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在明朝的開國功臣中,劉伯溫是名氣最大的一個,在民間野史中,相傳此人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謀臣,料事如神,文韜武略,不僅幫明太祖打了江山,還幫朱棣建了北京城,還是十三陵、山海關、天津的修建者,而且他還通陰陽,甚至懂得運用超自然力量。
1
回覆列表
  • 1 # 淮西一哥

    謝謝邀請,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人物生平。劉基1311——1375 字伯溫,青田(今屬浙江)人。元至順進士。博通經史,尤精象緯之學。官至元帥府都事。因反對招撫方國珍,棄官回鄉,組織地方武裝。朱元璋攻佔浙江金華,請他輔佐。他勸元璋脫離韓林兒,獨樹一幟,併為元璋籌劃用兵大計,參與機要。元璋滅陳友諒,擊敗張士誠,北伐中原,統一中國,成就帝業,大都是按照他的謀略。明初,官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封誠意伯。他以為宋、元以寬縱失掉天下,明宜整肅綱紀,以嚴法治天下。洪武四年(1371)辭官。後為胡惟庸所讒,憂憤死。或稱被惟庸毒死。追諡文成。著有《覆瓿集》、《犁眉公集》傳於世。

    這個還得從洪武三年封誠意伯說起。江山已定開始論功行賞,劉伯溫理當入公,但最初封公的六人為長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和鄧愈。這些人除常遇春之子常茂是追封外,其他都是最早追隨朱元璋,征戰疆場的兄弟,儘管朱元璋對劉伯溫畢恭畢敬,常呼為老先生而不名,曰:‘吾子房也。《明史列傳16》,但那是有所請教,是一種姿態而已。可能是出於一種自卑和自大混和的心理,身為文盲老粗的朱元璋對文化人有一種內心的反感,儘管劉伯溫以及陶安、秦從龍、朱升、範常等文人對朱元璋平定天下起的重要作用絲毫不亞於廝殺戰場的武將。

    劉伯溫心裡有點不平衡的感覺,人家都是公 我是確是老先生,朱元璋什麼人啊 社會人。要了那麼多年的飯肯定能看出來,為了補償劉伯溫  史料記載 為安撫劉伯溫,朱元璋下令青田不加賦稅,“令伯溫鄉里世世為美談也。”後來又“累欲進基爵,基固辭不受。《明史列傳16》。劉伯溫是一個傳奇人物,他被後人 稱其“博通經史,於書無不窺,尤精象緯之學” 什麼哲學家、謀略家、文學家、軍事理論家、易學家、天文學家等等,這頭銜絕對是一個大哥級別的,據我太爺爺說我們村上那個風水就是他破壞的,但是唯獨不是政治家 他也是一個政治上的文盲。說話過於直白,和朱元璋說話還是以前那樣沒輕沒重的,其實他心裡也明白,朱元璋變了。

    江山已定朱元璋看著手下這幫人,個個都不順眼,怎麼辦?,這個殺人過程我就不詳細介紹了,但是朱元璋很搞笑,他讓劉伯溫出面準備幹掉李善長的,你去給那誰誰誰幹掉,我是皇上,我不方便出面, 史料記載 “太祖以事責丞相李善長,基言:‘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太祖曰:‘是數欲害君,君乃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頓首曰:‘是如易柱,須得大木。若束小木為之,且立覆。’劉伯溫說的全是大道理,意思你不能卸磨殺驢,劉伯溫也不好意思對自己老戰友下手啊,沒辦法,劉伯溫辭官了,你這太危險了,萬一哪天你不高興殺我怎麼辦?但是問題是朱元璋已經不是原來的那個要飯的了,現在這個天下是他的,疑心越來越重了,劉伯溫看到了這一點,把自己兒子留在朱元璋身邊當官,就是讓朱元璋不懷疑他。

