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00268749060

    不好意,文化水平不高,不知司光光是誰?是不是宋朝神宗時期反對王石石變法,且小時候用石石砸缸缸的那個司缸缸?

  • 2 # 布衣1卿相

    司馬遷年幼時,在父親指導下,閱讀了“尚書、左傳、國語、系本”等書籍。年輕時,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德儒學,又訪遍於中國的河山。他父親司馬談在彌留間告訴他,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希望他能繼承祖先的遺志,撰寫一部史書。司馬遷在李陵案後,將父親遺留下來的史書和官方的檔案,寫下了一部曠世大作“史記”。原名是“太史公書”,該書從黃帝時期一直寫到漢武帝元狩元年,時間長達3000年,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由於“史記”具有先秦之風,直言評論了漢高祖劉邦劣跡和漢武帝的暴虐,所以“史記”在司馬遷的外孫楊惲時才重見天日。

    司馬光的“資治通鑑”是中國最大的一部編年史。全書二百九十四卷,上起戰國,下到五代末年,宋太祖滅後周,有一千六百年曆史。作者按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史實為緯,順序記寫,對重大事件和各方面的關聯交代的清晰,使讀者一目瞭然。但是,資治通鑑的前半部是以“史記”為主,編成了“週記”五卷,“秦記”三卷。所以說,資治通鑑離不開“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五代記等書籍,同時與儒家的史學觀一脈相承的。可以說,資治通鑑是史記的繼承版,只不過形式和歷史階段不同。

  • 3 # 大樹作筆

    比較起來,《史記》更令人可信些。因為《史記》是司馬遷個人所作,他寧願冒著生命的危險,也要尊重事實。所以,魯迅稱其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資治通鑑》是官方歷史,它必然帶有當時官方的好惡與偏見。當然也不乏其史料價值。

    兩位作者不是同時代人,也沒有任何血統和宗族的關係。

  • 4 # 廣元飛龍

    司馬遷的“史記”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那個更加真實。他們是本家嗎?。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成書於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2世紀)的《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勳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蹟,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曆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史記》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

    2、成書於北宋神宗時期的《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裡,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鑑,宋神宗認為此書“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鑑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全書294卷,約300多萬字,另有《考異》、《目錄》各三十卷。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官修史書中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首先我要宣告的是。“史記”和“資治通鑑”我都讀過。但都是囫圇吞棗,瞭解的並不深。我個人比較喜歡“資治通鑑”。如果要比它們的可信度。我覺得“史記”的真實性可能不高。司馬遷在“史記”中多多少少都有偏向性。自己不喜歡的就貶低。自己喜歡的就誇大。帶有一定的主觀性。“資治通鑑”是官修的史書,由司馬光領銜,編撰的目的主要是為皇帝提供借鑑和參考,所以敘述的主要是重大的歷史事件,總結經驗教訓。它們沒有可比性。作者不相同。出發點不相同。內容也不相同。

    司馬遷和司馬光是不是本家。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我不知道。

  • 5 # 習古辯才

    個人認為司馬遷的《史記》更為客觀一些,雖然有人說司馬遷對漢武帝雖然有歌功頌德的一面,但同時將漢武帝追求長生不老的形象刻畫的像個傻瓜,但我還是選擇相信司馬遷。其實求是是每個人的本能,古代科學不發達,對生老病死的過程並沒有得到完整的解釋,加上不少的神話傳說,在古代想長生不老的思想絕對可以理解,不能用現代的觀點去揣測古人。司馬光無論文學功底和歷史研究方面與司馬遷都存在不少差距,並且司馬光將與自己有些矛盾的人(王安石)進行醜化,由此看來,司馬光無論是肚量,學識,史學等方面都遠不及司馬遷。因此個人認為《史記》更可信。至於他們兩的同姓的問題,兩人相差一千年左右,實在沒有做過考證,無法解答。

  • 6 # 賽麥大弘

    謝邀,《史記》和《資治通鑑》都是偉大的歷史通史,讓我們知道了千百年以外的史實。《史記》更重視歷史敘述,告訴後世人們曾經的歷史。《資治通鑑》只是告訴帝王得失,讓帝王汲取教訓,他的舉例、描述可能更客觀,但是那都是告訴帝王如何端正態度,減少錯誤。

  • 7 # 慄廣野鶴

    史記和資治通鑑是用不同的體裁編寫的史書,由於體裁不同,決定了它們各有優劣。中國歷史上的史書體裁有記傳體,編年體,記事本末體,斷代體等,中國第一部記傳體史書是《史記》,《資治通鑑》是編年體。

