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呀是懵智

    從外因來看。深得朱元璋器重的太子朱標在其父盛年37歲因病逝世,這令朱元璋傷痛不已,而非太子正室所生的朱允文因其 寬厚孝順被朱元璋看在眼裡喜在心裡,於是立其為皇太孫。即位後的朱允文因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並且其所近之人多懷理想主義,一心努力實現自己政治抱負的朱允文適實行了大改革,毫無治國經驗的他必然損害了其他藩王的權益,實力雄厚的朱棣在看到其他藩王被皇帝削後的下場,不甘於此,必然要一搏捍衛自己。

    建文帝__朱允文

    從內因來看。燕王朱棣精通武藝,身材堅實,在其看到朱元璋在其長子死後立朱允文為皇太孫,內心不免失落。朱棣在其部下(部下多將帥之才)的影響下,勢必不願這樣委屈了卻自己的一生。

    明成祖__朱棣

    由此看來,及時朱元璋傳位給朱標之後再傳位給朱允文或者直接傳位朱允文,朱棣都是會謀反的。

  • 2 # 怪人童心

    謝謝邀請!先不說假設成立不成立,就說朱標他都不是朱元璋心目中的菜,要不是太喜歡朱允炆,朱標這個皇太子早就廢了。不是他能力不行,而是他的形象不好,小兒麻痺症,腿不好!但是畢竟人家是大哥。立長不立幼,誰也不好說什麼,更何況朱標對他的兄弟們都還不錯,呵呵!其實啊!朱標是心地善良,對人謙和,其實是不適合當皇帝的。

    接下來再往下傳位,朱棣還是會靖難的,他出兵除了為自保,其實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不服氣,因為他根本就是賭氣父親傳位給朱允炆,自己的所有都是自己靠雙手掙回來的,為什麼其他兒子都能得到你的青睞為什麼我不能。

    我也假設一個,如果朱元璋,在朱標死後,經過慎重考慮,傳位給另一個兒子,可能朱棣服氣了,也就不會再考慮皇位的事情了。

  • 3 # 白旗少帥

    要清楚一個問題,朱棣“靖難”真正原因是朱允炆要削藩,和朱標死不死沒關係。

    欺人太甚

    皇位從誰手中接過來都沒關係,關鍵是接過來是不是還要削藩,只要削藩,朱棣不會饒他,就算朱標活著也沒用,攔不住。

    換位思考一下,你在北京待著好好的,結果來個人要弄你,沒事找事,你能忍嗎?也許別人能忍,朱棣不是一般人。

    武將之死

    關於朱元璋殺武將的問題也不完全是為了子孫。如果不殺,朱允炆也會殺,也許死的更快。朱元璋殺人更多是為了自己。

    當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是一個道理,只是文明一點而已,之後清朝也是一樣。建功立業之後只能有一個人說了算。

    靖難很難

    朱棣也不想反,要不是姚廣孝天天圈攏他,他也不能動手,當時拿下寧王擁有朵顏三衛對朱允炆都損失了大將張玉,甚至朱棣都差點死,反叛哪有那麼簡單,一路上朱棣無數次想放棄,都是姚廣孝繼續洗腦才堅持下去的。

    影響朱棣的是一個人和一件事,姚廣孝和削藩,所以朱標死不死,什麼時候死,死了之後朱允炆怎麼樣都不重要。

  • 4 # 獨釣寒江

    朱棣的造反,直接原因是朱允炆的削藩。只要朱允炆堅持削藩,朱棣就一定會造反。這和朱標沒有關係。這總賬其實要算到朱元璋的頭上。

    永樂皇帝朱棣(1360--1424)

    為了防備北方的遊牧民族威脅,朱元璋把朱棣封到“燕地”為王,以家族力量來保大明的國門。於此同時的是朱家二十四個子孫分封各地,為的是保朱家天下永不易主。為了能讓自己的子孫能有實力鎮壓有可能發生的叛亂,還賦予他們兵權。到朱允炆上位的時候,北京的燕王朱棣已經擁兵十萬,江西的寧王朱權擁兵八萬……

    明太祖把自己的兒孫分封各地,本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遠的有漢晉七國八王之亂,近的有唐末的藩鎮割據傾覆了唐朝。這些活生生的例子並沒有讓朱元璋警惕。朱元璋以布衣之身榮登九五,考慮得更多的還是兒孫的福祉,國家的命運卻是放在次要的。為了能讓朱家江山永不易主,甚至透過胡惟庸案和藍玉案將功臣能將屠殺殆盡。可以說,朱元璋把劉邦的本事學盡了,也把劉邦的惡根給學盡了。所以朱棣的造反根源從朱元璋時代就已經種下了,只是由朱允炆把它給啟用而已。甚至於朱棣的造反藉口“清君側,靖國難”都是朱元璋他老人家給備下的(太祖成法: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靖國難)。且朱棣造反可能遇到的阻力都由朱元璋提前給清理掉了。據載,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一併殺掉的能臣良將就包括了李善長、李文忠、馮勝、周德興、傅友德、藍玉等能謀能戰之人。