    但是問題是你雖然把兒子留在這裡,朱元璋還是不放心。這個時候出來一個關鍵人物,胡惟庸 這個哥們是李善長的同鄉。李善長推薦胡做宰相,然後朱元璋徵求劉伯溫的意思,劉伯溫就反對胡惟庸做宰相,然後胡惟庸懷恨在心,這個樑子就結下了。可能胡做一個小官,胡惟庸在劉伯溫回家的時候朱元璋派胡去劉的家鄉視察,回來的時候胡惟庸為了報復劉伯溫,那個意思就說劉伯溫想造反。朱元璋一看機會來了,立馬叫劉伯溫回京接受調查,到了京城朱元璋又不提造反的事就是和他聊 你在家還好?身體怎麼樣啦,這些無關緊要的話題,劉伯溫他心裡有事啊,皇上懷疑我。。。。。就這樣心裡憋屈在,然後生病了。在生病期間,胡惟庸去看望過劉伯溫,據說是朱元璋授意胡惟庸除掉劉伯溫,但是這個無從考證了,後來這胡惟庸一大罪狀。就這樣一代奇人劉伯溫最終鬱悶而死。

  • 2 # 貓叔說歷史

    劉伯溫是個厲害角色,這個沒有爭議。可是,貴架所說“下場卻那麼慘”不知是從何說起啊?朱元璋晚年誅殺功臣,劉伯溫並未被殺,怎能用一個“慘”字來形容呢?這個鄙人非常不解。

    按照史書的說法,劉伯溫是得了風寒,然後一直未見好轉,吃了胡惟庸帶來的御醫開的方子,病情不但沒有好轉,而且有加重的趨勢。劉伯溫抱病覲見了朱元璋,不久之後就告老還鄉了。回鄉之後,他不再吃藥,只是維持平日進食而已。當年的四月,劉伯溫正常病故於老家,享年六十五歲,葬於鄉中夏中之原。

    不知從哪裡可以看出劉伯溫下場很慘呢?還請賜教。

  • 3 # 使用者楊楨楠

    佛家的四重境界他劉伯溫沒有做到:志,意,心,身。主要原因是後二種:心不捨,苦海無邊。以身相搏,惡從中來。佛難救也。

  • 4 # 新知傳習閣

    劉伯溫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也得到了朱元璋的重用,這與劉伯溫個人的才能是分不開的。

    但劉伯溫雖然智謀過人、才能絕世無雙,但終究抵不過也是一個人。他沒有漢朝的張良睿智,張良因為看透了劉邦,所以選擇了退隱江湖。

    劉伯溫卻對朱元璋抱有幻想,認為自己曾立下汗馬功勞,朱元璋肯定會以國士待之。明朝建立,百廢待興,正值用人之際,他認為自己可以擼起袖子大幹一場。

    韓信在死前曾經說過: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當年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後,范蠡功成身退而存,文種不願離去身死。

    朱元璋從小草根起家,躬逢亂世,吃盡了不少苦頭。長期的血雨腥風培養了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身邊至親好友的背叛讓他有了不安全感。

    當年小明王向朱元璋求救時,劉伯溫以為不可。從這次起,朱元璋就對劉伯溫產生了戒心。他認為劉伯溫敢勸自己向小明王下手,將來劉伯溫也有可能對自己下手。

    為了牽制劉伯溫在朝中的勢力,朱元璋重用了自己的老鄉李善長。從此在明朝的中央政府中,以朱元璋淮右同鄉的徽黨與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黨就不可避免產生了政治鬥爭。

    明朝是朱元璋的明朝,兩派鬥爭誰能夠勝出,取決於朱元璋支援誰。朱元璋本來不太信任劉伯溫,再加上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這場鬥爭的結果早早就註定了。