    記傳體以人物為軸心記錄歷史。記傳體的優點是1,便於記錄多方面的史事,如人物設記,傳,其他政治文化經濟可設志,如殖貨志,五行志,文藝志等。無法入志的可以用表來記錄。2,可以突破時間的束縛,便於記錄一些時間沿續較長的事件3,需要入史的歷史人物皆可以立傳,所以介紹歷史人物能夠做到全面,完整,不遺漏。缺點是,1,不便於說明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2,對歷史人物的評價容易出現誇大或貶抑。3,由於記傳體以人物為軸線,所以對歷史事件的記錄往往不能完整或失之簡略。

    編年體以年代為軸心,按年月日的順序記錄。中國現存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是《春秋》,編年體優點1,以時間為軸心,所以記錄事件脈絡清晰。2,歷史事件之間的關係可以清晰說明。3,避免敘事的重複。缺點1,不易表達一個事件的全過程。2,對年代不明的事件難以入史。3,偏重於政治軍事事件,對經濟文化等難以完整表述。

    司馬遷是西漢陝西韓城人,司馬遷雖受宮刑,但據傳有後代,他的兒子為避迫害,將子孫分別改姓同和馮,所以司馬遷的後代也不姓司馬,因而和北宋司馬光沒有血緣關係。

  • 8 # 無情的太陽

    史記是公認的紀實性相當強的史書,雖然大部分內容不是在司馬遷的年代,但由於司馬遷寫作前幾乎參考了當時各種權威性史書,並進行了大量實地考察,可以認為史記大部分所記內容是最接近真實歷史的。史記中有許多觀點被一些學者懷疑過過,但後來相關的考古發現最終印證了史記的真實性。

    史記的另一個重要價值在於它的文學性。史記雖然寫於兩千年前,但卻通俗易懂,言語之間充滿吸引力,並留下無數典故和成語。即使單看它的文學價值,也足以媲美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說得一點不誇張。

    資治通鑑雖然也是一部重要的史書,其價值和影響力遠不如史記。而且史記是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具有開創性,後來的二十四史都是這種體裁完成的。

    兩人雖然同姓,卻沒有聯絡。沒有任何記載表明司馬光是司馬遷的後代。

  • 9 # 隹谷

    司馬遷的《史記》同司馬光《資治通鑑》都是中國歷史上很重要的紀實性歷史文獻,對於後世史學家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很有幫助。我感覺《資治通鑑》很多史實,尤其是漢武帝之前的歷史,應該參考借鑑了《史記》的資料。

    一、《史記》和《資治通鑑》

    1、《史記》最初稱為《太史公》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司馬遷遭受腐刑之辱後寫下的,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對於史前的很多史料,司馬遷也是根據神話傳說和民間故事紡撰,有些也是模稜兩可,無據可查了。但因為在司馬遷之前再沒有人整理和記錄那段漫長的歷史,也就只有這個版本是最權威的了。

    2、《資治通鑑》(常簡作《通鑑》),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他寫的歷史時間段是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鑑》對於西周以前的一千多年曆史沒有寫到,但比《史記》多記載了從漢武帝到五代時期的近一千年歷史。從這個意義上講:

    《資治通鑑》是《史記》的延續,二者記錄的史實應該沒有多少衝突,應該說都是可信的。

    二、司馬遷和司馬光

    司馬遷和司馬光是不同朝代的兩個人,雖然都 姓司馬,但風馬牛不相及,完全沒有任何關係。

    1、司馬遷

    司馬遷(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中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後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

    司馬遷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瞭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是記錄歷史的,但他自己的生平卻很有爭議,包括他的生卒確切年份,老家哪裡等資訊,其實是不確定的。

    2、司馬光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佑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諡號文正。名列"元佑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勳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我們小時候知道司馬光是從那則“司馬光砸缸”故事開始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司馬光的聰明和機智。

  • 10 # 蘭影竹風

    司馬遷是西漢人,寫《史記》,主要是想還原歷史真像,為後世人瞭解歷史服務,但真像是不可能完全還原的,司馬遷本人有很強的是非觀,善惡觀,根本不會為什麼大局而買帝王的帳。

    司馬光是北宋人,寫《資治通鑑》,主要是為帝王統治施政作歷史參考和借鑑,主觀意識和判斷是很強的,主要也是選取抄錄能為帝王統治所借鑑的史料作評斷。

    古時知識無法普及,現在大眾知識逐漸普及,我認為真正的史官應只應是錄影機和照像機,後世天下人自有公論,自有是非公道,自會出於相對的群體利益作出大局觀!人其實還是屬於群居的生物,有些時候一部分群體會因為互相的牽制和影響而盲目和烏合,因此真理又往往會掌在少數人手中!

    司馬遷是戰國秦國名將司馬錯的後代,司馬光遠祖司馬孚和三國時期司馬懿家是一族,兩個家族可能都是因為古代所擔任的官職而貫姓司馬,現還沒有確琢證據表明兩個家族是同一血脈關係!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嘴唇潰瘍面老不癒合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