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未來創業夢

    澳洲在地理上有兩個世界之最:她是世界上最小的陸地,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澳洲位於南半球,面積居世界第六,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和巴西,約相當於五分之四個中國。它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海岸線長達37000公里。澳洲的地形很有特色。西部和中部有崎嶇的多石地帶、浩瀚的沙漠和蔥鬱的平頂山巒,東部有連綿的高原,在靠海處是狹窄的海灘緩坡,緩斜向西,漸成平原。沿海地區到處是寬闊的沙灘和蔥翠的草木,那裡的地形千姿百態:在悉尼市西面有藍山山脈的懸崖峭壁,在布里斯本北面有葛拉思豪斯山脈高大、優美而歷經侵蝕的火山頸,而在阿德雷德市西面的南海岸則是一片平坦的原野。墨累河和達令河是澳洲最長的兩條河流。這兩個河流系統形成墨累-達令盆地,面積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於大陸總面積的14%。艾爾湖是靠近大陸中心一個極大的鹽湖,面積超過9000平方公里,但經常長期呈乾涸狀態。澳洲的大部分國土,約70%,屬於乾旱或半乾旱地帶,中部大部分地區不適合居住。澳洲有11個大沙漠,它們約佔整個大陸面積的20%。由於降雨量很小,大陸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實際上被沙漠覆蓋。澳洲是世界上最平坦、最乾燥的大陸,中部窪地及西部高原均為氣候乾燥的沙漠, 能作畜牧及耕種的土地只有26萬平方公里。沿海地帶,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帶,適於居住與耕種。這裡丘陵起伏,水源豐富,土地肥沃。除南海岸外,整個沿海地帶形成一條環繞大陸的“綠帶”,正是這條“綠帶”養育了這個國家。然而,澳洲內陸貧瘠乾旱地帶卻蘊藏極為豐富的礦產資源,澳洲鐵礦儲量佔世界第二位,各種礦產為澳洲帶來大量的財富。澳洲的平均年降雨量為465毫米,每年雨量的變化幅度很大,分佈很不均勻。最乾旱的地區是艾爾湖流域盆地,平均年降雨量不足125毫米。最溼潤的地方是東北熱帶地區和塔斯曼尼亞州西南地帶。澳洲的沿海水量充足、土地肥沃,大部分人都居住在沿海一帶。澳洲人各地的氣候很不相同。大陸北部地區是溼潤的熱帶氣候,東部中央地區和西部沿海有溫暖而不太炎熱的氣候,而大陸南海岸和塔斯曼尼亞州則較涼爽。整體而言,澳洲各地都有溫暖的夏季和不太冷的冬季。在澳洲有記錄以來,溫度最高的地方是東北部內陸的克隆卡里,1889年克隆卡里的氣溫曾高達攝氏53度;而最寒冷的地方是夏洛特隘口,1994年,科西阿科斯山附近的雪野中氣溫最低紀錄為攝氏零下23度。澳洲氣候比歐洲或美洲溫和,尤其是北部,氣候與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相近。在昆士蘭州、北領地及西澳洲州,一月份(仲夏)的溫度白天平均為攝氏二十九度,夜間為攝氏二十度;而七月份(隆冬)的平均氣溫分別約為攝氏二十二度及攝氏十度。新南威爾士州、維多利亞州、塔斯曼尼亞州及南澳洲州一月份的白天平均氣溫約攝氏二十六度,夜間為攝氏十六度,而七月份則分別為攝氏十五度及攝氏七度。風土人情澳洲人既有西方人的爽朗,又有東方人的矜持。他們興趣廣泛,喜歡體育運動,如衝浪、帆板、賽馬、釣魚、地滾球、澳式足球(Australian rules football)、橄欖球(Rugby)及游泳等都有眾多的熱衷者。居住在澳洲的土著人(也稱原住民),仍然保護著自己的風俗習慣。他們以狩獵為生,“飛去來器”(boomerang)是他們獨特的狩獵武器。他們很多仍居住在用樹枝和泥土搭成的窩棚裡,圍一塊布或用袋鼠皮蔽體,並喜歡紋身或在身上塗抹各種顏色。平時僅在頰、肩和胸部塗上一些黃白顏色,節慶儀式或節日歌舞時彩繪全身。紋身多為粗線條,有的像雨點,有的似波紋,對經過成年禮的土著人來說紋身不僅是裝飾,而且還用以吸引異性的愛慕。在狂歡舞會上,人們頭戴五彩裝飾,身畫彩紋、圍著篝火跳集體舞。舞蹈和繪畫都很純樸,多反映狩獵生活等。隨著時代的變遷,一些土著居民漸漸離開部落,搬遷到城市居住。澳洲有優惠土著居民的各種政策,包括在房屋、就業、福利各方面為他們投入現代生活提供各種必要的協助。在旅遊區,土著居民的藝術品和手工藝品是世界各地遊客蒐羅購買的物品之一,這都是土著居民的收入來源。無拘無束:澳洲人的最好概括澳洲有特別濃厚的自由和無拘無束的氣氛。人們日常互相直呼其名(只稱呼名,不稱呼姓),老闆和員工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都如是。在兩大城市悉尼和墨爾本的市中心,平日中午常常可看見穿筆挺西服的白領人士或白領麗人和朋友同事聚在一起,坐在建築物門前的臺階上吃簡單的午餐,如三文治或熱狗,白領人士坐在街上吃便當,同樣是現代化的大都市,同樣的場面在東京或香港這樣的地方是難以想象的。澳洲人文明有禮,樂於助人。在人流稀少的街上行走的話,人們即使互不相識也會打招呼和問候。