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改了吧低俗

    不說別的,他殺毛文龍說中央財政受不了毛的消耗,但為了平這事花的錢就比毛用的多太多了,對朝廷沒有任何好處,再加之被滿清打到京城他居然想帶兵進城,怎麼可能不殺他?

  • 2 # 愛看愛思考

    要殺邊疆的大臣?能夠沒有一個很好藉口?袁崇煥有沒有私通滿清朝廷,根本就不重要。關鍵是擅自做主殺害邊關大將,毛文龍。而且還沒有達到五年平遼的承諾,關鍵是滿清軍隊居然還兵臨北京城下。這個就極大的損害到了皇帝的權威地位,他袁崇煥?不死誰死?袁崇煥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親手除掉了本來可以牽制滿清朝廷的邊關大將,這個權力只有皇帝才能有,作為一個文官?袁崇煥還真的沒有!可是?為了抵抗滿清軍隊,崇禎皇帝捏著鼻子認了,但是,滿清軍隊出現在了北京城外?就是最後的導火索。雖然說,北京城並沒有被滿清軍隊攻破。但是作為遼東督師的袁崇煥,罪無可恕!畢竟國家是勒緊褲腰帶來供養袁崇煥指揮的軍隊來作戰的。崇禎皇帝本身就是個薄情寡恩的主子,不殺掉袁崇煥才是怪事。

  • 3 # 國史春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袁崇煥就是第二個岳飛,但死的遠比岳飛慘多了。《崇禎實錄》記載了崇禎皇帝列舉袁崇煥的十幾條罪狀,其中部分屬實,但也是經過加油添醋,大肆渲染,有的乾脆就是捕風捉影,有的直接就是無中生有。最可笑的一條就是說,袁崇煥放喇嘛入城,而袁崇煥進城還是從城樓上用竹筐吊上去的,喇嘛是怎麼隨袁崇煥進的城就不得而知了。

    所謂的“密約”完全是崇禎皇帝臆測從來的產物,袁崇煥和皇太極曾經有過議和,只不過是戰略部屬的緩兵之計,這種臨時性的調整太多見了,因為想要戰勝敵人,就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策略。比如皇太極攻打錦州的時候,守將趙率教在半個月之內和皇太極提出了七次議和,很大程度上託延了皇太極進攻的速度,也挫傷了後金軍的銳氣。

    當關寧錦防線成為了後金軍無法逾越的鴻溝時,皇太極也做了戰略調整,因為他知道如果和袁崇煥在關寧錦防線上死磕,無異於在一顆樹上吊死,所以他選擇了繞道而騷擾北京。這樣一來,袁崇煥就處在戰略的被動,等於是被皇太極牽著鼻子走。所以就有了後來袁崇煥疲於奔命進京勤王的一幕。袁崇煥歷經千辛萬苦趕到崇文門和廣渠門,與皇太極激戰,成功擊退清軍,取得大捷。不幸的是滿桂、趙率教雙雙戰死。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認為皇太極和袁崇煥一前一後趕到北京,太蹊蹺,但是他並不知道袁崇煥一路趕來的曲折歷程。所以,等清軍退去後,崇禎皇帝以議餉之名,用大筐將袁崇煥吊上城,然後直接下獄。後來,皇太極用事先重金買通的太監成功實施反間計,成為袁崇煥被處死的一條重要罪證。這就是崇禎皇帝所理解的袁崇煥和皇太極的密約。

    袁崇煥從入獄到處死,經歷了八個多月的時間,崇禎也曾糾結過、動搖過。無奈閹黨餘孽落井下石,一個叫溫體仁的大臣更接而連三給崇禎寫信,要求處死袁崇煥。就算袁崇煥部分罪名成立,朝廷完全可以議死、免死、帶罪立功,而不是凌遲處死。歸根結底,崇禎需要的是一個唯唯諾諾、唯命是從、曲意逢迎的小人,而不是一個做事張揚、光明磊落、不計個人得失的君子。

    所以,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走到一起,碰撞出的不是火花,也不是默契,而是仇恨。性格決定命運,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明王朝走向覆滅。

  • 4 # 看遍山川

    崇禎皇帝懷疑袁崇煥和皇太極暗地裡苟合,具體他也看不見,完全是按他的邏輯推導判斷出來的,這就難免摻雜了許多個人情感性格因素。

    當初是誰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說五年之內可以解決遼東問題,既然袁崇煥敢攬下這瓷器活,那一定要有那個金剛鑽。崇禎眼看著大明朝出了個武曲星,加官晉爵讓袁統領遼東一切軍務,在後勤方面給以最大的支援。為了避免前線將領互相掣肘,還特意收繳了以前賜予滿桂,王之臣等人的尚方寶劍,這裡崇禎還是留了個心眼,皮島總兵毛文龍的尚方寶劍沒有被收回。

    這個“精明”的皇帝是想既然全權放手遼東軍務給袁崇煥,那麼太監監軍的老習慣就免了,不過是不是要上一個保險,讓皮島的毛文龍來相互制約一下呢。

    崇禎萬萬沒想到自己在遼東的一顆棋子,居然被袁崇煥給擅自斬了,還改編實則吞併了毛總兵的部隊,名義上是加強了袁崇煥支配全遼戰局的能力,不過崇禎心裡這個坎實在是邁不過去的。心裡的這個坎是坐實了,但遼東的事情還得讓袁崇煥接著去辦,可是以後發生的事情讓崇禎越來越覺得袁崇煥的不著調。

