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棍哥觀史
-
2 # 謝峰聊影視
諸葛亮的北伐本來就不是他的真正意圖,糧草問題也就不是一個問題。
諸葛亮發動的北伐的根本目的是求得蜀國自保,由此產生兩個戰略方針:重新建立孫劉聯盟,整合蜀國民心士氣。
從三國的實力對比(這裡略去資料)看,魏國的綜合國力遠遠超過蜀國。諸葛亮知道靠蜀國是戰勝不了魏國的,並且在魏國要進攻蜀國的時候,蜀國也很難抵抗。諸葛亮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不至於腦子發熱,要主動攻打十倍與蜀國的魏國。
諸葛亮在227年的《出師表》曾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什麼事讓諸葛亮用“危急存亡”這樣的詞來描述蜀國的處境呢?公元220年,曹丕稱帝后就準備完成中國統一。曹丕當時選定的目標是東吳,公元225年,曹丕吸取教訓,潛心打造了十萬水師,但還沒來得及出征,曹丕就去世了,但曹魏統一中國的意圖已非常明顯。
蜀國必須聯合東吳,在曹魏的東線和西線同時牽制,才能確保曹魏無法啟動統一程序。但是蜀國因為荊州丟失和夷陵之戰,已經視東吳為死敵。諸葛亮想談聯盟,也無法得到群臣的認可,於是諸葛亮要透過北伐形式,牽制曹魏主力,減輕東吳軍事壓力,繼而讓孫權明白自己要恢復聯盟的誠意。
諸葛亮從此對外宣稱北伐,但每次北伐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出擊的目標往往選擇的也不是曹魏的邊防重鎮,曹魏大軍一到,蜀軍頂多只是對峙,並沒有想和他們決戰的意圖,之後就以糧草短缺為名撤軍。所以雖然每次蜀國傾全國精銳,但都沒有大規模的會戰,只有零星的小規模作戰,並且蜀國和曹魏各自傷亡都不大,一點也看不出諸葛亮誓死一搏的決心。
孫權在蜀國228年第一次北伐後,在229年稱帝,並重建了和蜀國的聯盟關係。在北伐過程中,諸葛亮罷黜了託孤大臣李嚴,打擊了四川本土勢力,蜀國的政權意志被高度統一起來。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北伐並沒有失敗,他完成了自己的戰略構想。
-
3 # 嘉嘉1240
相必對三國曆史有一定熟悉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各個戰爭不斷。著名的諸侯劉備還在世的時候,他打仗是從來都不會缺糧食的。可是在諸葛亮在北伐的時候卻因為多次缺糧而遭到慘敗。這是為何呢?
些人會說,是劉備打孫權的時候將家底敗光了,可是實則上蜀漢已經是休養了五年了,還從南征中得到了大量的物資。所以,諸葛亮認為北伐是有一定的基礎的。諸葛亮他以漢中為跳板進行北伐,可是漢中卻無法為諸葛亮提供軍資。諸葛亮只能從成都運糧,而在諸葛亮進入關中之後,運糧只能是走山路,這樣會花費大量的人力。
不過有人會疑問,為什麼不走水路?可惜的是在公元前186年,武都山發生了地震,時間長達八個月令道路堵塞無法通行。水路改道,無法連線關中、漢中、蜀地,所以只能是走還是山勢的陸路。所以,魏延就提議,速戰速決,由他帶兵直取長安。
只是諸葛亮覺得太危險了,沒有采納。從但是的情況分析的話,魏延的建議也不是沒有道理的。而魏國的老狐狸司馬懿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每一次都是不願出兵迎戰,死死的拖著諸葛亮。而諸葛亮也堅持打持久戰,結果最後自己也病逝在北伐當中了,實屬遺憾。
