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智控天地

    既然工人會被機器所取代,那麼工人可以轉行做機器的除錯與維護維修工作。因為再好的機器也會出問題,出了問題就需要人去解決。

  • 2 # 大象68339837

    人大部分去聖戰,還有一部分去信基督教,一小部分信佛的圓寂後佛教消失。

    未來工廠不用人幹活了所以人們就不幹活了更。高房價,少子化,晚結婚的華人越來越少。最終消失。歐美國家領著福利繼續白左人口也在逐漸減少。最能生的中東人和非洲人將逐漸強大

  • 3 # 王吉偉

    未來工廠機器人取代人類已成定局,以後工人的出路在哪裡?

    未來工廠是什麼樣的?一種說法是,具備互聯、有序並且能夠實現遠端自我最佳化等特性,包括生產線上各種機床、刀具和系統都能提供相應的資料。

    另一個說法也就是物聯網,即車間所有裝置都是智慧化的,資料也是生產製造的必要“原材料”。在這一點上,我們現在已經能夠看到一些雲計算廠商及大資料廠商,與一些製造廠家進行合作,併產生了“工業大腦”這樣的行業應用方案。

    未來工廠的搭建與改造,需要裝置與物聯網、大資料、雲計算、人工智慧、3D列印、VR等技術高度融合,因此是一個系統化、模組化、智慧化、資料化超強的系統性工程。當前而言,更多的還是停留在概念及試驗階段,全球很多廠商正在致力於研發。

    我們現在距離未來工廠還有一段距離,但無人工廠早已出現。無人工廠即自動化工廠,是指全部生產活動由電子計算機進行控制,生產第一線配有機器人而無需配備工人的工廠。

    1952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生產發動機的全自動工廠。但真正的無人工廠還是在機器人、計算機、電子技術等得到極大的發展之後才湧現出來的。譬如德國大眾汽車的無人工廠,一個生產車間只有幾個工人。

    當前,中國的電器、電子等生產商,也在陸續啟用無人工廠。富士康去年宣佈,將以日產千臺機器人的速度,在未來三年投入100萬個智慧機器人。格力自主研發的數控全伺服機械手,在去年就成功投用在其製造工廠中的總量已達1200餘臺。

    而海爾互聯工廠不僅實現了無人制造,還在深度定製與製作流程透明化上下了很深的功夫,形成了獨特的智慧製造中國模式。

    東莞的一家無人工廠, 一條生產線由6臺機械手和3名普工組成,原本需要650人的工作如今只需60人,這個工廠首期生產線改造將投入1000臺機器人。

    東莞這個無人工廠,至少告訴我們兩點:第一,無人工廠將會裁掉大量90%以上的員工;第二,無人工廠生產車間仍然需要人工。第二點,算是基本回答了未來工廠機器人會不會取代人工的問題。以後無人工廠普及,大概都會是類似的機器人與人工的配比。

    但談及未來工廠人工會不會被機器人取代,我認為還要先從機器人設計應用的邏輯上入手。大家應該瞭解,機器人的產生是為了完成某項工作,或者某條生產線上的某段生產流程。

    這些工作可能是人工無法完成的高危工種,也可能是人類操作效率比較低下的工種。機器人產生的本質,不是為了替代人工,而是為了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安全風險。

    人工智慧之父圖靈發明的世界第一臺人工智慧機器,是為了破譯二戰時期德軍的密碼,最終解決了這個難題。同樣,機器人也是生產工具,就如蒸汽時代的蒸汽機以、電力時代的各種電器以及電子時代的各種智慧裝置一樣,都是為了生產製造新裝置以及提高效率而生。

    譬如無人駕駛是為了提供形式安全避免車禍,無人零售是為了提高零售效率,無人工廠則是為了提升製造效率。

    在某種程度上,產品也決定了生產裝置的升級。產品融入新技術需要新工藝,這會讓手機代工廠家不斷更新生產裝置。譬如,iPhone X加入人臉識別等技術,就讓富士康不得不更新生產線,以至於在去年iPhone X上線初期產能不足。

    越是高階工藝的產品製造,越需要精密的裝置,包括對環境也有更高的要求,例如無塵封閉空間。這樣的生產車間,自動化越來越高,對人工的需求也越來越少。

    當前中國處於生產製造大升級的階段,殭屍企業要淘汰,汙染嚴重產能落後的工廠要取消,效率過低資源浪費嚴重的車間要砍掉。生產製造正在由工業2.0時代逐漸向工業4.0時代過渡。工業4.0時代,也就是未來工廠的時代,整個生產車間除了機器人就是3D印表機器,到處都是自動穿梭的運輸裝置,沒有人或者只有幾個人工參與生產。