    任憑劉伯溫再聰明,做事情再高明。但人在河邊走,怎能不溼鞋。最終還是讓朱元璋和李善長抓住了劉伯溫的把柄,劉伯溫被迫辭官回鄉。

    政治鬥爭從來都是你死我活的,李善長不弄死劉伯溫絕不肯罷休。胡惟庸作為李善長的第一打手,自然會衝在前邊。|

    胡惟庸向朱元璋舉報劉伯溫有謀反之心,朱元璋就命令帶病的劉伯溫到南京來養病,以便把他看管起來。

    胡惟庸擔心劉伯溫東山再起,就用重金收買給劉伯溫看病的御醫,在藥中下了毒,不久劉伯溫就毒發身亡。

    不久後,他的長子劉璉被胡惟庸派人推入井中淹死。次子劉璟被迫在獄中自殺。但後來劉伯溫的孫子還是繼承了他的爵位誠意伯,保全了自己的家族和香火。

  • 5 # 鳳凰涅槃之飛兒

    謝謝邀請,首先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緣由,所以專門相關資料,首先咱們先說一下劉伯溫,中國有一民間說法是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就是世界上有聰明和有謀略的人有很多,但是最最聰明的人就是這兩個人,非要說兩人相較誰更你厲害,我認為劉伯溫更勝一籌,因為劉伯溫幫助朱元璋一統江山,而諸葛亮到死,但就是這位最聰明絕頂的的明朝第一謀臣最後的結局竟然是心中抑鬱成疾而死,可憐可憐,但是究其緣由,據史書記載原因有三,第一,在劉伯溫心中一直信奉忠臣不侍二主的心結,在投朱元璋之前,在投與你與不投期間,劉伯溫徘徊猶豫了很久,最後,劉拒絕了朱,不和他合作的時候,朱元璋留下了一句話“白面書生,不識時務”,然後拂袖而去,然而朱在劉心中只是個草寇,可是經過觀察之後劉發現朱這個人不一般,將來會是一代明君,在觀念轉變完,就依然在儒家思想中忠臣不事二主中矛盾中糾結,其實這是不難理解,因為自己現在是一名政府官員讓他投農民軍,而且當時在打仗,要投到對方陣營去,可見當時劉的心裡糾結程度,第二,劉加入了朱元璋的隊伍之後,建立了不世功勳,但是t感覺並沒有得到朱元璋真正的信任,為什麼呢,那就是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給了他封賞,只給了他一個伯爵,那每年俸祿是240旦,大家是不是沒什麼概念,那給大家這樣說朱元璋自己的老鄉李善長封了個公爵,爵位順序是公侯伯子男,足足比劉高了兩個檔次呢,每年的俸祿是多達4000旦,你說他憋屈不憋屈,第三,最重要的,也是讓劉伯溫抱憾終身的就是沒有當上丞相,像劉伯溫這樣的書生,當上丞相是他的人生最高理想和抱負,朱元璋沒有讓她當上,心裡抑鬱可想而知,最後壓倒劉伯溫的最後一根稻草還是這個,你看劉伯溫是性格剛烈,脾氣暴躁,可是強壓著自己的真性情,不能發火,志向高遠,心氣極高,卻還強忍著去歸隱田園,歸隱了田園吧,還避免不了小人的誣陷,小人誣陷吧還不能為自己聲辯,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的留在皇帝身邊,讓皇帝放心,自己沒有野心,這自己該多鬱悶啊,最後在劉伯溫在京謝罪的日子,胡惟庸正式被任命為左丞相,這是對劉伯溫心中鬱悶的最後一擊,劉伯溫聽到這個訊息後,悲憤欲絕的說出:使吾言不應驗者,蒼生福也,他的意思是如果我對胡惟庸的預言不應驗的話,是百姓最大的福分啊,吾言是什麼呢,是劉伯溫曾經跟朱元璋說過:如果以駕車為例的話,他會毀了你的車的,胡惟庸的得勢,讓劉伯溫憂憤交加,最後心情長期壓抑,抑鬱而亡!

  • 6 # cwq2013

    在民間傳說中,劉基是個完人,是神!知前五百年知道後五百年。小時候我外公經常拿出一本書,說是劉伯溫寫的,他比劃著書說:清朝留長髮,孫中山當民國大總統,書上都有提示。我問:那麼後來怎麼樣呢?他沒說,那是五十多年前的事,可惜這書現在不在了。民間還有個故事,從我母親口中傳下來,劉伯溫看出元朝將滅,明朝要興,雲遊天下,尋找真龍天子。有一天來到一片海灘,遠遠望見一人枕著扁擔,四肢伸展,構成一個天字,劉基暗暗驚奇,一轉眼,那人一則身,把扁擔橫在半腰,構成子字。劉伯溫驚喜,這不是我尋找的真龍天子嗎!從此二人相約,引出劉基輔助朱元璋䢖成明朝的佳話。燒餅歌的故事聽得多,但這故事小盆友很少聽到的。歷史中劉基貢獻卓著,卻不能封侯,一般人確實會覺得心中不平,鬱悶而死,也是說得通的。但劉基是個超脫世俗的人,我不敢說出他的想法。胡惟庸設局用藥害死劉基一說,沒有實據,現代醫學也不支援這個說法,劉基說何等人物,想必他能防範。但他在60多歲早逝,也是不盡如意,說明身心憔悴,鬱悶而死有理由。謝謝邀請!

