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何老蔡
-
2 # 點頭的歪歪1
什麼是善 怎樣算欺 搞明白這兩個前提才能知道要不要改 怎麼改 改到什麼程度
什麼是善 善是一種價值觀 更確切點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成人之美 或者說認同不求回報的成人之美才能真正體現自身的價值 我只有一個饅頭 願意分半個給飢餓的路人 這就是善 我有一個饅頭 分半個給路人 但是這個路人必須逢人就說我好 這就不叫善 這叫生意 做這種事的人只是個商人而不是善人
那什麼是欺 我覺得欺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 外人眼裡的欺和真正的欺 行善不求回報 如果有人確實有困難可能會多次求助 或者受助之後沒有表現出感激或表達感謝 在行善者看來這無關緊要 幫別人渡過難關要緊 在外人看來這可能就是一種欺 第二種是真正的欺 並不是真的有困難 只是利用別人的善為自己牟利 比如假乞丐 偷孩子弄參乞討的人 很多行為甚至可以稱之為惡
說清了兩個前提 我們回到問題 人善被人欺要不要改 如何改 改到什麼程度
這句話的前提是行為人是善人 商人是不存在欺的 本身就是等價交換 那善人行善為的是忠於自己的內心為何要改 因為別人的眼光和閒言碎語改變自己的初衷是最愚蠢的行為 所以善人行善無需在意別人的眼光 不用改
那如果碰到的是惡人怎麼辦 有句話說得好 朋友來了有沒有豺狼來了有獵槍 對付惡人最好的辦法就是懲罰 不是不能感化 只是人的精力有限 不能去感化每一個碰到的惡人 讓惡人不敢欺才是最好的辦法 就如同美帝 蘇聯 蘇聯自廢武功削減導彈和核武器 感化美帝了嗎 沒有 美帝得寸進尺 認為蘇聯做的還不夠 普京上臺之後對美帝各種強硬 美帝翻臉了嗎 沒有 各種慫 欺軟怕硬往往是惡人的通病 一定要記住 惡人是沒有良心的 讓惡人改正的最好辦法就是讓他覺得疼
所以最終的結論就是善人行善無需改 碰到惡人一定要揍到疼為止
-
3 # 天涯明月186
好人一般不會欺負善良的人。壞人不但欺負善人,也欺負其他壞人。性格不易改。是善良之人就對了。難道要改成惡人?
-
4 # 暖心心理
明確告訴你,這不是性格的問題,這是你的邊界的問題只要你意識到了這一點,你就一定能改。
所謂的人善被人欺,馬飯被人騎,在這句古話中,善良本身沒有錯,只是你要明白,善良也要有底線,寬容也要有限度,不要便宜了得寸進尺的人,也別慣壞了不知感恩的心!
這裡的人善被人欺,它的本質,更多的是說的是一種老好人的形象,是指一類不會拒絕別人的人。我也曾經是這樣的人,我曾經很多事都不計較。在我上班的時候。我總是第一個到辦公室;總是在他們來之前把辦公室收拾的很乾淨;當辦公室的其他同事有事讓我幫忙的時候,我也總是毫不猶豫的去做。慢慢的辦公室的一些雜事都由我一個人去做。慢慢的這形成了一種自然;慢慢的好像所有的事都變成了就是應該由我去做。當有一天我忘記做的時候,別人還會提醒我去做。這讓我感覺到了不舒服。
直到學習了心理學之後,我才知道了,自己這是一種老好人的形象,在心理學上叫討好性人格,在我的潛意識中,我其實是在害怕別人不接納我,在我這兒,善良是沒有邊界的。但是一個人對你的態度行為或者看法,部分的是由你教會他這麼做的。
善良本身沒有錯,只是你要有自己的邊界和底線,當你覺得你的善良舉動讓你不舒服的時候,你就要喊停,試著去拒絕一次,而拒絕不等於不善良!
-
5 # 月牙島主1
嚴格來講,善良不是性格,它是人的一種秉性,屬於品德範疇。
《三字經》開頭道∶人之初,性本善。善良本是人的天性,有什麼不好嗎?
