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文字

    秦國當時的武器可遠遠不是趙國的騎兵能比的。據說秦國當時的弩有效射程就有5 6百米遠,雖說趙國實力不弱但是跟秦國有點雞蛋碰石頭的意思

  • 2 # 千山暮雪M102

    其實如果單論軍事力量趙國並不弱於秦國,其強大的騎兵甚至超過秦國。事實上趙國也確實曾多次擊敗秦軍,“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且不說趙奢,廉頗,單李牧就有一戰坑殺十萬精銳秦軍的記錄!這也使趙國成為繼齊國和楚國之後唯一能以一國之力與秦國一較長短的國家!然而就如同楚漢爭霸時項羽曾多次擊敗劉邦,而最終失敗的卻是項羽一樣,秦趙爭雄最終被滅國的卻是趙國!這是因為兩個大國的存亡不是一兩次戰役就能決定的,它是政治,軍事,經濟,民生的綜合比拼。秦國相對趙國都有哪些優勢呢?

    第一,政治優勢。秦國曆任六代明君,廣納六國才俊為己用,主明則臣賢,國內上行下效,政治清明!尤其在長平之戰中,秦相範睢先施謠言迷惑趙王,後又收買趙臣使趙王舍廉頗而用趙括,釀成大禍!而秦王更是親自下令發全國十五歲男丁盡赴前線,表現出無與倫比的霸氣與魄力!如此君臣同心同德,焉有不勝之理?最終長平一戰秦軍坑殺趙軍45萬,使趙國全國縞素,精銳盡失從此勉強自保,再無力爭奪天下!

    第二,制度優勢。自趙國滅國距商鞅變法已經過去了134年。秦君一直遵從商君之法,把秦國變成了一個巨大的戰爭機器,賞生育,獎耕種,秦華人人敢戰,人人好戰,這樣即使一兩次戰爭失利,也能很快緩過勁來!戰爭潛力巨大!

    第三,後勤優勢。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趙國國土多山地與草原,能夠實行耕種的土地少的可憐。故而趙軍只能速戰速決打不了持久戰!而秦國天下佈局極其高遠,內有關中平原,後又佔領巴蜀天府之國,糧草充沛,賦稅充足,為爭霸天下打下基礎!綜上所述,秦國的綜合國力要遠遠超過趙國,只要不遇上庸主亂指揮,滅趙是必然的!

    其實趙國最大的優勢就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打造的精銳騎兵,後來又征服周邊遊牧民族,收其部眾為己用。使趙國騎兵又有了質的飛躍!據記載,趙武靈王曾想對秦國採取斬首行動,率領騎兵透過小道繞過秦國邊防軍,直搗咸陽,滅亡秦國!而且趙武靈王為了這一計劃,親自偽裝成商人入咸陽打探虛實,並且還隨著趙國使者拜見了秦宣太后和秦昭襄王。最後成功返回趙國。只是最後趙武靈王自己瞎搞被兒子活活餓死於沙丘宮中,使得這一計劃再無實現的可能…如若趙武靈王真能實施這一計劃以其絕高的軍事天賦和趙國騎兵強大的戰鬥力鹿死誰手還真是猶未可知…

  • 3 # 冷兵器研究所

    戰爭這事從來都不是單靠一個先進兵種或武器能一錘定音的。

    趙國被秦國所滅是由於很多不同因素所導致的。

    當然,如果問到為什麼趙國擁有非常精銳的胡人騎兵,為何仍舊打不過秦國呢?

    答案可能會讓人很驚訝,那就是其實所謂精銳的胡人騎兵,秦國已經見識過,甚至見識得比趙國還早!

    根據考古研究,在上古時代西域地區曾生活著人類歷史上最早縱馬騎射的遊牧民——斯基泰遊牧部落。

    而中原人早就跟他們有接觸了,從而留下了斯基泰風格騎射手的藝術品。

    ▲北京軍都山墓葬出土山戎文化馬形牌飾

    ▲大堡山春秋秦陵骨雕,裡面有兩名斯基泰騎射手

    ▲春秋時期甘肅靖遠,秦國北地郡所轄區域內的吳家山岩畫,上繪有多個騎馬人形象

    ▲軍都山出土的斯基泰風格青銅短劍

    ▲戰國畫像磚,一名胡人裝束的騎射手正在騎馬獵鹿

    而位處西戎的秦華人自然也接觸到了很多精銳的胡人騎兵,比如在春秋時期的秦國國君陵墓中,就發現了與中亞的“汗血寶馬”的基因組相似的西域戰馬。

    而且在秦宮壁畫裡還出現了騎射手的痕跡。

    甚至秦國騎兵的存在也比趙國早。比如《韓非子》記載秦穆公有“疇騎二千”。

    另外要說的是,所“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是中國最早的騎兵”,是個偽概念。

    從春秋末期到戰國初期,數個齊國墓葬中都出土了騎馬俑,比胡服騎射早了約200年左右。

    ▲戰國齊國騎兵題材瓦當

    甚至於趙武靈王胡服騎射也是被秦國的精銳騎兵給逼出來的。

    大家可以看一下原文,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是為了防禦“參胡、樓煩、秦、韓之邊”。逼得趙武靈王去搞新兵種來防禦,只能說明秦國已經擁有了騎兵,才會刺激趙武靈王也搞騎兵,進行軍備競賽。

