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斯蒂芬·茨威格
出生年代:1881-1942
名人職稱:作家
名人國家:奧地利
茨威格,S.(1881~1942)奧地利作家。生於維也納一個企業主家庭。1899年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皙學和文學。1903年獲博士學位。16歲就在刊物上發表了處女作。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說集《初次經歷》寫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馬來狂人》(1922)、《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感情的紊亂》(1927)等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臺,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扎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
斯•茨威格[奧地利](Stefan Zweig)
奧地利的歷史學家把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作為奧地利二十世紀的開始,隨著一個新的世紀的到來,必將是舊的藝術觀念、審美情趣和價值標準的嬗變。“青年維也納”正是文學領域裡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思潮的代表者,它在世紀之交的文壇上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一個無形但又實際存在的文學團體,有如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出現的“青年德意志”一樣。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這樣一種願望:給奧地利一種具有歐洲地位的文學。茨威格的文學意識和藝術情趣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和文學思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1881年,斯•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誌上發表第一首詩;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聖經》;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蹟》四篇小說;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
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
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
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裡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裡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取材與《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
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著名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命運攸關的時刻》;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透過精神進行治療》;
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臺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
1940年,加入英國國籍;與妻子一起自殺。
遺作:重要的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電影,搬上銀幕;
自傳《昨天的世界》;
未完成遺作:兩卷本《巴爾扎克》、《蒙田傳》
斯•茨威格一生著有12部傳記、9部散文集、7部戲劇、6本小說集、2部長篇小說(一部未完成)以及1部自傳。
姓名:斯蒂芬·茨威格
出生年代:1881-1942
名人職稱:作家
名人國家:奧地利
茨威格,S.(1881~1942)奧地利作家。生於維也納一個企業主家庭。1899年中學畢業後在維也納和柏林攻讀皙學和文學。1903年獲博士學位。16歲就在刊物上發表了處女作。1901年第一部詩集《銀弦》出版。1911年出版的小說集《初次經歷》寫少男少女青春期萌動的心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流亡瑞士,他的第一部反戰劇《耶利米》也在瑞士首演。戰後他目睹人民的災難和社會道德淪喪,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法深入探索人的靈魂。他的作品匠心獨具,充滿人道主義精神,社會批判的成分也增加了,尤其是“以罕見的溫存和同情”(高爾基語)塑造了不少令人難忘的女性形象。《馬來狂人》(1922)、《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1922)、《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1922)、《感情的紊亂》(1927)等都是燴炙人口的名篇。
1933年希特勒上臺,茨威格於次年移居英國。1938年入英國籍。不久離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時值法西斯勢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鄉歐洲”的沉淪而感到絕望,遂於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在里約熱內盧近郊的寓所內雙雙服毒自殺。他的回憶錄《昨日的世界》(1942)、小說《象棋的故事》(1941)以及未完成的長篇傳記作品《巴爾扎克》都在作者死後先後出版。1982年在作者的遺稿中又發現了一部長篇小說的手稿《富貴夢》。
斯•茨威格[奧地利](Stefan Zweig)
奧地利的歷史學家把十九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作為奧地利二十世紀的開始,隨著一個新的世紀的到來,必將是舊的藝術觀念、審美情趣和價值標準的嬗變。“青年維也納”正是文學領域裡應運而生的一種新的思潮的代表者,它在世紀之交的文壇上扮演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這是一個無形但又實際存在的文學團體,有如十九世紀三十年代出現的“青年德意志”一樣。他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這樣一種願望:給奧地利一種具有歐洲地位的文學。茨威格的文學意識和藝術情趣就是在這種文化氛圍和文學思潮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1881年,斯•茨威格出生於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猶太人,家道富有;
1898年,17歲的茨威格在雜誌上發表第一首詩;
1900年,已有200首詩歌問世;在維也納大學攻讀哲學;
1901年,出版第一本詩集《銀弦集》,收錄50首詩歌;
1902年,轉入柏林大學攻讀哲學;維也納《新自由報》刊出了第一篇小說《出遊》,取材於《聖經》;
1902年,出版了《波德萊爾詩文集》;編選了《凡爾哈倫詩歌集》;
1904年,大學畢業,以《泰納的哲學》取得博士學位;出版第一部小說集《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收錄《雪中》、《出遊》、《艾利卡•埃瓦爾德之戀》和《生命的奇蹟》四篇小說;
1905年,發表了專著《魏蘭》;
1906年,第二部詩集《早年的花環》問世;
1907年,第一部詩劇《泰西特斯》發表,次年上演;
1910年,發表專著《艾米爾•瓦爾哈倫》;
1911年,結識弗洛伊德,並一直保持友誼;悲劇《濱海之宅》問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說集《初次經歷—兒童國度裡的四篇故事》出版,收錄《朦朧夜的故事》、《家庭教師》、《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以青春萌發期的兒童視角去觀察為情慾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繪為情慾所驅使的人的精神世界,這成為他此後作品的一個基調,他把這部小說集稱為他“鏈條小說”最初的一部;
1912年,獨幕劇《變換不定的喜劇演員》問世,同年上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發表《致外國友人的信》;
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薩爾茨堡購買了房屋;結識女作家弗裡德利克•封•溫德尼茨;創作了戲劇《耶利米》,取材與《聖經•舊約》中的《耶利米書》;
1918年,發表文章《信奉失敗主義》、小說《桎梏》;一戰以奧德失敗告終;
1920年,與離異並帶有兩個孩子的溫德尼茨結婚;
1922年,出版“鏈條小說”的第二本小說集《熱帶癲狂症患者》,收錄《熱帶癲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芳心迷離》等,寫成年期的情慾,展示由情慾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態,它們在潛意識的驅使下犯下了所謂的“激情之罪”;
1926年,發表文章《匆忙的靜中一瞥》;
1927年,第三本小說集《情感的迷惘》,收錄《情感的迷惘》、《一個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時》、《一顆心的淪亡》等六個短篇,寫老年期的情慾,主人公都是歷經滄桑的過來人,這些人在情慾的驅逼或意外打擊時心靈的震顫和意識的流動;
1928年,完成了由三本書組成的著名的作家傳記《世界建築師》:《三位大師》(巴爾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與魔的搏鬥》(荷爾德林、克萊斯特、尼采)、《三位作家的生平》(卡薩諾瓦、斯湯達、托爾斯泰);出版了由12篇人物故事組成的集子《命運攸關的時刻》;
1929年,歷史人物傳記《約瑟夫•福煦》;
1931年,出版《透過精神進行治療》;
1932年,歷史人物傳記《瑪麗•安東內特》;
1933年,被納粹驅逐出故居,開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紹一位流亡的猶太少女夏洛特•阿爾特曼做秘書;創作出《看不見的收藏》、《日內瓦湖畔的插曲》、《舊書商門德爾》、《巧識新藝》等作品;
1934年,歷史人物傳記《鹿特丹人伊拉斯謨的勝利與悲哀》;
1936年,發表以中世紀的宗教改革為背景的傳記《卡斯臺里奧反對加爾文》;長篇小說《心靈的焦躁》,1940年被搬上銀幕;
1937年,與妻子分居,次年友好地離婚;
1939年,二戰爆發,奧地利被侵佔;失去國籍;與阿爾特曼結婚;
1940年,加入英國國籍;與妻子一起自殺。
遺作:重要的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1960年被拍成電影,搬上銀幕;
自傳《昨天的世界》;
未完成遺作:兩卷本《巴爾扎克》、《蒙田傳》
斯•茨威格一生著有12部傳記、9部散文集、7部戲劇、6本小說集、2部長篇小說(一部未完成)以及1部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