然而,世界總是矛盾的。所謂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這句話既是一些人的經驗之談,也是教人世故的挑唆之詞。馬不善,就不被人騎了嗎?那麼人還要養馬做什麼?人不善良,就好嗎?那他父母哪來的愛心多年傾注於他一身呢?所以,人不必為自己的善良憂慮不止,而應該為擁有這一美好秉性竊喜不已。
一個人,不論你擁有什麼樣的性格,都有少不了的麻煩,都難免別人的傷害。假使你放棄了善良,變得冷酷自私,也不能保證你一路綠燈處處順心。有些人就不願與你為伍,你很孤單;有些人不願與你合作,你的事業做不大。
善良之人,被人欺負了怎麼辦?月牙島主說,很簡單,對欺負你的人不再善良,以牙還牙,對其他人善良依舊,春風拂面。既守住了你的本性,不忘初心,又教訓了小人,保護了自己。
-
6 # 向之初
如果你是善人,真不需要改變什麼。
首先弄清楚什麼是善良,不是做件好事就是善良的人,也不是不做好事就不是善良的人,真正的善良可以個方面說明:
第一,善良是人的精神需求,透過幫助別人來獲得精神滿足,其實是為了自己,也不需要別人回報什麼,更不在乎身邊人怎麼看。
第二,永遠不去做傷害人或者什麼的事情。
有一種人,性格懦弱、羞於表現、又希望別人說自己是好人、不敢反駁、否定或者拒絕、低自尊、在乎別人看法、見人不敢不笑……這種不是善良。
還有一種人,希望獲得營銷廣告、出名或者其它利益去做一些善事,這種也不能叫善人,只是利益交換。
一般人都不是壞人,都有惻隱之心,舉手之勞做些幫助人的事,正常,但不能因為這個影響自己什麼,不能讓自己痛苦,至少自己首先要快樂活著。
-
7 # 風中飄絮水面浮萍
不是能不能改,而是想不想改,你想改,馬上就能改,你不想,永遠改不了。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
8 # 靜說永珍
武漢研究生墜樓事件:那些想當你“爸爸”的人,咱抽他丫的!
一
為什麼會做出截然不同的論斷?此一時,彼一時,此一事,彼一事,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兩起事件雖有類似,但卻有著分寸乃至性質上的區別,從目前陶崇園的家人和媒體披露的材料上看,如果內容屬實,王姓導師對學生陶崇園的所作所為,其實已經逾越了師生之間,甚至人與人之間的界限。
一句話:茅坑上練跳遠,過分(糞)了!
像奴僕一樣對學生呼來喚去不算,竟然還要求陶崇園還有其他學生為其下跪、叫“爸爸”,還要說“爸爸我永遠愛你”!他這是把自己當馬雲了,還是郭德綱了?
據我所知,讓與自己毫無血緣關係的人叫“爸爸”,一種是伴侶間的SM行為,一種是相聲中的倫理哏,這還勉強算得上是你情我願,外人不好說啥。但王姓導師讓學生叫“爸爸”,卻是乘人之危、強人所難,透過對學生人格和尊嚴的羞辱,滿足自己內心隱秘變態的慾望。實際上已經是利用自身掌握的權力和資源,把師生關係變成主僕關係,甚至可能更不為人知、更齷齪不堪的關係。
王姓導師事後的辯解更是不說人話:“叫爸是我們獨特的語言系統”;“做家務是為了方便向家人解釋”;“我們在網上交流的言論真真假假,有時候看起來疾言厲色的言辭,實際上是一個心理學小測試……事後,我們會一起復盤,分析這些交流”;“長期採取晚上面對面30分鐘以上的交流制”……
有文化,太可怕,語言系統是“叫爸”?您這是來逗哏的嗎?如果不是,那你咋不敢在大街上隨便拽人管你“叫爸”呢?大嘴巴早給你掄上了!
二
陶崇園和其他學生為何會屈從這種變態的要求?無非就是兩個原因,一是有所怕,一是有所求。“畢竟,自己的前途在導師的手裡!導師曾答應他去美國深造,而且畢業論文也還沒有解決。如果,兩人鬧翻了,最慘的就是自己了……”
所以,古人說,“無欲則剛”,人有了欲求,也就有了軟肋。這就讓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有機可乘。
而且,這些人就像傳說中的惡鬼,更喜歡附身在軟弱或弱勢的人身上,他們總是能找準別人的弱點和需求,對其伺機下手。
對於像陶崇園這樣的寒門學子來說,即使明知如此,也只能配合地擺出各種姿勢,因為在其走出人生困境的路上,導師是橫亙其中難以逾越的一道重要關卡。如果要反抗,可能就會付出沉重的代價,而這是其生命所不能承受之重。
事實也證明,當他試圖做出反抗的時候,王姓導師果然翻臉不認人,不但明確表示不會推薦其出國,還讓陶崇園“三天內離開實驗室”。
陶崇園暫時放棄了出國讀博的計劃,他對同學說,打算畢業工作一年,再考博士,那樣就不需要導師簽字。在武漢,他找到了一份年薪20萬的工作。母親任霞說,兒子告訴她,這是“曲線救國”。陶崇園最大的夢想,就是到高校當老師,他需要一份博士文憑。但他曾和同學說:“我是百般不願意讀他(王攀)的博士,讀了我的人生就是他的了。”
因為不肯再服從,陶崇園還被踢出了王姓導師建的QQ群,更好笑的是,他還發出群公告:經研究,決定解除陶崇園同學實驗室基金會秘書一職,因為他目前的道德水準已滑落道德底線以下。之後又發了一條,把“以下”改成了“附近”。
越是沒有道德的人,越是喜歡用道德要求別人,越是試圖利用別人的人,越是喜歡用感恩綁架別人。
三
從王姓導師事發前後的種種言行表現來看,這是一個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在他的眼裡和心中,學生的尊嚴、利益和需求都不值一提,甚至可以隨意踐踏,他的最大的錯誤也就在於,他在對學生肆無忌憚地作威作福時,完全忽略了對方也是人,一個有著自由意志、有著利益需求、有著內心世界的人,一旦意願未遂或內心覺醒,“不在沉默中滅亡,就在沉默中爆發”,他的孤注一擲,也會是你的兩敗俱傷。
我的一位同事就曾說過,當外人看到關係或條件不對等的人能夠走在一起的時候,只要心裡問一句“圖什麼”,很多看不明白的事情,也就能想明白了。
王姓導師如此羞辱使喚陶崇園,應該不是不知道對方“圖什麼”,但他卻只是把這當成讓對方屈從自己的砝碼,卻不知道自己也要付出相應的代價。
你以為“爸爸”是那麼好當的?你享受到了別人叫你“爸爸”的快感,有沒有盡到給別人當“爸爸”的義務啊?