    總之,對於趙國的精銳騎兵,秦國肯定會表示,這個兵種不新鮮,我們也有!而且有的比你們早!

  • 4 # A施巴拉古大師

    趙國的兵行。經濟不行。長平之戰就是活活把趙國拖垮的。秦趙兩國幾十萬大軍對峙。沒什麼地那趙國這邊軍糧就供應不上了

  • 5 # 沈先生7928

    豬就是豬,趙國亦一樣,還胡服騎射,我呸。。。就是叫趙國的老祖宗出來,那個什麼胡的,大秦一樣打它屁滾尿流。。。。。。

  • 6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說:“戰爭無非是政治透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所以,兩國交戰,最終的勝負也不是單憑武力的高低就能決定的。

    更何況,趙國有精銳的騎兵,秦國也有牛逼的大風弩啊。弩對騎兵,再合適沒有了。

    秦國打敗趙國的最關鍵一仗,就是長平之戰。

    起因

    周赧王五十三年(前262年),秦國攻打併佔領了南韓野王(今河南沁陽),把南韓的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絡完全截斷。

    於是,南韓的國君韓桓惠王讓上黨郡郡守馮亭把上黨郡獻給秦國,以求秦國息兵 。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利用趙國力量抗秦,把上黨郡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於是,馮亭便派遣使者通報趙國。

    最終,趙孝成王聽從了平原君趙勝的計謀,封馮亭為華陽君,派平原君去上黨接收土地,同時派廉頗率軍駐守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以防備秦軍來攻。

    趙國接受上黨,引起秦國的不滿,秦國決定出兵攻趙。

    攻佔上黨

    周赧王五十四年(前261年)初,秦昭王一路軍隊攻打併佔領了南韓的緱氏(今河南偃師市南)和綸氏(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以威懾南韓。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初,秦昭王又命令左庶長王齕率領軍隊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的百姓紛紛逃亡到趙國境內,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今山西省晉城高平市)接應上黨的百姓。

    廉頗固守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四月,王齕向長平的趙國軍隊發動進攻,趙孝成王命令廉頗迎戰,廉頗率軍對秦軍展開進攻。趙國軍隊擊傷了秦軍的偵察兵,秦國軍隊的偵察兵斬殺了趙軍的裨將茄(音:加,裨將的名)。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六月,趙將廉頗兵敗,被秦軍攻破趙軍陣地,趙國的兩個重要據點都尉城和故谷城均被秦軍攻佔,秦軍還俘虜了四名趙國的尉官。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國的軍隊築起圍牆,堅守在營壘裡不出去應戰。於是,秦國軍隊發起強攻,奪下趙軍西邊的營壘,俘虜了兩名趙國尉官。

    趙軍數戰不利,趙國的主將廉頗數次戰敗,恐一敗塗地決定依託有利地形,命令士兵固守營壘,固守不出,疲憊秦軍。任憑秦軍屢次挑戰,趙兵都堅守不出去應戰,因此,趙孝成王對於廉頗堅壁不出久拖不決頗為不滿,幾次派人責備廉頗。

    實際上,廉頗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首先挫殺秦軍的銳勢,然後等待有利時機再出擊。然而沒想到秦國召集百萬青壯,疏通渠道,讓秦國可以直接從水路運糧,其運糧甚至比趙國更快,更暢通。而趙國卻相反,開始並沒想到變成持久戰,開戰不久就糧草匱乏,廉頗拖了兩個月,但農事在即,一直僵持會導致趙國陷入無糧可食的局面。同時將本來善於野戰的趙軍用於防守戰,讓秦軍順利包抄趙國後方,不斷騷擾趙國的糧道,讓趙國雪上加霜,完全失去了主動權,同時由於趙國外交上的失敗(注:魏、韓、楚皆畏秦,齊恨趙曾參與樂毅伐齊,燕國與秦國交好),導致趙國陷於外無援兵,內無糧草的絕地。