如果手拿一袋水果在街上行走,袋子不巧破了,水果滾在地上,周圍的人會馬上幫忙撿起來,送還你的手上,還會有人給你找來一個好的袋子或者盒子或者什麼可以救急的替代品,這就是澳洲。週末的繁榮:澳洲的生活特色在澳洲工作,工資一般是每週發一次(公務員或者大機構是每兩週發一次),發工資的日子通常是逢星期四或星期五。因此,澳洲的餐館、酒吧、百貨公司每週的星期五、六是生意特別好的日子。近年一些大型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都有逢星期四晚延長營業時間的做法(Night Shopping),迎合逢星期四領工資的人士。一些不注意安排花錢的人,就會有周末富貴,周初貧窮的現象。這都沒有關係,因為多過幾天,又是快樂的週末了。中國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多山地,由於遠離海岸,與外界聯絡接觸較少,導致經濟發展比較滯後;東部地形平坦,則因為靠近太平洋,與周圍國家聯絡密切,經濟交流多,時刻與世界經濟保持較緊密的聯絡,經濟發展比較快。西部深處內陸,缺水,毗鄰國家也較落後,無法發展較好的對外貿易;東部有充足的太平洋的水,利於經濟發展,與周圍國家發展對外貿易方便。東南亞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徵概況東南亞即亞洲的東南部地區,位於中國的南面,中國習慣上稱之為南洋。處於東經93—141.5度,北緯25—南緯10度。大部分為熱帶地區。北接中國大陸、南望澳洲、東瀕太平洋、西臨印度洋、並與孟加拉、印度相毗鄰。連線三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全區由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總共11個國家:越南、寮國、緬甸、高棉、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汶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以上10國組成東南亞聯盟、簡稱東盟),加上東帝汶(它是近年從印尼獨立出來的國家,尚未加入東盟)。總面積407萬平方公里,佔亞洲1/10;如計入印度尼西亞屬於大洋洲的一部分領土,即伊裡安島的西半部,總面積則達448萬平方公里。東南亞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組成。中南半島因位於中國以南而得名,舊稱“中印半島”或“印度支那半島”。島上有越南、寮國、緬甸、高棉、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七國。面積207萬平方公里,佔東南亞面積的46%。馬來群島以其居民主要是馬來人得名,又稱南洋群島,則分佈有印尼、菲律賓、東帝汶、汶萊四國。面積241萬平方公里, 佔東南亞面積的54%。中南半島東臨南海,西濱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南瀕馬六甲海峽,海岸線長1.17萬公里,多重要港灣,地理位置重要。其地形北高南低,山脈自北向南呈扇形分佈,山河相間,河流源遠流長。其山地和河流是中國西南山脈和河流的向南延續。主要山脈自西向東依次為那加山脈、若開山脈;登勞山脈、他念他翁山脈、比勞克東山;長山山脈。三大山序之間的伊洛瓦底江、薩爾溫江、湄南河、湄公河、紅河自北向南,洶湧奔騰。河流上游多穿行於撣邦高原,深切的河谷將高原分為數塊,如伊洛瓦底江與薩爾溫江之間的東緬高原,薩爾溫江與湄公河間的清邁高原,湄公河與紅河之間的寮國高原等。各河上游落差很大,河流侵蝕搬運能力強,下游堆積速度較快,形成許多面積廣大的三角洲平原。大河下游和河口多有肥沃平原和三角洲。一些河流的中下游河谷平原及各河的河口三角洲為主要農業區和人口集中區。馬來群島散佈在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廣闊海域。北起巴坦群島,南迄羅地島,西起蘇門答臘島,東達新幾內亞島以西 。南北長約3500公里,東西寬約4500公里。有大小島嶼約2萬多個。包括大巽他、小巽他、馬魯古、菲律賓和努沙登加拉等群島,分屬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汶萊、菲律賓和東帝汶等國。海域面積大,除爪哇海及南海南部外,水深都在1000米以上。多海峽,是東南亞通往世界各地的重要通道。馬來群島上的地形以山地為主,且多分佈在島嶼中部。平原比較狹小,主要分佈在沿海,只有爪哇島北部和蘇門答臘島東部平原面積較大。馬來群島處於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由於三大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彼此擠壓,時常引發地震。在地殼隆起形成山地的同時,地下灼熱的岩漿也順地裂縫上湧,在地面噴發形成火山。印尼和菲律賓是東南亞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印度尼西亞有400餘座火山,其中的120座為活火山;菲律賓也有52座火山。