有奶便是娘,如果沒奶,你跟人裝什麼奶媽啊?!
媒體報道中有一個細節頗耐人尋味,據他的其他學生介紹,王姓導師喜歡反覆講自己讀博的經歷,由於和系主任有矛盾,發了十幾篇論文仍不讓畢業。答辯時,他把院長請過來,院長讓大家說看法,沒人吭聲,院長說,我覺得不錯,於是通過了。他以此教育學生,“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有實力才行。”
從中似乎可以看到,王姓導師如今的變態心理和行為,與其當年的經歷也許不無關係,而教師由於掌握對學生成績和出路的“生殺予奪”,從而孳生的權力的任性和腐敗,在校園中也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從媒體報道中還可以看到, 陶崇園也不是沒有跟校方反映過相關情況,但還是不了了之。而校方在陶崇園自殺後,一味撇清自己與導師的責任,甚至試圖用5萬塊錢把陶崇園家人打發了,還好意思說是“出於人道”,你們的良心真的不會痛嗎?
四
我們相信,大多數導師和學生之間的關係都是正常的,甚至是親密的,有感情的。但我們也必須看到,由於導師的權力過大,與學生之間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也頻頻發生,而處於弱勢的學生,要麼就只能忍辱負重、委曲求全,要麼就只能自毀前程甚至人生。看來對於導師權力的規範和監督,必須儘快納入日程了。
據說港大的做法是,研究生每半年要在網上直接向研究生院提交一份報告,包括與導師交流的頻率,交流的方式,研究的進度,學校提供的支援是否足夠,希望學校有哪些改善,對於導師有沒有什麼看法,需不需要轉導師,能不能按期畢業等。同樣導師也需要填一份類似的報告交給研究生院。如果差別太大,或者學生不滿導師等情況,研究生院將直接介入。如果學生能夠與校方有良好順暢的溝通渠道,校方對導師有足夠的監督和制約,陶崇園的悲劇或可避免。
但在監督機制尚有缺失的情況下,作為學生,也要有良好的心態、足夠的智慧、巧妙的力量,來與導師或者說與社會周旋。我們必須明白,遇上好的導師、好的領導,是一種運氣,遇到壞的導師、差的領導,也只能當是一場修行。所以王姓導師說的這點倒是沒錯的:“遇到困難,要自己想辦法,有實力才行。”你有實力,就不會任人宰割,你有辦法,才可能化險為夷。
最讓我遺憾的是,悲劇發生兩個月前,陶崇園還收到姐姐發來的一個連結,說的就是西安交大博士楊寶德自殺事件。陶崇園當時說,如果自己讀了博士也是這個結局。但是他卻沒能把別人的教訓,當成自己的經驗,卻讓別人的悲劇,在自己的身上重演。
有時候,你選擇怎樣的生活,就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即使能力有限,受制於人,有求於人,但也要一定堅守自己做人的底線,知道什麼可為、什麼可不為、什麼不可為。要記住康德的那句話:“人不能被判為奴,只能自認為奴。”要學會以直待人,對教會自己能力、掌握自己命運的老師或領導,要待之以禮,報之以情,但卻要不屈於威,不誘於利。對於自己的慾望和需求,寧在直中取,不在曲中求。
作家沈嘉柯有一句話說得好:“人心中的價值序列,決定了這個人的行為。然後反過來,作用於他的人生。”你明白什麼是該追求的珍貴,才會知道什麼是該遠離的苟且。你懂得珍視自己、尊重自己,別人才不會也不敢輕視你、踐踏你。
我也承認,在權力的淫威面前,一介個體尤其是未涉世事的學生來說,很多時候是無力的。但越是這樣,越是要學會用各種力量“武裝”自己。如果校方的力量指不上,還可以藉助法制的力量、政府的力量、媒體的力量、網路的力量、乃至家人的力量……你要讓那些試圖欺辱你、壓制你的人明白,我對你微笑,純屬禮貌,別把我對你的容忍,當成你不要臉的資本。
生而為人,我們也要學會練就這樣一身鎧甲,來提防世界的惡意,守護自己的善良。
有本事你咬我啊!