  • 7 # 甬城阿斌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打江山,確實有一定作用,但並不十分重要,比不了漢初三傑。就說在明初功臣裡,他不是十分出色,讓我們來看一看吧:

    大破陳友諒,是朱元璋親自指揮的,劉雖有所籌劃,但具體作戰計劃和臨陣對敵,沒他什麼事;

    洪都保衛戰,是朱文正指揮的;

    北伐大都,是徐達、常遇春指揮的;

    平甘肅,取四川、下雲貴是傅友德指揮的;

    攻克大寧、高州,斬魯王,是李文忠指揮的;

    深入塞北,掃蕩殘元勢力,取得巨大勝利的是藍玉;

    掌管後勤,保障前線兵源、糧餉是李善長負責的。

    看到了吧?重要戰役沒他什麼事,上述諸人的功勞都比他大!所以論功行賞時,他們都封公封侯,劉伯溫只封了一個三等誠意伯。劉被說成呼風喚雨,無所不能,只是民間傳說而已,實際上他沒那麼神!

    後來,他捲入政治鬥爭,據說被胡惟庸毒死,我認為:劉畢竟也是開國功臣,封了伯爵的,除非老朱授意,胡是不敢下毒的。說慘吧,也慘;但朱洪武決心大殺功臣,他也很難倖免。若與其他功臣相比,如胡惟庸案和藍玉案,涉案被殺達好幾萬人,他又不算太慘,而且子孫還能承襲伯爵,也是不幸中的大幸了!

  • 8 # 小竹葉青歷史

    明朝的開國功臣,也算是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賢臣了。劉伯溫一生為朱元璋運籌帷幄、出謀劃策,但是他的一生並不是如我們想象的那麼得志,一生在宦海沉浮經歷無數爾虞我詐的他,也是活得辛苦。甚至連生命的結束,也成為政治鬥爭上的利劍。

    跨時代“師兄弟”劉伯溫與諸葛亮

    據傳說劉伯溫是個十分有才華的人,有明朝諸葛亮之稱。這就說明了他的聰明才智。劉伯溫和諸葛亮給人的印象都是神機妙算,似乎古代的神機妙算都是與易經分不開的,無獨有偶這兩人都對易經情有獨鍾,有獨到見解。正是這樣的共同點讓兩人產生了跨越千年的緣分。這兩個跨時代的道家同門師兄弟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坊間傳劉伯溫為小諸葛,但是劉伯溫的心裡並不覺得自己比諸葛亮差,所以並不服氣,便來到諸葛亮的墓前令人挖開諸葛亮的墓想來探個究竟這,諸葛亮到底有多厲害。走了不一會兒劉伯溫看到了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句話意思是沒有人會來到這裡,劉伯溫見到哈哈大笑,心想諸葛亮也不過如此,我不是來到這裡了嗎。

    說著就繼續走,不久又見到一塊石碑,但這時候劉伯溫卻再也不能冷靜了,因為石碑上寫的是隻有劉伯溫會來這裡。千年前諸葛亮便知千年後會有一個劉伯溫,而劉伯溫是自然不能預知千年後會有誰的,於是便心服口服自知不如諸葛。無論這個故事的真假,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劉伯溫確實是一個有才華與智慧的人。其實與諸葛之緣也為劉伯溫之死埋下了一個伏筆。

    “官場對頭”劉伯溫與胡惟庸

    劉伯溫與胡惟庸是同朝為官,但劉伯溫是開國老臣,而胡惟庸是後起之秀。這裡要介紹一下劉伯溫的官職。在開國後朱元璋封了劉伯溫伯爵,並且讓他重建御史臺,擔任開國後第一任御史。御史是秦朝以來便有的官職,可以彈劾任何一個在朝為官的官員的行為舉止,雖說聽著還不錯,但其實就相當於一個紀律委員,是個出力不討好還得罪人的差事。

    劉伯溫呢,也既來之則安之,無論親疏或者官員大小,他一律一視同仁鐵面無私。這樣雖然得罪了不少人,但盡職盡責在為國家清除了不少蛀蟲,得到了百姓的讚揚和朱元璋的看好。但是在劉伯溫得罪的人中有一個叫胡惟庸。胡惟庸是與劉伯溫在朝廷上死對頭開國宰相李善長一派的人。

