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回覆列表
  • 1 # 一箇中國人30019752

    傳國玉璽的前身是和氏璧。春秋時代楚華人卞和在荊山角下發現了它。秦始皇兵吞六國後:把和氏璧刻成傳國玉璽。丞相李斯在玉璽上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若干年以後王莽篡漢,王莽派弟弟王憲向當時是太皇太后的王莽的姑姑王正君索要傳國玉璽。王正君把傳國玉璽重重的摔在地上對自己的侄子說:給你們亡國玉璽!結果傳國玉璽被摔掉一個角。王莽令人鑲了一個角。時間飛逝:到了五代殘唐時代。後唐末代皇帝李從苛亡國交傳國玉璽。李從苛自殺尋國,自此傳國玉璽下落不明。有人說李從苛抱著傳國玉璽玉人具焚了。也有人說傳國玉璽被李從苛派人藏起來了。反正從那以後就沒有人見到過王莽金鑲玉的那個傳國玉璽。中國歷史上有很多人因為傳國玉璽不但自己死了,還連累得家人一起死。這樣的歷史事件數不勝數。看來財寶招殺身之禍,美女是亡國之物並不是沒有道理。

  • 2 # 聶作平

    傳國玉璽上寫的內容,其實有兩種說法,只是兩種說法的差距並不大。下面詳述之。

    傳國玉璽,又稱傳國璽,傳國寶,即皇帝的印章。系由秦始皇下令用藍田玉所制,上面的字由秦相李斯所書。這方堪稱天下第一印的印章,四周刻著龍的圖案,正面是李斯所書的篆文,內容有兩說,均為八個字。

    一說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也是最主流的說法。

    一說是: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因兩種說法中,均有受命於天或近似的說法,因而秦以後的歷朝均以傳國玉璽作為傳國之寶,是天下歸已的象徵。著名的案例,比如東漢末年,孫堅偶然得到玉璽,到他兒子孫策起事時,手中無兵,於是把玉璽抵押給袁術,借得數千兵丁。而袁術得到玉璽,便以為真的可以做皇帝,結果敗得很慘。

    秦始皇所鑄之璽傳到宋朝時因戰亂而失蹤,此後雖有人聲稱再次找到,但都是假冒的。以後的皇帝只得另用黃金鑄印。

  • 3 # 潯陽鹹魚

    傳國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膾炙人口的傳說,這個“傳說”不是說傳國璽在歷史上不存在,而是在歷史上出現過,但是到現在已經沒有了,見不到了,成了傳說。

    據說傳國璽是秦始皇時所造,傳承至兩漢、魏晉、隋唐一直到五代十國的後唐皇帝李從珂時,這個傳國璽就再也沒有了記載,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

    在這段時間裡,但凡朝代更替,傳國璽的繼承就成了開國皇帝們渴望得到的“神器”,因此也賦予了“君權神授”的政治意義。

    傳國璽上面寫的是什麼字

    我列出兩漢魏晉時期的記載:

    《吳書》、《玉璽譜》、李賢註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應劭,皇甫謐:受命於天,既壽且康。

    《晉陽秋》載冉魏大將軍蔣幹送給東晉的是:昊天之命,皇帝壽昌。

    徐廣、《宋書·志第八》:受天之命,皇帝壽昌。

    綜上,傳國璽上的文字一共有4個版本,文字均有出入。

    【此印是用魚鳥篆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下面我來回顧一下傳國璽的傳承細節《玉璽譜》:傳國璽是秦始皇初定天下所刻,其玉出藍田山,丞相李斯所書,其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高祖至霸上,秦王子嬰獻之。至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不與,以威逼之,乃出璽投地。璽上螭一角缺。及莽敗,李松持璽詣宛上更始;更始敗,璽入赤眉;劉盆子既敗,以奉光武。

    這段文字是出自《後漢書》李賢註文,李賢是唐朝人,史稱章懷太子,這本《玉璽譜》的作者按照《舊唐書·經籍志》的記載來推測,應該是僧約貞。

    因此,可以這麼說,這段記載是唐朝人總結的“秦至東漢時期傳國璽傳承情況”。如今影視作品中對傳國璽的解讀,也大都依據這段記載。

    【電視劇《新三國》中關於傳國璽的劇情】

    《玉璽譜》對傳國璽文字的描述應該是繼承於《吳書》的。

    《吳書》:(孫)堅入雒,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初,黃門張讓等作亂,劫天子出奔,左右分散,掌璽者以投井中。

    裴松之對這段記載有過自己的見解。

    應氏《漢官》、皇甫《世紀》,其論六璽,文義皆符。漢宮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且康”。“且康”“永昌”,二字為錯,未知兩家何者為得。