    下面,回答關於未來工廠人類何去何從的問題。

    我認為,在未來工廠機器人真正普及之前,或者說在工業2.5-3.0之間,工廠的生產製造會有一段緩衝時期。在這個期間,生產車間可能會是半機器人半人工的階段,人工所做的工作也不是單純的手工製作,而是人機互動,透過操作機器完成產品製作過程。

    這樣的工作,需要員工有更高的裝置操作技巧以及相應的機床機器人自動化知識。所以,未來工廠不是不需要人工,而是需要有知識有能力的員工。

    也就是說,未來工廠不但需要人,而且需要專業素質足夠高的人。當一個生產車間的所有生產流程都不需要人類操作的時候,整個車間就是一個自動化的世界。

    在製造流程中可能沒有了人工的參與,但需要人工在後面的操作室進行監控,需要人工定期維護機器人裝置,需要人工組裝生產線,需要人工對機器人進行自動化程式設計。整個生產運作流程,人類不出現在製造端,而是出現在監控端,在背後保證整個生產流程的運轉。

    簡單的講,如果以前不用機器人需要50個人操作一條生產線,可能未來只需要5個人進行監控,更多的人則用於對機器人進行程式設計及維保養,裝置部門的人可能要多於車間的人。

    未來工廠仍會有人,但未來工廠所需要的人可能只是現在的1/10。被裁掉的那些人又能去哪裡?同樣的道理,以後每個行業都會引入機器人,每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的機器人應用相關從業者,這將是一部分人的歸宿。而隨著機器人的大量應用,機器人產業將會是一個龐大的產業,從設計到生產再到銷售,也會需要相應的人工。

    另外,還有一些的行業是機器人無法徹底取代的,這些行業仍舊需要相當數量的人工。而且,未來機器人在大量普及應用只有,人口的下降不可避免,總不會出現過高的失業率。

  • 4 # 科技新發現

    自2015年開始,製造業的概念就變得全球風靡,無論是德國工業4.0,還是美國工業網際網路,又或是中國製造2025計劃,主體思路都是探尋新型的製造工廠,再具體點就是結合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等概念。未來的製造業將會徹底擺脫流水線,也會最大限度地釋放人類的雙手,取而代之的是,大面積的自動化機器人,他們不僅能接受人類輸入的指令,更能透過無處不在的網路來自主學習,未來製造工廠output的,不止於有形的產品,還應包括源源不斷的資料資源,當生產力高度發達的時候,製造工廠還能走藝術路線,也就是說,高度自動化的生產線,有望會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比如人們會買票來參觀iPhone的製造過程,正如看一場NBA的球賽,毫無疑問,未來的工廠應該是多元化的。

    當然,工廠的主旋律定義還應該集中於如何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同時,滿足消費者琳琅滿目的需求。長期以來,製造工廠都不用面對終端消費者,只需要面對蘋果、華為、小米這樣的品牌商,由他們來收集消費者的需求。在筆者看來,如此流程有些冗長,導致“中間商賺差價”的情況比比皆是,使得一些產品的價格很難降低下來。在未來的工廠,如此流程有望被徹底改變,消費者的私人定製,將會直接體現到工廠的計劃內。

    私人定製,未來工廠只為終端客戶服務

    現在,中國製造業更擅長生產大批次的同質化產品,也擅長找到一塊空地,快速修建起大面積的生產基地,比如蘋果產業鏈上的代工廠,每年需要生產出上億支同樣的零部件,而富士康則需要招聘密密麻麻的員工來組裝這些密密麻麻的元器件,消費者則基本上沒得選,iPhone X的留海屏再醜也得接受,更重要的是,透過複雜的物流、海關等因素,iPhone的價格直線上升,直到最新款iPhone大都需要12000元以上。

    未來的產品銷售不再取決於品牌商的設計靈感,而完全取決於消費者的設計靈感,筆者特想要一個能刮鬍子的iPhone,定製要求傳達工廠以後,剃鬚刀的生產流程和iPhone的生產流程會快速結合到一起,筆者的一個創意就增加了一支iPhone銷量。

