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猛哥厲史

    我最喜歡孔子說一套做一套的為人處世方式,它能讓我在教訓起蠕家信徒們來,有智商上絕對碾壓的優越感。

    孔子是搞喪葬的,講究守孝三年。還曾諷刺要求縮短喪期的仲由對父母沒有三年的孝。

    可他母親去世當年就在沒有接到請柬的情況下腰間繫著喪孝麻繩跑去參加季氏的酒宴,

    幸好季氏家臣陽虎看不起他,告訴沒請他。不然孔子可就帶頭破壞了他要維護的孝禮。

    不過他嘴上要復禮,為什麼陽虎一拒絕他就跑了?維護自己作為士人家族的禮和麵啊,

    逃跑算怎麼回事?打不過人家就不復禮了?

    在事死如事生的時代,孔子卻違背母親遺願,停屍街頭,終於找到老流氓之墳,把母親與之合葬,豈非是大不孝?

    子曰:君子遠庖廚。也就是說做飯的都是小人。雖然他什麼家務活都不幹,但小人做的飯他吃起來還很講究:糧食不嫌舂得精,魚和肉不嫌切得細。糧食黴爛發臭,魚不新鮮和肉腐爛,都不吃。食物顏色難看,不吃。氣味難聞,不吃。烹調不當,不吃。不到該當吃食時候,不吃。不是按一定方法砍割的肉,不吃……

    這麼難伺候的人,居然還有臉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子曰:大德者必受命。中國古人總結人生三大不幸:少年喪父、中年喪偶、老年喪子。

    這三大不幸,孔子佔全了。三歲喪父,十六喪母。中年離異。五十喪子。孔子受了這麼多天譴,是因為太缺德了吧。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那改朝換代異族屠殺時,孔氏後人有殺身成仁的嗎?尤其抗日戰爭時期,孔家出一個抗日烈士仁人了嗎?

    殺他人之身,以成自己之仁,舍別人之生,以取自己之義,捧孔子這樣的人為聖人先師,國家能好嗎?

  • 2 # 二十五樓第一壯漢

    好學

    曾經有人問孔子的弟子子貢:“你的老師是個什麼樣的人?”子貢不知道該如何回答,所以就回來問孔子,孔子恨鐵不成鋼,責怪之後道:“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事實上,孔子確實做到了好學,他在街上允文允武,而且是個大音樂家,對於好學,他到偏激的地步,在大街上如果聽到一首好聽的歌曲,他一定會追上去拉著那個人讓人家再唱一遍,根本就不管人家願不願意再唱,死纏爛打,直到學習到手為止。

  • 3 # 老璞

    我最欣賞的是孔子為了追求理想矢志不渝的精神。

    作為儒家思想的開創者,為了實現“克己復禮”的理想,孔子雖然屢屢碰壁,但畢生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精神,始終堅守中庸之道,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貢獻。孔子也因此被後世尊奉為“孔聖人”。

    孔子說:

    子曰:“素隱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為之矣。”

    “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遯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譯文:

    孔子說:“隱居而行為怪誕以追求名聲,後世會有人來記述他,但我是絕不會這樣做的。”

    “君子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廢,我是絕不會停止的。”

    “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無聞不被人知也不後悔,只有聖人才能做得到。”

    孔子自幼父親去世,小時候的孔子雖然是貴族之後,但家中窮困。所以孔子說自己“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他立志好學,成為當時的大學問家。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因為孔子認為,別人不瞭解自己沒關係,但關鍵是自己要了解自己,更要了解別人。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意思是:“不擔心別人不瞭解我,只擔心我不瞭解別人。”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別人不瞭解自己卻不生氣,這不就是君子嗎?

    雖然孔子開創了平民教育,“有教無類”,很多人跟隨孔子學習,但他並不就因此自傲,誇誇其談,仍然保持謙遜有禮。

    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說:“君子引以為恥的,是說的超過做的。

    學生子貢在背後議論人,孔子批評他說,你就很好嗎?我都沒有那些閒工夫。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現實,孔子為實現他“克己復禮”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努力說服各國統治者貫徹自己的主張,也鼓勵自己的弟子去做官以踐行所學,“學而優則仕”。

    一位隱士微生畝對他說,孔丘你忙忙碌碌都幹些什麼呢?想逞口舌之快嗎?孔子則回答說,並不是逞口舌,只是討厭那些人頑固不化!

    微生畝謂孔子曰:“丘何為是棲棲者與?無乃為佞乎?”孔子曰:“非敢為佞也,疾固也。”

    雖然孔子曾經在魯國擔任司空、大司寇,攝相事,魯國大治,但其不見容於魯國當政的季桓子,遂去職。

    孔子為了實現理想想,周遊列國兩次,數十個國家,幾乎每次都碰壁而歸。連守門人都知道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一個人。

    子路宿於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

    子路在石門外住了一夜。清晨,守門的問:“從哪裡來?”子路說:“從孔家來。”守門的說:“是那個知道做不到卻還要去做的人嗎?”

    子路問怎樣做一個君子,孔子說,君子人要透過修養自己,嚴肅認真做事,安定別人,安定百姓。

    子路問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病諸?”