這些火山主要分佈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努沙登加拉群島和菲律賓的一些島嶼上。這些島嶼呈弧形自東向西延伸,因而人們形象地稱之為“燈火走廊”,這裡是世界上地震和火山爆發最多的地區,是東南亞“最不安定”的區域。東南亞地處亞洲大陸和大洋洲之間,又溝通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近代以來更發展成為世界海空運輸的一個樞紐之地。其南側的馬六甲海峽,長1185公里,最窄處寬37公里,主航道水深25~151米,可供26萬噸級船舶滿載透過,是東北亞經東南亞通往歐洲、非洲的海上最短航線和必經通道。已成為同英吉利海峽並列的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通道。此外,位於印度尼西亞中部的龍目海峽,該海峽夾於巴厘島和龍目島之間,長60公里,最窄處寬11公里,主航道水深均在160米以上,足供任何船舶安全航行。已成為一條替代馬六甲海峽的新興國際深水航線。蘇門搭臘與抓哇間的巽他海峽亦是具有重要意義的交通要道,它與龍目海峽、馬六甲海峽一起被稱為“東南亞的三大門戶”。東南亞大部分在北迴歸線以南,赤道的附近,緯度較低,四季如夏,終年炎熱,常年氣溫在25℃-30之間。大部地區一年只分為旱季和雨季。一般11月至次年5月為旱季,6—10月為雨季。氣候主要分為兩種型別:中南半島北部和菲律賓北部地區,屬於熱帶季風氣候,年降雨量1500毫米以上。赤道附近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有雨,沒有乾燥的時候,年降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大部分地區屬熱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0—27℃,降水豐富且集中於4—10月。南部馬來半島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中南半島絕大部分位於北緯10°~20°之間,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每年3~5月為熱季,冬夏季風均消退,氣候炎熱,月均溫達25~30℃;6~10月為雨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充沛;11月~翌年2月為涼季,盛行東北季風,天氣乾燥少雨。年均降水量受地形影響,在迎風坡達5000毫米,而背風坡則不足2000毫米。個別迎風坡和馬來半島地區可形成熱帶雨林景觀,少數內部平原和河谷則形成熱帶草原。中南半島的氣候屬典型的熱帶季風型別,水熱資源豐沛,乾溼季分明,特別有利於稻穀的生長,這是區內農業生產以稻穀佔優勢的重要原因,但熱帶經濟作物則頗受侷限。馬來群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不包括菲律賓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炎熱多雨),位於赤道附近,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裡全年氣溫高,各月平均氣溫25~28℃。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於熱量和水分充足,植物終年茂盛,許多地方分佈著茂密的熱帶雨 林。農作物隨時可以播種,四季都可以收穫。盛產椰幹、蕉麻、胡椒、金雞納霜、木棉、棕油等,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基地。群島還是南北大陸生物種的過渡地帶 ,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本節教材是國家地理部分的第一節,全節共分6個小標題,由“東亞島國”“多山的地形”、“溫溼的氣候”、“東西融合的文化”、“發達的經濟”、“主要城市”。組成一個有機整體,再加上“日本與外來文化”、“日本的漁業”、“日本的交通運輸業”等補充資料,使學生能比較充分地瞭解日本這一東亞島國的自然地理特點和人文地理特點。本節教材前4個小標題內容既能讓學生了解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文化特點,同時又成為第5個小標題內容的鋪墊,讓學生透過對日本自然地理條件的分析,進而達到理解日本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並以此作為我們的借鑑。第6個小標題內容介紹了日本的主要城市,也是對日本經濟發達、城市化水平較高的補充說明。本節教材的補充資料主要包括地圖、統計圖表、景觀圖和文字四大部分。作為“第二地理語言”的地圖,分別說明日本的地形和組成、日本的礦產資源進口貿易、日本的工業部門及工業分佈、日本港口的分佈及世界最長的津輕海峽青函隧道,較全面地對日本各地理要素進行了定位。