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米蘭小當家43452877
-
2 # 天地之間一氣而已
商朝大約遷了7次都分別是1.亳(河南商丘北、山東曹縣南,在山東境內) 2.囂(鄭州西北、滎陽東北) 3.相(河南濮陽北、內黃南) 4.邢(河北邢臺) 5.庇(山東鄆城北、梁山西南) 6.奄(山東曲阜) 7.殷(河南安陽西)
-
3 # 呆弟42005191
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約公元前1046年),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是中古哦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商湯率領方國語鳴條之戰滅夏侯,以“商”為國號,定都亳(今天的河南商丘),建立商朝。在以後數百年中,由於王族紛爭,黃河氾濫、居住條件惡化等原因,經歷了多次遷都。歷次遷都地址如下:
成湯居商,後遷亳
太甲自亳徙桐宮
中丁自桐復歸於亳
河亶甲復徙相
祖乙由相遷耿,由耿遷邢,由邢遷庇
南庚自庇遷奄
盤庚自奄遷殷
武丁自殷徙宅小屯,復自小屯遷亳
武乙自亳歸小屯
帝乙自小屯遷朝歌
以上地名分別和今天對應:
商(今河南省商丘南)
相(今河南省內黃縣)
鄴(今河北省臨漳縣)
亳(今河南省商丘北)
桐宮(今河北省臨漳縣)
囂(今河南鄭州西北附近)
耿(今山西省河津市南)
邢(今河北省邢臺市)
庇(今山東菏澤鄆城),另一說法是(今河南安陽境內)
奄(今河南省漯河市)
殷(今河南安陽)
朝歌(今河南省淇縣)
殷有三亳,二在西漢梁國,一在河洛之間。
榖(谷)熟為南亳(今河南商丘虞城縣谷熟鎮,即商朝都城,湯曾居此,商朝開國之都,帝嚳曾建都於此地)。
蒙為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梁園區,諸侯於此擁戴湯為盟主)。 洛陽偃師為西亳(在今河南洛陽偃師市西)。傳說帝嚳曾都於此地,商湯遷都於此,此地又是以後的商王盤庚所遷之地,相傳盤庚五遷,復都亳之殷地。
-
4 # 滿月尋桂子
商王朝我們現在都稱殷商,《史記》也作〈殷本紀〉而非”夏本紀”,一個“殷”字透露了太多的文化資訊,其中也包括一點,就是都城!
商文化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先商文化,從商始祖契至商湯滅夏前;
早商文化,從商湯滅夏到河亶甲遷相前;
中商文化,從河亶甲遷相到盤庚遷殷前:
晚商文化,從盤庚遷殷到帝辛(紂)亡國。
《史記.殷本紀第三》記載:自契至湯八遷,湯始居毫,河亶甲居相,盤庚即位時,殷已都河北,盤庚渡河南,復居成湯之故居,乃五遷,無定所。百姓開始都不願遷徒,盤庚認為毫是成湯故居,可定天下,修法則,遂涉河南,治毫。行湯之政,百姓安寧,殷道復興,諸侯來朝!
殷墟,原稱“北蒙”,在河南安陽市殷都區小屯村。而鄭州二里崗、蕃、砥石、商丘等地都是商王朝作過都城的地方。
那為什稱殷商呢?
司馬遷作“殷本紀””肯定與考古無關,與盤庚定都殷有一定關係,主要還是因為盤庚中興,使商王朝達到鼎盛階段!
現代人尤其是西方學術界稱“殷商”,是因為20世紀初,殷墟發掘了甲骨文,出土了大量都城建築遺址,青銅器。系統地展現了中國商代晚期輝煌燦爛的文明,而這些都是學術界判定一個王朝是否成立的依據。
殷墟的發掘,確立了殷商社會作為信史的科學地位,是二十世紀最重大的考古發現。
殷墟是中國迄今為止第一個有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
-
5 # 城市歷史小小剛
傳說夏最後一位君主叫桀,是個荒淫無度暴虐無道的暴君。商湯起兵滅掉了夏桀這位君主。之後商湯建立商朝。(夏桀)
這個朝代愛遷都啊!一開始湯定都亳(今河南商丘北)
又定都到殷(今河南安陽)
太甲遷都到桐宮(今河北臨漳縣)
中丁又遷回亳
河亶甲又遷都到相(今河南內黃縣)
光祖乙就遷都三次第一次遷都到耿(今陝西省河津市男)再遷都到邢(今河北邢臺)又遷都到庇(今山東菏澤鄆城)
南庚遷都遷都到庵(今河南漯河)
盤庚又重新遷回殷
武丁遷都兩次,第一次遷都小屯(今河南汝州?待考證),第二次遷都亳
武乙又又遷回老家小屯
帝乙又遷都到朝歌(今河南淇縣)最後被周武王滅亡於此。
商朝為啥老遷都呢?因為內鬥啊!商湯建國後把兄弟們分封到各個部落做首領,這本來也沒什麼錯,錯就錯在他們搞的世襲制。你搞個世襲制你直接弄個父死子繼也行啊,你丫搞個能者上位,父死子繼,兄終弟及都有。
但是誰都想自己的後代坐王者之位,這就他們的內鬥挺厲害,這個王殺了那個王,改天又被別的王殺了,如此反覆。誰搶過來就遷都到自己勢力最大的部落。所以商朝就遷都比較頻繁了。
如果您覺的我的文章您還算喜歡的話加個關注唄!