    應氏就是東漢末年人應劭,皇甫則是西晉名士皇甫謐,裴松之說,這兩位記載的文字和《吳書》的內容不同,不知道“且康”和“永昌”到底哪個是正確的。

    其實,仔細想想,應該就是《吳書》的記載為正。

    道理很簡單,應劭和皇甫謐一輩子都沒有見過傳國璽啊!他們記載很可能是聽來的。

    特別是皇甫謐,他一輩子都沒做過官,就坐在家裡寫書做學問,在這一點上,他還不如應劭,應劭多少還是在朝廷中呆過一段時間的。

    應劭和孫堅都是漢末人物,孫堅是有明確記載,親手拿過傳國璽的人,隨後他把玉璽交給了妻子吳夫人,其兒子孫策、孫權也應該是見過的。

    再者,《吳書》是孫吳帝國的官修史書,記載自己家皇帝家裡的這段經歷,自然是有準數的,不會胡編亂造。

    應劭是在東漢帝國朝廷中做過官的,他在亂世中擔任泰山郡太守,因為沒有幫曹操接到父親曹嵩,導致曹嵩被陶謙計程車兵謀害,他害怕曹操報復,於是投奔了袁紹,然後他在冀州安心寫書,做學問。

    在建安元年(196年),漢獻帝遷都許縣後,他把寫成的書先給漢獻帝,用來恢復漢朝威儀。

    很可惜,不久後他就逝世了,漢獻帝拿到傳國璽大概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應劭如果寫錯了的話,死人也是不會修改的。

    至於東晉人徐廣和《晉陽秋》的記載,文字發生了更多的偏差,“既壽”變成了“皇帝”,這一點,筆者以為,漢末時的那枚傳國璽已經遺失,東晉之後的傳國璽已經發生了轉換、改寫,所以才造成記載不同。

    說到底,傳國璽的真正秘密,到現在永遠成了一個謎了。

    說點其他事

    元后摔壞的是傳國璽上一條龍的龍角,並非是傳國璽的一角。

    《玉璽譜》原文是:至漢平帝,王莽篡位,就元后求璽。乃出璽,投之於地,璽上螭一角缺。

    《吳書》說孫堅從雒陽井中撈得的傳國璽也是如此: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

    這裡的“螭”就是龍之九子之一。

    現在很多人道聽途說,沒看過史書原文,誤以為是傳國璽缺了一角。例如在電視劇《新三國》裡,小孫權就是這麼說的。

    曹丕加字。

    據說,魏文帝曹丕接受漢獻帝劉協的禪讓之後,得到傳國璽,還在傳國璽背面肩上刻七個小字:大魏受漢傳國璽。

    秦漢時的傳國璽很可能在西晉滅亡時遺失了。

    這一點,可以從東晉之後的記載看出端倪來,因為八個字已經發生改變。

    可見,當年劉聰攻入洛陽,滅亡西晉時,傳國璽已經遺失,之後由“後趙→冉魏→東晉”傳承的傳國璽,文字已經變成“受天之命,皇帝壽昌”,可見這個傳國璽已經不是秦漢時的那枚了。

    有一說一談歷史,不偏不倚話蒼生。

  • 4 # 跪射俑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字。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含義是:(既然)(我)順受天命,當(了)皇帝;(就)應該使黎民長壽、國運永久昌盛。

    據傳,秦王政二十八年(前219年),秦始皇乘龍舟過洞庭湖,風浪驟起,龍舟將傾,秦始皇慌忙將傳國玉璽拋入湖中,祈求神靈鎮浪。玉璽由此失落。八年後,華陰平舒道有人又將此傳國璽奉上。傳國玉璽復歸秦。

    秦子嬰元年(前207)冬,沛公劉邦軍灞上,嬰跪捧玉璽獻於咸陽道左,秦亡。傳國璽得歸劉漢。

    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璽藏於長樂宮太后處。王莽遣其堂弟王舜來索,太后怒而詈之,並擲璽於地,破其一角。王莽令工匠以黃金補之。

    及莽兵敗被殺,禁衛軍校尉公賓得傳國璽,趨至宛,獻於更始帝劉玄。

    更始帝劉玄三年(公元25),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國璽易主劉盆子。

    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靈帝熹平六年,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逃,玉璽失蹤。

    至獻帝時,董卓作亂。孫堅率軍攻入洛陽。某日辰時,兵士見城南甄宮中一井中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見投井自盡之宮女頸上系一小匣,匣內所藏正是傳國玉璽。孫堅如獲至寶,將其秘藏於妻吳氏處。