可以說,天時地利人和,其實對諸葛亮也並不是很好。甚至還要面對這這樣一個強敵,司馬懿。只是沒有聽魏延的建議,不然這場北伐還會有看頭的。
-
4 # 楊1010
我個人覺得劉備當年起兵時,號稱劉皇叔,在當時老百姓以為他是正統,因此當地政府及老百姓願意支援他,這是其一。其二,當時 他兵微將寡,吃用較少,隊伍流動性大,今日幫這個打仗,明天幫那個打仗,再加上他為人處世較寬厚仁義也容易得到糧食。其三 他當時打仗的戰場多在黃河以南,長江以北等地區,當時這一地區連年豐收,物產豐富,糧食充足。所以劉備打仗不缺糧食。
而諸葛亮數次北伐 國內空虛糧食緊張,路途遙遠,翻山越嶺,運糧的道路及其艱辛,有時陰雨連綿,數月不開。魏兵又經常劫他們的糧食,斷他們的糧道。再加上糧草壓運官兵們工作不力,欺上瞞下,常常不能按時按量抵達,因此諸葛亮在北伐時多次缺糧,軍隊常常無功而返。這也是諸葛亮數次北伐沒有取得勝利的根本原因。
-
5 # 小程看歷史
劉備的情況:
身份優勢,
生逢亂世的劉備,之所以也能夠和眾諸侯一樣,成為軍閥中的一支,是因為他有著遠大的志向。因為他姓劉,他是漢皇的後裔,論資排輩他是當時天子的皇叔。因為劉備本人自己也有著一顆宅心仁厚的心,所以人們都尊稱他為劉皇叔。也把他當作漢室的正統,此時的大漢王朝雖衰但並未亡。所以作為一些有良知的人,都還知道自己是大漢子民。支持者甚多
劉皇叔起兵也一直是打著匡扶漢室的口號在行事,再加上他那仁義愛民的道德品質,所以很多的百姓和貴族都願意支援他,所以劉備在早年征戰過程中,兵馬錢糧幾乎都取決於民眾的支援。所以他不缺糧,當他們打下荊州後,有了自己的根據地,所以就可以在當地收取糧草和賦稅來擴充軍需。此時的劉備已經是羽翼最為豐滿的時候,他文有諸葛亮和龐統,武有關張趙,有了地盤兵馬錢糧自然也就有了,行軍打仗的時候,有諸葛亮在後面運籌帷幄,所以劉備打仗就不缺錢糧。
諸葛亮的情況
綜合國力弱
而到了諸葛亮時期,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此時的荊州地盤已經丟失,諸葛亮帶兵打仗之時,只剩下了西南和漢中地區了,資源上也不是說沒有,因為諸葛亮接下劉備的擔子之後,在蜀國內部做過經濟方面的工作,其內政治理的還不錯發,綜合國力有所恢復。但是從公元223年到228年也就短短的五年時間,基礎還並沒有完全打牢固,諸葛亮就已經開始發動北伐戰爭了,所以說他的戰略資源是有限的。支持者少---諸葛亮內外兼顧
由於連連的戰爭,使得本身實力就不是很強的蜀國負擔越來越重,蜀國內部支援他發動戰爭的人很少,所以他的背後沒有一個運籌帷幄的人,為他提供這些戰略物資,而諸葛亮的良苦用心蜀國中的人無法理解,諸葛亮只能內外兼顧。這也就是導致諸葛亮在北伐中屢屢遭受糧草的困惑,使得蜀軍不能放開手腳去打仗。所以才導致最後的北伐失敗。因此可以說諸葛亮和劉備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劉備帶兵打仗正處在蜀國實力與日俱增的時候,而諸葛亮帶兵打仗的時候正處於蜀國江河日下的時候。所以劉備要比諸葛亮更佔優勢些。
-
6 # 瀾石記
劉備以前打仗基本都在中原地帶,那裡物產豐富,運輸方便,所以軍糧不那麼緊缺。而且,劉備打的小仗多,大仗少,也就攻取四川和討伐東吳是大仗,在四川內打仗和到江南地帶,軍糧籌集和運輸都不是難事。
但諸葛亮北伐不同,是出川打仗,經過比較艱難曲折的蜀道出去,行軍不易,運糧更難。那時的道路和運輸工具都不行,所以諸葛亮打仗就要考慮軍糧的儲備,必須有後勤保障才行,沒有隻能退兵。
-
7 # 敘三國
歷史上劉備常年打仗沒有缺過糧食,為何諸葛亮北伐卻多次缺糧?