    殺了毛文龍過後,後金的軍隊從此沒有了後顧之憂,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威脅京師,崇禎是個“心細縝密”的主,是袁崇煥替後金拔了大明插在它後方的一把利刃,崇禎不要別人提醒就會想到這點上。

    在後來的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中,袁崇煥像著了魔一般放棄在外圍阻擊後金的突襲部隊,跟著皇太極的部隊居然一路來到京師廣渠門外。這還了得,袁崇煥是抗敵還是引敵深入,更過分的是要讓士兵進城修整,遭到崇禎的果斷拒絕。

    不錯,皇太極的後金軍最後是被袁崇煥趕跑了,但八旗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兩撥軍隊一前一後來到皇城根前,其中“默契”難辨。再加上皇太極導演了一次明清之際的“蔣幹盜書”,讓太監向崇禎傳話,是袁崇煥早已投降皇太極,殺毛文龍是為了削弱大明在遼東的防禦,後金入寇是袁崇煥故意放縱,後金撤退也是袁崇煥縱敵養寇。

    崇禎“如夢方醒”,所有發生的事聯絡起來,果然都“事出有因”,“環環相扣”,袁督師那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不殺袁崇煥怎麼向大臣和老百姓交待,更確切地說是崇禎寧可殺錯不漏,也得解一下“朕不是亡國之君,你們都是亡國之臣”這口惡氣。

    袁崇煥難逃一死,大明的皇帝都有嚴重猜忌病的基因,崇禎十七年裡,走馬燈式的內閣成員和兵部尚書,能夠在崇禎手裡保命的督師和總督寥寥無幾,沒有通敵吃敗仗而被斬的有好幾個,袁崇煥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 5 # 立志成蟲

    給崇禎這樣的皇帝賣命還不如自殺呢,崇禎說袁崇煥跟皇太極有“密約”,有又怎麼樣呢?袁崇煥作為抗清第一線的將領當然是在跟和皇太極鬥智鬥勇,有資訊往來是難免的,雙方互相試探忽悠算計是必須的,這些都是技術問題,搞謀略可不是都能光明坦蕩的,可崇禎偏偏給弄成了原則問題。要說跟皇太極秘密通訊息的正是崇禎本人,兵部尚書陳新甲得到崇禎授權跟皇太極通訊息談條件,一時大意忘了把信收起來被不識字的僕人當廢紙垃圾扔了,訊息走漏輿論譁然,崇禎殺陳新甲。可明眼人能判斷陳新甲不可能擅自跟皇太極書信往來,肯定是崇禎的意思,要不然錦衣衛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組織無孔不入會全無反應發現不了?崇禎又死要面子,陳新甲當了替死鬼。說袁崇煥通敵,不過多加個罪名殺起來更明正言順罷了

  • 6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使得明廷大怒,最終殺掉了袁崇煥。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皇太極成功施行的“反間計”,達到除掉宿敵的目的。事情真是如此嗎?

    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大軍,繞道原察哈爾蒙古勢力範圍,經由科爾沁大草原,由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等處跨過明朝邊境,攻下明重鎮遵化後,立刻率領八旗鐵騎直撲京師。明朝被迫宣佈京師戒嚴,並向全國發送“勤王”詔。

    在己巳之變前一年,皇太極就不斷對察哈爾蒙古大規模用兵,迫使林丹汗退出西喇木倫河之外,打通了一條避開山海關防線直通京師的路線,可見己巳之變絕不是皇太極一時心血來潮,而是謀劃已久。那麼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要說皇太極想要一舉拿下京師,此時的後金還沒有實力吞併大明帝國,就算短暫攻下京師,也無法堅守,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要說是為了搶掠資源,那更加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畢竟如此深入,搶掠的運輸就成問題,而且更容易招來大批明軍的圍剿,風險大,成本高。要說是為了開闢反方向山海關與遼瀋地區的通道,可皇太極這次行動傾巢而出,根本就沒有分兵攻打寧遠的意向。

    公元1626年,皇太極登基之時,袁崇煥曾派使團前往盛京,就是想要和皇太極進行議和。當時陝北的農民起義還沒有讓大明傷筋動骨,明廷對於議和是非常排斥的。而袁崇煥為了和後金議和,按照後金開出的條件,殺掉了毛文龍,使得對後金後方的牽制力量完全喪失,削弱了遼東的防禦力量,袁崇煥也因此被人垢病。1929年,皇太極派人出使袁崇煥恢復議和,使得袁崇煥更加身處風口浪尖,受到明朝內部的不滿與猜忌。

    從這方面來說,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袁崇煥獲罪被殺。但是這對於皇太極來說是不可預見的,他不可能確定袁崇煥會被殺,因此說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就是為實施反間計,是說不通的。

