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類人
-
2 # 宏燈詩話
淺談宋詞為何姓宋
談到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中國古典文學真可謂是顛峰之極,豐蘊之極。詞為何在宋朝開始興盛起來了呢?這個問題很有意思。談到詞這種文體,我研究了一下其發展歷程。
詞源於民間,在隋唐之際已有發生。最早出現的形式是曲子詞,在敦煌石窟中有大量的“曲子詞”被發現。既是生於草根,最初的內容比較粗俗;原是配合一種全新的音樂—“燕樂”歌唱的。“燕”通“宴”,燕樂即酒宴間流行的助興音樂,演奏和歌唱者皆為文化素質不高的下層樂工、歌妓。可想而知,估計還有很多是葷段子。且燕樂曲調之來源,主要途徑有二:一是來自邊地或外域的少數民族。唐時西域音樂大量流入,被稱為“胡部”,其中部分樂曲後被改為漢名;二是來自民間的土風歌謠,唐代曲子很多原來是民歌。燕樂曲調的這兩種來源,註定了其俚俗淺易的文學特徵;而且,歌詞在演唱、流傳過程中,以及發揮其娛樂性功能時,又更加穩固了這一文學創作特徵。因此,它與正統唐詩以雅正為依歸的審美傳統大相徑庭。
為何這種來路“不正”的文學形式,在宋朝被髮揚廣大了呢?其實,這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宋太祖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他老人家一上臺,為了鞏固皇權,就來了個“杯酒釋兵權”,解除了很多將領的兵權和地方的兵權,同時開始實施重文輕武策略,提高了文人的地位。這點很重要,要圈起來。幹什麼事,領導不支援,是沒法幹下去的。於是乎,中國古代文人最好的時代來了!太祖推崇“文以靖國”的思想,以文抑武為基本國策。同時推崇儒家,完善科舉,使宋朝的文化得到很大的發展,結束唐朝末年以來的武將專權的局面。
有了這個時代背景,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優厚,在閒得蛋疼的時光裡,總得找點樂子吧。他們一面沉湎於聲色的快樂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飾,自我辯解,“自掃其跡”。於是,在這種矛盾普遍存在的情況下,詩體已不適用於表達,開始寫歌詞,將俚俗淺易的豔情,進行文字包裝,使其表述得含蓄化、朦朧化,讓聽者或歌者產生無限言外託喻之想。並且,將字面、句子、聲韻皆加以鍛鍊,使其具有典麗高雅之風貌。因此, “去俗復雅”作為宋詞創作的主要努力方向,從不自覺到自覺,從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創作流派,從創作的實踐到出現較完整的詞牌。寫到這,想起了“東北二人轉”。
經過這麼一發展,一倒騰,連宋朝皇帝都開始玩文學了。雖非個個大詞人,卻都有愛詞之雅,北宋的亡朝皇帝更是個成就極高的詞人。除了皇帝,像范仲淹、王安石、司馬光、蘇軾這些大政客更是出了名的取得高超詞就者。甚至,在封建社會中從不能拋頭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為一代詞宗,名垂千古,嘖嘖啊!
綜上分析,詞於宋不盛也難,真沒有更好的體裁來寄託文人的內心了!