▲劉備
劉備是公元184年,跟隨校尉鄒靜討伐黃巾軍起,就開始打仗。劉備的部曲是中山富豪張世平、蘇雙的資助下招募,跟隨鄒靜之後,糧食供給應該由鄒靜會安排,沒有劉備什麼事情。
之後跟隨公孫瓚、陶謙時候,應該由他們供給糧食。
興平元年(194),濮陽之戰時候,因蝗災,谷價格為飆升為一斛五十餘萬錢,十年前公元184年左右,劉虞主政幽州時候,谷價格一斛才三十錢,足足漲了十七萬倍, 甚至出現人吃人的慘狀。
▲呂布
曹操和呂布對峙百餘日之後,缺量而各自引軍撤退。此時的曹操因剛失去兗州大部分,加上嚴重缺量,心灰意冷他甚至打算投奔袁紹,程昱及時勸阻而放棄。
建安元年(196)被忘恩負義的呂布突襲攻佔徐州之後,劉備糧食嚴重短缺而投降國呂布。
備軍在廣陵,飢餓困踧,吏士大小自相啖食,窮餓侵逼,欲還小沛,遂使吏請降布。>>>《三國志》裴注《英雄記》建安元年(196),曹操採納棗祗、韓浩建議,開始在許都附近屯田,當年就收穫谷百萬斛,此時的袁紹軍隊,在黃河以北靠摘桑果續命;袁術的軍隊,則在江、淮河中撈水草、抓田螺填飽肚子。
▲曹操
劉備還蠻幸運,他被反覆無常的呂布又偷襲,無奈投奔曹操。“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寄人籬下,但曹操因屯田而糧食充足,就不必擔心軍糧問題。
呂布惡之,自出兵攻先主,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將至沛收散卒,給其軍糧,益與兵使東擊布。 >>> 《三國志》之後劉備投奔袁紹、劉表,這些大佬們既給予兵卒又供給糧食。
先主遣麋竺、孫乾與劉表相聞,表自郊迎,以上賓禮待之,益其兵,使屯新野。>>>《三國志》▲劉焉
益州比起中原可謂是“世外桃源”,不僅戰事少,又物產豐富,從劉璋接迎劉備入川時,“前後賂遺以巨億計”、“璋以米二十萬斛,騎千匹,車千乘,繒絮錦帛,以資送劉備。”出手很闊氣,側面還說明益州很富裕。
劉備入主漢中之後的九年間(214-223),主要戰爭為漢中之戰和夷陵之戰,漢中之戰中因漢中緊鄰益州,糧食運輸線路相對短,加上劉焉和劉璋父子倆,在益州經營二三十年積累的老本,劉備應該不愁糧食供給。
▲諸葛亮
劉備親征東吳,發動的夷陵之戰,大傷蜀國元氣,原先積累的老本差不多吃光。劉備去世五年之後,至建興六年(228)至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幾乎年年北伐,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蜀漢,加上正直的諸葛亮,不會像曹操搞起盜墓之類“副業”掙個外快,肯定支撐不起戰爭耗損,從而肯定缺量。
-
8 # 人者仁義也
首先談一下劉備為何不缺糧食。
要知道劉備大半生都是一直寄人籬下,諸侯需要劉備作為屏障防禦曹操,通常的理解就是諸侯把劉備當槍使,劉備早年是跟著自己的老同學,同樣也是幽州人的公孫瓚混,作為公孫瓚的部將,劉備本人是不用為糧食操心。因為作為部將的劉備有公孫瓚提供糧食。