    當時袁崇煥回師勤王,但他的行動很詭異。皇太極走,他就追,皇太極停,他也停。到了北京,袁崇煥一再要求讓自己的軍隊入城,最後被拒絕。有些人就認為袁崇煥是漢奸,進入北京後和後金裡應外合,拿下京師。若說這是皇太極的目的,那麼這次謀劃也是失敗的,袁軍最後也沒能入京。

    己巳之變前,皇太極在西面趕跑了察哈爾部,東面迫使北韓簽訂了《江都和約》,對後金來說真正用兵之地就剩下南面的大明瞭。其實很多人忘記了,當初皇太極爭奪汗位時,為了得到其它勢力的支援,他不得不做出妥協,其權力是受到制約的。用一場前所未有的勝利來增加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汗位,這才是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真實目的。

  • 7 # 唐風宋月

    第一,在對金問題上,袁崇煥是主和派,不是主戰派。他主掌遼東之後,對後金實行綏靖政策,跟皇太極私下頻繁接觸。皇太極帶人繞過山海關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帥眾回援,事後在他的軍營裡抓到好幾個喇嘛,這些喇嘛就是皇太極和袁崇煥談判的中間人。而袁崇煥和皇太極私下接觸是沒有經過崇禎皇帝和朝中重要大員授權的。至於二人談了些啥,史無確載,但是袁崇煥的確向後金賣了一批物資以示談和誠意,這些被皇太極派人故意透露給崇禎,也就是後來清人修《明史》時說的“反間計”的主要證據。

    袁崇煥為啥要議和,因為大明軍隊一來戰鬥力差,硬剛後金這幫辮子軍肯定是幹不過,天啟年間熊廷弼戰敗就是前車之鑑。二來大明王朝缺錢,打仗是要燒錢的。三來農民起義軍鬧的很兇,需要加大征剿力度。所以袁崇煥意思是,暫時跟後金談和,讓他們從內部自己先亂起來。後金是個部落聯盟,部落之間經過多年征戰廝殺搶地盤,都有世仇,比如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只要強勢的聯盟首領一死,這幫傢伙不打自亂。努爾哈赤死了之後,後金內部就亂了一陣,後來皇太極還被弟弟多爾袞幹掉,這些事實都證明袁崇煥的考量是正確的。

    這麼搞其實就是後來被吹捧為聖賢的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總結的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反正有幾萬關寧鐵騎虎著紅衣大炮在山海關,後金辮子兵肯定進不來。慢慢耗,耗死你。但是袁崇煥忘了他跟崇禎立下的軍令狀:三年平遼,五年滅金。想要滅金,就得主動出擊,指望耗著看誰命長,三五年肯定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袁崇煥的閉關不出被朝中清流攻擊的很厲害,但是有熊廷弼前車之鑑,崇禎也沒有下達讓袁崇煥出戰的命令,給他頂住了各方壓力。再說了崇禎和袁崇煥立法三章,絕不干涉袁崇煥在遼東的任何行動,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一直隱忍不發,其實心中早就老大不滿意了。

    第二,擅殺毛文龍。這個問題早就被人說爛了,不管怎麼說,袁崇煥此事做的欠妥。

    首先,袁崇煥沒有殺死毛文龍的權力,毛文龍姑且不是十惡不赦,即使犯了十惡不赦之罪,也得交給崇禎發落,袁崇煥沒有這個權力。否則的話不就亂套了,任何一個朝廷大員都有資格殺死另一個不聽話的朝廷大員,置國法於何地。毛文龍有沒有罪,需要大明朝的司法機構三堂會審,不是袁崇煥說啥就是啥。

    其次,毛文龍是主戰派,不是主和派。毛文龍為啥主戰,因為他盤踞的皮島就靠打仗活著,他手下這幫驕兵悍將也靠打仗活著。如果朝廷和後金議和成功,那麼毛文龍和皮島存在的價值也就微乎其微了。後金早就跟蒙古王公搞了聯盟,可以借道草原繞過山海關進入中原,但是為啥一直沒這麼幹?因為背後有毛文龍和皮島在哪兒虎著呢。如果皇太極離開大本營,毛文龍就會直搗後金老巢,把留守的辮子軍一窩端了。所以遲遲未動。毛文龍跟袁崇煥的關係就如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和彭越的關係,劉邦正面硬剛,彭越背後襲擾,項羽最終不能拼出全力收拾劉邦。

    但是毛文龍和袁崇煥卻不和。其實不和很正常,大家互不統屬,都是朝廷命官,我為啥聽你的。這麼一來,毛文龍就打亂了袁崇煥的全盤計劃。他正在前面跟皇太極談和呢,後面毛文龍就給來一下子,這還怎麼談。所以為了議和大局,袁崇煥一時意氣用事,把毛文龍殺了。殺了之後倒逼崇禎承認既成事實。崇禎其實一直窩著一口氣。

    第三,皇太極萬里偷襲北京城。這成了袁崇煥之死的致命一擊。袁崇煥受了尚方寶劍,全權防遼,崇禎頂住重重壓力,給他站臺,他還擅自殺死毛文龍,滿朝文武早就腹誹滿天飛了。現在忽然北京城外來了一幫辮子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無法可想,這種局面就是崇禎也扛不住。再說了崇禎此時對他已經失望了。金庸把嶽武穆比作袁督師,給出八字總結:當時倚之何甚,後來何酷!