    後袁術拘吳氏,奪璽。

    袁術死,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獻帝而令諸侯,至此,傳國璽得重歸漢室。

    漢獻帝延康元年(公元220),獻帝被迫“禪讓”,曹丕建魏,改元黃初。乃使人於傳國璽肩部刻隸字“大魏受漢傳國璽”,以證其非“篡漢”也,實乃欲蓋彌彰。

    魏元帝曹奐鹹熙二年(公元265),司馬炎依樣而行,稱晉武帝,改元泰始,傳國璽歸晉。

    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前趙劉聰俘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十九年後,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更別出心裁,於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又二十年,再傳冉魏。

    後冉魏求乞東晉軍救援,傳國璽為晉將領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今南京),由此,傳國璽乃重歸晉朝司馬氏囊中。

    南朝時,傳國璽歷經宋、齊、梁、陳四代更迭。隋一統華夏,將傳國璽收入隋宮。

    大業十四年(公元618)3月,隋煬帝楊廣被殺於江都(今揚州),隋亡。蕭後攜隋煬帝孫楊政道及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無傳國玉璽,乃刻數方“受命寶”、“定命寶”等玉“璽”,聊以自慰。

    貞觀四年(公元630),李靖率軍討伐突厥,同年,蕭後與隋煬帝孫楊政道背突厥而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太宗龍顏大悅。

    唐末,天下大亂,群雄四起。唐天佑四年(公元907),朱全忠廢唐哀帝,奪傳國璽,建後梁。

    十六年後,李存勖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轉歸後唐。

    又十三年後,石敬瑭引契丹軍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璽就此失蹤。

    後周太祖郭威時,遍索傳國璽不得,無奈鐫“皇帝神寶”等印璽兩方,一直傳至北宋。

    北宋哲宗時,有農夫名段義者於耕田時發現傳國璽,送至朝廷。經十三位大學士依據前朝記載多方考證,認定乃始皇帝所制傳國璽。而朝野有識之士多疑其偽。至北宋末年,徽宗好風雅,增刻印璽十方,時人有畫蛇添足之譏,其實徽宗似有淡化傳國璽地位之深意在其中也。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金兵破汴梁,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被金國掠走,此後便銷聲匿跡。

    元至元三十一年(公元1294),世祖忽必烈崩。“傳國玉璽”忽現於大都,叫賣於市,為權相伯顏命人購得。

    後伯顏曾將蒙元收繳各國之歷代印璽統統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傳國玉璽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測。

    元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朱元璋在建康稱帝,號大明,改元洪武。繼而北伐,元廷棄中原而走漠北,繼續馳騁於萬里北疆。明初,太祖遣徐達入漠北,窮追猛打遠遁之殘元勢力,其主要目的便是索取傳國玉璽,然最終還是無功而返。

    明清兩代,時有“傳國玉璽”現身之鼓譟,然皆附會、仿造之贗品。如明孝宗時,曾有人進獻所謂“傳國玉璽”,孝宗認定其為贗品而未採用。

    皇太極滅了蒙古林丹汗,其後裔獻出所謂元朝“傳國璽”,上面刻著“皇帝之璽”。至清初時,紫禁城藏御璽三十有九,其中一方就是皇太極之“傳國玉璽”。而乾隆時,清高宗皇帝頗好考據,欽定其為贗品。但權且以假當真,聊以充數,亦無深究者。後來清末,此玉璽存放瀋陽故宮,不知所蹤。

    後來,開修黃河獲得一塊玉璽進獻乾隆皇帝,乾隆考證為贗品。

    民國成立,清廷退位,但依優待條件,仍盤踞紫禁城而稱孤道寡。直至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宮,此“傳國玉璽”復不見蹤影。當時馮部將領鹿鍾麟等人曾追索此鑲金玉璽,至今仍無下文。

    就此,玉璽失蹤於世,皇朝至此完,又將中國推入了新世紀。歷經兩千餘年風風雨雨、撲朔迷離,“傳國玉璽”數隱數現,最終湮沒於歷史的漫漫長河之中。

  • 5 # 葦說歷史

    說到皇帝的印璽,其實在中國歷史上是有制度可循的。

    從秦始皇統一全國開始,就有六璽制度的規定,即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皇帝信璽、天子信璽、皇帝行璽、天子行璽。六璽各有其特殊職能,是最具代表性的皇權象徵。兩漢南北朝一直延續這個制度,到了唐朝增設受命寶和神璽,因此有了八璽制度。而後武則天增至九璽、北宋增至十二璽、南宋增至十七璽、明朝增至二十四璽,以致清朝達到二十五璽。