    譯文:

    子路問君子。孔子說:“修養自己嚴肅認真的態度。”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安定別人。”問:“這樣就可以了嗎?”孔子說:“修養自己安定百姓。修養自己安定百姓,堯舜都為之傷腦筋呢。”

    雖然子路在孔子看來並不是最優秀的學生,剛直魯莽,常常被老師批評,但子路對待老師始終盡心盡力,並且事親至孝,性格爽直,為人勇武,信守承諾,所以孔子也非常喜歡他。

    孔子周遊列國困於陳蔡,幾天吃不上飯,子路惱怒的對老師說,君子難道也有這麼窮困的嗎?孔子說:君子固然有困頓的時候,但小人窮困就什麼事情都幹得出來。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意思是說,孔子一行人在陳國斷糧,跟隨的都餓倒了,沒人能站起來。子路生氣的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窮困沒辦法的時候嗎?”孔子說:“君子固然有窮困的時候,小人窮困,就無所不為了。”

    子路出仕於衛,衛國發生戰亂,子路本來有機會逃跑,但他的系冠的帶子斷了,子路說“君子死而冠不免。”於是把冠帶繫好,從容赴死。

    於是子路欲燔臺,蕢聵懼,乃下石乞、壺黶攻子路,擊斷子路之纓。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結纓而死。(《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譯文:

    於是子路要放火燒臺,蕢聵害怕了,於是叫石乞、壺黶到臺下去攻打子路,斬斷了子路的冠帶。子路說:“君子可以死,冠不能掉。”說完繫好冠帶就被害。

    傳說子路死後被砍為肉醬。孔子得知子路被害,傷心悲痛,又聽說子路被砍為肉醬,把正要吃的肉醬倒掉,不忍再吃。

    子路追隨孔子多年,最終以死踐行了老師孔子所教導的“殺身成仁”。

    子曰:“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最器重的學生顏回,多次受到孔子的讚揚。可是在困於陳蔡的時候,子貢好不容易搞到一點糧食,卻看見做飯的顏回在偷吃。子貢懷疑顏回的品德,而孔子則堅信他這個學生的操守。

    顏回的去世更讓孔子悲痛欲絕。多次對別人表達對顏回早逝的惋惜。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譯文:

    魯哀公詢問說:“學生中誰好學?”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好學,不遷怒於人,不犯同樣的過錯。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也沒有這樣的人,再也沒聽說有好學的。”

    子貢是孔子另一個很器重的學生,雖然家裡很有錢,但他卻一直追隨孔子。《論語》中記述子貢向孔子問學的言行最多。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譯文:

    子貢問:“有沒有一個字可以終身奉行?”孔子說:“大概就是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孔子晚年,子貢常常陪伴在他身邊。

    子曰:“予欲無言。”子貢曰:“子如不言,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譯文:

    孔子說:“我不想說話了。”子貢說:“夫子如果不說話,學生們記述什麼呢?”孔子說:“天說過什麼呢?四季執行,萬物生長,天說過什麼?”

    孔子無論何時何地,都以他的道為最終的追求。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譯文:

    孔子說:“賜,你以為我是博聞強記的人嗎?”子貢回答說:“是啊,難道不是嗎?”孔子說:“不是的,我有個觀念貫穿始終。”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譯文:

    孔子說:“曾參啊,我的學說有個理念貫穿始終。”曾子說:“是。”孔子出去後,學生們問道:“什麼意思?”曾子說:“夫子之道,就是忠和恕而已。”

    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意思是說:“士人有志於正道,卻以吃粗糧穿粗布衣為恥,這種人不值得和他交往。”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說:“人能將道發揚光大,道卻未必能讓人光榮偉大。”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孔子說:“早上得知正道,當晚死了都可以。”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孔子一樣,畢生都能矢志不渝。正如《孟子》中記述的孔子的話,“雖千萬人,吾往矣。”

    吾嘗聞大勇於夫子矣: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子》

    譯文:

    我曾經聽孔子說過什麼是大勇:反省自己,如果理屈,即便是面對普通老百姓,我難道不害怕嗎?反省自己,如果理直,即便是面對千萬人,我也敢勇往直前。

    繼承孔子學說而予以發揚的孟子,讚揚孔子“金聲而玉振”,自己首先踐行自己的學說,“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孟子》

    能快走就快走,能久留就久留,能隱居就隱居,能出仕就出仕,這就是孔子。

    所以,孔子之所以成為聖人,最重要的就是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放棄理想,不打絲毫折扣,面對目標,堅定的前進。即便是最終沒有成功,也去努力行動了。這個品質,在過去叫做“節操”。

    孟子曰:“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聞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親者,吾未之聞也。孰不為事,事親,事之本也。孰不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譯文:

    孟子說:“事奉長輩,誰最重要?事奉父母最重要。守護節操,誰最重要?守護自身節操最重要。不喪失自身的節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聽說過;喪失自身的節操又能事奉自己父母的人,我未聽說過。誰不事奉長輩呢?但事奉父母是其根本。誰不守護節操呢?但守護自身的節操是其根本。