    而且袁崇煥千里回援時處置也失當,一到北京城下就要求入城修整,當時人心惶惶,誰知道你跟皇太極到底咋回事。關鍵是,有你袁崇煥守著山海關,皇太極是怎麼來到北京城的。後來知道是從蒙古草原繞道,但是當時不清楚啊。因此崇禎當然是拒絕他的軍隊入城,並且讓他趕緊跟後金軍隊幹一仗,自證清白。袁崇煥跟皇太極打了一仗,皇太極眼看大明四面八方的勤王軍隊陸續而來,生怕被包了餃子,趕緊撤了。

    袁崇煥被下獄,其實崇禎並不想殺他,因為各方面證據都表明,袁崇煥不是亂臣賊子,沒有反心。但是滿朝文武卻沒有幾個大佬替他說話,偶有幾個說話的還沒有啥分量。因為被袁崇煥殺死的毛文龍是東林黨人,而朝堂上東林黨人勢力正大。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東林黨人正憋著一口氣呢,現在好容易抓住報仇的機會,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袁崇煥的案子審了三個月,最終以私通後金之罪被凌遲處死。歸根結底,他是死於黨爭。袁崇煥之死寓意著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大明王朝的最終覆滅,就是亡在了黨爭上。

    至於後來清人編修《明史》,說什麼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把國之長城袁崇煥殺死了,這就有點步子邁得太大,扯著蛋了。

  • 8 # 漩渦鳴人yy

    其實看了其他的問答,我心裡面大致有了答案,為什麼崇禎皇帝會要殺了袁崇煥?

    大家聽說過大明朝的文官勢力吧,也就是東林黨,很多人奇怪說這個文官的勢力為什麼對大明王朝的影響力這麼深遠,其實說到這件事情就不得不提大明王朝的一項制度科舉制度,當然這點大家都聽說過關於這個制度,那說起來上下1000年,可能一篇文章兩篇文章說不完吶,我們重點就說一下明朝的這個科舉制度,然後由這個科舉制度誕生出來的文官又是一批什麼樣的人?

    明朝的科舉制度制度比較嚴厲,而且等級森嚴,而且由於明朝在科舉考試方面他的知識的侷限性,以及對於人才個人品行的不重視,所以他們就形成了一批特有的文官集團,由於科舉考試平民百姓那些寒門子弟,唯一一個可以能夠上升做官的一個途徑,所以誕生出來一批同病相憐的人,經常大家聚在一起說你科舉考試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我科舉考試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這批人緊緊的抱成一團,形成了文官集團這篇文官集團其實就是考上來的那些窮酸秀才。

    這些人有什麼特點?簡單來講,能說,說話的時候天花亂墜,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到什麼就編什麼,而且底下還有一大幫人幫他一起附和,罵人的時候不帶一個髒字,你要不懂點兒東西,他罵你你都聽不懂。

    仔細想想,這些東林黨存在的時候,最喜歡乾的事情是什麼?是爭權奪利嗎?並不是,他們可能對於權力這方面爭奪的比較厲害,但是這不是他們的重點,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懟人,也就是烹飪,看誰功勞大,看誰得到皇帝的信任,往死裡疼,往死裡罵,就是告訴皇帝這個人不忠心,這個人功高震主,這個人之前幹了什麼事情,有可能在這之後對你造成不利,所以這種人趕緊處理掉,趕緊不要讓他得到你的信任,能夠得到你信任的,只有我們這些文官集團,我們說話就靠一張嘴!

    (等等,我怎麼聽著這些話這麼耳熟,好像剛剛在其他的問答區裡面看到了)

    總之,殺死袁崇煥這件事情把袁崇煥拉出去凌遲處死,這件事情你要說崇禎沒有去問過那些東林黨的意思,我不相信,一個鎮守邊關的大將軍,一個功勞卓著的將軍,最後被你凌遲處死,你不問一下朝城的意見就這麼自己幹了,萬一殺錯了人,令其他人寒心怎麼辦?崇禎皇帝肯定有自己的智囊團,肯定先得幹這件事情,最起碼皇太極在給崇禎皇帝使用反奸計的時候,這些文官肯定在崇禎皇帝的說了幾句話說話的內容,大家參考其他的問答,總之,是告訴崇禎皇帝說這個袁崇煥,肯定是一個主和派,肯定是在和皇太極密謀什麼東西,不然他不會使用這樣的反奸計!

    其實看到其他的問答以後呢,本人也是感覺十分理解當時崇禎皇帝的心情,你說看完了這麼多的問答。自己第一感覺肯定這袁崇煥背叛明朝了,不用想了,這麼多的罪狀,這麼多莫須有的罪名安在他身上,死個十回都不夠,拉出去凌遲!到了最後,一想起來袁崇煥不該死,該死的是那些文官。

  • 9 # 改了吧低俗

    不說別的,他殺毛文龍說中央財政受不了毛的消耗,但為了平這事花的錢就比毛用的多太多了,對朝廷沒有任何好處,再加之被滿清打到京城他居然想帶兵進城,怎麼可能不殺他?