    中國歷史上,堪稱國之重寶的器物不在少數,但恐怕沒有一件比得上皇帝的印璽。在皇帝的印璽中,沒有一件比得上傳國玉璽。

    它是野心家夢寐以求的目標,又是史學家濃墨重彩描繪的物件。籠罩在它身邊的,是重重的刀光劍影,低沉的鼓角錚鳴,它的出現和消失,甚至成為王朝更替、江山易幟的象徵。

    在中國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楚華人卞和在荊山(今湖北南漳縣)見鳳凰棲落於一塊青石山。傳說“鳳凰不落無寶地”,所以卞和將此石三獻於楚國國君(楚厲王、楚武王、楚文王),前兩次未能如願反而獲罪斷其雙足。直至楚文王時,卞和又抱玉痛哭於荊山之下,文王見其誠心便命人剖璞方得其玉,後又經工匠雕琢成壁,這就是人們所稱的“和氏璧”,也是“傳國玉璽”的最原始雛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將和氏璧琢為玉璽,命丞相李斯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蟲鳥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從而成為傳國玉璽。

    自秦以後,傳國玉璽就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傳國的意義大於玉璽本身的意義。得之則象徵“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

    唐朝滅亡以後,後梁朱溫和後唐李存勖相繼得到玉璽,後唐末年,著名的兒皇帝石敬瑭帶著契丹兵打到開封城下,末帝李從珂抱著我死也不讓你當皇帝的決心,也抱著自己的老婆和玉璽,跳入熊熊大火中,自焚而死。石敬瑭遍尋宮中火場,也沒找到傳國玉璽。

    自此,一般認為傳國玉璽灰飛煙滅,再無蹤影。有人考證說玉的熔點很高,絕非一場大火可以燒掉,即便燒掉了玉,鑲在玉璽上的那塊金子也應該能找到,但都沒有史料證明這些線索。

    明末,相傳由元順帝帶入漠北的傳國玉璽,為其後裔林丹汗所有,林丹汗兵敗之後,璽落入後金太宗皇太極手中,皇太極因此稱皇帝,定國號為“大清”,表示要佔領中原,取代明朝的統治。

    清朝初期,故宮交泰殿藏御璽39方,其中一方刻有“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的玉璽被稱為傳國玉璽。但乾隆欽定御璽時,卻認為這塊玉璽“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欽定為贗品。

    卞和三朝獻璞玉,一世流傳千古續,受命於天我為龍,萬里江山春風麗,血雨腥風誰鰲頭?醒來原是夢中戲!

  • 6 # 歷史就在那裡

    比較公認的,傳國玉璽上刻有李斯所書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但除了這幾個字外,玉璽上的字還是有不少的。傳國玉璽是秦人制作的,秦人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將各國珍寶盡收咸陽,破趙後得和氏璧,也就是玉璽的前身。

    六國一統後,秦始皇自認德高三皇,功過五帝,便取皇帝二字以自稱,又命人將和氏璧製成玉璽,希望一世一世的傳下去,但不巧二世就沒了。

    接任秦朝的是劉邦建立的漢朝,漢承秦制,玉璽同樣被漢朝接受,其至高無上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加強。至兩漢交接時,玉璽被摔碎了一角,新朝皇帝王莽以黃金補上,玉璽雖有缺,但其作為皇權的象徵意義沒有絲毫的減弱。漢獻帝禪讓後,曹丕為了顯示曹魏與“王莽篡漢”的本質區別,就在玉璽肩部刻下了“大魏受漢傳國璽”幾個字以示天命所歸。

    幾十年後,司馬炎依前人舊事,建立晉朝。但因為晉朝統治階層的混戰,使北方民族趁虛而入,玉璽幾經易手,又被後趙皇帝石勒所得。石勒是中國歷史上出身最低的皇帝,也是個有想法的皇帝。他得到傳國玉璽後效仿曹丕,又在玉璽上多加了幾個字“天命石氏”。後來的幾百年,傳國玉璽流落於中原、草原各個勢力之間,但都不再刻字於其上。直至五代時期,玉璽和後唐皇帝李從珂一起被焚,自此,玉璽的線索就斷了。

    後雖多次爆出玉璽現身的訊息,但都無法證明是秦制“傳國玉璽”。直至今日,玉璽已經消散在了歷史長河裡,不見其身,不見其影。

  • 7 # 青松5698

    傳國玉璽上寫了八個篆字:受命於天,既壽永昌。這八個大字是秦朝丞相李斯所刻,意味著大秦得天下,是天命所歸,將會傳之萬世,永不衰竭。

  • 8 # 自由的風yq

    “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秦破趙,得和氏璧。後統一天下,嬴政稱始皇帝,命李斯用小篆雕刻傳國玉璽,正面刻有“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八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於其上。這一玉璽,是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信物。