-
6 # 左說春秋
虎爺爺回答這個問題。商起東夷,歷史遷都最多的王朝,這與它行走經商有關。分前8遷和後6遷。前8遷為:子契1遷蕃邑,今山東舊滋陽。子昭明2遷砥石,今河北平山。3遷商丘。子相土4遷東都,今山東泰安。5遷薊丘,今北京。6遷有易,今河北易縣。7遷殷邑,今河南安陽。8遷,第一任帝子天乙遷亳邑,今河南商丘,亦說山東曹縣。
後6遷為:後1遷囂邑,八任帝子
仲丁,今河南滎陽。後2遷相邑,十任帝子河亶甲,今河南內黃。後3遷耿邑,今山西河津。後4遷邢邑,今河北邢臺。後3、後4均為十一任帝子祖乙。後5遷殷邑,今河南安陽,即著名的十七任帝盤庚。史書常謂盤庚五遷被許多人誤為盤庚自已5遷,非也。是殷商後5遷。後6遷朝歌,二十五任帝子武乙,河南淇縣。亡於紂王。
-
7 # 張律明
但是,東漢的張衡在“西京賦”中記載:殷人屢遷,前八後五。開始時在山東藤縣、後來河南商丘三次、河南安陽二次。居無所定,逐草而居。殷商時喜歡人殉,就是將死人和活人一起殉葬。儘管可能是奴隸或戰俘,但是也太野蠻了,郭沫若稱他們為遊牧民族。
殷商時有甲骨文,記錄著祭祀、占卜、戰爭、收成、天象,等等。主要由祭師所掌握,就是後來的巫婆和神漢,這樣能夠與上蒼直接對話。華夏的祖先古公亶父稱殷商為東夷,就是東邊的蠻夷。古公亶父的子孫周武王聯合了庸、羌、髳盧、彭、濮等遊牧民族滅掉了商朝。周公旦頒佈了周禮,併發明瞭一個字“牲”,就是以後祭祀就用牲畜來代替人殉。
-
8 # 王事情
《封神演義》第一回,成湯滅夏,即位為天子,都於亳(讀音bó)。這個亳是西亳,被認為在今河南偃師。然而紂王即位後,都城卻在朝歌(zhao ge,今河南鶴壁),這是為什麼呢?是作者行文的上下矛盾,還是紂王即位後遷都了呢?