    簡直是赤裸裸的蓄意安排。

    朱允炆對黃子澄和齊泰的盲目跟從,直接把朱棣推到了造反的地步。自古以來削藩就是個危險的活。而朱允炆的削藩過程,堪稱讓各位王爺排隊受死的節奏。我們看看朱允炆是怎麼削藩的。

    1398年7月(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派李景隆以守備邊境為名,領大軍過河南,將開封城中的周王朱橚全家押往京城,後以周王密謀造反為名,將其扁為庶民,流放雲南。朱橚是朱棣的同母兄弟,這動作明顯是要斬其羽翼。1399年4月,又以各種捏造莫須有的罪名將齊王朱榑、代王朱桂、湘王朱?扁為庶民,軟禁於京城。湘王更是不堪其辱,舉家自焚。兩月後又削泯王為庶人,流福建漳州。不到一年時間,這些藩王死的死扁的扁,屠刀直指燕王。朱棣不反的結果就是排隊受死。他是眾多藩王裡面實力最盛的一個,他被殺的可能性是最大的。因為他對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而不給他這個兒子,是明顯的不爽的。這在他面見朱允炆時候的倨傲不恭就能看出來。1399年朱允炆繼位,朱棣進京面見,因自倚為皇叔,且功高勞巨,不免有些禮節上的疏忽,竟直走宮道,面聖時也沒有跪拜(確實有點狂),後被御史以不敬之罪彈劾。

    朱允炆的削藩,採用的是齊泰黃子澄之流的激進之法,不計後果,而且明顯沒有做好應對突發狀況的充足準備。當時大明開國元勳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之後,就剩一個耿炳文。而耿此時已年邁,硬著頭皮就上了。做為一個在皇家血洗之後倖存下來的人,對自家人內部的自相殘殺行為會抱有多少支援就是個問題。而李景隆只是個紈絝子弟,憑著齊泰黃子澄之流的智商也就是能用這樣的人了。

    朱棣的造反是朱元璋種下的禍根。如果朱允炆換一種削藩的方式,比如以更高的田產和年俸換取藩王的兵權,事情也不至於如此迅速惡化。即使朱棣最終還是造反,那他的造反也是不得人心的。朱允炆在和朱棣的一系列戰鬥中,始終不夠強硬,這多少有點因為自己理虧的緣故。那些被扁被逐的藩王裡面,有幾個是真的要造反的。任用小人齊泰黃子澄之流,讓朱允炆完全喪失了和平解決藩王過盛問題的機會。因此來講,為人主者,看人的眼力是必須要有的,審時度勢的能力更是不可缺少。

  • 5 # 三國大英雄

    感謝悟空邀請我,對於這個問題,我所知道這個事件很感興趣。小編我就誇誇其談胡編亂造幾句。如果朱標是在洪武死後當上皇帝后不久死的的話,傳位於朱允炆,朱棣會不會起來造反。我的答案是肯定的,朱棣絕對會謀朝篡位。為什麼呢?我認為這得從這幾個人身上探討探討,我們來看看是那幾個人就這個事件叱吒風雲。

    第一個 朱標

    朱標,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的長子。正史記載其為大腳馬皇后所生,是嫡長子。朱標出生在攻佔太平府的軍旅之中,長子的出世,給酣戰中的朱元璋帶來了莫大的欣喜。拜宋濂等名儒為師,接受教育。太祖自稱吳王,並立其為世子。教育朱標要像商高宗、周成王,都知道小民的疾苦,所以在位勤儉,成為守成的好君主。你生長富貴,習於安樂。要好好觀察百姓的生業以知衣食艱難,體察民情的好惡以知風俗美惡,要認真訪求父老,以知我創業的不易。大明王朝建立,朱標亦被立為太子,從而開始了他長達二十五年的儲君生涯。訓練出理想的繼承人,能幹的守成之君,朱元璋處心積慮,費盡心機。建國後,廣聘名儒,在宮中特設大本堂,貯藏各種古今圖書,讓諸名儒輪班為太子和諸王講課,並挑選才俊青年伴讀。朱標為人忠厚、謙和,在朝中和各王之間有著很高的威望,可惜朱標英年早逝,未能登基大寶。