    雖說劉伯溫和李善長在朱元璋眼中是一個等級的重臣,但是御史的官職還是比宰相小很多的。那麼劉伯溫是如何得罪了胡惟庸的呢?原來,李善長年老即將退休,這樣一來丞相一職便會空缺。這時李善長便推選自己的同鄉胡惟庸任下一任宰相,但是胡惟庸這個人雖然有些才華但是為人過於強勢,又獨斷毒辣。

    朱元璋在詢問劉伯溫下一任宰相應該是誰時,劉伯溫給了胡惟庸最差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好像一匹車駕,胡惟庸就是一匹劣馬,必然會翻車壞事。但是最終朱元璋還是選擇了胡惟庸來當宰相。這個樑子已經結下,胡惟庸得勢必然不會放過劉伯溫,處處不讓其好過。而且胡惟庸本是李善長一派的人,更是要排除異己。

    史傳最終在一次劉伯溫生病告假時胡惟庸藉機毒死了他。但是事情真的就那麼簡單嗎?這種顯而易見的“陰謀”會是一個宦海沉浮多年的老賊做出來的嗎?想要知道真相還要說一說劉伯溫和朱元璋的故事。

    “虐心君臣”劉伯溫與朱元璋

    說起朱元璋對劉伯溫的看法和做法在不同時期是有明顯的不同的。早期明朝剛剛建成時朱元璋實際上是不太待見劉伯溫的,原因有二。

    第一,當時建國功臣們分為兩派,一派是以李善長為首的實力較大,朱元璋剛剛建國還沒有站穩腳跟比較依賴李善長一方的勢力,且朱元璋與李善長同為淮西集團所以更為親近,所以便對劉伯溫有所冷落。

    原因之二就是劉伯溫十分賢能,有明代諸葛之稱,朱元璋怕過分重用他會讓此人驕傲不把他這個皇帝放在眼裡,便有意打壓他。所以明朝建國初時劉伯溫只是被封為普通伯爵,得到了一個得罪人的差事,這與其開國的功勞是十分不符的。這也奠定了劉伯溫的仕途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是皇天不負有心人,劉伯溫在自己的職位上任勞任怨、兢兢業業終於讓朱元璋看到了他的好,開始願意相信他。

    雖然官職仍不高但在朱元璋心中地位已經與李善長無異。但是世事總不如人心,後來胡惟庸上任宰相後,其跋扈、自大行為惹的朱元璋屢屢不爽,讓朱元璋動了廢除丞相的念頭。但一國之相背後勢力盤枝錯節,又師出無名,任意廢之談何容易。於是為了扳倒胡惟庸朱元璋需要下一盤棋,而這個美名在外的賢臣劉伯溫正好成為了朱元璋下的這盤棋中的重要棋子。

    朱元璋想要扳倒胡惟庸就必須要讓他犯錯,還要犯大錯,這個大錯就是劉伯溫。前面說了劉伯溫和胡惟庸早有過節,胡惟庸又是個睚眥必報的人,殺人動機十分充足。而劉伯溫作為一代賢臣,美名在外,又是朝廷上與反對胡惟庸一派的頭頭,其朝廷地位也夠高。假如胡惟庸去殺劉伯溫於胡惟庸來說是有動機的,當然對朱元璋來說這個罪名也是夠扳倒胡惟庸的。就這樣劉伯溫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朱元璋的第一人選。

    至於後來的劉伯溫生病告假後所喝的藥毒到底是誰下的。朱元璋或者是胡惟庸,真相不是那麼重要,因為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胡惟庸忌恨劉伯溫而毒殺朝廷重臣。無論劉伯溫的死是否與朱元璋有直接關係,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朱元璋是利用了劉伯溫的。

    可憐劉伯溫一生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盡心竭力,最終只是淪為朱元璋鞏固王權的一顆棋子。俗話說“沒有永遠的友情,只有永遠的利益”這句話總是適用。

  • 9 # 穿插游擊隊

    在民間傳統故事裡,劉伯溫是和張良、諸葛亮齊名的智者,在朱元璋創立明朝中起了極大的作用,隨後功成身退、歸隱田園。但是,最終遭到猜忌,被朱元璋或胡惟庸毒死。

    歷史上的劉伯溫真的有這麼神奇嗎?為何他歸隱之後仍然難以善終?

