六個要素。
A,族群人的本能
這是與生俱來的文化,取決於基因。這個目前還不能說清楚基因是怎麼影響本能的,但本能對人的善惡、秉性等先天意識,是有重大影響的。
B,生存生活傳統及民風崇尚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個地域的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養育了該地域的人文傳統及民風崇尚,形成獨特的地域文化。歷經千萬年,形成了人與環境渾然一體的和諧,是該地域民族最基本的地域人文屬性。
這方面的文化內容有:農耕文化、海洋文化、工業文化、農牧文化、傳統崇尚、民族個性、風俗與遠古傳說……
C,社會組織架構
自有了國家政府概念以來,產生了政治文化,以公權力來統治或管理社會。它規範了群體的生產生活資料的分配,以道德或法律來規範個體的為人處世及言行準則,維持全社會的公平公正,使得每個團體和個人都得到更好更安全的生存和發展。
社會組織架構經歷了:氏族原始人、部落社會、奴役制度、封建制度、集權統治、公共管理等過程。這些過程反映出群體的精神崇尚變遷:崇尚經驗長輩、崇尚部落首領、崇尚皇權、崇尚民主,而民主自由的因素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人類共同意願必將成為人類最高階的精神崇尚。
崇尚經驗長輩是所有動物的本能文化,但只有人類能夠進化為精神崇尚。
這方面的文化內容有:氏族文化、部落文化、奴隸文化、封建文化、世襲文化、民主文化、統治社會、管理社會、對社會價值觀的引導、對社會價值及利益的調配,……
D,意識形態與人生價值觀
讓人適應社會(合群,中庸文化),還是讓社會適應人(獨立,契約精神),是強勢文化與弱勢文化的分水嶺。
D1,中庸、合群與適應社會
D2,世俗的人生觀
D3,世俗的價值觀
我們以前文化在意識形態方面的屬性是弱勢的世俗文化。
E,哲學理念、世界觀與信仰
人類之所以區別其他所有動物,就是因為人類有思辨能力、總結能力和創新能力,能夠認知所處的世界和人類自身,建立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能夠追求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無論在精神淨化和科技文明,都能引領人類自身進步。
哲學思辨是人類得以進步、引領人文變遷的最基本的精神原動力。一個民族文化的強勢或弱勢,就看該民族的精神原動力是強勢或弱勢,以及新思維在族群中能否產生影響。在言論受限的社會中,新思維是受到打壓的,歷史上有太多的“異端邪說”被扼殺。
信仰有無神明,對哲學思辨與智慧增長有極大影響。
信仰有神(如上帝、宗教)或無神,看起來對人類自身無直接影響,但信仰有神形成的反思(如:向上帝懺悔)對人文進化產生了巨大的作用——懺悔之後能夠使人的思想境界提高,心情更坦蕩。這種氛圍中的人,有哲學思辨,公民意識強。
信仰佛教導致的輪迴宿命論,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使人的心靈得到安撫、減少浮躁,但沒有反思,只會進一步認命,禁錮了人的思想進步。這種氛圍中的人,無哲學思辨,公民意識弱,好統治。
這方面的文化內容有:有神、有圖騰、無神、信佛教、有無哲學思考、如何認知世界、有無反思與審視、對民族未來的期盼與引導……
F,教育傳承
教育的宗旨是讓後人更優秀,這與人文進步的指向是一致的。
教育既有傳承原有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更要激勵新思想的產生,才能淘汰已經不適應新形勢的舊思想、舊文化,使民族文化得以推陳出新。因此,教育在傳承既有文化知識的同時,一個不可或缺的任務是培養思辨能力。只有這樣,教出的經世大才們才能進一步拓展現有的知識空間,才能創新,才能引領人類創造出更璀璨的文明,無論是精神文明還是物質文明。沒有思辨的族群,最多是原地踏步。
教育是文化的搖籃。教育的宗旨是啟迪思想、培養人才和引導反思。既要選擇性地傳承文化,更要創造新文化。
孔子只有“傳道授業解惑”,沒有思辨與創新,只能算是培訓。我們的民族是被培訓教化了2000多年,建立了一個禁錮思想的世俗社會,而非接受教育。
語言和文字,是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一個族群如果沒有語言和文字,那就還是野生動物。
傳承已發現的知識技能、宣揚思想進步,都離不開語言和文字的傳承與教化,這也導致有不少人認為:文化就是以文化之。殊不知:以文化之只是文化範疇中的一個要素而已。
這方面的文化內容有:文字、語言、典籍、教育、教化、人才需求與培養、反思、創新……
總之——
積極向上的文化會導致一個民族在歷史長河中創造出光輝燦爛的文明,在文化傳承中一定會推陳出新,更新舊文化,順應乃至引領世界文化進步。