    第二個 朱允炆

    朱允炆是朱標的兒子,朱標死後,洪武選擇了朱允炆登基大寶,年輕的建文皇帝書生氣十足而又溫文爾雅,他繼承了他父親的溫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靦腆,且又毫無國政經驗;且不說和他的前皇祖考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們,他也沒有那種自信心和堅強的性格,甚至也沒有那種能力。這位年輕皇帝的溫順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他在政府的言論和行事上努力實行一些較大的變革,但這些變革卻招致了災難性的後果。最後落得了跑路的下場。

    第三個 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歷史上爭議頗大的一位帝王,太子朱標死後,本來朱棣有望登基帝王,但洪武卻把帝位傳給了朱允炆。本身就不滿,加上朱允炆的一些改革觸動他的底線。他立有不世之功,創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殺,手上沾滿了鮮血。總體來說是功大於過。朱棣締造了眾多空前的壯舉,但卻耗費了超過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開拓了空前遼闊的疆域,卻使無數的將士戰死沙場;他繼承和開拓了朱元璋的事業,但卻是篡奪了侄子的皇位,而且殺戮無數。他既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個給大家帶來沉重負擔的君主。在明朝歷史上明成祖是一個關鍵人物,在中國歷史上明成祖也是一個重要人物。經過明成祖完善了中國的文官制度,奠定了明、清兩朝的政治格局,影響了明、清兩代五百餘年的政治生活。

    第四個 朱元璋

    為什麼朱元璋放到最後才寫呢?朱棣的造反,罪魁禍首和直接原因,我認為就是洪武。太子朱標死後,朱元璋執意把帝王之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把功勞最大朱棣忘了,加之洪武登基大寶後,胡亂殺戮有功之人,導致朱允炆登基後,無人能抗拒朱棣。

    好了,胡編亂造了幾句,千古帝王自有公論。

  • 6 # 今古縱橫

    朱棣“靖難”、“清君側”主要原因還是朱允炆要削藩,危及到朱棣的生命,外加道衍一慫恿,成了。而這件事兒之所以會發生,歸根結底的根子在朱元璋。很多人都在想,朱標繼位會不會削藩,他削藩是不是朱棣會反。小編認為答案是肯定的,而這一樣是朱標繼位後的頭等大事。

    (朱標 畫像)

    因為,封王這件事兒在洪武年是不得人心的,比較一下開國功勳和朱姓王爺的待遇就能想象,跟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及其後代會怎麼想。這些朱姓王爺即有財益,還享有軍權,這樣遇到要打仗了,其他武將說你們朱家自己來,不會再為明朝賣命的。所以,“削藩”的想法在洪武年其實就一直被壓著,但大家都等著朱元璋死了一起搞。

    而朱標由於資歷和經驗擺著,他繼位後絕不會像像朱允炆那樣急功近利的去操作削藩,雖然政策實施可能也一定要在一年之內解決,但是不會像朱允炆那樣要了幾個叔叔的命。具體怎麼操作歷史不能假如,但是按照朱標的為人,肯定是軟著陸的做法,有條不紊的一步步的來,最終目的就是藩王威脅不到中央即可。而大家也認可,朱標長期做王朝的二把手,朱棣看到朱標還是有敬畏之心的,反他不可能。

    (朱允炆 畫像)

    這樣,只要在1年內“和平削藩”,讓朱棣和其他人沒有反叛的實力,朱標即使死了,朱允炆也能正常繼位執政。而前面我們說了朱棣反的根子在朱元璋,除了給與藩王權力太大,就是直接傳位給朱允炆這件事兒了。“父死子繼”是傳統做法,歷史上傳給孫子很少,這又是朱元璋不得人心的武斷做法。他這一舉動,讓長期以來受儒家傳統教導的大臣、民眾一時間都不能接受的。

    大家想過沒有,為什麼朱棣北京起兵這麼些人馬“靖難”能成功?史書中寫的都是茫茫然然,神神叨叨的,但真實原因恐怕還是民心所向。民眾們都認為,太子死了,自己兒子中再立一個是正常的做法,朱棣是最大熱門。現在孫子繼位,誰會服氣。所以,打仗不出力,或者和朱棣暗中勾結這就在所難免了,而這一切原因也就歸根於朱元璋了。

    (朱棣 畫像)

  • 7 # 錘吻鏡

    朱棣一定會造反!其實朱棣造反跟朱標當不當皇帝無關,我們來看看他為什麼造反,你就明白了。

    朱棣為什麼要反?因為皇帝要“削藩”,朱元璋當初把他的各個兒子分別坐鎮一方,手握重兵,朱元璋死後,新皇帝肯定不放心啊,所以要削藩,無論是哪個皇帝,朱棣一定會反!

