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健康219

    不同社會條件下產生的差異。古醫學大師都是國學大師級的人物,他們是以整個社會發展人民健康為終生目標,精心研究觀察人類疾病發生的原因以及用藥後的治療療效,故而能寫出各種不朽傳世之作。反觀現在的中醫,在大量的西醫文化包圍中,為了突出自己治病效果,迎合患者的心理,採用所謂中西結合方法,已經失去了自主思考病理藥方的處理方法,一切都是為了利益,失去了醫者本心,也就失去了創作傳世之作的土壤,即使出本書也是為了迎合市場。當然中醫也是人,也要生活,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 2 # 康文草堂

    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戳到了中醫的痛處。按照自然規律,遠在東漢時期就有《傷寒雜病論》這等名著誕生,經過一千多年的發展,應該也有傳世之作問世,事實是相反的,為什麼呢?

    從《傷寒雜病論》序言就可以得到答案。仲景之所以寫出如此經典,尊稱為醫聖,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見賢思齊

    序言開始說:“餘每覽越人入虢之診,望齊侯之色,未嘗不慨然嘆其才秀也。”大意是: 我每次讀到《史記·扁鵲傳》中秦越人到虢國去給虢太子診病在齊國望齊侯之色的記載,沒有一次不激動地讚歎他的才華突出。秦越人也就是我們所指的神醫扁鵲,仲景對他的讚歎,表明了他的心跡,立志成為一名傑出的醫生,象扁鵲一樣。古代讀書人的兩大志向,一是做好官,一是做名醫,“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在他心目中的名醫,都是神級人物,“上古有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中世有長桑、扁鵲,漢有公乘陽慶及倉公,下此以往,未之聞也。”見賢思齊,志存高遠,為仲景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第二,歷史機遇

    “餘宗族素多,向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大意是,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來很多,從前有二百多人。從建安元年以來,還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於傷寒的要佔其中的十分之七。仲景宗族的衰落和人口的喪失而感慨,為早死和枉死的人不能被療救而悲傷。一方面是由於傷寒病的肆虐橫行,造成這樣的慘不忍睹的結局,另一方面是由於當時醫生的對傷寒這類的認識不夠,救治不力,深深地出動了他的靈魂。

    第三,慈悲心腸

    仲景認為,做一名醫生是非常值得的事情,於人於己都有好處,“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以養其生。”反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不學無術,草菅人命。用一顆平常心、慈悲心對待大眾蒼生。“怪當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醫藥,精究方術,但競逐榮勢,企踵權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務” 責怪當今生活在社會上的那些讀書人,竟然都不重視醫藥,不精心研究醫方醫術以便對上治療國君和父母的疾病,對下用來解救貧苦人的病災和困苦,對自己用來保持身體長久健康,以保養自己的生命;只是爭著去追求榮華權勢,踮起腳跟仰望著權勢豪門,急急忙忙只是致力於追求名利。

    第四,勤求古訓

    仲景為了解除民瘼,孜孜不倦地鑽研學習經典著作如《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並《平脈辨證》等,透過“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終於完成了劃時代的著作《傷寒雜病論》(合計十六卷)。這裡尤其值得一提是“古訓”二字,中醫發展離開了經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古訓就是中醫之源,中醫之本。《傷寒論》是我們今天的經典,而對於仲景來說《內經》《難經》等是他那時的經典,懷著謙卑而誠懇的心態,反覆地學習、思考,稱為“勤求”,不是象現在不少人自命清高地標榜要批判地繼承,也正是這樣的心態與努力,才會留給我們永遠的精神豐碑。

    第五,探賾索隱

    中醫是博大精深的。探索生命的奧秘,中醫是門;尋求長壽的秘訣,中醫是門;解決疾病的痛苦,中醫是門。開啟中醫之門的鑰匙則是陰陽五行。陰陽五行又太深奧,連醫聖也感嘆地說:“夫天布五行,以運萬類,人稟五常,以有五藏,經絡府俞,陰陽會通,玄冥幽微,變化難極,自非才高識妙,豈能探其理致哉?” 自然界分佈著五行之氣,而運轉化生萬物。人體稟承著五行之常氣,因此才有五臟的生理功能。經、絡、府、俞,陰陽交會貫通,其道理玄妙、隱晦、幽深、奧秘,其中的變化真是難以窮盡,假如不是才學高超,見識精妙的人,怎麼能探求出其中的道理和意趣呢?在他眼裡僅僅只有極少數能夠領悟箇中三昧,比如神農、黃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師、仲文、長桑、扁鵲、公乘陽慶、倉公等,他們屬生而知之者。

    仲景本才高識妙,加上多聞博識,勤學不倦,探賾索隱,鉤深致遠,終於比肩岐黃扁鵲之輩。

    從《傷寒雜病論》序言知道,今天我們深受科學主義影響,在中醫繼承尚存在很大問題,要想創作一部傳世之作,稱之為經典,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紅樓夢》之後,再沒有第二個曹雪芹出現,《傷寒論》之後,會不會又第二個張仲景出現?

  • 3 # 廈門建築師

    張仲景的傷寒論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本質是一樣的,他們乾的都是抄書匠的活。翻開中國疾病史。在傷寒論和本草綱目出現的前後,中國瘟疫發生的頻率,規模,治癒效果沒有改善,反倒隨著人口的增加,越來越頻繁,死人越來越多。再來十個張仲景,100個李時珍都沒卵用。因為近代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問世之前,全世界的醫生都不明白人為什麼會生病,藥物為什麼能治病。在這點上,歐洲之前也一樣瘟疫頻繁,也死很多人。所以現在的中西醫之爭實質是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之爭,不是東西方之爭。傳統醫學都是亂槍打鳥,以訛傳訛。不同的是,西方早就拋棄了傳統西醫,而中國是唯一一個把傳統醫學和現代醫學同等寫入憲法的國家!