  • 10 # 愛看愛思考

    要殺邊疆的大臣?能夠沒有一個很好藉口?袁崇煥有沒有私通滿清朝廷,根本就不重要。關鍵是擅自做主殺害邊關大將,毛文龍。而且還沒有達到五年平遼的承諾,關鍵是滿清軍隊居然還兵臨北京城下。這個就極大的損害到了皇帝的權威地位,他袁崇煥?不死誰死?袁崇煥的死?是他自己造成的。親手除掉了本來可以牽制滿清朝廷的邊關大將,這個權力只有皇帝才能有,作為一個文官?袁崇煥還真的沒有!可是?為了抵抗滿清軍隊,崇禎皇帝捏著鼻子認了,但是,滿清軍隊出現在了北京城外?就是最後的導火索。雖然說,北京城並沒有被滿清軍隊攻破。但是作為遼東督師的袁崇煥,罪無可恕!畢竟國家是勒緊褲腰帶來供養袁崇煥指揮的軍隊來作戰的。崇禎皇帝本身就是個薄情寡恩的主子,不殺掉袁崇煥才是怪事。

  • 11 # 國史春秋

    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袁崇煥就是第二個岳飛,但死的遠比岳飛慘多了。《崇禎實錄》記載了崇禎皇帝列舉袁崇煥的十幾條罪狀,其中部分屬實,但也是經過加油添醋,大肆渲染,有的乾脆就是捕風捉影,有的直接就是無中生有。最可笑的一條就是說,袁崇煥放喇嘛入城,而袁崇煥進城還是從城樓上用竹筐吊上去的,喇嘛是怎麼隨袁崇煥進的城就不得而知了。

    所謂的“密約”完全是崇禎皇帝臆測從來的產物,袁崇煥和皇太極曾經有過議和,只不過是戰略部屬的緩兵之計,這種臨時性的調整太多見了,因為想要戰勝敵人,就要採用靈活多變的戰術策略。比如皇太極攻打錦州的時候,守將趙率教在半個月之內和皇太極提出了七次議和,很大程度上託延了皇太極進攻的速度,也挫傷了後金軍的銳氣。

    當關寧錦防線成為了後金軍無法逾越的鴻溝時,皇太極也做了戰略調整,因為他知道如果和袁崇煥在關寧錦防線上死磕,無異於在一顆樹上吊死,所以他選擇了繞道而騷擾北京。這樣一來,袁崇煥就處在戰略的被動,等於是被皇太極牽著鼻子走。所以就有了後來袁崇煥疲於奔命進京勤王的一幕。袁崇煥歷經千辛萬苦趕到崇文門和廣渠門,與皇太極激戰,成功擊退清軍,取得大捷。不幸的是滿桂、趙率教雙雙戰死。

    崇禎皇帝生性多疑,認為皇太極和袁崇煥一前一後趕到北京,太蹊蹺,但是他並不知道袁崇煥一路趕來的曲折歷程。所以,等清軍退去後,崇禎皇帝以議餉之名,用大筐將袁崇煥吊上城,然後直接下獄。後來,皇太極用事先重金買通的太監成功實施反間計,成為袁崇煥被處死的一條重要罪證。這就是崇禎皇帝所理解的袁崇煥和皇太極的密約。

    袁崇煥從入獄到處死,經歷了八個多月的時間,崇禎也曾糾結過、動搖過。無奈閹黨餘孽落井下石,一個叫溫體仁的大臣更接而連三給崇禎寫信,要求處死袁崇煥。就算袁崇煥部分罪名成立,朝廷完全可以議死、免死、帶罪立功,而不是凌遲處死。歸根結底,崇禎需要的是一個唯唯諾諾、唯命是從、曲意逢迎的小人,而不是一個做事張揚、光明磊落、不計個人得失的君子。

    所以,兩個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走到一起,碰撞出的不是火花,也不是默契,而是仇恨。性格決定命運,崇禎皇帝自毀長城,明王朝走向覆滅。

  • 12 # 看遍山川

    崇禎皇帝懷疑袁崇煥和皇太極暗地裡苟合,具體他也看不見,完全是按他的邏輯推導判斷出來的,這就難免摻雜了許多個人情感性格因素。

    當初是誰拍著胸脯信誓旦旦地說五年之內可以解決遼東問題,既然袁崇煥敢攬下這瓷器活,那一定要有那個金剛鑽。崇禎眼看著大明朝出了個武曲星,加官晉爵讓袁統領遼東一切軍務,在後勤方面給以最大的支援。為了避免前線將領互相掣肘,還特意收繳了以前賜予滿桂,王之臣等人的尚方寶劍,這裡崇禎還是留了個心眼,皮島總兵毛文龍的尚方寶劍沒有被收回。

    這個“精明”的皇帝是想既然全權放手遼東軍務給袁崇煥,那麼太監監軍的老習慣就免了,不過是不是要上一個保險,讓皮島的毛文龍來相互制約一下呢。

    崇禎萬萬沒想到自己在遼東的一顆棋子,居然被袁崇煥給擅自斬了,還改編實則吞併了毛總兵的部隊,名義上是加強了袁崇煥支配全遼戰局的能力,不過崇禎心裡這個坎實在是邁不過去的。心裡的這個坎是坐實了,但遼東的事情還得讓袁崇煥接著去辦,可是以後發生的事情讓崇禎越來越覺得袁崇煥的不著調。