此後公孫瓚的盟友陶謙被曹操攻打,陶謙屢敗,潰不成軍,被迫向盟友公孫瓚請求幫助,由此劉備和田楷前來支援陶謙,當時的陶謙看中劉備的軍事能力,把劉備留了下來,讓劉備駐紮在豫州的小沛,站在防禦曹操的前線,作為陶謙的屏障和槍,劉備也不需要為糧食擔心,當時陶謙所在的徐州是漢朝比較穩定的一個重要地區,雖然北方青州和徐州北部有大量的黃巾起義軍存在,但是陶謙所在徐州南部地區十分穩定,按照《三國志》的說法,是百姓富足,人口眾多,糧食儲備十分多,所以劉備在做客將時,並不要為糧食操心。陶謙去世後,劉備被自己引入的呂布偷襲,被迫向呂布投降,徐州被呂布佔領,但是劉備獲得了當時的大富商糜竺糜芳兄弟的支援,糜竺兄弟家財按照《三國志》的記載有億萬之巨,家族世代經商,僕人和佃戶多達萬人。這樣的富商為劉備破家,可想而知劉備並不需要為糧食操心。
同樣在劉備投奔劉表的時候也一樣,劉備被安排在襄陽的北方新野,目的是作為襄陽的屏障防禦,也就是劉備同樣也不需要為糧食操心,因為有劉表提供。
此後劉備攻下荊州長江以南的長沙郡,零陵郡,武陵郡,桂陽郡。這一段時間劉備的征戰範圍很小,基本上沒有運糧的長途跋涉,所以糧食問題並不顯著。到了劉備受邀進入益州時,當時的劉璋本意是讓劉備攻打漢中的張魯,所以劉璋對於劉備的後勤十分厚重,《吳書》記載:劉璋提供米二十萬斛,騎兵的馬匹千匹,戰車千乘。以至於後來劉備攻打劉璋,這麼多的物資在加上荊南四郡的物資,以及大批投降劉備的人提供的糧食,劉備根本不用擔心糧食問題。
為什麼諸葛亮缺糧諸葛亮出兵五次北伐,每次都是從漢中出發,如果通宵一點地理常識的人都知道漢中的基本情況,漢中是一塊盆地,四面都是大山,尤其是北方的秦嶺山脈擋住了漢中的出兵路線,北上出征唯有經過棧道,主要就麼幾條棧道,比如褒斜道,陳倉道,金牛道,劍閣道四條比較基本的棧道。還有子午道,諸位都知道的子午谷奇謀,還有米倉道,黨駱道,祁山道。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率領主力軍隊出斜谷道,趙雲,鄧芝帶領部分出陳倉道做疑兵,後幾次北伐則是從祁山道出發。
當然習慣於現在基礎建設強大的社會,我們的道路都是四通八達,逢山開山,遇水架橋。所以不知道距今1800多年前的古路有多難走。據三國大概五百年後的唐朝時期,詩聖杜甫曾經走過祁山道的一段留下一首名詩《飛仙閣》。擷取其中一段描述這段路線的樣子
土門山行窄,微徑緣秋毫。棧雲闌干峻,梯石結構牢。萬壑欹疏林,積陰帶奔濤。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歇鞍在地底,始覺所歷高。往來雜坐臥,人馬同疲勞。而當時被認為最好走的褒斜道,但是到了褒谷的南段峽谷依舊是水流端急,棧道架在山崖上,有陰溪窮谷,萬仞直下;莽崖削壁,千里無土之稱。
這樣的道路,再考慮古代的運輸條件,在關中作戰的諸葛亮的軍隊只能依靠這樣的棧道讓蜀地遠遠不斷的提供糧食,就像嬰兒依靠的母親的臍帶,但是棧道的存在使得運糧十分困難,以至於諸葛亮的發明木牛流馬,最後一次北伐還要在五丈原附近帶著士兵種糧食。
出秦嶺山路的艱辛使得運糧十分困難,巍巍秦嶺才是諸葛亮一生的最大敵人。
-
9 # 全能組長
要說三國裡面最可惜的事情,那就是諸葛亮的五次北伐皆以失敗告終,我們在感嘆那個時代能有如此強悍的軍事指揮能力的同時,也很惋惜他的結局。細細探究,我們或許就會發現一個問題,諸葛亮的幾次失敗都是因為缺糧。為什麼劉備在時打仗幾乎不缺糧,為何諸葛亮打仗總是缺糧?