-
3 # 山不在高71760596
這是文學發展的趨勢,語言不斷髮展進步,單靠詩已無法表達人心中的感情,這便產生了詞。詞是長短句,有話則長,無話則短,與人的心理婉曲暗合。宋是詞的茂盛期,作為詞的黃金時代定格在了宋朝。
-
4 # 劉楚雲817
謝邀:因為在宋代,詞的作者最多,詞作最為豐富,藝術成就也最高。詞形成於唐代,經過長期的不斷髮展,到了宋代進入全盛時期。詞是比詩的構句更為自由的韻文體式,它來源於配樂的歌詞。盛唐文人所寫的曲子詞基本上都是整齊的五言,七言形式,個別為長短句。到中唐,文人開始認真地倚聲填詞,元和年間後,文人填詞逐漸增多,詞正式成為一體。詞入宋,發展到鼎盛狀態,成為一種完全獨立並與詩體相抗衡的文學形式。北宋初期的主流依然是沿襲唐五代。蘇軾以詩入詞,把詩的創作手法融入到詞中,大大地託寬了詞的創作領域。南渡後的詞作者,在各自不同的創作道路上,以各自不同態度與方法進行創作,為宋詞的繼續發展發揮了各自不同的作用。
-
5 # 歲月靜好xy
總體上看,唐詩張揚,宋詞內斂;唐詩如酒,宋詞如茶;唐詩言志,宋詞抒情。宋詞更像一個嫻靜低眉的女子。但含蓄的宋詞中,不僅僅是花草樹木愛情友情,還隱藏著一扇扇聯通曆史與人生的窗戶。
表面上似乎是花落孤寂、文人小資,其實正是那個時代政治沉浮的隱晦記錄,是宋代文人複雜心態的綿綿情愫。其中含蓄曲折地闡述了他們的個人抱負,以及對時局的見解。
此時,你再回顧一下宋朝的歷史,經濟政治以及皇帝的喜好,就不難理解宋詞為什麼會興盛在宋朝了!
-
6 # 智慧生活說
1,一種文學形式達到了巔峰後,以後的走勢一般都是下坡路的。毫無疑問,詩的創作,在唐代走上了巔峰,後人再怎麼做,想超越已經非常難。
2,既然詩的創作已經無法超越前人,大多數人想法肯定都會另尋它路。那麼,在宋代為什麼是詞這樣文學創作形式呢?
3,詞能夠被宋代文人選中,一是應該歸功於李煜。李煜以堂堂皇帝之身份,鍾愛於填詞,毫無疑問是有帶頭效應的。李煜即便是被俘,在汴京創作的詞也不少,對宋代文人是有影響的。第二個原因呢則是宋代經濟文化高度發達,文人地位空前絕後。文人去酒樓歌樓消遣成了風氣。經濟文化的發達,重文輕武,使得文人們有了更多閒情逸致,關注生活細節和品質。詞,作為一種娛樂方式的必備品,讓填詞成了文人必備基本功。
4,經濟文化高度發達,讓詞達到了巔峰後,元代於是走了曲的路線。明確則以小說取勝。
-
7 # 婧家閱會
詞是唐代新興的文學體裁,唐五代時通稱曲子詞。至晚唐五代趨於繁榮,晚唐詞人以溫庭筠,韋莊為代表,五代成就較高的詞人有晚唐後主李煜和馮延巳。詞在晚唐五代已成為流行的音樂文學樣式,並因《花間集》而形成婉約香軟的風格,和"詩莊詞媚"的格局。
但詞真正興盛是在宋朝,作為宋代最具影響力的代表文體,其發展受宋代社會政治和學術思想影響極大。不論從學術思想還是文學藝術來看,宋代都是一個文化發達而文學昌盛的時代。
公元960年春,宋太祖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建立了宋王朝。後為改善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又故技重演,以"杯酒釋兵權"之策,解除了禁軍將領和節度使的兵權。為加強中央集權,集精兵於中央,其後果是"兵不識將,將不士兵",冗官冗費,積貧積弱。反映在文學上,就沒有了漢賦和唐詩的恢弘盛大,代之以沉鬱頓挫的詞風。
面對內憂外患的情勢,士大夫中朋黨之爭迭起,客觀上促進了宋代散文的發展,而這種散文化的寫作手法運用到詩詞駢賦中,又產生了以詩為詞,以詞為文等種種破體為文的現象,這在客觀上促進了詞的革新與發展。
宋統一中國後,社會經濟迅速恢復,造紙,印刷等行業快速普及,方便了文集出版,為宋詞的傳播與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商業繁榮,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階層擴大,歌文繁榮,這些都為宋詞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
理學的興起是宋代思想文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理學家主張文以載道,卻是偏重道輕文,其流弊所及文章不免說教,詩也趨向言理,缺少文學的情韻與意味,倒是詞在理學影響下自成一體,愈加繁榮,成為一代之文學。