因循守舊的文化是社會進步的阻力,即便是歷經千年也不會給民族發展帶來明顯變化,科技創新也只會跟著別人追。在文化創新中毫無建樹,還把千年以前的文化奉為經典。給先人貼點金是可以的,但不要以為貼金之後就能證明自己高貴。意淫式的自信沒有任何意義。
頹廢的文化會使一個民族消亡,或者是在別人的憐憫中苟延殘喘,甚至是憑動物本能在生存。
如果說存在的時間長就是好文化,那氏族部落文化延續了上百萬年呢,幹嘛不回去?因為時代變了,文化就需要重新審視與更新,才能建立文化自信。
-
9 # 知行鏘鏘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嗯,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什麼是文化.,
什麼是文化文化是由古羅馬哲學家西塞羅首次使用拉丁文“cultura animi”定義,原意是“靈魂的培養”,由此延申到人類在其發展過程中,所積累的於生存生活有關的經驗和知識,使其和群體共同適應自然及人際環境,簡單來說,就是共同生活在同一環境及經濟方式所形成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各種表現。
這個解釋是不是感覺很拗口?很抽象?啥是靈魂?額…… 越來越複雜了……?
我對文化在這裡再做一個進一步的提煉,文化客觀來說其實就是在特定社會範圍內約定俗成的習慣。只是這些習慣是這個社會透過公序良俗的原則約定而成的,也就是說,同一環境下的人群,為了能夠和諧共生於這個環境中,的生存生活方式,所以在語言、技能、飲食、認知等各個層面上進行生存生活方式的統一,而這些習慣這就是文化。所以在不同的社會會產生不同型別的文化沉澱,而這些沉澱又透過各種方式進行傳播、效仿。
在考古學上“文化”則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蹟、遺物的集合。根據上述文化形成的原因,所以同樣的工具、用具、製造技術等是同一種文化的特徵。所以,無論上古的良渚文化、仰韶文化還是現在的廣場舞文化、影視文化都有明確的地域、人群、技術特徵。
文化的核心在這裡,特別要提到的是,現今中文裡文化一詞的意思,借自於日文和制漢語中“文化”之義,其和華夏古籍的原義相差甚遠。
那麼中國文化一詞的原意是什麼呢?
文化在漢語中實際是“人文教化”的簡稱。 “教化”是這個詞的真正重心所在:說直白點就是教育。甚至是強制教育的意思。這就有點階級、強權的意思混雜在裡面了,只有弱者才會被教育、只有統治者才有教化被統治者的權力。所以,過去古人評價一個人是否是個文化人,往往是看此人社會倫理被教化的程度,滿口之乎者也、滿腦禮義廉恥就是個文化人。
而當今社會,各種文化習慣更加多元化,無論從文化的廣度還是深渡都比過去更為廣泛,文化現象已經涉及社會各個層次方面,文化也就涉及各個細枝末節。比如,從相對廣泛的酒文化,年文化,習俗文化,飲食文化……發展到現在的網路文化、動漫文化、乃至廣場舞文化等等,但是,隨著文化現象的蔓延和擴充套件,當文化成為每個人如此貼近的東西,反而變成大家都不太察覺和識別的東西了。所以社會上才會出現本文的題目。
其實當我們知道了什麼是文化,那評判的標準和法官又是誰呢?我覺得這比文化本身的含義更有思考的價值。
150年前,一個受過良好西方文化教育的人,來到中國,頤指氣使地嘲弄華人沒文化,難道中國真沒文化嗎?只是沒有西方的文化罷了。這和我們在街頭嘲笑或厭惡一個流浪者的時候,我們是否真的瞭解這個人卻是一個文化大師呢?
-
10 # 聖賢中
“文化” 是人類走向完美、文明進步的一個氛圍、不同的生活環境 (國家或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微觀有市井文化和生活習慣;宏觀層面有國家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領域仍至國家戰略方針……隨時都在漸漸地影響我們、她包羅永珍……。她是世界各國(地區)人民生活方面不同習俗 的體現。她曾經歷漫長進化和演變過程、歷史悠久且豐富多 彩…… 這個話題毛主席也曾提到過“古為今用、洋為中用”
她是抽象的東西、有著無型且難以想象的的氛圍、既有精化也有糟粕,應該汲取精華、摒棄糟粕……她時刻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和後代 的思想發展和生活方式……實事求是仍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在這;冒昧地提醒一下 那些狹窄的民粹主義御用文人:理性愛國!為了充分體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和包容、那些動輒濫扣“復古、崇洋媚外”等帽子是不是應該慎用這頂帽子了?避免玷汙“中國文化”!為加強中華民族團結和凝聚力方面盡一份綿薄之力?