  • 4 # 阿森聊世界

    日本沒有丟掉中醫。日本小六強。他們覺得挺好。民國我們弱?去掉以前的東西。中醫。漢字。大家都提過。所以中醫衰落了。都打擊中醫。後來建國。我們提倡中西結合。怎麼可能結合呢。理論不同。中醫來的慢。所以就全面衰落。現在想恢復都人才不足。太難了,現在在全力提倡。可是我們沒人。一箇中醫培養要20年。沒法了。沒那麼多人才。

  • 5 # 雪月空鳴

    為什麼?是真不知道還是裝不知道?現在的(80歲之前)中醫絕大部分是西醫教出來的 怎麼可能寫出傳世中醫名著呢?

  • 6 # 微言微語6N0t

    不是寫不出來,而是都忙著掙錢呢!

    現在會點中醫的就開個店,賣點中草藥什麼的,治不好病,但絕對也治不死人。另外也沒有人認真去學,古人為了一個藥方,可以嘗百草,改藥物配比,反覆試驗,因人而宜開。現在只是沿用古方而已,不去研究怎麼創新發展中藥。

    最後是社會不重視中醫。現在人們都看西醫,西醫見效快,人們就認為中醫不如西醫,中藥不如西醫掙錢多,所以中醫也沒人去研究了。

  • 7 # 毛蛋蛋的成長足跡

    第一,目前的大環境來看,單純靠中醫,生存都成問題,連完全的理解並繼承老祖宗的技術都不一定做得到,還哪來的發揚呢?現代中醫無論從教育還是傳承,急於見效益的功利性都還是太強,能潛心研究的人很少。沒人做研究哪來的成果?沒有成果怎麼流傳?

    第二,古人的名作之所以流傳,不是他們自己說了算的,是因為有歷代後輩知道這些著作,還能評價這些著作,經過多少年的流傳才到了我們這一代,才算經典流傳。而我們這一代中醫人雖然成果極少,但也有《中華本草》等等著作問世,至於現代中醫著作能不能作為經典流傳下去,我們這一代人說了也不算,也是要看後輩們的評價呀!假如有人能活三千年,那時候一部現代醫學著作算不算經典名作就可以見分曉。其實一部書或者一個人如果特別優秀的話,能不能流傳後世還是能感覺到的。比如陳忠實賈平凹,比如劉慈欣的三體,這些人肯定是要流芳百世的。遺憾的是中醫藥學界目前沒有這麼明顯優秀的人物或者著作。

  • 8 # 金匱真言

    《傷寒論》在歷史上只有一部,偉大之處無異於基督教之有《聖經》。為什麼張仲景先師可以寫出如此的鴻篇鉅著,而現代都是研究《傷寒論》,而沒有超出其範圍的呢?

    張仲景先師有基礎。在許多書中記載仲景曾跟隨同一個郡的名醫張伯祖學習醫術,並且遠遠超越了自己的老師。

    仲景先師勤學苦讀善於思考。在《傷寒論》序言中先師曾講“勤求古訓,博採眾方”,仲景先師從《黃帝內經》、《難經》、《胎臚藥錄》等前代的醫學鉅著中汲取營養,博學而勤思。有人曾說學中醫要有恆心,三年便可以有成。許多有識之士隱居山林,專心求索,便可以悟到中醫的治病之精神。

    仲景先師廣泛的臨床基礎。同樣在《傷寒論》序言中寫到“建安紀年以來,尤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正是由於足夠的病例數量,使得先師可以充分觀察藥物的療效,以及辯證方法的正確與否。有人說病人是醫生最好的老師,他教會了醫生治病。

    俗話說時勢造英雄,英雄乘時也。就想康熙皇帝能成為千古一帝,是多重原因造就的。我能講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極少的一部分。《傷寒論》成書的具體細節,別人無從知曉,只能是根據當時的大致情況做一個猜測,至於正確與否無從考察。但是《傷寒論》的偉大隻有深入其中才能體會。

  • 9 # 60380944

    仲景書方非仲景獨創,系從道學修真術士中收集來加上老師的與自己的醫案整理出來的,其中已消失於世上的《湯液經法》為其最主要來源,即仲景書之藥方藍本。中醫學其實就係從修道術士中來的,不能用常態社會學的發展論來理解與解釋的。仲景書其實相當於一本“家庭主婦用藥指南”,將症狀分別歸類以作辯證對應方劑,不講醫理,但求人們熟之以應用,乃致貫通而擴充套件書錄範圍。因為此術由道術所得,無法用當時乃至今日人們透過常態思維與所獲得的知識加以學術化的,後世人亦只能根據這本“家庭主婦用藥指南”賦予一些概念用邏輯去勾勒出藥物學同醫理,形成中醫湯藥一門,多個流派,但都必屬摸索,其本不可得之。

  • 10 # 實習老中醫

    因為後來中醫的研究方向偏了,搞得和哲學玄學一樣,近代又和西醫理論搞在一起弄成分分析就更不靠譜了。但話又說回來,民國以前的還是有不少有價值的著作的,即使沒有傷寒雜病論那麼偉大,都是一些很好的探索和嘗試用更精確的描述來解釋傳統醫學。誰叫源頭的中醫著作失傳了那麼多,傳抄錯誤那麼多,語言又過於簡練。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傷寒雜病論也不是原本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喜歡裸睡,算不算心理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