    當然,要實現高精度、高滿意度、低成本的私人定製服務,還要依託於基礎製造技術的長足進步,3D列印技術和材料科技需要取得巨大的突破,唯有如此,才能把消費者的個性想法快速變成現實,而未來車間內,再不需要熙熙攘攘的人群,畢竟,這些都是高額的成本,人工智慧機器人將會徹底取代自然人類,而且裝置彼此之間會逐步形成社交網路,比如當環境溫度不符合機器人工作要求時,人工智慧機器人可透過感應器通知到空調系統調節溫度,又比如人工智慧機器人掃描到零部件時,會自動生成程式,驅動機械手臂按照指令完成組裝,因資料收集、資料處理、資料計算都能瞬間完成,正如自然人類的反應一樣,機器們也能實現非常準確的交流,而且相比於人類,他們又沒有情緒上的缺陷。

    智慧管理,未來工廠是去中心化製造

    如前文所述,未來工廠會大面積普及自動化,流水線消失、流水線工人也會消失,倘若人工智慧可以直接接受來自終端使用者的訂單,一些處理訂單的人員也會消失,而一旦機器裝置之間形成“社交網路”,裝置檢修、保養維護等工作崗位也就不復存在了,總之,未來的製造業和人的聯絡將會最大限度地減弱,我們只需要採用智慧管理,就能時刻維繫企業的執行。相比於現在動輒兩千畝的工業園區,未來製造工廠則是去中心化的,正如此前城市中大都需要大型的超市,但自從網路購物興起之後,店鋪正變得無處不在。

    現在,製造工廠內總是熙熙攘攘的,管理者有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做溝通管理,或者建制管人的制度,而當員工逐漸變成機器人時,這種管理和溝通就會變得不重要。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江湖,中國製造業現行的體制,常常讓管理者抽離出一種“皇帝”的感覺,他們把下屬看做嫡系,衍生出一種濃郁的官僚味道。在這種體制下,有很大一部分人需要把精力花在“處理人際關係”之上,於自己的業務卻常有疏失,管理者又常常向團隊內注入自己的性格特點,比如主管喜歡騎腳踏車,下屬就恨不得成為阿姆斯特朗;主管喜歡在PPT中加入動畫,下屬就能瞬間臨摹出一本《灌籃高手》,如此團隊一定有,且只能有一個皇上,但縱然是強大的CEO,也會因精力頻寬有限而出現決策失誤,嚴重者,讓企業轟然倒地。

    未來的工廠管理者將會越來越少地出現在辦公室內,企業再不用花費大價錢來租下辦公室,冗長拖沓的會議也會逐步減少。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更多地透過“增強現實、全息投影”等技術來實現隔空對話,且恰如正襟危坐在眼前。由於這些影片技術高度發達,管理者甚至能夠同時管理中國和印度的製造車間。在可預見的未來,大家的物理界限一定會徹底模糊掉,事實上,當萬物聯網、當增強現實大面積普及時,由物理隔牆圍起來的車間將會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築在雲端的個性化車間,而同事的概念也有望重新定義,畢竟,我們再也沒有機會在同一塊辦公室裡渾水摸魚或者爭搶榮譽了。

  • 5 # 楊劍勇

    製造業在自動化和機器人大趨勢下,最內容被取代的工作,畢竟流水線上的工作大多數是重複性工作,如今包括富士康在內的很多大型製造業開始升級自動化工廠和部署工業機器人,工廠效率和產品得以提升。

    工業機器人是面向工業領域執行重複度較高或危險度較高的工作,工業富聯在生產過程中工業機器人的使用數量不斷增加,減少了員工在作業過程中的危險係數,目前擁有多個熄燈作業工廠,實現了組裝、檢測、鐳射焊接、拋光等主要工藝流程的全自動化生產。

    在去年早些時候,郭臺銘表示將過在10年內,機器人取代80%的人工成為議論焦點。此外,公開訊息談及到富士康在大陸各生產基地已經部署了超過4萬臺機器人,以及結合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2018年中期公告顯示,因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工業機器人數量不斷增加,繼而使得人力成本降,營收提升的情況下,人力成本同比下降 11.91%(不含研發人力成本)。

    同樣作為iPhone代工廠的和碩,早在2016年,因在生產線上裝配了8000到1萬臺自動化生產的機器人,原來需要100名工人完成的工作,在機器人的輔助下現在只需要 20 人即可。

    在“機器換人”戰略驅動下,推動了工業機器人蓬勃發展,龐大市場和強勁的需求,碧桂園也想分一杯羹,期望與來自全世界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攜手,打造世界一流的機器人研發基地,為國家智慧製造做出貢獻。在去年九月份,碧桂園宣佈與順德聯手打造10平方公里機器人谷,5年引進萬名科研專家,計劃投入800億元,這是繼地產王國後,碧桂園進入前沿科技領域,寄望寄望於打造一個機器人生態王國。