    殺了毛文龍過後,後金的軍隊從此沒有了後顧之憂,長驅直入華北平原威脅京師,崇禎是個“心細縝密”的主,是袁崇煥替後金拔了大明插在它後方的一把利刃,崇禎不要別人提醒就會想到這點上。

    在後來的一場貓捉老鼠的遊戲中,袁崇煥像著了魔一般放棄在外圍阻擊後金的突襲部隊,跟著皇太極的部隊居然一路來到京師廣渠門外。這還了得,袁崇煥是抗敵還是引敵深入,更過分的是要讓士兵進城修整,遭到崇禎的果斷拒絕。

    不錯,皇太極的後金軍最後是被袁崇煥趕跑了,但八旗騎兵繞過袁崇煥的防區,兩撥軍隊一前一後來到皇城根前,其中“默契”難辨。再加上皇太極導演了一次明清之際的“蔣幹盜書”,讓太監向崇禎傳話,是袁崇煥早已投降皇太極,殺毛文龍是為了削弱大明在遼東的防禦,後金入寇是袁崇煥故意放縱,後金撤退也是袁崇煥縱敵養寇。

    崇禎“如夢方醒”,所有發生的事聯絡起來,果然都“事出有因”,“環環相扣”,袁督師那真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不殺袁崇煥怎麼向大臣和老百姓交待,更確切地說是崇禎寧可殺錯不漏,也得解一下“朕不是亡國之君,你們都是亡國之臣”這口惡氣。

    袁崇煥難逃一死,大明的皇帝都有嚴重猜忌病的基因,崇禎十七年裡,走馬燈式的內閣成員和兵部尚書,能夠在崇禎手裡保命的督師和總督寥寥無幾,沒有通敵吃敗仗而被斬的有好幾個,袁崇煥不是第一個也不是最後一個。

  • 13 # 立志成蟲

    給崇禎這樣的皇帝賣命還不如自殺呢,崇禎說袁崇煥跟皇太極有“密約”,有又怎麼樣呢?袁崇煥作為抗清第一線的將領當然是在跟和皇太極鬥智鬥勇,有資訊往來是難免的,雙方互相試探忽悠算計是必須的,這些都是技術問題,搞謀略可不是都能光明坦蕩的,可崇禎偏偏給弄成了原則問題。要說跟皇太極秘密通訊息的正是崇禎本人,兵部尚書陳新甲得到崇禎授權跟皇太極通訊息談條件,一時大意忘了把信收起來被不識字的僕人當廢紙垃圾扔了,訊息走漏輿論譁然,崇禎殺陳新甲。可明眼人能判斷陳新甲不可能擅自跟皇太極書信往來,肯定是崇禎的意思,要不然錦衣衛東廠西廠這樣的特務組織無孔不入會全無反應發現不了?崇禎又死要面子,陳新甲當了替死鬼。說袁崇煥通敵,不過多加個罪名殺起來更明正言順罷了

  • 14 #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使得明廷大怒,最終殺掉了袁崇煥。很多人都認為這是皇太極成功施行的“反間計”,達到除掉宿敵的目的。事情真是如此嗎?

    公元1629年10月,皇太極率大軍,繞道原察哈爾蒙古勢力範圍,經由科爾沁大草原,由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等處跨過明朝邊境,攻下明重鎮遵化後,立刻率領八旗鐵騎直撲京師。明朝被迫宣佈京師戒嚴,並向全國發送“勤王”詔。

    在己巳之變前一年,皇太極就不斷對察哈爾蒙古大規模用兵,迫使林丹汗退出西喇木倫河之外,打通了一條避開山海關防線直通京師的路線,可見己巳之變絕不是皇太極一時心血來潮,而是謀劃已久。那麼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要說皇太極想要一舉拿下京師,此時的後金還沒有實力吞併大明帝國,就算短暫攻下京師,也無法堅守,根本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要說是為了搶掠資源,那更加是十分不明智的選擇。畢竟如此深入,搶掠的運輸就成問題,而且更容易招來大批明軍的圍剿,風險大,成本高。要說是為了開闢反方向山海關與遼瀋地區的通道,可皇太極這次行動傾巢而出,根本就沒有分兵攻打寧遠的意向。

    公元1626年,皇太極登基之時,袁崇煥曾派使團前往盛京,就是想要和皇太極進行議和。當時陝北的農民起義還沒有讓大明傷筋動骨,明廷對於議和是非常排斥的。而袁崇煥為了和後金議和,按照後金開出的條件,殺掉了毛文龍,使得對後金後方的牽制力量完全喪失,削弱了遼東的防禦力量,袁崇煥也因此被人垢病。1929年,皇太極派人出使袁崇煥恢復議和,使得袁崇煥更加身處風口浪尖,受到明朝內部的不滿與猜忌。

    從這方面來說,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導致袁崇煥獲罪被殺。但是這對於皇太極來說是不可預見的,他不可能確定袁崇煥會被殺,因此說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就是為實施反間計,是說不通的。