    劉伯溫在朱元璋眼中無足輕重

    劉伯溫出道有多早?朱元璋父母還健在、朱元璋本人還在給地主放牛的時候,劉伯溫已經當了很久的地方官員了。在這個位置上待了四五年之後,因為覺得在縣裡沒有上升空間,又和同僚關係惡劣,劉伯溫選擇了辭職。

    返鄉不久,他又出任了元朝江浙行省的儒學副提舉。在這個位置上做了一段日子後,他因為越界舉報監察御史,被自己的上司多次責難,被迫辭職。在劉伯溫第二次辭職前後,比他小了17歲的少年朱元璋才因父母雙亡,入皇覺寺當了和尚。

    此後十年間,反元勢力紛紛出現,天下逐漸走向動亂,劉伯溫卻樂得逍遙,過起了名士生活。直到公元1352年,徐壽輝部起義軍攻破杭州,在這裡殺死元朝官吏,分發府庫物資,招募了大量貧民入伍。在杭州居住多年的劉伯溫帶著家人提前逃離,算是躲過一劫,但他的太平日子算是到了頭。他接受朝廷任命,擔任了五品的江浙省元帥府都事,開始了自己的“剿匪”工作。他的主要剿滅物件,是在浙東地區的方國珍部。

    劉伯溫在這個職位上待了幾年,沒有什麼過人之處,而且,方國珍部勢力反而越來越大。到後來,焦頭爛額的元政府決定招安方國珍,以集中力量對付更強大的徐壽輝、朱元璋等人。表現平平的劉伯溫卻對朝廷的招撫堅決不從,激烈上書予以反對。元朝朝廷很惱火,把劉伯溫的官職從五品降到了七品,並剝奪了他參與軍事的權力。劉伯溫一怒之下再度辭職。這次辭職讓他有機會在兩年之後的1360年再度出山,接受了朱元璋的徵召。

    之後,劉伯溫成為朱元璋的諸多隨軍參謀之一。對於他期間的事蹟,去掉那些具有神秘主義的傳說,無非是兩點:

    在陳友諒勢大逼近時,劉伯溫是堅決主戰者之一,並跟隨朱元璋在一線戰鬥了近三年;給了朱元璋一些戰略性建議。

    然而,在此期間的劉伯溫,並沒能留下許多具體的事蹟和謀略。他對朱元璋政權創立的貢獻,不但比不上文臣之首的李善長,也比不上為朱元璋制定了長遠戰略規劃的朱升。

    不過,在籌備朱元璋登基儀式、修建南京城、制定《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制度性建設方面,劉伯溫起了很大的作用。比起諸多更早加入朱元璋集團的開國元勳,劉伯溫是前朝進士,在元朝多次為官,對於典章制度明顯更為精通。

    1370年,天下大勢已定,朱元璋開始大封功臣,這個封賞要做到讓大部分人心服口服,基本是公平的。從中可以體現劉伯溫在明朝建立中的功勳排名:公爵六位,文臣李善長排名最高,戰功最高的徐達所封戶數最多。最後,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在這六位公爵和二十八位伯爵之後,俸祿也很低。這也從一個角度說明,至少當時絕大部分人心目中,劉伯溫功勳並不高。

    那麼,在元朝做剿滅農民軍工作沒成績、在朱元璋這兒戰功一般、制度性建設功勞還算有一些的劉伯溫,是如何開始有了神機妙算的“半仙”形象的?