    正因為孔子堅持理想,至死不渝,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所以才成為千百年來的“萬世師表”。

  • 4 # 清河老李哥

    孔子的思想在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過程中,是一大進步,畢竟奴隸社會把奴隸不當人看待,孔子的思想就是定製度,制理法,把人們控制在一種制度之下,這是社會的一大進步,現在卻大部分不適應了,特別他提倡的三綱五常,更是社會進步的絆腳石,他的理法更是殘酷無情,一次魯國公請孔子觀看歌舞,舞吧孔子竟然提出把跳舞的十六女孩子全部處死,理由是退場時沒有向國王敬禮,十六個鮮活的生命,十六個青春靚麗的女孩就這樣丟了命,現在要是某個領導下令將沒有向他敬禮的某個劇團的十六個女孩子槍斃,你想想,是不是領導得精神病了。所以說我不喜歡孔子,我喜歡馬雲

  • 5 # 孤崖青松

    孔子,中國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儒家文化的創始人,提出核心思想"仁",為歷代統治者所推崇。孔子收徒三千,開創了私人教學的先鋒,被稱為萬世師表。

    我最喜歡的是孔子的教育理念和他所崇拜的道。

    教育理念

    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提出非常有效的學習辦法和教育理念,這是對社會和國家做的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

    至今,他的方法,至少對於我而言,是振聾發聵的。

    怎麼學?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和思結合,方能有效。做到真正的獨立思考的人,一定會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就的。

    學不進怎麼辦?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一定要有興趣,有愛好,才能學的進。把遊戲和玩樂的精神放在學習上,定能名列前茅。

    半途而廢怎麼辦?孔子曰,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學習要靠勤奮,要忘記吃飯睡覺,達到這種境界者,非聖人也是很拔尖的了,尋常者不能與之匹敵。

    你看,這些至今耳熟能詳,習以為常的學習方法論,都是孔子提出來的,這能不偉大嗎?

    最簡單的就是最偉大的,大道至簡。好好領悟,必能成材。

    孔子的道

    孔子一生成就無數,名利雙收,晚年任然周遊列國,宣揚學說。可是這些是他的追求嗎?

    不,孔子的至高追求是"道"。他曾和他的徒弟閒聊過,最大的理想是什麼。他說,何必成什麼家呢?自由自在多好。

    孔子是不慕名利的,只求潤澤萬物,教化萬物,這是很了不起的。

    孔子曾說,朝問道,夕死可矣。道在孔子心中的位置是至高無上的,可以去死,放棄生命。只要能夠得道,這是聖人的胸襟和情懷,是一般人是無法企及的高度。

  • 6 # 逆襲的諸行無常

    我最喜歡孔子的是他的真性情中又透著的那一點可愛!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文化傳播能力大幅度改善的時期,是孔子首開“有教無類”的先河,讓知識傳播惠及到平民百姓。孔子之所以被後人尊為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很大程度上是對教育、對知識傳播的尊重。突然想起劉慈欣的小說《鄉村教師》(跟電影《瘋狂外星人》可一點關係都沒有)對教師的描寫,讓人感動!

    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以“仁”為內含的禮制社會的建立,周王朝建立分封制,周公旦在意識形態領域建立了一整套具體可操作的禮樂制度,包括飲食、起居、祭祀、喪葬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目的概括起為就是為了“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使周朝初形成了一整套禮樂之治,可以說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到孔子、孟子的年代,也就是春秋末年到戰國時期,基於生產力及社會的發展,禮崩樂壞成為必然,同時對於政治、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各種思考也在不為湧現,百家爭鳴出現。孔子的這套理論已經不適應當時的社會實際,可以說正是孔子這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使儒家思想的形成成為可能。

    孔子會說“以德報怨,何以報德?”“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子於是日哭,則不歌”,他認可的是感情的真實反饋,而不是虛偽。孔子提倡“敬鬼神而遠之”,其關注點在人,而不在鬼神。即使是對於自己最重視的禮,“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形式主義從來不是重點。是不是與印象裡的虛偽、教條不一樣。真性情中還透著一些可愛!

    在中華文明發展的各個歷史時期,都有人會站出來批判儒家思想,特別是近現代以來好象不批判幾句儒學思想就無法體現出思想追求的進步。其實縱觀歷史各個時期,對儒家思想的批判都有其時代的必然性,從最初的秦始皇”法“治,對漢代初年文景二帝的”無為“而治,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整體因素都是有關的,當時的選擇也許不是最好的,但有時候卻是最適合的。包括辛亥革命後,新文化執行也同樣把儒家放在高高的批判臺上,也有其歷史的必然性。既然要批判就一定會選擇其中最反人性、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事例說事,什麼”三綱五德“殘害人性自由等等事例舉不勝舉,但我們決不能因為一顆壞果子就說一整樹從根子上都是壞的吧,更關鍵的是這些事例往往是儒家思想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偏執、極端現象,這種現象其實與孔子的初衷又經常相去甚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任的CBA主教練中,能稱得上名帥的國產教練有幾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