    當時袁崇煥回師勤王,但他的行動很詭異。皇太極走,他就追,皇太極停,他也停。到了北京,袁崇煥一再要求讓自己的軍隊入城,最後被拒絕。有些人就認為袁崇煥是漢奸,進入北京後和後金裡應外合,拿下京師。若說這是皇太極的目的,那麼這次謀劃也是失敗的,袁軍最後也沒能入京。

    己巳之變前,皇太極在西面趕跑了察哈爾部,東面迫使北韓簽訂了《江都和約》,對後金來說真正用兵之地就剩下南面的大明瞭。其實很多人忘記了,當初皇太極爭奪汗位時,為了得到其它勢力的支援,他不得不做出妥協,其權力是受到制約的。用一場前所未有的勝利來增加自己的威望,鞏固自己的汗位,這才是皇太極發動己巳之變真實目的。

  • 15 # 唐風宋月

    第一,在對金問題上,袁崇煥是主和派,不是主戰派。他主掌遼東之後,對後金實行綏靖政策,跟皇太極私下頻繁接觸。皇太極帶人繞過山海關兵臨北京城下,袁崇煥帥眾回援,事後在他的軍營裡抓到好幾個喇嘛,這些喇嘛就是皇太極和袁崇煥談判的中間人。而袁崇煥和皇太極私下接觸是沒有經過崇禎皇帝和朝中重要大員授權的。至於二人談了些啥,史無確載,但是袁崇煥的確向後金賣了一批物資以示談和誠意,這些被皇太極派人故意透露給崇禎,也就是後來清人修《明史》時說的“反間計”的主要證據。

    袁崇煥為啥要議和,因為大明軍隊一來戰鬥力差,硬剛後金這幫辮子軍肯定是幹不過,天啟年間熊廷弼戰敗就是前車之鑑。二來大明王朝缺錢,打仗是要燒錢的。三來農民起義軍鬧的很兇,需要加大征剿力度。所以袁崇煥意思是,暫時跟後金談和,讓他們從內部自己先亂起來。後金是個部落聯盟,部落之間經過多年征戰廝殺搶地盤,都有世仇,比如愛新覺羅氏和葉赫那拉氏。只要強勢的聯盟首領一死,這幫傢伙不打自亂。努爾哈赤死了之後,後金內部就亂了一陣,後來皇太極還被弟弟多爾袞幹掉,這些事實都證明袁崇煥的考量是正確的。

    這麼搞其實就是後來被吹捧為聖賢的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時總結的六個字:結硬寨,打呆仗。反正有幾萬關寧鐵騎虎著紅衣大炮在山海關,後金辮子兵肯定進不來。慢慢耗,耗死你。但是袁崇煥忘了他跟崇禎立下的軍令狀:三年平遼,五年滅金。想要滅金,就得主動出擊,指望耗著看誰命長,三五年肯定解決不了問題。所以袁崇煥的閉關不出被朝中清流攻擊的很厲害,但是有熊廷弼前車之鑑,崇禎也沒有下達讓袁崇煥出戰的命令,給他頂住了各方壓力。再說了崇禎和袁崇煥立法三章,絕不干涉袁崇煥在遼東的任何行動,九五之尊一言九鼎,一直隱忍不發,其實心中早就老大不滿意了。

    第二,擅殺毛文龍。這個問題早就被人說爛了,不管怎麼說,袁崇煥此事做的欠妥。

    首先,袁崇煥沒有殺死毛文龍的權力,毛文龍姑且不是十惡不赦,即使犯了十惡不赦之罪,也得交給崇禎發落,袁崇煥沒有這個權力。否則的話不就亂套了,任何一個朝廷大員都有資格殺死另一個不聽話的朝廷大員,置國法於何地。毛文龍有沒有罪,需要大明朝的司法機構三堂會審,不是袁崇煥說啥就是啥。

    其次,毛文龍是主戰派,不是主和派。毛文龍為啥主戰,因為他盤踞的皮島就靠打仗活著,他手下這幫驕兵悍將也靠打仗活著。如果朝廷和後金議和成功,那麼毛文龍和皮島存在的價值也就微乎其微了。後金早就跟蒙古王公搞了聯盟,可以借道草原繞過山海關進入中原,但是為啥一直沒這麼幹?因為背後有毛文龍和皮島在哪兒虎著呢。如果皇太極離開大本營,毛文龍就會直搗後金老巢,把留守的辮子軍一窩端了。所以遲遲未動。毛文龍跟袁崇煥的關係就如楚漢戰爭時期劉邦和彭越的關係,劉邦正面硬剛,彭越背後襲擾,項羽最終不能拼出全力收拾劉邦。

    但是毛文龍和袁崇煥卻不和。其實不和很正常,大家互不統屬,都是朝廷命官,我為啥聽你的。這麼一來,毛文龍就打亂了袁崇煥的全盤計劃。他正在前面跟皇太極談和呢,後面毛文龍就給來一下子,這還怎麼談。所以為了議和大局,袁崇煥一時意氣用事,把毛文龍殺了。殺了之後倒逼崇禎承認既成事實。崇禎其實一直窩著一口氣。

    第三,皇太極萬里偷襲北京城。這成了袁崇煥之死的致命一擊。袁崇煥受了尚方寶劍,全權防遼,崇禎頂住重重壓力,給他站臺,他還擅自殺死毛文龍,滿朝文武早就腹誹滿天飛了。現在忽然北京城外來了一幫辮子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朝廷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無法可想,這種局面就是崇禎也扛不住。再說了崇禎此時對他已經失望了。金庸把嶽武穆比作袁督師,給出八字總結:當時倚之何甚,後來何酷!