    在全球其他國家,對勞動力嚴重短缺的德國和日本而言,工業是經濟引擎。德國更是提出工業4.0概念,西門子旗下安貝格工廠75%的生產過程都實現了自動化,產能較26年前提升了8倍。日本作為機器人生產大國,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佔據了過半份額。日本眾多企業也在加大該領域的資本支出,以應付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諸多經濟和社會問題。

    而中國是工業機器人高速增長的市場,根據IFRWorldRobotics統計資料顯示,全球工業機器人2016年銷量為29萬臺,預計2019年成長至41.3萬臺,且全球機器人銷量的40%主要在中國市場。在2016年至2019年間,估計全球工廠將安裝超過140萬臺新型工業機器人。

    當然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等創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帶來大量工作崗位被機器所取代,但也會湧現出大量新的工作機會,只不過機器或將會成為勞動主力軍。

    最後,機器人以及人工智慧技術可能引發的倫理、法律以及社會影響進行深入研究,包括人類在人工智慧時代所需要的新技能。

  • 6 # 人一串

    二十年後,工人在哪裡?

    以我在工廠一線的觀察,現在的民企工人,99%來自於農村地區。自己讀書不好,農村沒有就業,村口兩個小賣部就是全部工商業了。大家往往是找個家族裡還算有點能力的親戚,去投親靠友,賺生活費。

    家族裡混的好的親戚,很多是在沿海工廠裡的小幹部,孩子也就在這個廠裡工作,有人關照,少受欺負。如果做的合適,三五年後就成為一個熟練的產業工人。

    這三五年時間,他就習慣了工廠生活,不會輕易改變了。因為轉行做服務業,做小生意,工作節奏,收入計算都不一樣,很多人也不願意承擔六個月以上的收入減少和重新適應。

    縣城的城鎮戶口一般年輕人,往往讀過大專二本,更喜歡到大城市從事中低端白領,例如小公司打雜,房產中介,電話推銷,跑銷售等。

    現在的情況變了。近年來,農民工已經越來越多的買城市房子了,很多人也落戶口了(拆遷,子女讀書等原因)。結果是很明顯的,農民工子女已經習慣了三室兩廳的縣城精裝修,或者大城市的老破小。

    我是目睹過98大下崗的。上海周邊的鄉鎮企業,民企工廠,超級發達,但京滬的下崗工人不去,就算全家喝稀飯吃鹹菜,我也沒聽說過誰去寧波溫州打工。他們只會無休無止的去居委會申請補貼。他們習慣了城市生活,無法適應工廠的集體宿舍,也吃不慣工廠的飯菜。

    現在的民企工人,35-55歲為多,透過購買拆遷等,他們絕大多數有縣城以上的房子。現在農村家庭的青少年,可能是十年後的農民工,現在正在各類城市裡刷外語題,跳芭蕾,彈鋼琴,這些孩子肯定習慣了城市生活,很難再忍受集體宿舍這種艱苦環境了。等他們長大了,去當工人的可能性確實不大了。

    當然,今後科技進步了,工廠需要的工人也會大量減少,暫時也不要擔心。需要考慮的是,你家孩子今後做什麼工作?

    985+211,基本還可以混混大單位。

    二本大專高職,基本就是以前的中專高中技校了。理論上,二本還可以考個中西部鄉鎮公務員,但實際上你去的可能性也不大。如果你家在省城沒有強悍的關係和背景,學歷也就是個二本研究生,那你真要仔細想想了。

    我的觀點:

    1,父母做小生意的背景,例如小飯館,小藥房,定製塑鋼門窗,儘可能目光長遠一些,做一個可以傳承的生意。

    3,父母是大單位的,儘可能要會做人,留點人情,給子女鋪個路。

    4,父母是打工的,儘可能學好技術。看看孩子能不能接手?除了大城市的985211,學歷真的不重要,沒人因為你讀過一個山溝溝的二本學院,會對你高看一眼。我認識一個民企的鞋模師傅,年薪三四十萬,老闆在財務科看到他,都要先發煙,生怕他跑了。子女也做這個。其他人想偷技,門都沒有。

    5,父母是純屌絲,那就鍛鍊身體,不要吃喝嫖賭抽,今後婆婆去給兒媳帶孩子,公公買菜做飯,讓孩子儘可能有時間逆襲!兒媳婦不要跑了。

    6,父母啥也不會,還好吃懶做噶姘頭,那就多喝點,多抽點,多搞點,爭取早點了了算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機首次使用要注意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