荊州的重要性先細算一下劉備的幾場大仗,赤壁之戰,攻取巴蜀,漢中之戰,夷陵之戰。劉備創業的根基在荊州,當時荊州是全天下最富庶的地區,而且赤壁之戰的主力是吳軍,劉備可以說是撿了大便宜,而後劉備佔據荊州之後,大肆的招兵買馬,擴充實力,屯糧開荒。
而且當時攻取巴蜀之前,劉備入川的所有糧餉均由劉璋提供。所以針對這兩場大仗,劉備的糧草問題根本都不算問題。在佔據益州之後的三年間,劉備沒有停歇,一直在屯糧開荒,積攢力量準備北伐。
這就是後來的漢中之戰,其實漢中之戰前期並不順利,畢竟在硬實力上劉備和曹操是有差距的,而開啟戰場局面的是遠在荊州的關羽,關羽北上攻佔了襄陽這是讓曹操沒想到的,面對東西兩線戰場都要抉擇這個問題,曹操亂了,而夏侯淵的死讓曹操不得不放棄西線的漢中。
最後的夷陵之戰,劉備是在登基之後一年積攢了大量的糧草才敢東征的,結果本是閃電戰的卻被東吳硬生生地拖成了持久戰,失去荊州的劉備也沒有贏得這場戰爭。由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荊州的重要性。原本隆中對的兩條北上路線,在諸葛亮北伐時卻只能從道路崎嶇的川地而行,糧草怎能不成一個大問題?
回覆列表
“此一時非彼一時”,這句話應該最能說明這個問題了。
戰前背景截然不同
劉備伐夷陵和諸葛亮北伐的背景是不一樣的。劉備東征吳國是蜀漢政權最為強盛的時期,雖然此時關羽丟了荊州,三萬荊州兵幾乎全軍覆沒,但這沒有傷及蜀國的元氣,漢中之戰全殲曹操西線主帥夏侯淵所部,收繳淄重,糧草甚多,盡得漢中之地後,人口增加,稅收,募兵都呈快速增長,加之漢中為盆地中間的平原,土地肥沃,易守難攻,農業穩定快速發展,加之荊州經營多年,在關二爺的治理下,本就富庶的荊州,每年為蜀漢囤積充沛的糧草。所以,劉備徵吳是有底氣的,當時的蜀國遠遠強盛於吳國,連魏國都不敢輕易攻伐蜀國,要知道曹丕繼位之後,志在收腹漢中,可司馬懿分析敵我形勢後,曹丕果斷放棄了伐蜀計劃,可見當時蜀國的強大。
而諸葛亮北伐屬於蜀漢政權實力走向衰落之際,且不說劉備夷陵之敗損失了大量兵力,最重要的就是劉備被陸遜擊潰後,兵將屬於潰敗逃散的狀態,淄重糧草幾乎全部都丟給了吳國,連逃跑計程車兵都會丟盔棄甲,把自己掩飾成普通農民來躲藏於山林,可以說是把蜀國多年積攢的糧草淄重都丟掉了。諸葛亮出師表中寫到的“益州疲弊”,也能看出蜀漢的元氣已經大傷,雖由諸葛亮,李嚴等重臣的多年經營,但想恢復到伐吳之前的狀態已經不可能了。這時候荊州已經丟失,讓蜀漢少了一塊人口最多,農業、漁業、商業最發達的地區,所以才顯得益州疲弊。
夷陵之敗後的三國版圖內無善治之臣
劉備伐吳之所以沒有糧草的困惑,一方面是由於蜀漢確實強大,國庫充沛,另一方面也與諸葛亮的善於內政治理有關係。可以夷陵之戰時的諸葛亮之於劉備,就好比當年的蕭何之於韓信。一內一外配合的相當默契,在前線的劉備不用擔心後方的糧草徵收、運輸、補給,只管放心打仗就行,就像《三國志.諸葛亮傳》中記載的“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兵足食”。雖佔線拉至夷陵數百里,但糧草源源不斷的從成都押送到永安,從永安押送到秭歸,再由秭歸供給到夷陵前線,並且每下一城,都會在城內設立軍用倉儲,收繳的糧草也會入倉存放,以備軍用。
而諸葛亮北伐無果而終時,裴松之注的很清楚,認為諸葛亮北伐是迫不得已,沒有能夠託付的武將前去征伐,而只能親自掛帥北征,這樣一來,蜀中又無大才,以致糧草之事成為主要問題,這是由蜀華人才凋零斷層導致的。倘若有帥才出徵,諸葛亮坐鎮成都,親自掌管張羅糧草一事,可能又不一樣了吧。再加上諸葛亮北伐之時,留守成都的是李嚴,二人本來就有嫌隙,糧草之事又怎能盡心盡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