    而且袁崇煥千里回援時處置也失當,一到北京城下就要求入城修整,當時人心惶惶,誰知道你跟皇太極到底咋回事。關鍵是,有你袁崇煥守著山海關,皇太極是怎麼來到北京城的。後來知道是從蒙古草原繞道,但是當時不清楚啊。因此崇禎當然是拒絕他的軍隊入城,並且讓他趕緊跟後金軍隊幹一仗,自證清白。袁崇煥跟皇太極打了一仗,皇太極眼看大明四面八方的勤王軍隊陸續而來,生怕被包了餃子,趕緊撤了。

    袁崇煥被下獄,其實崇禎並不想殺他,因為各方面證據都表明,袁崇煥不是亂臣賊子,沒有反心。但是滿朝文武卻沒有幾個大佬替他說話,偶有幾個說話的還沒有啥分量。因為被袁崇煥殺死的毛文龍是東林黨人,而朝堂上東林黨人勢力正大。袁崇煥殺死毛文龍,東林黨人正憋著一口氣呢,現在好容易抓住報仇的機會,當然不會輕易放過。

    袁崇煥的案子審了三個月,最終以私通後金之罪被凌遲處死。歸根結底,他是死於黨爭。袁崇煥之死寓意著大明王朝氣數已盡,大明王朝的最終覆滅,就是亡在了黨爭上。

    至於後來清人編修《明史》,說什麼崇禎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把國之長城袁崇煥殺死了,這就有點步子邁得太大,扯著蛋了。

  • 16 # 漩渦鳴人yy

    其實看了其他的問答,我心裡面大致有了答案,為什麼崇禎皇帝會要殺了袁崇煥?

    大家聽說過大明朝的文官勢力吧,也就是東林黨,很多人奇怪說這個文官的勢力為什麼對大明王朝的影響力這麼深遠,其實說到這件事情就不得不提大明王朝的一項制度科舉制度,當然這點大家都聽說過關於這個制度,那說起來上下1000年,可能一篇文章兩篇文章說不完吶,我們重點就說一下明朝的這個科舉制度,然後由這個科舉制度誕生出來的文官又是一批什麼樣的人?

    明朝的科舉制度制度比較嚴厲,而且等級森嚴,而且由於明朝在科舉考試方面他的知識的侷限性,以及對於人才個人品行的不重視,所以他們就形成了一批特有的文官集團,由於科舉考試平民百姓那些寒門子弟,唯一一個可以能夠上升做官的一個途徑,所以誕生出來一批同病相憐的人,經常大家聚在一起說你科舉考試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我科舉考試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這批人緊緊的抱成一團,形成了文官集團這篇文官集團其實就是考上來的那些窮酸秀才。

    這些人有什麼特點?簡單來講,能說,說話的時候天花亂墜,想到什麼就說什麼,想到什麼就編什麼,而且底下還有一大幫人幫他一起附和,罵人的時候不帶一個髒字,你要不懂點兒東西,他罵你你都聽不懂。

    仔細想想,這些東林黨存在的時候,最喜歡乾的事情是什麼?是爭權奪利嗎?並不是,他們可能對於權力這方面爭奪的比較厲害,但是這不是他們的重點,他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懟人,也就是烹飪,看誰功勞大,看誰得到皇帝的信任,往死裡疼,往死裡罵,就是告訴皇帝這個人不忠心,這個人功高震主,這個人之前幹了什麼事情,有可能在這之後對你造成不利,所以這種人趕緊處理掉,趕緊不要讓他得到你的信任,能夠得到你信任的,只有我們這些文官集團,我們說話就靠一張嘴!

    (等等,我怎麼聽著這些話這麼耳熟,好像剛剛在其他的問答區裡面看到了)

    總之,殺死袁崇煥這件事情把袁崇煥拉出去凌遲處死,這件事情你要說崇禎沒有去問過那些東林黨的意思,我不相信,一個鎮守邊關的大將軍,一個功勞卓著的將軍,最後被你凌遲處死,你不問一下朝城的意見就這麼自己幹了,萬一殺錯了人,令其他人寒心怎麼辦?崇禎皇帝肯定有自己的智囊團,肯定先得幹這件事情,最起碼皇太極在給崇禎皇帝使用反奸計的時候,這些文官肯定在崇禎皇帝的說了幾句話說話的內容,大家參考其他的問答,總之,是告訴崇禎皇帝說這個袁崇煥,肯定是一個主和派,肯定是在和皇太極密謀什麼東西,不然他不會使用這樣的反奸計!

    其實看到其他的問答以後呢,本人也是感覺十分理解當時崇禎皇帝的心情,你說看完了這麼多的問答。自己第一感覺肯定這袁崇煥背叛明朝了,不用想了,這麼多的罪狀,這麼多莫須有的罪名安在他身上,死個十回都不夠,拉出去凌遲!到了最後,一想起來袁崇煥不該死,該死的是那些文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最喜歡孔子什麼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