家人、兄弟姐妹仍至夫妻之間的關係都會時不時有矛盾糾紛……甚至導致雙方的感情壓力或衝突、過後又悔之晚矣(電視上法律頻道網友們應該看到過?)家人都會如此、何況外人更多這樣的事例屢見不鮮、不必細敘……我認為主要原因是缺乏溝通、產生誤解
戰爭對人類的傷害和損失慘重!信伊斯蘭教的國家與信基督教的西方發達國家之間的戰爭和纏鬥有目共睹 ……愚見以為:竟其原因文化 的差異、互相看不憒對方(生活方式和習慣這裡就不必細敘) 是導致戰爭和動盪的因素之一、正因如此、多元文化需要溝通、理解、包容和尊重。我們人類應該好好利用“文化”這個這個氛圍、讓 她儘可能地輻射出對我們有幫助的“正能量”而不是相反……她的作用應該讓我們一起合作,發展、共䇔;幸福。而不是爾虞我詐、勾❤️鬥角、兩敗俱傷……世上有壞人毋庸置疑、但世上還是好人多!
-
11 # 古城金地140787426
文字是一個單獨個體資訊。文化是單個資訊組合起來的連續資訊。
什麼叫文化?就是文字化。
你把事物轉化成文字這就是文化。
文化就是文字化。像資訊化,數字化就是一個系統。
把事物使用文字化後的資訊傳遞。
有文化沒文化,是對文字的學習有沒有經歷,能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原始人類沒有文字,所以就沒有文化,不能把事物轉化成文字。
小學生上學就是把事物轉化成文字化的開始,把山的實物轉化成文字,把日月星辰轉化成文字。
有的人沒有上過學,沒有被文字化過,用文字表達事物和自己內心思想的時候,表達不出來就容易發火,說粗話,特別是在和人有爭議的時候。
修養不代表文化,修養是不斷的學習,不斷的改進扶植修改。
每個人受到的教育不同文化水平也不同。主攻的方向也不同,也許他主攻的是別人不知道的專案。隔行如隔山,所以別人不能理解他的專業。
不同的文化注重於不同的特長,在某些領域精通,就是某種文化水平就高。有文化不是全面的掌握各方面的知識,不一定對每一行都精通。在這一行有文化,到了別的專業就不一定有文化了。就像一個醫生給人看病他有文化,但是給機器看病就無能為力了。同樣道理機械師給機器看病手到病除,給人看病就不行了,因為他們被文字化的專業事物不一樣,學習的方向掌握的文化不一樣。
他們相互之間的論文交流也會有這個現象,誰都看不懂誰。如果他們相互之間,一個聊病理,一個聊機械,他們誰也聽不懂誰在說什麼,因為在他們的腦海裡就沒有被對方的專長文字化過,他們都有文化,誰能說他們沒有文化。只是他們對事物用文字化資訊表達出來的東西不熟悉,在一方面文字化了,在另一方面沒有文字化。
文化就是文字應用變化的組合。文字象相片,文化就是把一個一個相片組合起來的影片。組合起來的文章就是一部電影故事。這就是文化。
好的文化能夠明確表達自己所要描述的事物,傳遞明確的資訊。讓人一看就明白。
有的人對文化本身就迷迷糊糊,不懂裝懂還要東拉西扯一些不相干的東西來拼湊,讓看的人一頭霧水。這是不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經歷了幾千年的磨鍊,使用規律邏輯性很強,中國文字使用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字的前後順序不一樣意思就變了,結果就不一樣。
文化是用來傳遞資訊的。邏輯性不強傳遞的的資訊就會出現不同的結果。
中國的文化和農耕有很多淵源。一年四季種了收,收了種,反覆迴圈,年復一年,經久不變。所以,中國的文化是一種守舊的複製文化,守著古老的文字不變。自古至今都是在複製,一代一代的傳下來。
文字化就是學習文字變化運用,小學生上學就是文字化的開始。文字化的運用方法,就是自古傳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傳統組合變化的方法,這就是——傳統文化。
精神.物質.工藝.藝術.技能.風俗.習慣.服飾.城市風格.酒.茶......都要文字化叫文化,它們是事和物。它們被起的名字叫文化,要用文字表達出來。它們就是它們本身,酒就是一種液體起的名字,這個字叫酒就是被文字化了。精神也一樣。如果非要和文化硬拉在一起,那就要在後面加上文化兩個字,把這些事物用文字表達出來。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等,他們也要文字化,不加文字化他們該是什麼家還是什麼家。這些都是被文字化中的一個派系。中國文化不是哪一家的。少了哪一家中國文化的根還在。