    只不過如果朱標當皇帝,朱棣造反是不會成功的,你去看一看朱允炆打仗有多麼荒唐就懂了。

  • 8 # 八號檔案局

    應該還是會的,因為朱棣反了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朱允炆當了皇帝,而是因為他的地位受到了威脅。

    當年,朱元璋為確保明王朝能夠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其具體的辦法就是分封諸王。他把宗室二十五人封為藩王,分駐北部邊境和全國各戰略要地,想透過他們來屏藩皇室。朱元璋是這樣說的:"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從全國來看,這些封藩主要有兩類,一是腹裡,二是邊塞要地。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定官屬,地位相當高,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無敢鈞禮。

    這樣,一可抵禦外敵的入侵,二如果京城有什麼動亂,各地諸王還可以進京勤王,從外到內的保證朱家的天下,能夠長盛不衰。

    可是,即便是親兄弟,也隔著肚皮呢,何況是在皇家,朱元璋只想著朱家千秋萬代,卻忘記了藩王和皇帝之間的衝突。當藩王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直到可以和皇上比肩,那麼他又為什麼要聽命於皇上?為什麼不自立為王?而這樣一來,皇上存在的目的又是什麼?

    所以,皇權和藩王之間的矛盾,遲早會爆發。而朱棣是個從戰場上成長起來的軍人,本就不甘居於人下,也有在戰場上練就的霸氣,只要是動了他的權力,動了他的地位,他就難保不反,不管是他的哥哥還是他的侄子。

    朱棣和朱允炆叔侄的矛盾,說到底,還是皇權和藩王之間權力的較量。

  • 9 # 天高雲淡風清666

    朱棣造反!主要是朱允炆撤藩,手段不高明導致!造反成功又與朱允炆不會發現人才,不會利用人才,並且不會逃跑指揮等問題造成!與他爸朱標沒關係!

  • 10 # 當狗容易做人難

    1399年,由於建文帝朱允炆和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執行的一系列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史稱“靖難之役”。最終建文帝朱允炆不斷用人失當,致使麾下數十萬大軍全軍覆沒,最終於1402年被燕王朱棣攻下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靖難之役”本質上就是權力之爭,只要建文帝朱允炆想消滅藩王,燕王朱棣為了保住權勢地位必定會反抗。

    建文帝朱允炆想要削藩不能說不對,因為歷朝歷代的教訓都說明了藩王總有一天會成為國家統一的隱患。西漢時期的七國之亂讓大半個國家陷入戰火,要不是漢景帝任用賢臣、處置得當,三個月就平定叛亂,西漢的國運可能就完蛋了。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歷時七年的皇室內戰,打的國家元氣大傷,最終釀成了五胡亂華以及近三百年國家分裂。但是削藩一定要講究策略,而建文帝朱允炆的策略就失敗了。

    當時黃子澄和齊泰等人提出了兩種削藩策略,一種是減少藩王們的政治和軍事大權,其他特權、封地保留;另一種是徹底廢除分封的各個藩王,讓這些人成為普通人,而建文帝決定走完全廢藩的道路。黃子澄等大臣也是有些書呆子氣,竟然妄圖先解決弱小的藩王擴大朝廷實力,最後在解決實力最強的燕王,這就給了燕王準備的時間;同時黃子澄等人的手段過於極端,周王朱橚全家發配,齊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廢為庶人,湘王朱柏被逼的全家自焚而死,這一下子所有藩王害怕性命不保,即使沒有反心也不得不幫助朱棣造反了。

    最重要的是朱允炆徹底廢除藩王和逼死自己叔叔的行為,違反了明太祖朱元璋親自制定的《祖訓錄》,這給了藩王們造反提供了正大光明的藉口,使得篡權奪位的行為變成了明朝皇族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建文帝朱允炆失去了法統支援。

    要說建文帝只是削藩策略錯誤也就罷了,在黃子澄等儒生的教育下還不信任武將、不會用人。建文帝先是讓耿炳文統兵北伐,雖然打了敗仗但是主力未損,依然能夠擋住燕王南下。可惜建文帝聽了黃子澄的建議竟然臨陣換將,讓無能的李景隆替代耿炳文,連續幾場大敗損失兵馬數十萬,造成攻守之勢逆轉。最可惜的是中山王徐達的長子徐輝祖率兵北上,連戰連捷打的燕王大軍陷入窘境,又是在關鍵時刻建文帝聽信讒言把徐輝祖召回南京,錯失了最後一次消滅燕王的機會。不得不說朱允炆是將一手好牌打得稀爛,自己丟掉了江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都是上班、下班和睡覺,如此規矩地生活著,人生究竟是為了什麼?