  • 9 # 張三十二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玉璽簡稱“傳國璽”,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藍田玉鐫刻而成,為中國曆代正統皇帝的證憑。其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有李斯所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篆字,以作為“皇權天授、正統合法”之信物。秦之後,歷代帝王皆以得此璽為符應,奉若奇珍,國之重器也。得之則象徵其“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凡登大位而無此璽者,則被譏為“白版皇帝”,顯得底氣不足而為世人所輕蔑。歷代欲謀帝王之位者你爭我奪,致使該傳國璽屢易其主,輾轉於神州赤縣凡兩千餘年,忽隱忽現,終於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令人嘆息。

  • 10 # 阿強說幣

    在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印章和玉璽的文化源遠流長,一直到現在的人民幣,還有各個政府機構和民間機構,私人商家都會有自己的印章,但是在中國古代,對於印章和玉璽之類的表明身份來歷的信物,制度非常嚴格,在封建社會一般不能出現亂用的情況,

    秦始皇統一六國,同時也統一了文字,度量衡,貨幣等等禮法制度,這裡面也包括對於印章的使用制度,從秦朝開始,只有皇帝使用的才能被稱之為璽,由於材質大多數都是玉,所以稱之為玉璽,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當時的首府在西安,當地方言容易將玉璽的璽念成死,為了避嫌,所以朝廷將皇帝的用章皇帝之璽改成皇帝之寶,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皇帝之璽都被稱之為皇帝之寶。

    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各個階層的用章名稱都有特定稱謂,除了皇帝之寶外,朝廷大臣的用章一般被稱之為某某之印,而一些皇親國戚等貴族所使用的的印章只能稱之為某某之章,除了官方使用印章的規定之外,民間私人買賣需要刻章辦公,只能稱之為記,在古代很多的私人商號被稱之為李記,何記等等就是從私人印章的使用文化演變過來。

    所以,一般皇帝的玉璽上面會刻有“皇帝之璽”、“皇帝行璽”、“皇帝信璽”、“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天子信璽”或者是天子之寶,皇帝之寶等等,當然,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朝代更迭頻繁,但是有一方玉璽上面的字樣完全和以上幾種不同,這就是由秦始皇遺留下來的傳國玉璽,上面由當時的宰相李斯用篆書雕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寓意皇權神授、正統合法”,象徵著受命於天,失之則表現其“氣數已盡”,是後世各個時期當權者爭相搶奪的無上之寶。在2000多年朝代更迭當中不幸遺失。

  • 11 # 玉之王

    傳國玉璽,本身是一個誤導。秦國統一,秦國把和氏璧改制成玉璽,它只是一種向徵性,圖騰意義的傳國之寶。玉璽,一代皇帝一個璽。一個皇帝不可能擁有多少個璽。(乾隆例外)就跟中華人民共和政府印一樣,怎麼可能擁有兩個大印。後任皇帝繼位,他第一時間封存或消毀前任皇帝的印璽。不然的話,被存心不良的人,會給後任皇帝制造不必要的麻煩。政權平和過渡給後任皇帝的,隨著皇帝的下葬,陪葬入地宮之中。若政權交接不甚平穩,後任皇帝一上位,首先消毀前任印璽。(怕別人拿上後,弄假聖旨,禍亂)所以,皇帝璽印出土的並不多!

    歷史上,秦之玉璽和氏璧。它被刻意誇大了!說擁有了和氏璧,就是天命之皇帝。以至後世追逐了幾千年。它只是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人們認為是天命所歸,製造的圖騰向徵性的玉璽。向人命展示,秦國統一,天命所歸,誰也無法推翻。歷史是無情的,短短兩三世。漢朝皇帝們,也把它做為圖騰,並沒有使用,而是放在那兒。每一個皇帝,都有自己的璽印。留傳下來的,沒有一顆。倒有呂后不小心遺失之璽,被小學生撿到,上交給國家。

    不要糾結,玉璽上刻什麼字。玉璽的功能:一是一任皇帝的向徵;二是一個國家權力的向徵;三是一個國家的向徵。一個皇帝一顆璽,寫的什麼盡不同。

  • 12 # 藍天9096012808553農

    我認為,傳國玉璽上應該寫上警句:

    君不為國,國破家亡。

    臣不為國,禍國殃民。

    民不為國,家破國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河豚幹要怎麼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