詞在宋代的發展,又分北宋和南宋兩個時期。北宋初期,以晏殊,歐陽修,柳永為代表,詞風偏婉約。北宋詞至蘇軾為一大變,寫得慷慨激昂,大氣磅礴。結束北宋詞壇的是周邦彥,李清照等人。南宋愛國詞人的作品奏響了宋詞最強音,其代表是辛棄疾,張孝祥,以及稍後期的陸游等人。
-
8 # 秋楓金色陽光
宋詞的興盛得益於唐詩晚期的衰弱,詩意空泛,詩人漸少。而此時樂曲在民間空前壯大。樂與詞配合恰當,長短句流行。宋時民族矛盾時有發生,便出現一批豪放派詞人。於是詩詞興旺,而皇宮裡又喜歡歌舞昇平,推波助瀾。宋詞興盛。
-
9 # 鼎湖老高
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我們就可以知道,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經濟最為繁榮時期,經濟繁榮必然推動文化繁榮,這是宋詞興盛外因。
宋詞興盛於宋朝內因,則是作為以詩歌為代表形式在唐代已發揮致極,無論從內容上,形式上都登上詩歌鼎峰,湧現一大批傑出詩人。人們在審美情趣過程中,對詩歌審美也產生了疲勞感,因而需要呼喚新的文學形式出現。剛好詞起源於民間,不但保留有詩的味道,還可以配上曲樂來唱,可跳可舞,因此,詞應運而生。這就為什麼叫詞是詩餘,曲子詞之故。
話又說回,為什麼宋詞僅興盛於宋代,為什麼又不延續興盛於元代,明代?我覺得,縱觀各類文學形式體裁,它們都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變成一種固定文學形式)→繼續流傳,以適應人類日益增長興趣,審美,娛樂等需要。這正如我們常說的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一樣。
-
10 # 雲水閒人2
在歷史上,伴隨著每一次的大統一,都會有一次文化的繁榮發展。詞的起源是出現於隨代的燕樂。隨結束了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全國文化大融合,加上雕板朮的發明,興起了以中原音樂融合了少數民族甚至外來音樂,產生了一種新聲,這就是曲子,即樂譜。有曲子就要配詞,配起來演唱叫曲子詞,這就是詞的前身。
到了盛唐時代,已經有不少文人開始作詞,比如李白,白居易,劉禹錫等等。
詞的正式發展和成熟是晚唐五代。以溫庭筠為首的花間集以及韋莊,李煜等人的詞給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至於宋代詞繁盛的原因是:
一,分裂結束,全國統一,各個行業發展興盛,真的是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業經濟的繁榮。
二,雕板和活字印刷術的大量應用,直接影響了文化傳播。
三,統治階級的大力幹予和提倡。訂正雅樂,搜求俗樂。把滅亡了的各國的大批技藝高超的樂工歌伎集中到京師,整理樂曲,創作新聲。
四,誤樂業發達,勾欄瓦肆,茶坊酒樓,演出各種技藝,競唱各種新聲。
五,官府民間齊重視,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文人學士爭相作詞,皇帝自制新聲。在民間,比如柳永的詞達到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普遍。
六,良好的文化氛圍造成了大家輩出,而大家輩出又推動了詞的發展,迴圈往復,造成了北宋詞的繁盛。
到了南宋,由於金兵入侵,造成了尖銳的民族矛盾,但只不過是詞風變了。儘管風格各異,但仍舊是大家輩出,所以其成就在好多方面比之北宋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覆列表
感謝邀請。宋朝重文輕武,徽欽二宗都是大文人,是其一,經濟高度發達,甚至出現了紙幣,俗稱交子,商業繁榮,內河沿海,港口一片繁忙,擴充套件了人的眼界視野,是其二,北宋滅亡,南宋偏安,亡國大禍臨頭,文武雙全者大有人在,如岳飛,陸游,辛棄疾……起了示範作用,是其三;科技進步,如活版印刷術,極大地推動了文化的發展,是其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