我咯死你丫的!
-
9 #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婦
在我們生活工作中,確實常聽到“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其實這句話多用來鼓勵人要有鬥爭勇氣,不宜太老實,也用來表示自己不能讓人欺負。這裡所提到的人善被人欺的善,是指人的一種軟弱的表現,別人才會肆無忌憚的欺負你,不是真正的“善”。我就是善良,是做人的一種品德,心存好心,對身邊的人寬容,不要總是生氣。所以不是人善被人欺,是人弱被人欺,善良和軟弱不能劃等號。
如果當我們自認為善良而受欺負的時候,因而心生怨恨善良,有些人往往是把原因歸咎於外部環境、能力、性格或態度,想要改變自己?那就是心理學所謂的認知偏差所致,認知偏差是人們在知覺自身、他人或外部環境時,常因自身或情境的原因使得知覺結果出現失真的現象。而社會心理學家則認為,認知偏差跟自我中心的思維傾向有關,是為了維持積極的自我形象,保持自尊或者維持良好的自我感覺。
當前我們需要花點時間去思考,這些總是反覆發生的事情背後的根源,能否克服糾正認知偏差,幾乎就決定了一個人的格局。如果我們是樂於助人的人,優先選擇幫助那些懂得感恩的人,而不是隻懂索取不懂付出的人;如果我們是心胸開闊的人,但是對別人故意的、過分的欺負就不要沒原則的忍讓;如果我們不會傷害別人,但是要讓別人知道你是有原則的,只是不計較而已。這樣的人一定受人尊重,讓人喜歡,別人會提供更多的機會和幫助,也許這就是善良的福報吧!
社會是很複雜了,難免有“人善被人欺”的現象,但那不是多數,更不是常態,我們還是堅持相信“寬容待人,以善為本”的人更容易成功。
-
10 # 小小強8191
性格是改不了的。。。但是。。。。。。。。。。。。。。。。。。。。可以。。。。。。。。。。。。。。。。改。。。。。。。。。。。。想法。。。。。。處事行為。。。。。。。態度。。。。。。得在頭腦清醒之下和事情況把捏得當。。。不與雙方造成損傷。。。
回覆列表
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
事實上,人的本性並非什麼所說的善良,也非邪惡。世界萬物之所以不斷衍變和興盛,是有著它本身相互和諧的自然規律。這種自然規律推動著人類往和諧美好的方向去自我衍變和發展,而這個發展的過程,我們稱之為向善。
善或者善良,是個體對自然於人類向著美好發展特性的一種總結。善良並不完全等同於這種美好特性,善良是被包括在裡面的。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善良的內涵將會越來越多,也越來越細膩。
回到問題,人善被人欺,你想改變這種現狀。
首先,你被人欺負,不是因為你的善良,而是對善良沒有足夠的理解,也沒有把善良和事實求是區分開來。怎麼理解?
比方說,你有兩千塊錢,是透過辛苦勞動賺來的,並且剛好夠你平時開支。如果別人有手有腳,非要向你借一千,你是借還是不借?如果借,你生存就成了問題。不借,對方會覺得你不夠仁義。
像這種情況,在不能保障自己切身利益的情況下,是必須拒絕的。
第一,對方真拿你當朋友,不會沒有底線的來打破你的生活狀態。
第二,人都有自己的圈子和人脈,他應該分清哪些人有餘,哪些人不能打破別人的生存底線。
第三,你要分清輕重緩急,也要判斷對方是否可信可交。如果滿足不了這些條件,不用在意別人使什麼臉色,說什麼,要有自己篤定的價值肯定。
如上所述,不管別人拿你開玩笑也好,佔你便宜也罷,關鍵一點在於,要肯定自己的善良的價值所在,把這些美好的品質和實事求是結合起來,尊重客觀,才能讓自己在善良的基礎上越來越強大。
具體的建議:
努力提高自己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和知識水平。學會拒絕和反抗,練習自己的口才,學會與人良性的辯論。要適當衝破道德約束,提高自信心,不要把猶豫不決和自卑的被動接受當成是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