l幅統計圖表說明日本地狹人稠的人口和麵積特點;8幅景觀圖配合課文和活動題,從擴充套件知識面的角度展示了日本的風光、文化、建築和經濟;文字部分為我們更好更全面地把握日本文化、經濟(漁業、交通運輸業)狀況提供了資料。補充部分與課文互為照應,相得益彰。教學提綱(板書)一、東亞島國1、位置及領土組成2、首都、民族、語言、港口二、多山的地形山地丘陵眾多,火山地震頻繁三、溫溼的氣候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四、東西融合的文化五、發達的經濟1、經濟概況2.進出口貿易3.工業和農業4.漁業和交通運輸業六、主要城市東京、筑波、大阪、橫濱、名古屋、神戶、廣島、京都、奈良教學建議新課導人:“東亞島國”部分可由學生讀圖引入。根據教材P.66活動題,學生透過讀圖掌握日本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和九州四大島嶼組成,透過比較,瞭解到本州是最大的島嶼。可由學生用顏色筆在地圖上勾畫或讓學生上講臺指示掛圖找地名,有條件的學校可用多媒體點擊出要找的地名以加深學生印象。計算題除按題目要求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336人/平方千米、華人口密度約為135人/平方千米外,還可以請同學迅速計算出日本人口密度約為華人口密度的2•5倍,從而得出思考題“人稠”的答案;至於對“地狹”的認識,可採取計算中國領土面積是日本領土面積的25倍多而獲得,也可投影中國部分省級行政區輪廓及面積資料,讓學生在對比中獲得感性的認識。而後稍作小結即可。中國省級行政區 湖南 江西 甘肅 雲南面積(萬平方千米) 21.2 16.7 39 39.4“多山的地形”部分可分下列步驟:1.在七年級上冊的“六大板塊示意圖”上找出日本位於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2.找出日本在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的位置。可採用多媒體動畫形象地描繪出“板塊推移——多火山地震——山地隆起”的過程。閱讀資料“富士山”,加強學生印象,補充日本國的兩個別稱:“地震國”和“世界火山博物館”。最後在圖3—l上找出日本最大的平原:關東平原。需說明的是:日本多山的地形和狹窄的平原為其短小湍急河流的形成提供了條件,引導學生由此推斷出日本的水能資源豐富。“溫溼的氣候”部分可用緯度相近的東京和北京的氣溫、降水資料進行比較,得出結論:東京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氣溫年較差較小,降水量較豐沛且季節分配較均勻。因此氣候具有海洋性特徵。在教法上,可向學生出示統計資料並讓學生計算氣溫年較差,計算兩地年降水量差。或者投影自行設計的東京和北京的降水柱狀圖和氣溫曲線圖並輔之以學生讀圖——計算——得出結論。最後補充說明:在此氣候條件下,漫山遍野的櫻花是日本的國花。“東西融合的文化”部分可參照中國隋唐時歷史,如鑑真東渡、派遣唐使等,表明日本文化受中國文化影響大,也可適當說明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意義。或者,找一篇日文文章或日文書籍,讓學生看看日文中的眾多漢字。“發達的經濟”部分是本節教材的重點,可按以下步驟講述:1.講述日本經濟概況。強調其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強調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僅次於美國,居世界第2位。激發學生探究熱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敗後,經濟為什麼能迅速恢復,如此發達?附日本主要工業產品佔世界市場比例和世界排名:2.承轉:日本不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國,更重要的是國內鐵礦、煤炭、石油等礦產資源非常貧乏,工業原料、燃料非常缺乏,大量原材料需要從國外進口。進一步說明日本發展工業和經濟的不利因素,加強學生的疑惑感,激發求知慾。附日本主要工業原料進口量佔原料需求總量的所佔百分比:3.由學生探討日本經濟發達的有利條件,採取小組討論、綜合得出:①島國多港灣,海運便利。②科技發達;③勞動力素質高;④管理效率高。強調自然地理因素對日本經濟的影響。接著指導學生讀圖 3-6,點明日本“進口一加工一出口”型經濟型別及貿易物件。4.講述日本的工業時可先由學生列舉所見到的日本生產的電子、家用電器、汽車等產品或品牌(農村地區可由老師將著名的日本工業產品直接介紹給學生),讓學生先有感性認識講述日本的農業時可以聯絡日本的地形特點進行。5.日本的漁業和交通運輸業作為學生一般瞭解的知識,可透過閱讀教材提供的補充材料獲得。6.本部分內容的編排體例採用“總一分”式,講解時注意知識的排列特點和內在邏輯性,將有利於學生掌握知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劍魂偷學什麼技能好加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