    朱元璋親自鼓吹劉伯溫

    我們知道,朱元璋在淮西地區起兵,核心團隊以鳳陽周邊地區出身的淮西老鄉為主,被稱為“淮西勳貴”。隨著朱元璋集團的不斷勝利,權力分配的問題擺上了桌面。淮西勳貴已經威脅到了皇權專制,是必須被剷除的。李善長作為朱元璋的文臣之首,在朱元璋團隊中實際同時起了蕭何和張良雙重的作用,現在是淮西集團公認的領袖。李善長位高權重,他所代表的相權對朱元璋形成了巨大的威脅。為了制約他的力量,朱元璋開始人為扶植能和淮西集團對抗的文官。這些人,大多是劉伯溫的家鄉人,歷史上稱之為“浙東集團”。

    為了平衡政治,朱元璋選擇樹立劉伯溫作為對抗淮西集團的旗手,還親自鼓吹他的神機妙算。劉伯溫是前朝進士出身,比朱元璋大了一代人,在朱元璋集團裡幾乎算最有文化的。擔任的太史令一職,一方面負責典章制度,另一方面負責觀察和解說天象,在科學不發達的古代有“代言天意”的權力,有一定的神秘性和神聖性。

    朱元璋對劉伯溫的期待,大約類似於前秦的王猛、北魏的崔浩:酷吏加能吏,以充滿智慧的權謀家姿態,為皇帝加強集權的目標效力,包括得罪人的髒活。在古代王朝政治下,依靠親族、老鄉在馬上打天下之後,君主任用有手段、有權謀、但不可能威脅皇權的朝臣削弱皇族、功臣是很常見的。

    扮演這樣的角色,當然是難度係數極高、風險也極大的活。一方面,他們乾的事兒本身就是得罪勳貴集團。這個活幹好了叫宰輔之材,幹不好就是“佞幸”,然後被徹底打倒。另一方面,皇帝很可能隨時把他們拿出來背鍋,或者覺得他們權力太大了卸磨殺驢。王猛死得早保住了名譽,崔浩在輔助北魏前三代君主創業和建立制度後連同姻親族人一起被殺光。

    洪武元年,劉伯溫擔任御史中丞,負責監察官員。李善長的一位心腹李彬因為比較嚴重的貪汙被捕,按律當斬。李善長找劉伯溫多番求情,還提出當時天下大旱正在求雨,期間不適宜執行死刑。劉伯溫很明白朱元璋任命自己背後的意圖,拒絕了李善長說情,將李彬處斬。但隨後的事情便讓劉伯溫寒了心。

    由於大旱持續,李善長藉機彈劾劉伯溫擅殺惹怒了神明,李善長的黨羽也紛紛跟進。朱元璋不願意支援劉伯溫,他順著李善長及其黨羽的彈劾象徵性的責備了劉伯溫,用實際行動表示了“髒活你來幹,好人我來當”的基本邏輯。這讓劉伯溫不免心灰意冷,一方面是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對自己咬牙切齒,一方面朱元璋卻要讓他獨自承擔李善長集團的壓力。藉著妻子離世料理後事的由頭,劉伯溫回到老家,暫時淡出了官場。

    從此,劉伯溫逐漸進入半隱退的狀態,但是朱元璋削弱淮西勳貴的工作還得繼續。他選擇了和劉伯溫私交甚篤的楊憲,來領銜對抗李善長集團。這是一位從情報系統成長起來的官員,比起傳統士大夫的劉伯溫,楊憲更符合我們傳統印象中的能吏和酷吏形象。

    被胡惟庸報復

    歷史並沒有記載楊憲的具體死因,只記載了他犯罪被朱元璋誅殺。情報系統出身的楊憲,為人處事過於鋒芒畢露,性格又急躁,甚至會直接跑去找朱元璋說:“李善長無大才,不堪為相。”朱元璋難道不知道李善長是什麼人?他需要的是能逐漸分化李善長權力的能吏加酷吏,不是這種一旦給了大權就變得輕浮不知所以、完全不堪重用的佞臣。

    事實證明,楊憲的政治智慧比起劉伯溫差了不是一點半點。劉伯溫能在殺掉李善長的心腹李彬後及時選擇抽身退出,短期內保全了自身平安。楊憲當上中書省左丞不到一個月,就遭到李善長的彈劾,說他“放肆為奸事”。對楊憲深感失望的朱元璋順著李善長的彈劾將他處死。

    到這時,隨著楊憲覆滅、劉伯溫引退,朱元璋扶植起來對抗李善長的後世所謂“浙東集團”,在朝中基本喪失影響。朱元璋和李善長之間隨後形成了一個新的權力平衡:李善長退居二線,他的嫡系胡惟庸和之前一波黨爭中保持中立的汪廣洋分別擔任左右丞相。劉伯溫此時選擇告老還鄉,歸隱田園。