考古時曾經挖出一種酒是綠色的液體,能說它是酒文化嗎?不能,它只是液體,它可以‘被’文化,酒才叫酒文化。它背後的故事也是酒文化。它是哪裡生產的,用的什麼材料,它賣給了誰,當時誰喝了,喝酒時猜不猜枚,有什麼規矩。這些才是文字加工過的酒文化。
文物沒有文字不代表文化 ,它只有某種特徵。把古代文物骨笛資訊用文字組織起來,只能證明當時的音樂藝術的程度。韻律達到了幾個音節的運用。玉石文物證明當時的雕刻和審美觀。青銅器如果沒有文字,也只能證明當時的冶金技術水平和鑄造工藝技術,就像原始人的石斧石碗石器一樣不是文化。發明不是文化,是技術改革創新。城市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也需要文字化。根據那些痕跡證明了誰在那生活,他們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生活來源是什麼?只能證明那裡有人生活的痕跡,它們必須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以後叫文化。
風俗習慣不等於文化,各國有不同的文化,也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相同的風俗習慣,相同的風俗習慣不能說是文化相同。很多動物也有習慣但不能叫文化。要用文字化表達出來叫文化。
口口相傳是文化口頭上的傳遞。說話的人發出來聲音和文字,聽的人也在接收每一個文字。這種方式容易失真比如端午節,傳來傳去就不知道是誰的風俗習慣了。
其實端午節還早就是一個人們慶祝豐收的節日,按時間計算才能知道它產生的地方,哪個地方剛剛收割完,人們開始慶賀,應該就是這個地方的習俗。最好的方法是文字化,寫成文章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化。
文化要深入淺出,淺顯易懂。不能神神秘秘,故弄玄虛,東拉西扯,顯示知道的很多。要能夠表達清楚你的思想,這就是好的文化。
中國文化有九千年文明,賈湖文字就是證據,那時的一二八等文字現在還在使用。
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優點是:文字簡練表達清楚的象形文字。這樣的文字組合起來的文化表達能力強,文字像照片,把文字的照片組合起來就是電影影片,怎麼組合變化,這是祖傳方法。
世界上聯合國開會,同樣內容的演講稿,放在桌子上最薄的那份就是中國的。外華人都覺得很不可思議,中國文化太神奇了。
中國文化的組合排列前後順序,和別的國家文化也不一樣。主謂賓的用法也不一樣。姓名的順序也不一樣。表達方式也不一樣。這就是中國的文字化傳統使用方法。這就是根。
人的智慧進步就是人類文字的出現,用文字儲存資訊。
有了文字,人類脫離了動物世界成為了人。
沒有文字之前人和動物是平等的。
人和動物都是隻有一個腦袋,用腦袋記錄往事。
有了文字之後人比動物多出個腦袋,記錄的東西比動物多出很多倍,記錄經歷的一切事物思想經驗。
有了文字人的資訊傳遞成幾何形式成倍增長。而動物依然停留在原來的基礎上。
文字記錄了過去現在和將來。文字可以傳遞全世界人類的智慧,可以相互之間交流學習。
這就是人獨立於世界智慧的頂端的文字發明。
有了文字人類智慧開始迅速起步。
現在已經出現了電腦,它也許不屬於人類的大腦,有可能有一天取代人類的智慧。超越人類,統治世界。
人有了文字才有了文化,把經歷看到的事物轉化成文字就是文化。就是要文字化。
人看到的山水經歷的事情不可能用實物儲存起來。只有用轉化成文字的方法記錄下來,這就是文字化——就是文化。
可以說文字化就是它的定義。
-
12 # 墨白孫
人們用語言與文字,數與數量,字母與拼音,付號所表達的全部壹切都是文化也稱文化。文化能夠說明世界與宇宙使人們明白。
回覆列表
曹德旺解釋的非常到位:文化是一種道,文化和知識是道和術的區別:在學校的各種專業學的知識都是術,會計,電子商務等都是術,而不是文化,文化是道。文化是看不著,摸不到,無形無相,無處不在,象空氣一樣霧化在那裡……只有經過長期的積累沉澱白能悟到它,所以有文化的人看問題就會和別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