    趙國議和

    當趙軍初戰失利時,趙孝成王與樓昌、虞卿等商議,想親自率領部隊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國議和。而虞卿則認為如果秦國決心攻打趙國,和議難成,不如派遣使者攜帶珍寶去楚國、魏國活動,使秦國畏懼各國的合縱抗秦,這樣和議才有成功的可能。但是趙孝成王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虞卿一再勸諫,說“鄭朱入秦,秦王與範睢必定隆重接待,以示天下。楚國、魏國以為趙國已經議和,必定不出兵救趙。秦國知道天下之不救趙國,則議和不能成功,議和不成,趙軍必敗。”

    趙孝成王最終沒有采納虞卿的諫議,鄭朱到了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並爭取時間,加強軍事準備,以便給趙軍以嚴重的打擊,果然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趙國使者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更加孤立。

    兩軍換帥

    趙孝成王早已惱怒廉頗的軍隊數次戰敗,又反感廉頗堅壁不敢戰,秦國丞相范雎又派人攜帶千金到趙國施行反間計,並散佈流言說:“廉頗很容易對付,秦國最害怕的是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括。”

    趙王決定換將,當時名將李牧長期駐守代地雁門郡,遠離朝中。名將樂毅棄燕投奔趙國不久,被封於觀津,其心未附。趙王則將秦國的反間計信以為真,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不過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於是不顧藺相如和趙括母親的諫阻,派趙括去接替廉頗為主將。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七月,趙括統率一部援軍來到長平,接替廉頗為主將。趙括到任後根據實際情況更換部隊將領,改變軍中制度,又一改廉頗的作戰方針,主動出兵進攻秦軍。

    秦昭王得知趙括代替廉頗擔任主將後,為能徹底擊敗趙國、能一戰定乾坤,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改命王齕擔任尉官副將,並令軍中嚴守秘密,有走漏訊息的格殺勿論。

    白起用計

    在趙括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的時候,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不知道秦國已經暗地裡用名將白起換下了王齕,就命令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用兩年時間加固的營壘。

    白起命令一支2萬5千人的部隊突襲到趙軍出擊部隊的後方,截斷趙軍的後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騎兵部隊插入趙軍與營壘之間,將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同時切斷趙軍的糧道。

    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以待救援。

    秦昭王得知趙軍主力的糧道被截斷,就親自到河內郡(今河南沁陽及附近地區),加封當地百姓爵位一級,並徵調全國十五歲以上的青壯年集中到長平戰場,攔截趙國的援軍和糧運。

    秦軍獲勝

    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主力已經斷糧四十六天,士兵們相互殘殺為食。趙括將剩餘的趙軍組織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了四、五次後仍不能突圍。

    於是,趙括親帥精銳部隊強行突圍,結果被秦軍亂箭射死。

    趙國軍隊因無主將指揮,剩下計程車兵向秦將白起投降。白起說:“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白起用欺騙的手段,命令秦國軍隊將趙國降兵全部活埋,只留下年紀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趙國。

    戰役之後

    長平之戰,秦國軍隊前後斬殺趙國士兵45萬人,趙國上下一片震驚。趙國元氣大傷,國內幾乎沒有青壯男子,國家戰力喪失殆盡。

    即使單單比較武力,戰略戰術的水平也左右著一場戰爭的勝負。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7 # 如流水兮逝如風

    長平之戰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長平之戰前,唯一能和秦國對抗的國家就只剩下趙國了。畢竟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一支能夠對抗匈奴的軍隊其實力自然不容小覷,其次當時的趙國的文臣武將也都很厲害,文臣有藺相如,平原君,武將有李牧,廉頗。人口也和秦國差距不是很大。

    但是還要考慮其他因素。秦國經過商鞅變法,實力大大的增強,秦人戰場上奮勇殺敵,殺得敵人越多軍功越大,就算死了,後代也可以繼承,所以秦華人在戰場悍不畏死,再加上關山牧場上的糧草餵養的馬高大威猛,作戰能力強,趙國兩面作戰,還要防備燕國的偷襲,不像秦國,不僅佔有關中平原,還佔有成都平原,兩個天府之國都可以為秦國提供充足的人員物資和戰馬。秦國在當時遠交近攻,周圍的南韓被打的差點滅國,楚國萬乘之國也被秦國佔領了首都,焚燒了王陵。魏國黃河以東的地方也被佔領了,遠處的國家結盟,臨近的國家被打的割地賠款。你說趙國不管是天時地利人和哪一個能和秦國相比?