    樹欲靜而風不止,此時淮西集團的領銜人物胡惟庸一直記著劉伯溫殺李彬、當眾打臉李善長的仇怨。劉伯溫歸隱後兩年,汪廣洋被貶職,胡惟庸在朝中的主要對手統統消失,他可以報仇雪恨了。胡惟庸的指控很快讓劉伯溫被奪祿,劉伯溫硬著頭皮回到南京城謝罪。

    年逾六旬的劉伯溫在京師羈留,可謂病弱體衰,還留下了感慨自己老去的詩句。到1375年初,劉伯溫感染了風寒,身體越來越差。朱元璋委託胡惟庸帶御醫去探望,並開了一些藥方。但是,劉伯溫的身體越來越差,朱元璋也不大關注他的病情,感覺自己大限將至的劉伯溫於是返回家鄉,不久病死。

    從劉伯溫死前的症狀看,他應該是死於肝癌或者其他肝部疾病。胡惟庸和御醫一起造訪劉伯溫府上時,藥方是御醫開的,藥材是劉府家人照著御醫的方子抓的。過了十幾天,劉伯溫感覺自己腹內有石塊一樣的東西非常痛苦,很明顯是肝硬化的症狀。隨後,劉伯溫抱病進宮時對朱元璋提到,御醫的藥方沒什麼用,病情反而加劇了。劉伯溫的意思是,他極度不信任胡惟庸,懷疑胡惟庸和御醫勾結,藥方裡有貓膩。

    但是,胡惟庸毒殺劉伯溫的說法似乎經不起推敲。胡惟庸一方面有著操縱御醫下毒的能力,另一方面卻用足以毒殺皇帝的能力,去和一個已經退居二線、已經服軟、病弱不堪的老臣過不去?以當時的化學水平,怎麼可能做到控制毒發速度、讓基礎病嚴重的劉伯溫帶病回到老家,幾個月後才病亡?

    到後來,更有人把毒殺劉伯溫的說法算到朱元璋頭上,這就莫名其妙了。當時,楊憲死了多年,汪廣洋也鬥不過胡惟庸,朱元璋和淮西集團博弈正激烈,卻去毒殺一個和淮西集團不對付的病弱退休老漢?

    病亡多年之後,成為政治工具

    從劉伯溫的自述和他一貫的身體狀況看,他的死是肝病發作的結果。在元朝做官時,劉伯溫就性格剛烈、脾氣暴躁,和同僚難以相處。晚年更是要壓抑自己的性情、周旋在朱元璋和曾經得罪過的淮西勳貴集團之間,病情惡化也是自然之理。劉伯溫死後五年,他回鄉前對朱元璋所說的懷疑胡惟庸對他下毒的猜疑,被朱元璋拿出來當成對付淮西集團的工具,成了胡惟庸的罪證之一,以至於劉伯溫的死亡原因,也逐漸被扭曲得面目全非。

    之後,朱元璋發起胡惟庸大案,淮西集團也隨之覆滅。在文官系統方面,李善長、胡惟庸及他們的黨羽都成了罪惡昭彰的罪臣,那麼,曾經對抗過淮西勳貴、正面硬抗過李善長的劉伯溫就逐漸成為開國文臣的代表。加上明代市井文學發達,劉伯溫本人在民間故事中也逐步被神化,變成歷史上那個“半仙”的角色。

    在朱元璋先後抬出來對付淮西集團的三位文臣中,只有劉伯溫部分達成了朱元璋的期待,並得以善終,在後世留下較好名聲。相比之下,急躁輕浮的楊憲和總想和稀泥的汪廣洋都身敗名裂、死於非命。但是,劉伯溫的水平也沒有民間傳說得那麼高,早年效命元朝負責剿滅方國珍未果,投奔朱元璋的實際戰功和戰略規劃成果也乏善可陳,反而在制度建設上有些成就。總之,歷史上的劉伯溫是個相當聰明的人,但是把他的功勳和諸葛亮等名臣相提並論實在是過於誇張。

    劉伯溫形象被神化,一方面反映出明太祖對文官系統破壞之徹底,另一方面則顯示出明朝市井文化的力量。正是這兩大因素,使得一位聰明而知進退的文臣,逐漸幻化成後世許多人心目中的“半仙”。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男的屬於渣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