其實都不是。
作者行文並無矛盾,紂王也沒遷都。亳與朝歌並不是同一個地方,商朝的確遷都了,但並非紂王,而是另有其人。
一、商人善遷商人善遷,就是指商朝對於遷都似乎有種迷之愛好。
從商人始祖契,到成湯未得天下之前,十三世之中而有八次遷徙,相當於每一代都要來一次全族大搬家。
除了最後一次,成湯定居的南亳有地可考之外,其餘七次都不可考。
而且我在另一篇文章裡也寫過,成湯時期也有三次遷都,雖然三次遷徙的地方都以“亳”命名,但確實是三個不同的地方:
亳有三處,分別為南亳、北亳和西亳,南亳為湯即位為商部落首領時所居,有說即今商丘高辛鎮;北亳為成湯伐夏之前、會盟諸侯之地,有說即今商丘蒙縣;西亳為湯推翻夏朝統治之後、定都之地,有說即今偃師。
二、不省心的祖宗請大家先記住商朝世系,不然可能會被那些名字搞昏頭:
成湯、【太丁(未立而卒)、外丙(立二年)、中壬(立四年)】、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中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盤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廩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帝辛(即紂王)。
自成湯傳到第十代中丁的時候,又開始了遷都。
《史記·殷本紀》雲,“帝中丁遷於隞”,這個“隞”在《竹書紀年》中作“囂”,當然它並不是念成囂張的“xiao“,而是念作“ao”,《帝王世紀》說“中丁徙囂,或曰隞,今河南敖倉是也”,所以兩個字都代表同一個地方。
隞都在哪裡呢,據《古本竹書紀年譯註》,一般被認為在今河南鄭州市區之內。
中丁死後,依次繼位的是外壬和河亶甲(二人皆為中丁之弟),外壬倒在隞地住的挺好,河亶甲住不慣,又開始了遷都。
河亶甲的兒子祖乙即位後,又遷都到邢(《史記·殷本紀》),《尚書》說“祖乙圯於耿”,也是以“耿”為都城之意,《竹書紀年》說祖乙“居庇(以庇為都”)。
據《古本竹書紀年譯註》,說“耿”與“邢”實為一地,古音是一個字的不同發音;而庇,一般被認為是在商丘永城的新橋鄉境內。
所以又衍生出兩個解釋:1、祖乙遷都一次,在邢都;2、祖乙遷都多次,時而在邢,時而在庇。
又傳四代,至南庚。
據《竹書紀年》,南庚自庇遷都到奄。奄,故地在今山東曲阜。
傳了兩代,到盤庚時,遷都五次,民吏皆怨。最後終於在北蒙安定下來,即有名的“殷都”,現在稱為殷墟。這個大家都知道,是在河南安陽。
這回可算是安定下來啦,《竹書紀年》說:
自盤庚徙殷,至紂之滅,七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更不徙都的意思是再也不遷都了。
真是長出了一口氣……這些不省心的祖先啊,搬家搬得也忒累了!
三、別都朝歌上面已經說了,商朝最終在殷定都,此後773年,直到紂王滅國,也沒有再遷都。那朝歌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朝歌是紂王的別都。
連這個名字,都是紂王改的。
《竹書紀年》說:
紂時稍大其邑,南距朝歌,北據邯鄲及沙丘,皆為離宮別館。
紂王“稍大其邑”的地方是殷,將其城市規模大有擴建。
可是紂王顯然更喜歡朝歌。
朝歌的前身是武丁城,武丁城的前身是沬都。
其得名當然是因為殷高宗武丁。
據世系表,盤庚之後四代,傳國至武丁。武丁為什麼要遷都,原因已不可考,我們不妨認為,他沒把曾祖父“更不徙都”的祖訓當回事,又或者說,他委婉的避過了祖訓,比如用別都的方式遷都於此。
傳至帝辛(紂王),顯然也技巧性的學會了這一招。
紂王將武丁城修繕並擴建,比如建了著名的鹿臺,因為城西有朝歌山,因此改名“朝歌”。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諸侯朝靈山。
何其壯哉!
紂王以朝歌為別都,正如後來的北齊王朝,都城雖在鄴城,但皇帝在晉陽呆的時間要多些一般,紂王也是如此,在朝歌的時間停留得更長,以至於在位後期,恐怕一年也不回殷都一次。
到武王伐紂時,周軍已經打到了牧野,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牧野在朝歌南七十里地”,七十里地,已是近在咫尺,這時候紂王仍然不願逃回殷都以圖東山再起,可見,殷都在這時,大概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殷墟”了。
————完————
-
9 # 清源小書生
商朝五六百年間曾多次遷都,都城中的多個都在河南境內。在河南的安陽市發現了殷墟,在商丘市、鄭州市、偃師市、溫縣、輝縣、新鄭市等許多地方也發現商朝文化遺存。
關於商朝的資訊多來自於其後面的周朝,漢朝司馬遷的《史記》,以及商朝金文和安陽甲骨文的記載。其中,甲骨文和金文的記載是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成系統的文字元號。
安陽的殷墟遺址於20世紀上半葉被發現後,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幾乎完全印證了司馬遷《史記》中所記載的商王世系,殷墟發掘,確證了中國商王朝的存在。
殷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文獻可考、併為考古學和甲骨文所證實的都城遺址。在以前被普遍看作蠻夷之地的非中原地區,如成都、廣漢為中心的三星堆文化,湖南寧鄉的炭河裡遺址等出土的文物也證明,在商時期的長江流域也存在發達的文明。
-
10 # 歷史上那些人那些事兒
看到這個問題,你肯定會說,那是朝歌呀。那我說是它和殷墟有什麼關係呢,還有你知道嗎,其實,商朝的都城其實不只一個呢。下面我們就說一說吧
這就是朝歌。在現在的河南省鶴壁市淇縣。
前1101年,帝乙即位後,遷都於沫,改名為朝歌。帝辛即位後,雖然也仍是都城,但實際的都城在河南安陽殷墟。朝歌是行都,或者叫輔都。商朝後期,武丁建立沫都,也就是 武丁城。後來,武乙,文丁,帝乙,紂,都把這裡做為都城。紂王因為城西有朝歌山,改名為朝歌。後來,武王伐紂,國家滅亡。但朝歌未毀,再到後來,周武王分封武庚為諸侯,武庚就在他父王的宮室裡。再到後來,武庚叛周,周兵攻下朝歌,宮殿被毀,百姓被擄,朝歌成為了一片廢墟。
不過,這可不是真正的都城,是行都,真正的都城在安陽小屯。就是殷墟。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從遷都說起。商朝又叫殷商。其實,叫殷商,那是遷都到殷之後的事。相傳,商朝都在到殷之前,多次遷徙,有前八後五之說。張衡在他的《西京賦》裡就說,
殷人歷遷,前八後五,居相圮耿,不常厥土。這前八和後五分別是什麼意思,又是從哪說起的呢?