    秦國對外發動戰爭,可以透過黃河,渭河押運糧草,比較方便,而趙國長平這個地方在太行山裡面,崇山峻嶺,交通不便,在一個國內也沒有足夠的糧草供應,其他的國家都在打算盤,盼著趙國戰敗,分割趙國的領土子民。

    秦國對外發動戰爭根本就沒有後顧之憂,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南邊有武關,北有蕭關,西有散關,只需要很少的兵力就可以防禦敵國的入侵。

    除了這些客觀原因,還有雙方的將領的差別,廉頗善於防守,即便如此,還是一敗再敗,糧草不濟,而白起,戰國的戰神,光是死在白起手裡的亡魂加起來有上百萬,當時全中國的人口才多少,白起在戰場上根本就沒有敗過,遇上廉頗還能相互對峙,換了誇誇其談的書生趙括,趙國的失敗顯而易見。

  • 8 # 軍武次位面

    題主你是不是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什麼誤解?

    胡服騎射的主要實現途徑有如下兩條,一是士兵效胡人衣冠,著短打長褲;二是闢原陽為騎邑,講習騎射。本質上,胡服騎射是趙國在戰國中期進行的一次軍事改革,主要的改革成果是春秋時代的戰場主力——比較笨重的由低階貴族駕馭的攜帶步卒的戰車兵全面退出歷史舞臺,而代之以戰國時代各諸侯國普遍推廣的以騎射兵/近戰騎兵與重灌步兵加上徵召步兵組成的新一代合成軍體系。

    趙武靈王的軍事改革顯著提升了趙國的軍事實力,可謂非常成功。但是,說趙國大量徵發乃至直接呼叫蒙古草原上的胡人騎兵,起碼到目前為止並沒有見於嚴肅史學的記載,相反在趙孝成王末年趙將李牧還率軍北擊匈奴而奪取現在山西北部的大片土地以壯大趙國實力,因此說趙國軍隊裡有大批胡人騎兵怕又是題主腦補?

    然後……題主對秦、趙之間的戰爭怕不是隻知道一個長平之戰?實際上秦、趙之間的拉鋸戰持續百年且雙方各有勝負,長平戰前(前283年)燕、趙聯軍就曾經把白起圍困於大梁城下險些交代了;長平戰後(前257年)秦將王齕、司馬梗攻邯鄲,結果在趙、魏聯軍的打擊下出盡了洋相,而後趙國復甦甚至到了“趙幾霸”的程度,甚至在前247年還浪了一波“五國擊秦”,把秦將蒙鶩打得非常慘;即使是秦王政時代開始以趙國為主要攻擊目標的時候,秦軍也在宜安、番吾之戰被趙將李牧連續擊敗。因此,說秦軍是天下無敵的虎狼之師在某種程度上是肯定有誇大的成分,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個人認為最主要的因素還是藉助了秦昭襄王后期的戰略收縮客觀上使得東方六國內耗加劇,而後在秦王政執政的初期,瞅準時機突然出手絕縱親之腰割斷趙、楚聯絡,才拉開了統一六國的序幕。

  • 9 # 狐狸andVincent

    追究其根本原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秦國擁有關中,西蜀兩大天府之土,為秦國的兼併戰爭提供了有利的糧草支援。

    2:商鞅變法,獎勵耕戰,庶民亦可透過軍工使自己晉升貴族階層。極大的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

    3:商鞅,張儀,範睢等名仕的用心輔佐。極大的擴充套件了秦國的版圖,讓秦國的人口,地盤,遠遠超越中原各國。

    4:軍工技術的發展,讓秦國的武器水平高於中原各國。

    正是擁有了這些條件,秦國才能在長平之戰獲取勝利。一舉摧毀了趙國的軍事力量。奠定統一全國的基礎。

  • 10 # 聯合防務

    趙國胡服騎射是仿效胡人那樣利落的服飾,有利於馬上活動,不是招募了胡人騎兵。但是那個時代的騎兵仍然是輔助兵種,因為馬具不完備,騎兵成不了主戰兵種,否則車兵早就被淘汰了,誰還搞什麼“千乘之國”。

    戰國時代,高橋馬鞍、馬蹬、馬蹄鐵這些至關重要的馬具還沒出現(至少考古到現在沒有實證),騎兵在馬上大部分精力都花在怎麼不掉下馬了,沒有多少精力去拉弓射箭或者能夠舉著4米長的矛或者高檔的馬槊去刺擊敵人,或者用刀劍劈砍敵人。即便騎兵停住馬射箭,由於雙腳懸空使不上力,馬弓射出的箭的射程也明顯不如步弓。這也是戰國時代,各國都是將騎兵作為斥候或者用於側翼包抄、騷擾、偷襲和追擊,真正戰鬥力不如步兵,無法像後世那樣成為作戰主力,更不用說讓騎兵獨立進行整個戰役了。如果騎兵作用非常大,那麼秦國也會大力組建騎兵,秦人所佔地域又不缺養馬的地方。這樣一來,秦國在當時反倒可能擁有強大的騎兵,那六國就更沒法打了。(S)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隸書是如何寫出古拙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