《尚書》序曰,自契至於成湯,八遷,湯居亳,從先王居。《盤庚上》曰,先王有服,屬謹天命,茲猶不常寧,不常厥邑,於今五邦。很明顯,從契到湯有八次遷都。而在湯到盤庚之間又有五次。而到了殷以後,再沒有遷都。
在商湯之前,有八遷。1.商。就是現今的河南商丘。殷本紀說,殷契,封於商。
2.蕃。今山東滕縣。契居蕃,在水經渭水注中,以及帝王世紀中有記載。
3.砥。今天的河北隆平寧晉縣之間。尚書序正義中有記載。昭明居砥石。
4.商,昭明自砥石遷此。在荀子成相篇中說,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
5.商丘。相土所都。御覽中說,相土徙商丘,顓頊之虛也。
6.相土之東都。王國維以為這應該在泰山腳下。
7.鄴上司馬。路史以為在現在的河南湯陰。不過,殷墟對岸也有個小司空村。上司馬就和商的墓地似乎就是安陽小屯。
8.亳。應該在河南商丘南。
以上就是八遷。其實四五就是一個地方。而鄴其實就是殷。
盤庚遷殷以前有五遷。就是囂相耿庇奄。這就是盤庚所說的,於今五邦。這在《竹書紀年》當中是有記載的。而且與卜辭所涉及的內容大致是相同的。所以還是可信的。
1.囂。最早湯在亳。仲丁從亳遷到囂,在現在的河南滎陽境內。
2.相。河亶甲所遷的相,就是睢水注所說的漢沛郡的相縣,在符離集西北,元和郡縣誌認為這裡就是相土舊都。
3.耿。尚書序說祖乙從圮遷於耿,而殷本紀則說是邢。邢就是現在的河南博愛縣清化鎮一帶。
4.庇。祖乙居庇,這應該在山東境內,而與奄比較靠近。在泗水。
5.奄。南庚從庇遷於奄。應該在山東,後漢書郡國志說,魯國,古奄國。在山東曲阜縣東二里。
這就是五遷,都在黃河附近,或者黃河之南,也就是河南東部,西部,山東南部,安徽北部。
最後,盤庚遷到殷。他從奄遷到了黃河之北的安陽。《竹書紀年》說,遷於北蒙曰殷。因為,祖乙遷的邢丘有個地方叫殷。為什麼叫北蒙呢,是為了區別湯所都的蒙亳和山東的東蒙。《太平御覽》說,
帝盤庚徙都殷,始也商曰殷。《竹書紀年》說,盤庚遷殷以後,至紂之亡,更不徙都。不過還是有別的說法的,比如就有一個朝歌,還有妹,沫。那是怎麼回事呢?其實妹,沫,朝歌,其實是一個地方。另外,還有一個殷,那其實,朝歌如前面所說,只是行都性質,離宮別館。
本文參考書目:陳夢家《殷商卜辭綜述》
回覆列表
的確沒想到這個事,殷商,應該在殷地,這在安陽,但封神榜說朝歌,這個在河南,後期穩定的首都都不知道,別說早起經常搬遷了,個人感覺應該在河南,如果在安徽東征部隊回救也不遠,西安打河南不遠,打安徽就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